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重文抑武还有人从军?
宋朝,历史上重文抑武的朝代,实行的募兵制,也就是现在的志愿兵,仍然有大量的民众当兵从军。
宋朝兵员,据史书记载,仅中央军__禁军兵员最高时曾达120万之巨,还不包括地方军__厢军,及府州县土兵。
为什么呢?
一、谋生手段,家贫无以为生,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当兵从军,不用任何资本,不需要文化,也不需要什么技艺,吃军饷也不失为养家糊口的上策选择。
二、仕途捷径,有宋一朝,当官升职,必须科举考试出身,视为正途。
大文豪苏东坡、名相王安石,皆科举出身。
但是,若想从政为官,做学问太苦,科举考试,层层过关,实属不易,怎么办?
从军建功立业,亦可为官从政,虽然为科举正途的文官所不齿,但仍不失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员从政升官的捷径,“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目的为原则。
举个实例吧!
高俅,《水浒传》,使其家喻户晓,历史上实有其人。
高俅,原为中国文学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小吏”,类似现今私人秘书的家童,聪明机警,略有文识,诗词歌赋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会使枪棒,是一个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文艺青年”!
苏东坡外放地方官时,将其推荐给皇亲小王都太尉王诜,因而结识端王——后来的徽宗皇帝赵佶,深得赏识。
徽宗赵佶即位后,有意提拔,奈其无科举正途,这是提拔任用的首要条件,有制度约束,贵为天子的皇帝也奈若何,不似民间所说“皇帝金口玉牙,说啥是啥,一言九鼎”。
于是,徽宗赵佶发挥其善枪棒的特长,派其到北宋名将五元帅之一刘锜父亲刘仲武西北边防军中,以期获取军功予以提携使用,这是无科举正途的旁门佐道,“曲线救国”从政升官的捷径。
高俅由是,后从政升官位至掌控禁军太尉高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咧!
高俅,无论官位品级、实权地位,大大超过其科举正途出身的老主人苏东坡!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