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谢谢邀请回答!
诸葛亮,就是一个正常人,当然是一个具有聪明才智的人,至于是神机妙算的神人,则是小说《三国演义》演绎出来的。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良臣贤相,而非军事家。诸葛亮的真实才能,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正常忠臣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忠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之所以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后很长时间也未能、直至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昭烈帝庙而成武侯祠!
因为,《三国演义》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影响面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而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
尽忠,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做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忠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蜀汉不足的人力、财力、军力,偏安疲惫之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刘备征战在外,安抚稳定后方,征集兵员,输送粮草,如同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作用相同。
而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大肆渲染罢了!刘备驾崩于白帝城托孤,安排蜀汉军国后事时,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事大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不是也很能从侧面说明问题吗?
《三国演义》一书面世,使诸葛亮成为民间顶礼膜拜的神人,人为的造出来的神人。
欲了解真正的诸葛亮,可以阅读正史《三国志》。
仅供参考。管见哈,不喜勿喷!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三国演义》完成之后——诸葛亮“智绝贤相世无双”,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已不只是当年那个功绩卓越的历史人物,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他当做神灵来看待了。尽管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很早便开始在坊间流传,但人们对诸葛亮形成“神机妙算”的印象却多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创作者在承袭之前相关故事精华的同时,对作品进行再改编再创作,最终将诸葛亮塑造成了拥有超常智慧不凡本领的形象。较之于之前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神化的侧重点已从“神魔”式的虚幻转向对其在实际战争中超乎常人的才能智慧及品格的突出展现,同时,对其内在精神的表现也成为形象神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说来,诸葛亮有“飘飘然有仙家气”、“心存正道合神明”、“用兵如神”和“料事如神”几个方面:
第一、飘飘然有仙家气——诸葛亮居所有仙气、可与姜子牙、张子房相提并论、打扮有仙家气韵、遇事有神仙般的淡定和从容如果说宋元时期诸葛亮被赋予了神仙的身份和外形的话,那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多的是仙家气韵的展现。这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已初露端倪,此时诸葛亮虽还未出场,但无论是所居之所,还是所交之友,都透露出诸葛亮的不凡。
- ⬛(1)诸葛亮住所——深山迷雾入仙家
《元始上真众仙记》曾说:“凡青嶂之里,千岭之际,仙人无量……”此外又有“深山迷雾入仙家”之言,只言片语间勾勒出神仙居所的样貌,书中诸葛亮所居之处与此颇为相似:俯瞰隆中景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一派娴静清雅之貌。近观卧龙冈和草庐,更是“清景异常”,如诗所言“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丹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未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悬宝剑挂七星”。虽只是写景,但山水之中、云雾之间,无不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旷然世外之感,由此不难想象身居其中之人的超凡脱俗之气韵。
- ⬛(2)朋友与诸葛亮对比却只有孔明“独观其大略”,诸葛亮却可与姜子牙、张子房相提并论
此外,从诸葛亮所交朋友的身上也可以影射出诸葛亮的精神面貌。书中写到,
水镜先生——“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徐庶——“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
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
石广元——“白面长须”;
孟公威——“清奇古貌”。
看其形貌、观其举止,皆是不俗之人。然而,与诸葛亮比较之下,这些人又是不足为奇的。
徐庶自言:“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而司马微更是说,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四人“务于精纯”,
却只有孔明“独观其大略”,并将姜子牙、张子房与其相提并论,由此不难想象诸葛亮的仙风道骨之貌。
- ⬛(3)诸葛亮的打扮仙家气韵
待到诸葛亮出场,其仙家气韵表现得更加明显了。自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至一百零三回五丈原禳星,其装扮就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装束,儒雅之中不失飘逸;手持羽扇,指挥三军的情景,尽显大将之风;作法时披道衣、仗剑、散发、跣足的样子,更添仙道之色彩。
- ⬛(4)诸葛亮有神仙般的淡定和从容
此外,小说中塑造的诸葛亮有着超乎常人的淡定和从容。每每曹操大军压境,包括刘备在内的众人皆会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气定神闲,以“神机妙算”击退敌军;面对周瑜的阴谋诡计,频频刁难,诸葛亮也总能从容应对。在紧张复杂的战争局势中,小说中的诸葛亮几乎没有过纠结的心理挣扎,举棋不定的迟疑,或是对于前途命运的不安,他总是能够淡然一笑,从容面对,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其预料之中。相比于外形上仙道式的设计,《三国演义》在气质神韵上的刻画使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更富内涵。
第二、心存正道合神明——诸葛亮解决危机总有神灵帮助,诸葛亮具有“神性”可通天界、人间、地府作为一部“据正史,采小说”创作而成的作品,三国演义从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中吸收了大量的养料,因此,虽被定义为历史小说,但其中还是保留着一些神秘元素。书中多次写到了诸葛亮在神灵的帮助下度过危机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神异之色彩。
- ⬛(1)在危机面前,总有神灵来帮助诸葛亮
诸葛亮率兵南征,途经一泉,将士因口渴而争饮泉水,不想饮者皆不能言。诸葛亮知是中毒却无计可施,远远望见山冈上有一古庙,便攀藤附葛而上去拜祭。拜毕,一老叟扶杖而来,不仅为诸葛亮解释了中毒的原因,还赐以解毒之法。之后询问才知此老叟非一般人也,而是此处的山神。遇见山神已是不可思议,而老叟的一句“奉伏波将军之命,特来指引。”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伏波将军马援乃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人,与诸葛亮所处时代相距甚远。前朝名将指点的情节让诸葛亮的这一经历除了有神秘感的同时还多了几分“天命所向,众望所归”的意境。此后,蜀兵又遭遇缺水危机:掘地二十余丈,十余处,却无滴水。诸葛亮无奈之下焚香告天,之后获得满井甘泉。征战中虽遭遇诸多不顺,但诸葛亮似乎总是受老天庇佑,并能与神灵沟通,使困难最终得以解决。
祭泸水汉相班师一节所写种种,更是怪像丛生,神乎其神。孔明班师回国至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询问孟获才得知,水中常有猖神作祸,孔明疑惑,亲自到泸水边查看,不想之后更是瘴烟弥漫,鬼哭神号。按照当地旧例,要用四十九颗人头和黑牛白羊祭享,才能平息,然而诸葛亮认为泸水此番景象本就是怨鬼太多所致,因此不能再妄杀。于是用馒头代替人头作为祭品,设香陈案,祭奠亡灵。之后便见“愁云怨雾之中,隐隐有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次日更是“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此故事中,诸葛亮似乎成了一个通晓阴阳的判官,可洗清死者之冤情,携客死他乡的魂魄返回故里。
- ⬛(2)诸葛亮可通天界、人间、地府,诸葛亮具有“神性”是因为他顺应天意、顺应民心
在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天界、人间、地府有着严格的划分,能通三界并与之交流者必然是具有神通之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能得到已逝名将的指点、当地山神的帮助、也可以设坛焚香,安抚冤魂,其本领非凡人所能及。书中所述的这些情节承袭了民间诸葛亮传说中的神异部分,然而又与之前的有所不同。以往所写的诸葛亮的“神通”要么是与生俱来的,要么是通过自身的修炼而成的,如《三国志平话》所言,“诸葛亮本是一神仙”,然而,《三国演义》中,这种能力是以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理想和“宽德仁厚”的品格为基点的:遇毒泉时,诸葛亮所忧之事是“蛮方不可平”,有负先帝重托,无法复兴汉室;军中缺水,诸葛亮焚香告天心念的是大汉的福祉;祭泸水颂扬的是死去将士的忠君爱国之志。正是由于诸葛亮拥有厚德载物、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才使得神灵愿意帮助,冤魂得以安息。故事中对“复兴汉室”“仁慈忠义”的反复强调让诸葛亮的神化形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葛亮具有神性是因为他顺应天意、顺应民心,而以往故事中为展现诸葛亮与众不同而描述的其与生俱来或是修法求道得来的能力在这本书中被淡化了。这容易使民众从神仙方术中脱离出来,引导人们相信只有那些存有仁善爱国之心并顺天意而行的人,才有可能具有“神通”本领。诸葛亮神化形象因此具有了政治教化的意义。
第三、用兵如神——诸葛亮“神化”成了善于用兵的军事奇才,真真假假中,敌军落入圈套;虚虚实实间,胜负已成定局。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军事才干饱受争议,肯定之人不吝惜赞美之词,否定之人却又极力批驳。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之神、之奇却是被众人所承认的。作者用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将诸葛亮“神化”成了善于用兵的军事奇才,真真假假中,敌军落入圈套;虚虚实实间,胜负已成定局。
-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分析人心精准到神乎其神,少有失误
《孙子兵法·谋攻篇》曾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知其优势,避其锋芒;知其弱势,攻其软肋。只有进攻得当,才能克敌制胜。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就神在他能迅速准确地找到敌人的弱点以攻之,
“对于匹夫之勇的,便使其急躁;急躁而求胜的,便进行持久战;对于贪婪而好利的,加以贿赂;仁慈而心软的,便使其疲惫;对于聪明多智而胆怯的,便使之窘迫;对于善用谋划而优柔寡断的,可以突然袭击”。
这种用兵艺术,虽知者甚多但能真正用好的却少之又少。
汉水一战,刘备与曹操两军隔水相距,孔明以放号炮,鸣鼓角乱曹军军心,曹胆怯,拔寨退三十里。孔明趁势渡汉水,之后背水扎营,曹操见此心中本就疑惑,待次日决战之时又见蜀兵弃寨丟甲而逃,以为孔明设计引诱他,故命令收兵。未曾想之后却反中了诸葛亮包抄之计,曹军大败。孔明之后分析曹操败因时说: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我以疑兵胜之。”
由此可见诸葛亮分析人心之精准。毛宗岗在评价孔明用兵时曾说:
“曹操善疑,而孔明即以疑兵胜操。此非孔明之疑操,而操之自疑也。然虽操之自疑,而非孔明则不能疑之也,烧于博望,挫于新野,困于乌林,穷于华容,操之畏孔明久矣。见他人之疑兵未必疑,惟见孔明之疑兵而不敢不疑。”
- ⬛(2)诸葛亮用兵,常常是虚实不定,让人捉摸不透——然而诸葛亮指挥的战争,却极少有败兵之绩,实在是一位军事奇才
孔明用兵,常常是虚实不定,让人捉摸不透。火烧赤壁之后,曹操丧胆逃往彝陵,行军途中,见某地草木丛生,地势险峻,便大笑讽周瑜诸葛缺智少谋,不知在此处设兵埋伏,正说间,赵子龙冲杀出来,曹操措手不及,落荒而逃。军队行至葫芦口处,曹操再次大笑,说周瑜孔明不懂得以逸待劳,忽然间张飞带兵而来,曹操慌忙领兵逃离,华容道三笑时,又见关羽提刀跨马截住去路。诸葛亮虚虚实实的用兵险些让曹操丢了性命。曹操生性多疑,孔明三设伏兵却不曾被其发现,可见孔明智谋之过人;山僻烧烟,声东击西,曹操受惑中计,可见孔明用兵之妙,孔明之神就在这一张一弛、缓急相错中得以彰显。
三国中善用兵法之人不胜枚举,然而却没有一人能像诸葛亮这般用得如此精准、少有失误。小说中,诸葛亮总是能准确地分析出敌军战略意图,并且迅速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或是声东击西、或是诱敌深入、或是设伏围堵……与之作战的敌军虽处处小心谨慎,却終会落入诸葛亮所设圈套。《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战争场面多达上百场,风云变幻、胜负难料,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诸葛亮指挥的战争,却极少有败兵之绩。小说中的诸葛亮用兵灵活多变,虚实不定,难以捉摸,实在是一位军事奇才。
第四、料事如神——诸葛亮曾三授锦囊妙计,转危为安,其神妙可想而知;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诸葛亮料事精准,早知敌军意图,将计就计大败对手神仙可以未卜先知,诸葛亮能够料事如神。在《三国演义》中,从诸葛亮粉墨登场开始,大到天下局势“三国鼎立”的预见,小到具体细节的谋划,一切似乎都在孔明的预料之中。战场之上局势瞬息万变,不可控因素数不胜数,然而小说中所写的诸葛亮,却能准确预料事件发展,这便是其神通之所在。
- ⬛(1)锦囊妙计化危机——诸葛亮曾三授锦囊妙计。一次助刘备脱东吴之险,续得佳偶;一次解王平、张翼被攻之围;一次清魏延之叛。
周瑜欲取荆州,假借联姻之名想将刘备骗至东吴加以囚禁,以此作为筹码换取城池。刘备知其阴谋不愿前往,孔明却说有大吉大利之兆,劝说刘备应允下此事,并自信地说:“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玄德听从孔明之言,出访东吴,期间多次濒临险境,却总是被锦囊妙计所救,转危为安,周瑜、孙权都才智过人,诸葛亮料中一计已实属不易,更何况料中三计,由此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之神。
在孔明与司马懿的一场战争中,孔明先是料得魏兵肯定会追来,且必定会以死相拼,因此派王平、张翼前后夹击司马懿军队。诸葛亮又赠姜维、廖化一锦囊,告曰:
“如见魏兵围住王平、张翼,十分危急,不必去救,只开锦囊看视,自有解危之策。”
之后战争正如诸葛亮所料想的那样,最终凭借诸葛亮锦囊中的妙计,蜀军大获全胜。
武侯预伏锦囊斩魏延更是如此。孔明料得魏延有反意,于是在临终之前授予马岱密计。之后事情发展果然如孔明生前预测的那样,魏延反叛,而杨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锦囊妙计最终成功将魏延斩杀。读完此节,诸葛亮料事如神实在令人嗟叹,难怪后人有诗云:“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后日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三国演义》中,孔明曾三授锦囊妙计。一次助刘备脱东吴之险,续得佳偶;一次解王平、张翼被攻之围;一次清魏延之叛。刘备乃蜀国之核心,失备蜀危矣;王张二人乃蜀之保障,失之蜀危矣;刘关张皆死,诸葛禳星,后主阿斗懦弱无能,此时若魏延反叛成功,蜀国之危可想而知。危急之时、存亡之际,孔明皆能预知后事,以锦囊妙计转危为安,其神妙可想而知。
- ⬛(2)预知战事早安排——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
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战役,战争还未开始,诸葛亮已经对战事做了周密详尽的安排,根据博望坡的地形,诸葛亮命云长引一千军马埋伏于豫山,截焚曹军粮草;命张飞领军在山谷之中埋伏,配合放火;命赵云、玄德诈降引敌。不仅如此,诸葛还让属下提前准备好庆功宴席,若非有神通,又怎能如此自信满满。
诸葛将死,他知道司马懿会趁机攻寨,因此对后事做了详尽的安排。他对属下说到: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诸葛亮所做安排,为蜀兵退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司马懿更是以为诸葛诈死而迟迟不敢进攻。
- ⬛(3)将计就计破敌军——诸葛亮心思缜密、料事精准,早知敌军意图,将计就计大败对手
王朗被孔明骂死后,曹真料孔明趁军中治丧,会在夜间截寨,因此布兵设伏。孔明料到曹真计谋,将计就计,派出马岱、王平等伏于寨外,迎击魏兵,文长拒住山口,赵云引兵回杀,曹将率兵杀入蜀寨,见寨中空无一人,料知中计,急撤回军,却与友军自相残杀,醒悟之时,又遇蜀兵诸将,一阵厮杀之后奔回魏寨,本以为无事,又被守寨军事当成敌军,于是又是一阵自相掩杀。曹真本欲设计孔明,夺取蜀寨,却不料被孔明所设计。孔明心思之缜密、料事之精准非常人所能达到。
武都、阳平受袭,司马懿见蜀军兵临城下,欲派兵绕至蜀军后方突袭,此计本已够奇,如郭淮所说:“此一计足显仲达有过人之智”,然而,孔明却早有预料,故破其郡而不入以诱魏兵来袭,然后前后夹击,以此破魏军。之后,司马懿料孔明要安抚军心,不在军中,因此派精兵袭其营寨,然而此计却又被孔明所料。此篇尽显司马懿之谋,最终却还是孔明技高一筹,由此可见诸葛亮之神。正如毛宗岗先生所评:
“武侯之计,未尝不被司马懿所料;而无如司马懿之料武侯,又早为武侯之所料也。懿料武侯之必出,于是而思有义破之;武侯又料懿之知我之出,于是而预有以防之。料其在祁山寨中,而已在武都、阴平;料其在武都、阴平,而已在祁山寨中。料其真退,而竟是假退;料其假退,而竟是真退。致使一足智多谋之司马懿,而动多舛误,束手无策,武侯之神人哉!”
结论:到《三国演义》时,诸葛亮的神化形象已深入人心。虽然一些情节中仍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葛亮形象演变中所积淀下来的仙道、迷信的成分,而是从“顺天道”“通民意”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神灵与诸葛亮的关系。这样就使得诸葛亮的神化不再拘泥于宗教的范围之内,而是具有了政治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更广泛的内涵。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小说,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和智慧的极致化描写成为神化形象塑造最主要的部分。
(图片均来自网络)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小说中的诸葛亮罗贯中是把他当神去美化的,而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一介凡人。众所周知,凡人是不可能去和神仙比肩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确是很神。从“三顾茅庐”的《隆中对》,解析天下开始,足以惊艳了刘备。接着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曹操才领教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安排关羽“义释曹操”一直到“空城计”,无不显露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述的“智慧如妖”,主要是小说是以赞扬刘备,贬低曹操为中心思想展开的,刘备和诸葛亮自然就成了比较正面的人物了。加上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构想的确影响深远。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智慧充满了传统儒家思想,他的声名远播,不得不承认文学巨大的魅力。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光鲜,但他的确为刘备的创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且在治理蜀汉方面有着传世的功劳。他制定了许多适合蜀汉社会稳定,与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制度,使蜀汉逐渐稳定-发展起来了。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完美无缺。都知道他不听刘备劝阻用马谡,导致北伐失败。不重用魏延,使魏延含冤被杀。事实上诸葛亮有着传统文人的清高,他并不像刘备那样豁达,只要有用,什么样的人都能用。
诸葛亮的局限性在于用荆州与他熟知的人。他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令人佩服,却夜会影响蜀汉低层人才的凸显与提拔。也显出他对人的不信任。致使他自己都没人可用。
尽管,真实的诸葛亮没有小说里那样神,但是,多人还是愿意认为诸葛亮就是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神”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传说就是那么神,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古人说的是事实。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厉害吗?
诸葛亮有没有三国里描写的哪么利害?
是讲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里有很大的区别。
三国志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记载,总体对诸葛亮评价蛮高的,对诸葛的忠心,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顺境逆境都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亲自去东吴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实现了他隆中对的前部愿望。直到病死五丈原,一个文官,丞相其实在戎马生涯中渡过的。实己鞠躬尽瘁了!
演义里是夸张得有点过了,过得人看得不舒服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筑台做道场,道衣道袍,手执宝剑,嘴里念念有词,让上天神仙听命于他,把风向掉过来,这于事实极不相符,也有辱诸葛亮的形象,虚拟的除借东风以外还有,草船借箭,空诚计,三气周愉,诸葛亮悼孝,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那么多火烧其实诸葛亮一生沒用过火,若少了以上情节基本上就可以还原诸葛的本来面貌,一代名人,壮志未酬!要说有多利害三国志比较确切,演义较有夸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