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的宁古塔地理位置在哪?现如今怎么样呢?

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宁安县级市,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迁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人”的意思,据说,早期有清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宁古塔,地处边远荒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路途艰险,有的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

因而,清宫电视剧中,皇帝大怒“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叙用”,闻之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虽蒙圣上不杀之恩,但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奈何,真的奈若何!

现今的宁古塔,与全国各地一样,百业兴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欣欣向荣,宜居生活的好地方。

仅供参考。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地理位置在哪?现如今怎么样呢?

在许多清宫剧中,常会听到清代皇帝雷霆大怒时的几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其实并不是一座塔,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披甲人则是指满洲镇守边疆的八旗军。

流放贬谪由来已久,流放贬谪是将人发配到穷山苦水的荒远地界。在安土重迁的古代,流放贬谪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给流放贬谪的人带来巨大的打击。在去往流放贬谪地的漫漫长路中,山高水远,死于途中或死于当地的也不在少数。明初大儒宋濂便死于贬谪四川茂州的途中。在历朝历代,清朝是被流放贬谪者人数最多的朝代。在清朝众多遣戍地中,宁古塔无论是流放人数还是持续时间都十分引人瞩目。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的流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文字狱或涉及科场案和各地反清斗争等引发的各种大案而被发遣此地。清代独创了发遣制度,作为流刑的一种,发遣者不但要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而且会沦落为奴隶,也就是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是一个城名,为关外最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清初,宁古塔尚属边远地区,这里尚未开化,气候严寒,寸草不生,五谷不长,人烟稀少,号称荒徼,很适合罪犯改造。宁古塔虽以塔命名,实际并无塔。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六兄弟曾居住于此。满语 “六”为“宁古”, “个”为 “塔”,故称“宁古塔”。宁古塔也是宁古塔将军的辖区,为吉林将军的前身。清朝期间,发遣到宁古塔的名臣良吏、才子佳人不计其数,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从顺治年开始到乾隆朝,大规模的流放有数十次之多。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双重目的:一是采取“出礼入刑”的原则,把流放作为降死一等的刑罚,惩治罪人。流放已经注定了他们的背井离乡与生死离别,到达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更大苦难的开始。让他们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怅自悔,接受严寒风沙的惩罚;二是为清朝龙兴之地“添砖加瓦”,“守卫边疆”。

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西南,西北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 当时其他地域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所以清初入关的顺治一朝,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龙兴之地。流人到流放地后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大致分成两种:为奴和当差。为奴实际上是清代入关前奴仆制度的延续,被流放为奴的人多是犯了严重的罪行,他们到达流放地后都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的兵丁。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清朝的法律规定奴主有权处死为奴的犯人;“务令家主严行管束,断不许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

当差是对流人惩罚的另—种形式。身份不同所当得差也不一样。有官员背景的犯人到达戍地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有官员背景的犯人到达戍地后,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大多会受到一些照顾。清初,发往黑龙江、吉林当差的官犯大多在驿站、官府、官庄等地从事一些杂役,而平民则从事一些艰苦的差使。到康熙初年,随着黑龙江边境抗俄局势的日益严峻,逐渐将流人遣戍至抗俄前线的宁古塔部分都投入到军事差异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