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一、明朝正式登基为帝计有十六帝,建文帝朱允炆、代宗皇帝朱祈钰未留下皇陵,应有十四座皇陵,既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十+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南京孝陵,但实际留下十五座皇陵,怎么多出来一座皇陵?
另外,湖北省钟祥还有一座的称为明显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为帝而建的皇陵,因而多出来一座皇陵。
湖北省钟祥明显陵,亦同为明皇家陵寝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明帝国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国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为明帝国第一座皇陵,是为明孝陵。
朱元璋逝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后被其叔父、明成祖皇帝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难,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共历十四帝,但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为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为什么,明朝北京十四帝,却只留下十三座皇陵?
缘于明英宗皇帝朱祈镇亲征蒙古瓦刺部,惨遭“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俘虏,其弟朱祈钰登基称帝为代宗。
英宗皇帝朱祈镇后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钰病重时,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钰死后,英宗皇帝朱祈镇拒不承认其皇帝身份,未能入葬北京昌平明陵,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称为景泰陵。
故而,明朝北京共历十四帝,因代宗皇帝朱祈钰未能入葬北京昌平皇陵,所以只有十三座皇陵。
仅供参考。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思宗朱由检结束,总共经历了16位皇帝, 享国276年!明十三陵确实是有三个皇帝没有葬在其中。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陵区占地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里面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只有十三个皇帝陵墓在里面?这其中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个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
一、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在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在1368年击破各路其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应天府就是南京,他的陵墓也就建在了南京,就是位于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了永乐三年(1405年)才建成,历时25年!
明孝陵建造的第二年,马皇后过世,9月葬入孝陵,孝陵的名字一个来源于马皇后的谥号“孝慈高皇后”,还有一个是奉行孝治天下,所以称为“孝陵”,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二、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虽然对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印象深刻,但是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来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所以在嫡长子朱标病死后,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就要立嫡长孙,只不过朱标的长子早夭,而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的性格与其父相似,都是温文尔雅,又表现的十分孝顺,甚得朱元璋的喜欢。
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在南京即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只不过朱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又是多怀理想主义的人,又毫无国政经验,在位期间想实行一些较大的改革,其中的削藩招致了灾难性后果,最后燕王朱棣高举“亲君侧”旗号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燕王军队进入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炆却下落不明,成了一桩悬案!
三、明代宗朱祁钰是在北京唯一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听了太监王振的话,御驾亲征,结果把自己搭进去,被瓦刺所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他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刺对北京的进攻,成功挽救了一场危机。
后来瓦刺看到明英宗朱祁镇留在手里没啥用了,主动将他放回,英宗被放回后,当然会威胁到代宗,于是代宗朱祁钰将英宗软禁起来,由此兄弟两结下了深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朱祁钰病重,英宗朱祁镇在心腹党羽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的策划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成功复辟,改元天顺,并杀了朝廷栋梁于谦,朱祁镇复位后,不准太医给代宗朱祁钰看病,没过多久朱祁钰病死,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不承认他是皇帝,将他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只给了他“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恢复明代宗朱祁钰的帝号,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并将北京西郊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礼重新布置!
北京的明十三陵都是明成祖朱棣一支,葬在里面的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那么,明朝的哪个皇帝没有被埋进十三陵当中呢?
通过明朝皇帝列表与十三陵皇帝比对,我们会发现,这三位没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钰。
答案就是这么长,想要知其然的,到这里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还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寝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当中?关于朱元璋的陵寝,涉及到明朝的首都问题,很多人认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实这是不完全对的,明朝建立之后,最开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尽管朱元璋曾经有迁都的打算,曾经想迁到自己的老家凤阳,一向节俭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宫殿和都城,但是凤阳那个地方虽然有帝王气,但是没有帝王命,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在修建一半的时候,碍于种种阻力,执着的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标前去各地考察,哪里适合迁都,最终因为朱标突然去世而搁置。
朱元璋死后,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当中,因为准备的有点仓促,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建完,以至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永乐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最终将朱元璋以来想要迁都的愿望实现,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后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当然,开头已经说了,除了朱元璋外,还有朱允炆、朱祁钰没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还要展开来说。
朱允炆没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认他这个皇帝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绝对够传奇,在位时间不长,争议很大,关于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现在的史学家也没有争出个一二来。
朱允炆的传奇在于他的这个皇位继承,就跟我们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样,明朝为了皇位传承的时候更稳定一点,标榜嫡长子继承制,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长子朱标死后,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个嫡长孙咱也不说什么了,关键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长子,换句话说,朱元璋的嫡长子虽然死了,难道朱元璋的嫡子,还不如朱标的嫡子?
虽然,很多人试图论证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实话实说,在我的印象里,几百位的皇帝,像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几乎是没有,说朱元璋是参照了元朝时期的一个案例,也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之后,再无这种案例。
如果这种继承方式没有问题的话,朱棣也不会死乞白赖的造反,明显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将建文帝的年号,改为洪武年号的后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说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这个皇帝,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不被承认的,换句话说,承认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给卖了吗?
朱棣的年后是在南明弘光政权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给恢复的庙号,并且改庙号为惠宗。
明朝最惨顶缸侠,朱祁钰的皇位到底有没有合法性?要是朱允炆是最传奇的皇帝,朱祁钰就是明朝最惨顶缸侠了。
顶缸的意思,并不是头顶上顶着缸,而是顶替,代替,代人受过的意思。我说朱祁钰是顶缸侠,那是因为,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下的那个框框,作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脑残,率领几十万大军去亲征,结果玩出一个土木堡之变,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镇则是最突出的一个。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个朝代,竟然被搞出这么一出,你说朱祁镇不是傻子是什么?
紧接着瓦刺大军就开始向北京进发,前脚灭了你几十万大军,还俘虏了你们的皇帝,这气势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员直接开始跑路,甚至提议迁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朝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能人于谦站出来要朱祁钰继承皇位,组织北京保卫战,这个缸有多大,堪称为国顶缸了。最可气的是,朱祁镇是有太子的,让朱祁钰继承皇位,还要继续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一开始朱祁钰是拒绝的,在任何一个朝代,当皇帝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唯独明朝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下,这个皇帝不好当。
迫于群臣的再三坚持,朱祁钰才被迫当上了皇位,在位期间,表现还算尚可,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尤其在政治上,改变了朱祁镇执政以来的弊端,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果,朱祁镇又被敌人放了回来,这当上了皇帝,还能再让回去吗?国没有二主,朱祁镇和朱祁钰就这么耗着,双方互相提防,结果朱祁钰离奇得病,朱祁镇又成功复辟。
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朱祁钰是"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但如此,还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这就是为国顶缸的下场,我真的替朱祁钰感到不值。
所以,没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这三位了。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陵区面积高达40平方公里,共埋葬了明朝开国276年16位君主中的13位皇帝及他们的皇后。可另外三位皇帝并不在十三陵里面,他们分别是谁呢?(位于南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一: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埋在南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视南京为自己的龙兴之地。洪武元年(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此后又逐一消灭割据川渝的大夏国、云南的元梁王等地方政权,最终完成天下一统。朱元璋以应天为都,也把应天作为自己的长埋之地。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隔年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孝陵(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殂于应天府,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才彻底完工,前后耗时长达三十多年。
(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不明,无陵寝)
二:建文帝下落不明,无墓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染病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位后,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皇叔,接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近臣的削藩建议。但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畏手畏脚,避重就轻,激起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反抗。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8月在北平起兵,打着“倾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共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3年)六月,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破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成为一大历史悬案,因为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人和尸体,所以他并没有墓葬,连自己的陵寝都没建。
(明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安葬)
三:“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代宗被降格为王,只以王礼葬之
代宗朱祁钰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形势所迫,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起兵50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的包围,几乎是全军覆灭,英宗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太后和兵部尚书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际继承皇位,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赶走了瓦剌人。一年后,英宗被放归,代宗将他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太监曹吉祥,将军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时代宗重病在床无力控制局面,英宗二次登基。代宗朱祁钰很快就被害死,英宗废其一切皇帝名号,降为王。代宗在天寿山所建之陵墓也被捣毁,只以王的身份把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检自缢煤山,享国祚276年,共16帝。我们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确实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们爱称他为㓋武爷,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后,朱元璋开始考虑他的千年吉壤了。经过他亲自考查,选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开始筹备动工,至1381年初具规模。1398年,朱元璋驾崩,便与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还有两位孙姓人物也在此长眠,一位是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墓还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边,似为朱元璋守陵。据说,当初修孝陵神道时,有大臣建议将孙陵搬走。朱元璋听后却说:孙权也算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于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规,修成一条罕见的左右盘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伟人孙中山。
可见,紫金山确是一块万年吉壤啊!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于朱元璋死后即位,改元建文,由于没有谥号,史称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后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的死,有多种说法。或城破之日自尽,或被大火焚烧死,或出家后得以善终,说法不一。可是明中后期,各地却出现了几处建文帝之坟,让人一头雾水,难辩真伪。直到现在,考古人员在福建、江苏等地还发现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无确凿证据。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同年,朱祁钰被于谦等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史称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拥力下复位,贬祁钰为郕王。同年,祁钰死,以亲王礼葬北京西金山,称景泰陵。公元1424年,朱棣死于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征途中,葬北京北天寿山主峰下,为十三陵首陵。至于为什么选中这儿为皇陵,中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乐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选择陵址。最初选择的是口外屠家营,地理位置优越,很适合做陵地。但报告递到朱棣手里后,朱棣大怒!原来,朱、猪同音,屠家营原为杀猪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这里,只能被宰杀。后来又选了昌平西南的狼儿峪,猪边有狼更危险!又换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狭窄,子孙后代的空间太小。又西郊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犯忌。最后,于1409年才选好现在的陵区,可谓费尽心思。朱棣陵名曰长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达长陵。其后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择陵。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宝贵文化遗产——十三陵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