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科举考试,秀才、贡士是不授予官职的,秀才只取得入学、向上层次考试资格,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举人部分可以出仕为官,但多是地方官佐;进士则全部出仕为官。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童生,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除取得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外,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举人,社会地位蛮高的。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的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高兴的疯癫了!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授官阶七品,状元授六品,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者。
仅供参考。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考科举,做官老爷。能不能做成官老爷,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通过科举考试了。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由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荐官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门推荐人选。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到了隋炀帝杨广,公元587年敕令全国州府“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后来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沿袭千年。
相对于把隋朝给弄灭亡了,隋炀帝首创的科举制度对封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样,科举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标准下实施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历朝历代,虽然皇帝换了,朝代换了,但是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柄利器。
通过科举考试能做什么官?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几乎已经接近于完善。一系列的考场规则出台,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确定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范畴。为了防止作弊,还发明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
有宋以来,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一、初阶:秀才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取得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一称为童生。古代没有毕业的说法,什么时候考中了秀才,什么时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个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经过三重考试,就是到县里、府里还有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三个地方参加考试,只有这三场考试都过了,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秀才录取率30%左右,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秀才虽然不是一个官,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连妻子都被人尊称为“秀才娘子”。秀才见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做揖就可以了。因为秀才已经有了功名,具备了成为官员的潜力。
二、中阶:举人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徭。考完了秀才,就要考举人了。在政府指定专门的学校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试,取得“举人”的头衔。
举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考中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被人尊称为老爷了。一些举人会受到王宫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举人如果不再参加考试,可以被授予县府教宜、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考中举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几乎能够与县令平起平坐。
三、高阶:贡士
中举之后,接下来就是参加朝廷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了。会试是又朝廷礼部,也就是国家人事部门主持的官员选拔考试,在京城内的贡院举行,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试规定也更加繁琐和严格。通过会试,就能够取得贡士头衔,几乎等同于进入了官场。
会试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考试,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全国各地,一年录取的人数少的时候不到一百个人,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为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
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四、超阶:进士
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段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
殿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目的是为了对贡士的知识水平进行再次确认,预防那些只是在一场考试中发挥超常,或者通过营私舞弊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在进入官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但是进士却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一个安慰奖,就是说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够通过前面的考试也不容易,给你给“像进士一样”的头衔。
通过殿试,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了。进士,就等于是正经的官老爷了。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还相对灵活,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诗词歌赋和策论,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发展出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就出现了畸形演变,虽然还是读书做官的唯一途径,却对读书人毒害得不轻。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今天的高考,应试教育同样也对学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作者:博文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作者:金满楼
这问题问得挺好,好就好在这几个级别区分得很清楚,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先说秀才。考秀才也就是俗称的“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但说是最低,其实也是非常难的。
首先,童子试要考三次,一次在本县,由县令主考,即所谓县试,通过者接着考府试,最后由各省学政主考,称院试。必须要三次都通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从学识上说,能考中秀才基本就相当于目前的古典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还得书法相当好才有可能(因为童子试是不糊名的)。
而从淘汰率来说,秀才的录取率有多高呢?通常说,录取名额一般在15名左右,大县小县稍有增减(8名到20名不等),这个是根据粮赋来决定的,粮赋高的,比例就高一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古达科考除了恩科之外,通常是三年一试,这样的录取名额换算成现在的高考的话,最起码要全县前十名而且有文科特长,才可能考中秀才。
不过很遗憾的是,秀才是最低的功名,是没有资格做官的。只能说,考中秀才就可以去当塾师了,而且收费会比其他没有功名的塾师高不少。就这点好处。
接下来,是乡试这一关。乡试必须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才能考,表面上看,秀才已经很难考中,但如果一个省的所有秀才(不分往届应届都可以考)全部集中起来,那就十分惊人了。
像江浙这种人文大省,每次乡试时都有八九千人甚至上万秀才来赶考,而录取仅二三百人,而一些人口少的省份,录取仅百余人,参考者起码也有两三千。
因此,三年一次的乡试又被称为大比之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其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二、三,难度可想而知。
举人考中了,也不是所有人可都可以做官。按清朝规定,只有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大挑,选中者可以做县令(这种地方都是比较差的)或教谕(教育局长)之类的低级官职。
或者,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此外,就只能靠继续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正途出身了。
举人的学识,大概和目前的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相当。
之后,举人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每年春天在礼部主持的考试,每次各省举人有个三五千人吧,然后从中选出三百来人,这就是所谓贡士。之后,这批人再参加殿试,就是所谓进士了。
从录取比例看,举人到贡士的难度低于考举人,因为举人已经十分金贵,加上有些人屡试不中、年纪过大而改从他业,真正参加会试的人数会有所缩减,因此,录取比例在10%稍多。
而一旦成了贡士,基本就可以和进士划等号了。因为殿试是排名考试,换言之,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也分三个级别,一甲三名状元榜样探花,这是直接翰林院授官的,二甲、三甲统称进士,这个还需要参加一次朝考,才能最终定去向,考得好、年纪轻的会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基本分到各部或下发到各县为县令。
这批人,是俗称的老虎班,是不需要候补、即到即用的。
由此,漫漫科考路,这才告一段落。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中者的称呼,秀才是读书人的第一道门槛,只要通过县、府、院组织的考试,考中即为秀才,也称进学;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也叫孝廉,我们熟悉的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叫贡士;贡士随即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人,赐同进士出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贡士参加殿试都能成为进士,殿试只是排一下名次,不存在落第的情况。
秀才一般没有担任朝廷命官的机会,可以做乡村教师,办个私塾,给孩子们开蒙。举人可以做教谕之类的教育官员,也有做知县等基层官员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书中这样写道:“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晚清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后来封侯拜相入阁,但他靠军功上去的,这属于特例。进士出身的都能担任朝廷命官,名次高、学问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干上几年十几年可以当侍郎、尚书,也可以外放封疆,前程光明;名次和学问差点的进士也能分配到各省担任知县,运气好的可以干到督抚大员,一般当个知府没问题。
至于古代科举的难度,应该比今天的高考难。举一个例子,明清两代共录取进士51624名,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05年废除科举,一共537年,平均每年录取不足百人,比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少多了——难怪范进中个举人都高兴疯了。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科举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科举的影响却依然不可磨灭。
我们习惯于把那些考的好的,学的好的学生说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说,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那些秀才,举人等等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难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范进中举和中秀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虽是大同小异,也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了方便,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我们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科举故事。
当个秀才有多难?当个秀才有多难?
首先我们要知道秀才是什么?秀才是参加院试成功之后,摘掉童生帽子的读书人。童生并不是按照年龄来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如果没有,那你七老八十也还是个童生。
那么考秀才有多难呢?按照清朝的记录,院试每年其实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两次,在一个人口大县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然后接着递减,最少的县只有十几个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读书人,在全县那么多人面前考进前三十、四十名。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能吗?
再举个例子吧,从小就不怎么聪明的曾国藩,他有个爸爸叫曾麟书,也是不太聪明的人,并且根据曾国藩后来“积苦力学”的描述,他的父亲一直都是深埋诗书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连续考了17次之后,到他43岁那年才中了一个秀才,比他儿子中秀才的还要晚二十多年。
曾国藩
这其中的艰难,我们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考秀才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却也没有入仕的资格,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秀才这个身份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见到县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们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为不跪被称为“笔架山”,还能去当时的机关学校,比如县学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随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会继续考试,就像曾国藩的父亲一样,如果实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什么什么的,维持生活还是相当容易的。
海瑞先生
三年一次的乡试你考个秀才都已经这么难了,更别说考中举人了,这也很难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的欣喜若狂。举人和秀才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了,不仅可以出仕为官,尽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总是还是有机会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说秀才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已经是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个举人出生,却也凭着他的才华,在之后收复新疆,打击叛军,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范进本人的中举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了。
但是考中举人和考中秀才之间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这种考试基本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每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能参加乡试的秀才又不同于上文的秀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只有那些在各州各县举办的科考中达到一定合格线的秀才们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据清朝的规定,各省举人的名额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还有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有的时候也看纳税的多少。
但是这种也是很有限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招人,直隶地区,也就是天子脚下是每三年只录取120人,当时的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一带,也只有120个名额,这还算是多的,像当时的贵州、陕甘一带,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名额。
如此难度,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
总是被忽略的贡士贡士就是参加了中央礼部考试也就是会试之后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的考生,贡士的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会元。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但是考过贡士,参加殿试,依旧是最后一道关卡。
会试一般在乡试过后的来年开春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录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会试竞争的是那些各届会试中失败的举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届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时间往往比你的岁数都要大。
尽管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还会在一定的庆典中宣布开恩科,也就是再给一次会试的机会,但是根据查询,在清朝267年的历史里,恩科也只开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有句俗语叫“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现电视剧里那些年轻才俊鱼贯而入,风华正茂参加会试的场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头子陪着考你,作为你的同年。
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会试,登记在册的进士人数只有26849人,哪怕是从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开始,平均下来每年也只录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现在的本一率,都没有这么低过。
而我们现在考上一本的人数,也是很少而已。
但是这一关过去了,你也就稳了,因为当你考到贡士之后就不会再刷人了,但还是要排个名次,进士的资格你是稳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样的幺蛾子,往往是没有大问题的。
此时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贡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和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会在同僚里面抬不起头来,就像曾国藩,因为这个三甲出身,一直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还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最后官至将相,却也还是深深的以此为憾。
终于成了“老爷”了你受的读书的苦,在你考上进士之后,也就算告一段落了。当你走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当你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之后,你已经成为了古代帝国庞大但又占比很小的官僚阶层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官场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无论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罢官,你著书立说,广收学生,比如顾宪成,照样有一大群人的追随。
进士的发展也是旱涝保收的,当年明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举人当的官,哪怕你十年来老天爷眷顾,干得很好,你也很难混到中央那个级别。
而如果你是进士,一般都直接进中央后备人才储存部翰林院报道,哪怕是后来外放,最起码也是个知县,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县委书记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说,起步就是县局级别,前途更是无可限量,像曾国藩、李鸿章就都是普通的进士干到了正国级,张之洞学历最高,是慈禧亲点的探花郎,有的时候还混得没有他们风光,少一点中央大员的风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