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场面是怎样的?
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公开选拔人才,其家人家族的热情关切程度,政府主持考试的严肃、反作弊氛围绝不亚于今天的高考,相当重视,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弄虚作假,询私舞弊者,严惩重罚。
严厉惩处科举考试舞弊,严厉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清朝曾有官级最高一品大员科举考试主考官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柏葰,要知道,可是宰相级的高官重臣耶!竞因为科举考试舞弊案丢了性命,其他考官被斩杀20多人,你看,惩处科举考试舞弊严厉不严厉、狠不狠哪!
大家熟知的大文豪鲁迅,其祖父既因科举考试舞弊案入狱,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也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从此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以至于鲁迅自己在文章中说,小小年纪经常出入当铺!
为防止作弊,制定严防作弊的制度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一.报名也是要进行严格的资格条件审查,虽然没有照片,也要查清祖宗三代,且须有街坊四邻及在社会有地位身份的人士具保,验明正身,防止冒名顶替的枪手,如果有问题,是要连坐的,处理起来很严厉,甚至杀头的。
科举考场监考制高点——明远楼
二.进考场时,要搜身检查,严查夾带,任何与考试有关的书籍纸条,衣服暗写字迹等,均在检查之列。
三.入考场后,单人一个考掤,杜绝与外界接触,不得出外,吃喝拉撒在其内,考试结束,方可外出。
四.考卷上收后弥封,就是现在的封卷头,无人知晓卷纸何人作答。
五.弥封后的卷纸,专人依次誊写抄录,以防判卷者认识考生字体,或考生在卷纸上留暗记。
六.判卷后,要有复核,依次登分,复审,再拆开弥封,核对考生姓名对号入座,成绩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始终是,考生与判卷者、考官互无接触,杜绝一切可能产生舞弊的环节,严防作弊,保证考试公平、公正。
上述这些防作弊的方法,现代高考多仍在使用,防作弊手段,古人已经应用,可以说是向古人学习传承的而已!
所不同的是,现代高考作弊使用现代的电子设备,防作弊应之以电子技术反作弊而已。
仅供参考。
古代科举的场面是怎样的?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中国古代的高考,发端自隋朝,到唐太宗形成了雏形,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又增加了殿试,并且还产生了武举。不过那时的正规名称不叫高考,而是叫进士科举。
隋唐时期,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此后的科举制度逐步丰富、渐渐完善,一直到了明朝才真正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此时科举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考试制度的完善为何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阶段?因为这也是一项大规模的国家行动,所以牵扯到有关的各个方面。
考生和主考官就像现代的警察与小偷,一直进行着智力的较量。考生为了取的功名,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层出不穷;主考官则为了保证考试结果的公正客观性,想尽一切办法来堵塞漏洞。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从宋代开始,建立了一系列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
(一)锁院制度:
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二)弥封制度:
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三)誊录制度:
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四)别试:
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虽然在宋朝,应该说是制度完善的突飞猛进阶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最多。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在赵匡胤“重文抑武”的思路指导下,赵家天下对文人太好了。首先执行的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样一来,文人士大夫能够抛却许多顾虑,畅所欲言了。除了政治待遇,官员的经济待遇也十分优厚。同时每批次科举招收人数是唐朝时的许多倍。这么一来,大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削减脑袋往里钻,那才叫是个弱智呢。
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
时代时间(年)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人)唐朝290268744828宋太祖171518813宋太宗2181487186宋真宗25121760147宋仁宗41134561351
由上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每批次录取人数,大大高于唐朝。
下面我们就对宋朝的一些高考中出现的奇葩事进行一个大盘点,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一、文状元比拳脚产生
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这场考试让赵匡胤为了难。为何?因为北宋初年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来自山西的王嗣宗和另一个考生陈识在同一时间里交了卷。
看着交上来的两份卷子,粗通文墨的赵匡胤不好判定谁优谁劣,但既然能当皇帝,那临场机变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他马上想出一个主意来——让他俩对打,谁胜状元就是谁的。结果王把陈揍趴在地上,以武力取得了文状元的头衔。这事载于《玉照新志》。
此事过后,赵匡胤想,大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然有文状元,那么没有武状元也是一大缺憾。于是后来在承袭唐朝武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武举制度。
宋代武举与文举一样为三级考试制度, 即解试、省试和殿试。武举着重于骑马、射箭、马战、弓力和器杖方面的训练,还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军事体育的教学。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这个名词,之前都叫武举、武进士来着。后来在宋朝有了武状元。
由文官考试催生出武状元来,这么看来陈识的揍没有白挨,至少为朝廷的科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因为是弟弟,状元旁落
公元1024年,朝廷举办了惯常的科举考试。但因宋真宗刚去世不久,按惯例不举行殿试,会试什么名次就是什么名次。
在这次会试中,有一对兄弟同科参加考试,他们的成绩比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苏澈兄弟俩的成绩都好。弟弟宋祁高居第一,哥哥宋庠屈居第三。
主考官把评选结果报给皇上后,当时临朝称制的太后刘娥对主考官说:“文章高下我看不懂,但有一个问题我还是得说说。”
这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诗人晏殊,一听太后这话,吓了一跳,难道刘太后怀疑我有作弊行为?于是就谨慎的问太后是什么问题。
刘太后说:“历代都讲究尊卑,当弟弟的哪儿能排在哥哥前面?”
晏殊这才松了口气,原来是这事。回禀道:“太后说的是,那就把宋庠提为第一,宋祁换到第三。”
刘太后又说:“我听说这个宋祁这个人有点轻浮,你看……”
晏殊一愣,心想这点小事您都知道?看来老太婆消息很灵通,以后我们做事真要小心点了,就问太后该排第几。
刘太后说:“这个人文才还是不错的,就放在第十吧。”
就这样,皇榜出来了,宋庠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人称“二宋”,又有“双状元”之称。
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宋史·卷二八四·列传第四十三 》)
三、苏轼做了千年老二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要参加第二年的京城应试。
这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当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答题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判卷时欧阳修却把此答卷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说的不错,苏轼后来果然独步天下。而且不光是文章,他简直就是一个全才。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但就是这么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才,却因为主考官的一念之差,错失状元头衔,做了千年老二。也就是苏东坡为人旷达,不拘一格,否则不得郁闷终身?
四、宋仁宗扩大招生规模
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景佑元年仁宗初亲政,是年诏曰: 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选举志》)
这个制度是这么来的呢?原来宋仁宗登基之后看到常年考试、屡试不中的举子很是落魄,于心不忍,于是特下诏书,凡是考进士科过5次,年过50的,其他诸科考过6次,年过60的,进士科经过殿试3次、诸科经过5次,外加真宗朝御试没合格的举子,都可以免试,直接当官。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各地举子们听闻以后,纷纷来到京都开封,踊跃报名为国效劳。后来此举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朝廷冗员增多,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结语: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其合理性。主要是为那些寒门出身的饱学之士提供了一个上升的空间,以便更好的为朝廷服务。
一开始这些学子们饱读了诗书,觉得可以以自己的才学造福黎民了,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读。因为天下是皇帝的,皇帝使用他们就是来为自己的天下服务的。
在这一点上,包括圣人都崴过脚。因为孟子有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说民众的地位、国家的利益均高过君王;君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理应为老百姓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
朱元璋看到这种言论后,大怒。最后竟至于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撤出。
既然古代的科举本身就是在为皇帝选服务生,所以说,出现上述情况都纯属正常。因为人家在选家奴,要执行什么样的标准他们自己当然说了算。
类比起来,我们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都是给人才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但毕竟服务对象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的仁人志士终于有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大家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古代科举的场面是怎样的?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实行一千三百余年,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任命官员为重要途径之一,而低层人群更是把科举作为实现自已的人生理想的重要平台,所以,社会上下都十分关注科举。乾隆在位时,对科举考试也非常重视,批示了大量关于科举考试的奏章,多次下喻召对天下学子进行训饬。经过整理这些材料,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清朝科举的情况:
清朝科举简况
清朝的科举制承袭于明朝,两朝大体相同,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正榜所取的为举人。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由举人参加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为贡士。最后,有贡士身份的人才能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监考官员回避制度
据乾隆覆礼科给事中毕谊条陈科场事宜。乾隆皇帝对内帘执事官和外场执事官回避规定:内帘执事官,同姓但不在五服之内的可以不必回避。但内帘执事官和考生有郎舅中表姻亲,至有服之翁壻甥舅等关系的,概令回避。而外场执事官,因与同帘专司文字不同,族人姻亲不必回避。后来,因礼部议准、刑部郎中柴鹤山奏称:“科场慎重关防,一族之人,虽然服制稍减而亲谊尚存,如果考官阅文将本族之人取中,未免有涉嫌疑”。就改为仍照旧例,有本族之人参加考试的内帘官也概令回避。
出卷及有资格向皇帝荐卷的都是什么人
据乾隆传谕兵部尚书傅鼐的话:“你可会同大学士鄂尔泰、朱轼议奏,各房荐卷(一般由房考官出题,有时皇帝自已兴致高了也亲自出卷),再出一榜殿试。所有荐卷,著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侍郎邵基、张廷瑑、学士方苞、公同阅看”。可知,学士以上才有资格向皇帝荐卷。
房考官现纂科场有什么规定
房考官,简称“房官”,又称“同考官”,是科举时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故称“房官”。试卷由房官先阅,加批后,再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科场条例对房考官有明确的、严格的处罚规定。如果房考误用墨笔(和我们现在老师批改试卷一样,笔色不同),定为罚俸一年;房考官在试卷内用墨笔帮助考生添改,主考官要被降三级,就算是因不小心脱落一二字,而代为添注的房考官,也要被罚俸一年;批改不认真,文内字句有疵者,罚监考一科的俸禄;卷内抬头(应该是密封后的卷号等信息)有挖补的,则罚停二科(相当于被停职);因卷内誊录漏写姓名(考生考完后,要对考生参考情况进行统计),书吏要被革职,对誊录官要视情况罚俸,等等规定。
考试期间考生有什么待遇
据乾隆朝顺天府府尹陈守创条奏科场事宜。乡会试期间的举子的文墨用具,伙食都免费为考生提供。具体安排及控制的办法如下:一、伙食标准:参加考试的举子,每场考试都安排免费的早饭午粥(没有安排考试的时候及考后的晚餐、点心,学子们估计要自已解决)。二、采买控制:考官要查明各项食用、文墨用具等物的时价,然后造册报部审批。再由承办之员,照时价采买。三、支取食物要求:要开具清单,送提调官盖章确认,由内委官登号,内外监试查验后,交总理这项事务的官员按需收发。
考中概率有多低
据乾隆覆兵部左侍郎舒赫德奏。回复称:殿试录取数按百名之数,递加裁减(考生多的时候,录取概率相应降低;考生少的时候,录取数减少)。本场科举考试安排如下: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六大省,每80名取中一名;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等六中省,每60名取中一名。广西、云南、贵州等三小省每60名取中一名。顺天中式满合二字号41名考生,奉天夹字号4名,宣化旦字号4名,长芦等处卤字号1名及南北皿字号七十八名,按每二十卷取中一名。据此估算,大概一场考试有5000人左右参加,按平均数算参加殿试的考生中,55名可中1名进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