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百度上有的说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有的又说满族是女真人3万,蒙古人2万,汉人20万组合成的。到底谁对谁错?

满清夺取明帝国江山,军事力量除自身满洲八旗外,尚有蒙古八旗,主要还是使用汉军八旗及汉军绿营兵。

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东北强悍勇猛的“马背民族”女真族所建王朝——大金国,曾经把同为“马背民族”的大辽国击败。

大金铁蹄,进而南下中原,直击北宋帝国首都开封,掳掠北宋徽宗皇帝赵佶、钦宗皇帝赵桓及皇后妃嫔、皇子皇孙、除赵构外的全部皇族,以及后宫佳丽三千余人尽数驱赶北归,徽宗皇帝、钦宗皇帝父子,被金人囚禁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五国城“坐井观天”。

金人遂使汉族人的北宋帝国灭亡。

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北掳五国城,史称“靖康之耻”,大金国灭亡北宋之后,频频南下,将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追得无路可逃,甚至浮舟海上。

女真族的大金国,与汉族人的大宋帝国,争斗仇杀逾百年,汉族人的大宋国对女真族的大金国有切齿亡国之恨。

金人掳掠五国城“坐井观天”北宋徽、钦二帝

明朝末期,东北的女真族在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下,再度兴起,建国号仍称大金,史称后金。

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意欲取代汉族人的大明帝国,入主中原,为避免历史上金人辱宋所致的汉族人仇金心理,因而改大金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满清趁明末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把明帝国打得分崩离析、奄奄一息时,勾结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大举进攻,终于圆了其祖先没有取代宋朝入主中原梦,夺取大明帝国江山,一统天下,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主政中国中央政权的大清帝国。

满清其自身20万军队征服上亿汉人,力量微不足道,加上蒙古八旗也不多,主要还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汉军降将,在征服李自成、南明政权战争中,冲锋陷阵为主力,立下赫赫战功,因而,这几人都获封清廷异姓王爵。

满族建立大清帝国后,军事统治力量也主要是汉军绿营兵。

满洲八旗分驻全国的14个驻防将军,统率的满洲八旗兵,最多的盛京将军,1万7千人,最少的成都将军,不足2千人。

仅供参考。

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感谢邀请。女真族与满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几千年来,人类因迁徙、征服、交往、融合,不断有旧的民族消亡,亦有新的民族产生。

女真贵族为了扩大力量与明朝争夺天下,融合了女真、汉、蒙古族及东北其他少数民族于1636年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满族。女真是渔猎民族,处于奴隶社会,满族则是农耕民族,最鲜明特征是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有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统称旗人,因此满人又称旗人。

女真族经过改革,与蒙古、汉、东北其他少数民族经历民族大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满族。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被蒙古灭亡后,大多数女真族人留在中原融入了汉族,少数女真人退回关外并于1636年满族形成后,被取而代之,女真族消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因与努尔哈赤结怨太深,拒绝融入满族的一部分女真部落融入了东北其他少数民族。

真正组成满族的只有一少部分女真族人,与蒙古族相当,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女真族人较少,融入满族的汉人占有很大比例,主要是居住东北的汉人和投降清军的明军。在东北居住的汉人远多于女真族。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的融合史,就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相互交流史,就是华夏民族大家庭共同崛起的历史。

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以为这类问题的解答,基础仍在于孙进己、孙泓著《女真民族史》,故今天仍以这部经典为标准,对该题目进行以下阐述:

众所周知,女真族在历史上对中国地域的影响,莫过于金朝。其时,大量的女真各部随着金国对中原地区的武力征服,而大量迁居至华北、西北和黄河流域,其在东北的原有领地,则逐渐被更北方的同为通古斯族系的胡里该、斡里朵、兀狄哈等民族侵占,尤其在金末东北地区经历了红巾军、蒙古军、契丹叛军、金军、东夏军等多股军事势力的反复争夺,原有在当地的金国官僚体系遭到了严重削弱,尤其在代表最后的女真政权的蒲鲜万奴东夏国覆灭后,女真族不但在中原地区开始融合于汉族,在东北地区也日趋势微。

虽然,元朝、明朝都把东北地区的通古斯族诸部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这明显是粗略、甚至是谬误的称呼。虽然有包括前金朝宗室孑遗的完颜部、前金朝显贵纥石烈部(赫舍里部)部分成员逃入建州一带,但据孙先生的深入研究,建州女真的主体仍然是胡里该人,而野人女真的主体则是更加落后的兀狄哈人,他们都不是女真人的范畴。唯有被称为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中的哈达和輝发部的贵族世家,倒是金代滞留东北的女真人的后裔,而乌拉部是斡里朵人为主,叶赫则是蒙古人后裔统治下的斡里朵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以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家族建立的后金——清朝政权,其主体是以胡里该各部为基础,融合了部分女真人、斡里朵人、兀狄哈人后所形成的满族,满族大家庭中含有少部分女真人的血统,但主体不是女真人,甚至连清朝皇族自身也多次明确过这一点,强调他们满人与金代女真人并无瓜葛,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满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很多人认为满族就是女真族的有后裔,这么说既对又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看一下满族的发展历程了:

满族又称满洲族,是我国第三大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关于满族的起源,可以沿着中华历史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搂、靺鞨。靺鞨族在我国唐朝时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立国200多年,传袭了近20代君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历史,最终在辽国初年被契丹人灭亡,大量靺鞨族被契丹人强制迁徙到辽国境内并逐渐同化。

后来,到了辽朝末年,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抗辽国统治,短短数年时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曾经强大的辽国,并且攻破北宋,建立了金国,随着金朝统治的确立,大量女真人的足迹从原来的松花江流域迁徙到了原辽国和北宋的地盘上,并且,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了金朝末年,女真族已经融合了汉族、契丹族、党项族等一些民族,一些女真族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之中,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而当初没有迁徙到内地的女真族则继续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元朝时,女真人臣服于蒙古。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兴起,统一了女真诸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同时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才是今天满族的前身。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中不仅有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八旗,后来又设立了汉军八旗,他们都有着一个一样的身份:"旗人"。旗人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朝鲜人,他们是在清初两次征伐朝鲜中被征服的李氏朝鲜人。到了到了清朝末年,满族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0万人。

所以说,今天的满族人既是女真人的后裔,同时又是多民族融合繁衍的产物,在我国,已经很少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民族融合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女真族和满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女真族和满族皆起源于古肃慎。2.满族皇室属于建州女真部落。努尔哈赤创建的政权称为“后金”。3.女真族和满族共同的民族特色。他们善骑射;多勇力;通鹿鸣;喜穿貂。4.满族逐渐发展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一、女真族和满族都起源于古肃慎

我在女真族竟起源于《山海经》中的古肃慎一文中谈到,女真族起源于古肃慎。

《大金国志》记载,“金国本名是珠里真,与清朝旧称呼珠申相近,都是肃慎的转音。”也就是说,女真族和满族都属于肃慎,在他们的语言中,二者的发音相近。

《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的一段话,他说:“昔大辽帝欲杀忠顺安分之人,故我金汗兴师征辽,得天嘉佑,以辽国基业授予金汗。”在这里,努尔哈赤用“我金汗”来尊称金代,说明他自认金为其先祖。

他统一女真各部后,称为后金国汗,这个称呼也表明他系金代后裔。乾隆皇帝组织大臣编写《满洲源流考》曾说“我朝得姓曰‘爱新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新’,可为金源同派之证。”就是说,满洲话金的发音是“爱新”,与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同源。

此外,满族沿用了女真人的姓氏,比如满族的八大姓中的富、那、赫等,原本就是金代女真姓氏。

二、满族皇室属于建州女真部落

明朝时期将女真分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每一大部又有几小部。完颜部属于建州女真,叶赫部属于海西女真。慈禧就是海西女真的叶赫部。

野人女真总体比较分散而且偏远,大部分在东北的苦寒之地。《大明会典》记载:“极东为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去中国(中原)远甚,朝贡不常。”说明在明朝的时候,野人女真就未完全臣服。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女真部。在他25岁那年,明总兵李成梁攻打古埒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均于战火中丧生。于是,他起兵复仇,后又通过征战统一了建州女真各小部,成为建州女真大部落的首领。

当时,努尔哈赤带给朝鲜使臣的回帖,自称“女直(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

此后,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及部分野人女真,创建了“后金”政权,这就是清朝的前身。

三、女真族和满族共同的民族特色

1.善骑射。《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善骑射,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北盟录》亦载:“女真善骑,上下崖壁如飞。精射猎,每见巧兽之踪,能蹑而(推)〔摧〕之。”

这些史料说明女真人善于骑射,攀岩崖壁技术了得。早期女真人朝贡中原的时候,经常用自制的弓箭,也能说明他们精于骑射。

2.多勇力。《三国志》中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人多勇力,土气寒,剧于夫余,古之肃慎氏国也。”《契丹国志》记载:“渤海国,男子多智勇。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语。”《松漠纪闻》也有类似记载。说明女真人勇猛无敌。

3.通鹿鸣。女真人精于狩猎,他们能够用木为材质制作哨具,这种哨具很像鹿头,带上之后鹿不会怀疑,而且他们还会用桦皮作为号角,吹出呦呦鹿鸣的声音,将鹿聚集在一起再捕射。

《通考》记载:“女真,俗勇善射,能为鹿鸣,以呼群鹿,而射之。按:今哨鹿之制,以木为哨具,又像鹿之首,戴之使鹿不疑,惟精于猎者能之。”《北盟录》也有记载:“女真……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鹿射之。”

4.喜穿貂。女真人生活的地方主要在东北极寒地,因此,他们的衣裳也有自身的特色,喜欢穿貂鼠、狐貉大衣。最初他们喜欢穿素色衣服,金灭辽之后,才慢慢有纹饰。如《北盟录》记载:“女真地极寒,衣黑裘、细布、貂鼠、青鼠、狐貉之衣。”《大金国志》亦记载:“金俗好衣白,自灭辽臣宋,渐有文饰……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

四、满族逐渐发展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将女真所属地域正式命名为满洲,从此,满族从古老的女真族中脱胎而出,成为新的民族。次年,皇太极将国号定为“大清”。

其实,“清”与“金”也是转音。当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人参考契丹文创制女真文。后来,努尔哈赤命人借鉴了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创造了满文。女真文和满文借鉴的基础文字不同,导致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文字的不同标志着满族逐渐发展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参考文献:

【清】阿桂等编:《钦定满洲源流考》

李治亭主编:《清史》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

满族和女真族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女真族是满族的直系祖先,确切的说其核心组成是建州女真部,结合女真其他部和汉、蒙古、朝鲜等其他民族形成。

明朝末年,满族崛起于东北地区。早期的东北地区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甚至处于原始发展阶段,各族部落众多、族称混乱、界线模糊。在明政府的羁縻统治下,建州女真屡有反叛,不服从明朝管理。

在以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为首领后,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并强大起来。随着明朝国内政局变化以及援朝抗倭战争的影响,努尔哈赤趁机扩大了自己势力,后来又逐步将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征服,取代海西女真的哈拉、叶赫等部,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有势力的部族之一,这一时期正是满族形成统一的关键时期。后来,还联合了东北其他少数民族,例如,索伦部的一些人员,这样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为主体,加上其他部分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满族共同体。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

应当说,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父子在统一东北地区的同时,为扩大自身实力,对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了招抚、联姻和军事征讨的策略,得征服了各个部族。满族的民族联合过程属于聚合过程,其是由血缘、文化相近的民族或部落、部族汇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