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是一个地理、气候、农业生产南北方分界线的概念,从地理、气候上来看:

是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线;

雨季长短分界线;

湿润半湿润区分界线;

一月0度等温分界线;

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

农业生产南水田、北旱田分界线;

南主产水稻、北主产小麦分界线;

油料作物南油菜、北花生大豆分界线;

糖料作物南甘蔗、北甜菜分界线;

作物熟制南年二——三熟、北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既以长江、秦岭淮河、黄河为农业生产分界线的。

仅供参考。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为什么中国要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北分界线绝非偶然。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最早提出的。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已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方北方。古时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写到“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专家、地理学者们,根据自然条件、温度差异、地理风貌、农作物生产、土壤变化、植被差异、百姓生活习性不同等大致规定勾画了这么一条“南北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这一分界线。线以南称为“南方”,线以北叫作“北方”。其实中国分为四个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分界线是昆仑山山脉和横断山脉;西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分界线是昆仑山山脉、黄土高原、大兴安岭等。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以“秦岭——淮河” 一线为分界线,当然这样划分不是绝对的,只是大致上的划分。估计有许多人会排斥我这个观点,说:“秦岭淮河是温度分界线不是我国传统习惯上的分界线,我国传统习惯上的分界线是长江”;也有人说:“一下雪标准为分界线,下雪的地方是北方,不下雪的地方是南方”。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全面,只是只言片语,比较狭隘,片面,局限性强。

“秦岭——淮河”一线穿过甘肃、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6 个省份。秦岭——淮河”一线不只是南方北方地里位置上的分界线,还是气候、植被、河流水文、地形、土壤、矿产、农业等方面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不仅仅是南方北方分界线,还是1月份0℃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也是水田与旱地界线;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分界线;是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还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的等等。

秦岭简介:西起甘肃省西南部,河南西部,四川北部,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宋代诗人汪元量《秦岭》一诗中写到:峻岭登临最上层,飞埃漠漠草稜稜。 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几废兴。 红树青烟秦祖陇,黄茅白苇汉家陵。因思马上昌黎伯,回首云横泪湿膺。对秦岭雄伟壮观的称赞。 自古以来,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故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

淮河简介: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自西向东奔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 0 0 0公里。宋代诗人赵崇嶓在《淮河水》一诗中写到: “秋风淮水白苍茫,中有英雄泪几行。 流到海门流不去,会随潮汐过钱塘”。同样是赞美淮河水的波涛汹涌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也曾治理过淮海。因历史上的原因,人为强制黄河多长“侵占”淮河古道,长期淤泥堆积,致使淮海没有了出海口,而变成了长江的一个支流。因此 “秦岭——淮河”一线,在现如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毋庸置疑,绝对正确,这就是中国要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你对此观点有何意见或建议呢?谢谢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南北分界线 ,自古以来,因

秦岭

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

生活习俗

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

地理分界线

。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方式

,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秦淮

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南方注重建设河网排蓄洪水,进行水土保持,暴雨不会淹,一百天不下雨不会干旱的旱涝保收农业,所以农业单位产量高,工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保障,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北方没有给水留出空间,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干旱,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稳定。

近一两年,淮河沿岸城市纷纷"争建"南北分界标志物。的确,淮河、秦岭一线历来是我国公认的南北方自然分界。可是,真的有一条"线"划分了中国南北方吗?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带来柑橘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

我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经线与经度 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

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

平面

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

西经

,用"w"表示。地球

圆周

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

并将自己按格填空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北方人

比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

两情欢悦时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

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

若是实在相看两厌

则极有可能一拍两散、大打出手

对于这种国民心理我们称其为

南北意识

上述国家南北方的界线多数由历史习惯形成

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但中国是个例外

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

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

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LiChao制图)

甚至还有学者将秦岭继续向西延伸

与昆仑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或祁连山脉相接

将南北分界线贯穿整个中国

(点击放大查看,地图源自中国国家地理,蔡博制图)

不过

以中国国土面积之广袤

理当有更丰富的区域划分

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区域的关系稍显单薄

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只限于

中国东部传统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

今天秦岭淮河两侧的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

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

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如此强烈的南北意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

分割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岭、淮河

而不是别的山脉、水系呢?

中国历史上作为南北分界最先出场的是淮河

它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

之后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全长1000公里

两岸宽阔、水势平缓

(淮河,摄影师图虫账号@安De杰)

其支流众多、水网交错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与相对干燥少水的中原迥异

(淮河流域图)

2000多年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晏子

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异

楚王曾故意刁难晏子

声称齐国人在楚国为盗

晏子则偷换概念“编造”了淮河南北的不同

作为对楚王的反击

(出自《晏子春秋》,在教科书中以《晏子使楚》出现;事实上橘和枳本来就是两个物种)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句话居然说得本应更了解淮河的楚王无言以对

但是严格来说

当时的古人并没有多少南北意识

反而东西意识要强烈得多

秦岭也正是在东西对立中出场了

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

向西延伸至甘肃境内的白石山

向东则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

全长超过1600公里、范围非常广大

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南峰)、嵩山(峻极峰)

或为秦岭主峰、或为秦岭支脉余脉

(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与诸侯国密集的华北平原不同

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有着更加充沛的水资源

山间溪流密布、水源众多

(秦岭黄柏塬,摄影师图虫账号@关山)

在主峰太白山海拔3590米处

还有一处中国东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大爷海

群峰环绕、雾气蒸腾

(太白山大爷海,摄影师图虫账号@古都摄友)

秦岭北坡短而陡峭

河流深切,形成高峻的峡谷

青山耸立、流水潺潺

(秦岭秋色,摄影师图虫账号@orangeDennis)

溪水从山中层层跌落

形成多级叠瀑

(秦岭青峰峡,摄影师图虫账号@族迹)

冬日来临

瀑布冻结成冰瀑

却仍有流水沿着冰柱直落而下

使得冰瀑不断加大

在底部冻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冰堆

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秦岭黑山岔,摄影师ZOL论坛账号@浩瀚云雾)

秦岭北坡的峡谷多达数十道

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

它们依次并排而立

如同群龙吐水

(秦岭七十二峪及相关自然景观分布图,点击可放大查看,图片源自秦岭山水游)

众多水源汇集

在南北两侧发育出了两条大河

长1532公里的汉江、长810公里的渭河

汉江、渭河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

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

秦岭水资源的充沛可见一般

(下图中的山岭即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一山隔两河,上半部分为长江水系,下半部分为黄河水系,摄影师图虫账号@草田图片社马塔叔叔)

依靠秦岭水资源的哺育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

相继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

自西向东扫灭六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公元前202年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

自西向东击败楚霸王项羽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诞生了

(图中南郑为汉中王都城,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上图中的函谷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都是长安的中央王朝与关外诸侯的东西分界

而秦岭则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

(秦之前的夏商周也是东西对立,但与秦岭关系不大)

从汉朝末年起

南北对立相较于东西对立开始有所增强

因为长达2000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初具实力

现在南方有了与北方对抗的资本

于是

公元220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三国形势图,源自维基百科,玖巧仔制图)

但此时的南方实力仍要远远弱于北方

蜀、吴两国清楚认识到了这种南北差距

他们决定联合抗魏

并借助天险弥补实力的不足

蜀国的屏障便是秦岭

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

其南北宽达200公里

群山绵延、风流云转

对于古人几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秦岭清晨,摄影师图虫账号@弥撒)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达3771米

为秦岭最高峰

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

(太白山拔仙台云海日出,摄影师图虫账号@伊伦迪尔Elendil)

云海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太白山云海,摄影师图虫账号@张养社/老雨)

鲜为人知的麦秸摞海拔超过2800米

山顶以高山杜鹃、高山草甸或低矮灌木为主

没有高大的树木遮挡,视野极为开阔

所以又称“光头山”

立于山巅可以北望关中大平原

并及太白、冰晶顶、鹿角梁诸峰

(秦岭光头山,摄影师图虫账号陕西青芒)

鹿角梁则因形似鹿角而得名

人迹罕至、植被原始

冷杉林风骨峥嵘、大草甸山花烂漫

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一方净土

(秦岭鹿角梁晚霞,摄影师图虫账号@orangeDennis)

只有少量摄影与徒步爱好者来此取景、穿越

(秦岭鹿角梁,银河为后期合成,摄影师图虫账号@Mark_GG)

寒冻风化之下山体崩裂

形成面积广大的石海

徒步者行进其中

稍有不慎便可能崴脚

在这样难以救援的环境中崴脚几乎是致命威胁

(摄影师图虫账号@射虎)

秦岭北坡更是出现了一个断层

使得北坡远比南坡险峻

华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其风景壮丽

在古代却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大阻”

(华山,摄影师董敏)

为翻越秦岭

古人在群山中开拓了少数几条南北通道

包括著名的陈仓道、子午道等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这些道路并没有减轻多少翻越秦岭的艰难

唐代的李白在《蜀道难》中便描写了这些古道之难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今天的盘山路上我们仍可窥见一斑

(秦岭北坡为暖温带,主要生长有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到了秋天,各种树木纷纷“张灯结彩”,摄影师图虫账号@Sandy_ev)

若是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银装素裹

道路更加难行

(摄影师图虫账号@牛刀713)

吴国与曹魏之间则没有大山阻挡

它的屏障是长江

这里纵横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战的北方军队的噩梦

而北方日驰千里的华北平原

也成为南方政权退避三舍之地

但从军事上讲

以长江为界会距离南方经济中心过近、缺少纵深空间

所以之后南北各朝的对立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

(北魏与南齐的对立大致与秦岭淮河重合,图片源自维基百科,俊武制图)

直到南宋时

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

淮河取代了长江

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宋金西夏西辽形势图,图片源自维基百科,玖巧仔制图)

随后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对独立发展

南方经济、文化实力实现对北方的全面反超

南北方在农作、语言、风俗、饮食等诸多方面加速分化

以秦岭为例

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

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了冬季冷空气南下

让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对温暖

而南来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

使得南坡降水更加丰富

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葱葱

主要生长马尾松林、巴山松林、常绿阔叶林等

(秦岭南麓黄柏塬,摄影师图虫账号@Machor)

这样的环境

为秦岭南部茶、水稻、桔子等作物种植提供了基础

而北方则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麦、苹果、柿子为主

(第一张为陕西南部紫阳县的茶园,第二张为陕西南部宁强县的稻田,第三张为陕西关中平原宝鸡的麦收场景,摄影师黎德华、顺天人人等)

在此之后

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

虽然消除了南北政权的对立

南北意识却已经在国民的心中扎下根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

已经明确按“江南诸省”“江北诸省”划分中国

(分界线又从淮河游移到了长江)

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张相文

开始用现代科学分析中国的地理特征

1908年

他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

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

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

(张相文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

“地无分南北”成为一句名言

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之浓厚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知道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更多科学意义

它与中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与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0度的等温线大致重合

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

(上述数据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偏移,下图为中国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

然而从另一个显为人知的角度讲

经历了多次南北对立的秦岭淮河一带

也是一条蛮荒与文明的分界

这种分界并非指南北方之间

而是秦岭淮河与南北方之间

秦岭作为巨大的山脉

本身就具有隔绝文明的属性

不论南北方如何发展或者争战

这里始终能保持原始

因此它很早就是隐士们最热衷的居所

(终南山之巅太兴山,摄影师图虫账号@Mark_GG)

但淮河就惨了

它根本无力阻挡战争、灾害的冲击

宋金对抗时期

宋朝掘开黄河企图阻止金兵南下

滔滔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冲入淮河河道

使得黄淮平原成为泽国

而之后黄河夺淮几乎成为历朝历代的必演曲目

统治者也几乎都将这个区域视为可弃之地

淮河也在这种影响下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甚至下游已经没有一条清晰的主河道

(淮河下游示意图,现在只能以人工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为主河道)

不断的水灾、战争侵扰令淮河流域陷入长期贫困、动荡之中

成为乱世枭雄的武力库

例如元末朱元璋的“淮西集团”

晚清李鸿章的淮军

以及几乎与盗贼无异的“捻军”

江苏省苏北经济长期弱于苏南也与此关系密切

直到20世纪后半段

淮河流域才得以稳定下来

步入发展的正轨

进入21世纪以来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

打通了秦岭、淮河的地理阻隔

凭借一条18公里长的终南山隧道

穿越秦岭已经缩短到仅仅十多分钟

人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

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经瓦解

南船北马也被高铁、汽车、飞机取代

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意义呢?

我想虽然人的融合在加速

但对于动植物却依然很重要

它仍是自然生物保护的天然屏障

其物种丰富程度堪称中国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更是被合称

秦岭四宝

(太白山中一只正在爬山的大熊猫,技术比动物园的好太多了,摄影师王力)

对我们人类而言

它也仍然保留着作为南北分界线最诗意的部分

它依然是那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秦岭淮河

(秦岭清晨,摄影师图虫账号@zhiqiang)

它也依然是那个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烟雨江南”的秦岭淮河

(淮河流域江苏兴化的油菜花田)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

无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都将这条分界线作为南北分界线是因为这条线的南北差异巨大,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都有明显的不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市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分界线,0度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的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自然

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在零度以下,江河湖海有结冰期,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夹杂小部分的针叶林。由于北方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所以只有在夏季才能形成河流的汛期。由于植被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泥沙含量较大。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恰好相反,忽略高差的影响,南方大部分地区河流没有结冰期。而且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覆盖率高,降水量多,主要降雨集中在夏季,汛期时间长,但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所以河流泥沙含量小。

人文

秦岭淮河以北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南方主要是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是水稻以及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一般一年两熟的三熟。由于作物生长周期不同,接受光合作用不同,南方的稻米普遍没有北方的香。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大米,在经历了漫长的生长周期之后,味道绝美。

秦岭淮河一线为何是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我们国家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虽然说在地图上画不出这条界线,但确确实实存在着,具体的说:1,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2,一月份0°C等温线。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4,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5,小麦种植区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细数不下十几条分界线。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条分界线呢?笔者认为与青藏高原有很大关系,是青藏高原破坏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有了大气环流的运行,此外还与地形有关。

上图:青藏高原动力作用明显,它是一个巨大的高原,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西风环流受阻于青藏高原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等地,相比南支空气干燥,温度较低。南支经过低纬度海洋面孟加拉湾地区,空气湿度大,动力属性好,受副热带高压抬升作用,向北移动。南北两支交汇于秦岭~淮河一线,由于南北两支气流属性有差别,北冷干、南暖湿气流相遇后产生降水,气温还呈现出南北差异。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突出,冬季(每年10月~5月)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两股南北两支气流也多交汇于秦岭~淮河一线,使我国冬季在此线上呈现出北冷南暖特征,成了我国一月份0°C等温线分界线。

此外还不能忽视地形的影响,秦岭横亘在我国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对南北两气流都有阻挡作用,使得山体南北两侧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客观上加剧了秦岭~淮河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秦岭~淮河这条南北地理分界线不能想象成一条国界、省界。它应算是一个狭窄的区域,所以我们在地图无法标出。另外这条界线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是静止不动的,南北略有移动,只是波动范围狭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