参公的事业单位和不参公的事业单位的有什么区别?

事业单位与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虽然都是事业单位,区别大去了。

一、事业单位是政府举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但不是政府机构,政府财政多予以支持。

包括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事业单位。

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

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

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

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三)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

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意既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这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建制的转为企业。

二、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为二类。

(一)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事业单位,非盈利性,财政全额拨款,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稳定性好。

(二)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来源自身营收和财政补助二部分构成,分化明显。

三、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为事业单位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多是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或委托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原来都是党政机关,在多次机构改革中,因压缩机构限额,精简行政编制,而退出党政机关序列,★成为使用事业编制的、仍然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仍然执行国家公务,完全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享有与国家公务员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习称参公人员。

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由财政全额供养,★参公人员执行标准的国家机关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而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与公务员并无差别,说句大白话,就是公务员在事业单位工作!

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将予以消化,不再保留。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