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原来称为女真族,居住生活在东北、外东北的“马背民族”,女真族首领、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
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因为宋朝时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灭亡汉人政权北宋,屡犯汉人政权南宋,为避免汉人仇金心理,改国号大金国为大清国,改女真族为满洲,既满族。
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建州女真部,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东北、外东北女真各部后,建立大金国,称汗为帝,为区别宋朝时的女真族所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后金在大明帝国被“闯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财力、军力,消耗殆尽,趁大明帝国与李自成“鹬蚌相争”,李自成杀进北京,推翻大明帝国,后金坐收“渔人之利”,捡了一个天下!
努尔哈赤的后金,虽然兵力不多,但是,战争不是兵多既可获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不少,战争是双方高智商的搏弈,打胜战争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清军进占北京,入主中原,就占了“闯王”李自成灭亡明帝国的天时,加之后金军首领努尔哈赤及继承者正确的战略战术!
一、清朝军事总兵力,八旗兵力不过20万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面对上亿汉人,能够入主中原,建立一统王朝,主要还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汉军为主要力量转身攻打、征服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战略,满清八旗军队,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监军作用,坐收胜利果实。
二、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外东北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
八旗,为军政合一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全民皆兵,出征作战,平时游牧生产,农耕生活统治管理,军民合一的女真族特色军、政、民结合的组织单位。
三、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杀入山海关,欲问鼎中原,为避免历史上金国屠宋,汉人仇金心理,将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国,并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军队称为满洲八旗。
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入主中原帝国,仅靠10余万满族人,对抗攻击上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无异于“以卵击石”。
怎么办?首先,将利用“大棒+胡萝卜”战略战术,战争征服、又打又拉的、世代联姻的、且同为强悍“马背民族”的可靠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进攻李自成、明帝国残余及南明政权,并卫护北疆,免除后顾之忧。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
于是,清军主要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另外有畜牧战马为主的打牲八旗,并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显军力号打胜八旗。
★但是,实际上,清军为扩充军事力量,再将收降的其他汉军编为绿营兵,扩大增加军事实战能力,是满清军事力量中最为庞大的主要作战军事力量,也就是汉人。
四、历史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及南明政权,主要是以汉军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的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所以,上述等汉军降将得受清王朝异姓王爵封赏。
今日满族,既皇太极更名的女真族。
五、满族,清朝以前,主要生活居住在东北、俄罗斯境内外兴岭以南至黑龙江的外东北地区;由于满族入关,入主中国中央政权,满族人随之大量入关,现散居全国各地,但东北、河北、京津等地居多。
仅供参考。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满族发迹于中国的东北。满族的组成比较复杂,由建州女真为骨干的女真人,也有大量的汉人,还有一些蒙古人。从现代基因分析,满族的基因组成中,汉族基因占比最大(这类资料网上很多)。也就是说,现代满族与汉族,在血统上十分接近。宋代末年,金为蒙古所灭,蒙古人对金国人进行非常残酷的屠杀。金国的女真人几乎全灭,在当时已经不成其为一个实体民族。明末的女真,在文字、语言、习俗等方面,对宋代末年的女真没有明显的继承性。在宗教方面,金国女真在立国后信奉道教和佛教,基本放弃萨满教。但建州女真一开始还是信奉萨满教。入关后,清朝以佛教为主,并且在国家行政体制、语言文字等全盘汉化。
综上所述,满族的前身可能是明代从通古斯南移的渔猎民族为骨干,后来逐步征服东北并吸纳大量汉人而组成。入关前后,通过汉、蒙八旗制度,进一步吸纳汉人和蒙古人,逐步形成了满族。满族在血统、文化上与汉族十分接近。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115年,由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清,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领有中国全境。中华民国成立后,满洲族改称满族。长期以来,有语言,没有文字。到了唐朝时期,公元698年,满族先民?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怍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
当时渤海国民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回答题主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满族、满洲和女真虽然存在关联,但不是一回事。满族包括满洲,满洲包括女真,但不限于女真。建立清朝的是满洲中的建州女真。这里的“满洲”是皇太极将部族旧称“女真”改为了“满洲”,是族名,不是地域名称。
满洲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建州女真外,还包括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以及被编入满洲八旗的辽东汉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郝哲、鄂温克、锡伯族等成分。满洲八旗中骁勇善战的索伦兵,就是达斡尔人和鄂伦春人为主的部队。
要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得从历史着手。中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人的故乡,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四大族群生活于此,分别是华夏族、东胡族、濊貊族以及肃慎族,这其中的濊貊和肃慎源自东夷人。大约五千年前,炎黄部族和蚩尤部族在涿鹿的阪泉发生大战,属于东夷人的蚩尤部族战败。之后,东夷人的一部分与炎黄部族融合,成为华夏族;一部分东夷人继续留守在中国东部的沿海故地,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也逐渐融入华夏;还有一部分东夷人一路向北,进入今天的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了濊貊族和肃慎族。
濊貊后来又成为了扶余(今吉林省西部的松原市),扶余人后来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过高句丽王朝。之后一部分扶余人继续南迁到朝鲜半岛南部,有些还进入了日本列岛,与当地的民族逐渐融合。
历史上的肃慎人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他们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长骑射,生性勇猛。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有时仍沿用“肃慎”这个旧称;三国以后,挹娄人屡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直接臣属于中原王朝;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于历史,此时他们的发展规模已经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后来又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时,肃慎人的后裔大祚荣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即振国。后来,唐朝皇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振国改称为渤海国。与此同时, 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同为肃慎人后裔的黑水靺鞨人也经常向唐朝进贡。之后,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随后改设黑水府。唐朝皇帝还分别授予黑水靺鞨各部首领都督、刺史等官职,并赐他们李姓。
渤海国强盛时,一部分黑水靺鞨人臣属于渤海国。辽朝时,辽灭了渤海国。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人趁机南迁至渤海国故地,逐渐取代渤海而兴。渤海国的遗民在国亡之后,有一半留在故地,和后来迁入的黑水靺鞨人融合后形成了“女真”;还有约100万人被辽朝强制迁徙到内地和辽东地区,他们中一部分融入蒙古族,大部分融入汉民族;还有一少部分投奔高句丽,都融入到了今天的朝鲜民族中。五代时期,黑水靺鞨改称为“女真”, 此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时,为了避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名讳,女真曾被称为“女直”。辽代时的女真部族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生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女真人被称为回霸(或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后来建立了金朝。
金朝占领中原地区后,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先将女真人南迁至燕山一带,之后定居在华北地区;然后又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向北迁徙。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蒙古灭金以后,将南迁的这部分女真人归属在汉人之列。
当初没有南迁而留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落后。元代时的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辽阳等路的辖区内,与汉族杂居共处,逐渐与汉族融合;一部分散处在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即以今天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的广大地区。(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
到了明代,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又按其生活的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程度,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分布在辽宁的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分布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转弯处;东海女真分布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东地区以及以北地区,大体区域是从松花江中游以下,黑龙江流域以北,东达海岸。
建州女真中的努尔哈赤先后用11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之后又兼并了海西女真中的哈达、辉发和乌拉三部。之后,也不断对东海女真用兵。努尔哈赤通过30年的努力,将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鸭绿江流域广大地区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统一起来。这也只是东北地区女真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努尔哈赤还建立了八旗制度,所谓八旗制度就是按照军事组织的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皇太极即位后,废除了旧有的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
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建州女真是努尔哈赤的所属的部族,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包括今天的达斡尔、鄂伦春、郝哲、鄂温克、锡伯族等。所以,建州女真不能和满洲划上等号。在清朝,“满人”仅指“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都不算“满人”。
建国初期,国家在划分满族成分的时候,将原来的“汉军八旗”这个在清朝不算“满人”的人群,绝大多数划入了满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大规模成立了满族自治县、自治乡。基于国家当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政策,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口规模原本达不到设立自治区域的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办法把原本是汉族的人口变更为满族以符合要求。
后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比如子女上学加分照顾,计划生育照顾等等,河北省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汉族也把民主属性改为满族。至此,满族的人口构成结构开始发生改变。所以说,今天的满族不能和满洲以及女真划上等号。满族包括满洲,满洲包括女真,而女真中又包括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才是建立清朝的民族,女真是今天满族中很少的一部分。
有人错误地把“女真”当成了“通古斯”,然后错误地认为满族就是“通古斯”,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通古斯”源自英语“tungus”的翻译,其实指的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之所以会出现女真人是“通古斯”这个认知上的错误,主要是源自俄罗斯人。他们从西伯利亚当地的少数民族中获知了“东胡”这个词,然后把这一区域标称为“tungus”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都称为“tungus”人。之后,“tungus”这个词经由俄罗斯传入西方,再由西方传入中国,被翻译为“通古斯”。于是有些人就认为“通古斯”不同于东胡,其实二者是一回事。
东胡,即“通古斯”,也就是“tungus”。事实上,中国古籍中的东胡,就是后来的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兀室韦(蒙古族中蒙古部落的祖源)。今天的达斡尔、鄂温克、锡伯族属于东胡;郝哲属于肃慎;鄂伦春究竟属于东胡还是肃慎还不确定,但他们都是纯种的东亚黄种人。今天,生活在俄罗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主要居民被称为“通古斯”人,他们的确是突厥人。只不过这些突厥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远东地区,没有经历过历史上突厥人的西迁,也就没有和西方的白种人进行过融合,所以他们基本保留了隋唐时期古代突厥人的原貌。
也有人认为满族人的祖先是“布库里雍顺”,这种说法也不对。关于“布库里雍顺”地传说,也只流传于建州女真内部。相传,建州女真的先祖“布库里雍顺”的诞生,是因为他的母亲吃了鸟蛋而生下他。这到和历史上商王朝的王族先祖契的降生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或许,这是商人的先祖和女真人的先祖同为东夷人的一种远古原始记忆吧。满族是一个多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建州女真只是其中之一,不能说建州女真的先祖就是满族人的先祖。
根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显示,今天的满族人口规模已达1042万余人。而这其中属于满洲后裔的不足百万,属于建州女真后裔的就更少。大部分满族人,是建国后“汉改满”形成的满族人。今天满族人口规模已占全国总人口的的0.77%,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8%,在中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人散居全国各地,其中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2.20%。其他满族人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其中在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宁夏、陕西与山西等地区,满族为当地第二大少数民族;在河南、山东与安徽则位列第三位。
满族人在全国分布形成的特点是,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其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宽城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自治乡。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满族祖藉东北,吉林黑龙江最多。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满族、女真族是什么关系?
最主要在东三省,满族和女真族应该是同一个民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