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平均每年招进士200多人,相当于如今清华、北大吗,你怎么看?

唐朝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比考上清华北大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根本木有可比性!

唐朝时代科举考中进士,需要经多年、多层级多次考试,然后进入三年一次会试考进士,就是说,考中进士,则是三年一次考试机会,录取不过1~200人,历史上曾有录取几十人、几人之少,而清华北大每年一次考试,录取达几万人,怎么可以相比。

考中进士难度之大,考上清华北大根本无法与之可比,而且,考中进士就出仕为官,清华北大毕业也做不到的,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取为领导干部啦!

而考上北大清华,也就是相当于科举考试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为官的!

进士,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对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领导干部!

考上清华、北大,毕业也做不了官吧?

仅供参考。

唐代平均每年招进士200多人,相当于如今清华、北大吗,你怎么看?

不好如此类别。唐代进士录取远比今天上清华、北大难,未来的成就也很大。

今天进入清华、北大,只要参加高考,分数达线即可。同时还有其他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等名校,并不是要求高考成绩一定是全国排名前200名或前400名。因为有其他名校的分流,估计全国成绩排名前2000名高考考生,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

唐代科举考生,难度远远大于现在,进入录取必须是前200名,没有其他录取的学校。古代的交通落后,去京师考试,很艰难。偏远地区,路程要半年,只有步行,乘坐马车驴车、舟船。一路坎坷,一路艰险。

唐代科举高中进士,还不能立即做官,虽然具备了做官资格,仍然需要参加吏部试,考试合格,可以做官。文学家韩愈参加了四次吏部试,才做了公务员,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到了明清时期,高中进士,可以外放为官,三鼎甲进入翰林院,或六部,外放就是七品知县,地方父母官,青天大老爷。至于有了进士身份,在官场升迁相对容易。在古代社会,科举出身是主流,属于正途。

现代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地位,无法与唐代进士出身相比,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进入仕途,但是要做到县长一级的干部,常规要十年八年的时间。遇到领导的特别赏识,也可能升迁快一些,而大多数人可能升迁的时间更长。但是如果从稀缺性来说,在唐代找出一个进士,那是凤毛麟角,全国就那么多,进士录取一次200多人,通常是四年一次,唐代200多年历史,满打满算,不过1万来人,现代清华北大毕业生一年就可以几千人,全国的至少几十万人,数量上也不能相比。

再看看唐代的政治家、文学家,青史留名的,不少都是高中进士的,如杜审言(唐高宗时进士)、岑参(唐玄宗时安西北庭节度使)、颜真卿(唐代宗时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张九龄(唐玄宗宰相)、王维(状元、唐肃宗时尚书右丞)、韩愈(唐穆宗时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柳宗元(唐顺宗时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唐武宗时加检校礼部尚书,追赠户部尚书)、李绅(唐文宗时宰相)、白居易(唐文宗时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李德裕(唐武宗时宰相)、杜牧(唐文宗时进士)等。

清华、北大虽然也出官员,至于是否有大的成就,成为杰出人物,青史留名,还需要时间检验。

唐代平均每年招进士200多人,相当于如今清华、北大吗,你怎么看?

相等于当今清华、北大的博士,那真是精中精,而且往往在中央级别政府部门,最起码在州府任要职,今天清华、北大博士也不定能有此待遇,更别说做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