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他的后事是谁安排的?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因其生前为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总统,所以,其葬礼由北洋政府主持。

袁世凯墓,为什么称为“袁林”,没有称为“袁陵”?

古时,只有帝王墓才能称为“陵”,其他名人墓称为“林”,如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虽然孔子后世追封文宣王,关羽被尊为关帝,但毕竟生前未称王称帝,所以,孔子墓称“孔林”,关羽墓称“关林”。

袁世凯墓,其长子袁克定欲名“袁陵”,其在袁世凯“洪宪称帝”时,甚卖力气,袁世凯称帝成功,则为家天下,太子位置非其莫属,皇位指日可待;而总统则是公天下,与其无半毛线关系!

袁克定在袁世凯生前未圆太子、皇帝梦,心有不甘,欲在袁世凯死后圆,故主张袁世凯墓定名“袁陵”。

但袁世凯生前挚友,晚清重臣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大臣,北洋政府大腕级人物,后亦曾任总统的徐世昌,坚决予以制止,意为袁世凯生前称帝已为国人不容,岂可死后再寻骂名,提议定名“袁林”,获得一致同意!

另,北洋政府虽未任总统,但掌控中央政府,实为最后一任国家元首,陆海军大元帥张作霖,死后墓亦定名“元帥林”。

仅供参考。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1916年6月6日,羞愤交加、又恨又怕的袁世凯高呼一声:“他害死了我!”,随后就在一片骂声中,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

图丨晚年袁世凯

按理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的葬礼应该非常低调,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袁世凯的葬礼非常奢华,甚至可以说是享受了“国葬”的待遇。

6月7日,也就是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继任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就专门发布政府令,表示会特别拨款50万为袁世凯举行葬礼,而且还向袁世凯的家人发放了100万的“仪葬费”。

同时,还要求全国下半旗27天,所有官员停止举办宴会,为袁世凯服丧27天,民间的老百姓也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7天……可以说这个葬礼的规格实在是太高了。

而之所以这么要求,政府令中是这么解释的:“前大总统赞成共和,奠定大局……所有丧葬典礼,应由国务院转饬办理人员……务极优隆,用符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

图丨袁世凯(前排中间)

出乎意料的是,各界人士在看到这个政府令后,并没有出现太激烈的反对声音,一方面袁世凯死前确实是“大总统”;另一方面,既然袁世凯已经死了,那就没必要穷追猛打了。

毕竟当时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人们哪有心思关心一个死人的后事,因此各界人士不但对这个葬礼规格表示了沉默,甚至还有部分曾经与袁世凯反目的旧部,亲自赶到北京参加悼念活动。

也正因为如此,在袁世凯入殓时,才得以头戴平天冠,身穿祭天礼服,而且在袁世凯停灵期间,段祺瑞等人还率领部下轮流替袁世凯守灵。

6月23日,段祺瑞代表黎元洪总统主持了公祭典礼,由于当时已经废除了磕头叩首的规矩,所以参加典礼的人都以鞠躬的形式,完成了典礼仪式。

图丨送葬队伍

6月28日,是袁世凯出殡的日子,整个起灵过程的规格也非常高,特意安排了80人为袁世凯抬棺,而且在抬棺时,四周的庙宇也都鸣钟101响。

由于袁世凯生前留下遗嘱,要求自己死后葬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所以袁世凯的棺椁需要用火车运送,而且在运送过程中,各种祭奠用品也都非常奢华。

随后,袁世凯的棺椁就被送到了北京前门车站,按照黎元洪、段祺瑞等人的安排,在火车临出发前,特意鸣礼炮101响,而且在火车行进过程中,还多次停车受祭。

图丨段祺瑞和黎元洪

6月29日,袁世凯的棺椁运抵河南彰德,此时袁世凯的坟墓还没有修建好,所以袁世凯还不能下葬,这时候很多人都开始议论袁世凯为什么要葬在河南彰德。

因为,袁世凯的老家在河南项城,按理来讲袁世凯应该落叶归根,回老家入葬,可他却选择了距离项城很远的彰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说,袁世凯不想回老家入葬的原因,其实袁世凯虽然很出名,但他的母亲却不是正室,只是一个小妾,那也就是说袁世凯属于庶出。

在袁世凯掌控大权之前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袁世凯在母亲出殡时,想把母亲风风光光的葬入祖坟并与父亲合葬,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家中的嫡长子坚决不同意。

图丨袁世凯

为此,袁世凯都给哥哥跪下了,但哥哥却百般刁难,家中的长辈也都要求袁世凯按照旧时规矩办,没有办法的袁世凯只能依从,最终也没有把母亲葬入祖坟中,更没与父亲合葬。

这让袁世凯非常愤慨,他当众宣布自己要与袁家人一刀两断,同时表示自己死后也绝对不会葬入袁家的祖坟,这就是袁世凯不选择“落叶归根”的原因。

后来,随着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就开始给自己找死后下葬的地方了,1906年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了“彰德秋操”练兵,袁世凯担任练兵大臣。

也就是在此时,袁世凯发现那里非常好,于是他就专门买下100多亩土地,以供自己死后安葬用,这就是袁世凯选择在河南彰德安葬的原因。

图丨袁世凯的坟墓

袁世凯的坟墓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建才正式完工,而且给他设计坟墓的是德国的工程师,坟墓模仿了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庐墓设计方式,这也使他的坟墓兼具东方与西方的特色。

而且,在袁世凯墓冢前,还专门设计了一座碑亭,上面刻上了由徐世昌手书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袁世凯墓开创了近代坟墓设计的先河,后来很多人争相模仿。

8月24日,袁世凯正式下葬,按理说一切都应该结束了,可袁家却开始开始折腾起来,他们要修建墓园,最终经过2年多的时间,在耗费150万两白银后,墓园才正式落成。

墓园仿照明清时期帝陵的建造形式,南北长达2公里,以神道为中轴线,分别建造了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各式各样的建筑物,而且还在墓园中种植了5000颗树木。

墓园的规模只比明清时期帝陵的规模小了一点,袁家这一顿折腾后,招来了大量反对的声音,不过并没有激发人们过激的行动,直到要给墓园起名时,才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图丨袁克定和徐世昌

原来,袁世凯的嫡长子袁克定想要给墓园起名为“袁陵”,可“陵”这个字是古代封建帝王坟墓的专用词,怎么可以用到袁世凯身上呢?难道忘了当初袁世凯被人人喊打的时候吗?

其实,袁克定之所以想取名为“袁陵”,就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但这个想法注定不会实现,各地群众开始谩骂这件事情。

最终,还是徐世昌出面制止了袁克定的这个行为,劝说袁克定把“袁陵”改为“袁林”,这才解决了矛盾,避免了事态发展到不可控制的程度。

然而,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注定会被人们唾弃,袁世凯死后几乎没有在“袁林”中消停过,1922年5月,冯玉祥来到河南,被任命为河南督军。

图丨冯玉祥

冯玉祥对袁世凯曾经的复辟帝制非常憎恶,为此他特意把“袁林”改为“安阳高级中学”,而“袁林”中的那些殿堂和配殿,则被冯玉祥改成了针织厂,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算是一种合理使用。

颇为让人感慨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袁林”附近修建飞机场,还把袁世凯那厚重坚实长达60余米的照壁,当成靶子练习枪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林”彻底损毁了,变得面目全非,袁世凯以及袁家的那点小心思也彻底化为了泡影,不过由于袁世凯的墓冢是用水泥浇筑而成的,所以他的坟墓保存了下来。

尽管袁世凯的坟墓保存了下来,但袁世凯早已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的坟墓也彻彻底底地成了反面教材,被后人所唾弃。

图丨袁世凯

以上,就是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的故事,对于袁世凯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别忘了点赞关注我,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袁世凯去世后的归葬地位于河南省漳德城(今安阳市北关)东约三里,沿漳河而建,这就是著名的“袁‬林‬”。‬这‬是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复‬位‬”为‬大‬总‬统‬后第‬三‬个‬月‬因‬病‬死‬于‬北京。‬袁‬林‬现在是国家三‬A‬级‬风‬景旅游区,‬地‬面‬上的建筑物我‬在‬回‬答‬中‬将‬尽‬量‬省‬略‬,‬着‬重‬介绍一下袁‬世‬凯‬的丧‬葬‬琐‬事‬,‬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了‬解‬清‬末民初时期,‬这‬位‬身‬份‬特殊的‬故‬总‬统‬‬丧‬葬‬情况。‬

‬“窃国大盗”的国葬规格

(袁世凯的故居漳德城洹上村)

袁世凯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十二月自称“洪宪皇帝”,八十三天后被迫于次年(一九一六)三月取消帝制,恢复大总统称号,六月六日因病死于北京。

继任总统黎元洪宣布拨银10~50万作为治丧费。并且通令文武机关下半旗27天,政府公事人和军队臂围黑纱,停止公家宴会27天,民间音乐、演戏停止7天。

各位,这是清朝皇帝去世办丧事的规定,换言之,黎政府是以“国葬”礼仪厚葬袁大总统的。

丧事是大公子袁克定和五姨太主持。早就想当皇太子的袁克定王储梦破碎后,在主持丧事的过程中,穷奢极欲,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所以黎政府的国葬费用达到10万起步50万将就。

怀仁堂,这个地方真的令人神往,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竟然成为摆放各方面赠送祭幛、挽联、花圈的场所,门前新搭了鲜花扎的牌坊一座,新华门外又搭素彩牌坊三座。当然,这里自然就是各机关文武百官行礼如仪的地方,新华门外的执勤军人举枪致敬;主持丧事的袁克定等家属披麻戴孝在怀仁堂守灵。

‬......上路了!

特别说明一下,上面图片是光绪皇帝出殡的照片,我引用的目的就是,袁世凯的出殡规模,完全可以比肩光绪皇帝,队伍中有:

一,念经做法事的和尚、道士、喇嘛组成,计有广济寺、拈花寺、戒台寺的和尚45位。

二,做法事的道士由白云观请来,法师三位,道士十二位,道袍图案共六种,两人一组。

三,喇嘛由雍和宫请来,共十五位,身穿绣龙纹的大袍,头戴大绒边礼帽(状如鸡冠,笔者注),这是他们“打鬼”的行头。

四,冥器一一定制的纸牌楼、亭殿、轮船、汽车、马车、纸人、各种生活用品、松鹤、松鹿、松亭、松人、松匾,凡松制品都用松柏枝叶扎制,价值银元几千个(仅松制品的价格,看来袁总统以后要“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五,铭旌

就是幡招,用三丈长的红绸缝制,都是整匹为一幅,镶金字,写着大总统的各种官衔,在夏风中飘荡......

六,从已是逊清身份的“銮仪卫”借来的皇帝仪仗用品也用于这场丧事的迎来送往。

七,杠伕分为大杠三十二人,小杠四十多人,替換、抬长櫈以备横放竭肩者,共计一百多人。

......

二十一天后的六月二十八日出殡。时年三十八岁的大公子袁克定,和他父亲一样,肥头大耳,嘴唇很厚,跛足,身穿毛边粗麻衣,头戴麻冠,左手持招魂幡,由两个侍从扶着在灵前开路。三儿子以下的男人家属每人左手持一根哭丧棒。跟在灵后步送。

后面的送行队伍实在太庞大、复杂,兹从略。

‬题主

(女性家属的包头孝布,挂有白绒球)

袁世凯的灵柩是用专列火车从北京西直门车站经保定、邯郸于早上到达漳德,一共用了三列火车。

八月二十二日举行“题主”,又称“点主”仪式,重要的是点主人的身份地位要显赫,至少是科甲出身,最理想的是当过翰林学士的,比如,李太白就可以。

袁家请的点主官是袁世凯的官场老搭档,好朋友徐世昌。这个人选很理想,只有他有这个资格,可能也只有他願意来。

袁世凯的木主(就是灵牌子)先由一个前清遗老(比如正黄旗的某个名人)身穿主官蓝袍黑褂,坐在桌上书写,这个时候,袁大公子在下首,先向主官行三跪九叩礼,然后跪伏地上等待书写。写主官先写内函,如生辰八字,孑孙姓名;然后写外函如袁的官衔、职位,木主上的主字少写一点成王字。然后由袁克定用青、红绸布分别盖好,捧送灵前安放,再向写主官跪谢,用时三个小时。

第二天,袁宅内外全部换成大红绸子,犹如大喜之事来临。徐世昌是坐马车来的,袁家派仪仗队去半路迎接,二万响的“大红袍”放了个几十串,连久经战阵的徐总参谋长都作掩耳状。

灵前的供桌四围用大红绸全包裹,徐世昌身着清朝一品大员官服,大红缨凉帽,顶上是大号珊瑚,徐世昌气定神闲的站在灵桌前,袁克定向他行三跪九叩首礼,仍然跪在垫子上,桌子上放砚台二方,旁边放着装有一只白鸡公的鸡笼。

左右襄题官两人,其中一人用一支叫“文章一品”的新笔先蘸朱笔,交給主题官,他面对东方,倒吸一口空气(又叫“生气”),一口吹在朱笔上,然后在“王”字上加一点。接着,另一个襄题官用另一支新笔蘸上墨,主题官(徐世昌)再以同样方式复点一次,突然,紧急情况发生,旁边的茶房飞快扯出腰间一把雪亮的菜刀......

他轻轻割破雄鸡冠子,襄题官用第三支新笔蘸上鲜红的鸡血,主题官再复点一次“主”字上的一点。如此三次,点主仪式完成,袁克定跪在下方,瞌头不己。

襄题官把点了主的木主放在函内,外边用红绸和五色丝线扎彩。三支用了的笔,徐世昌往背后一扔,哪个接到了,二天写文章时,如有神助,肯定名校题名......

‬轻轻的 我走了

袁世凯生前其实已经请了堪舆家择定墓地,在洹上村之北约一里许,共圈用了二百多亩地,与住宅相连。

另外特请了德国工程师,按照皇帝陵墓格式加以设计,墓地四周建有花墙。很有气势的照壁和宽阔的神道,用二、三丈的大石块铺成中间的甬道,共有石兽十二对,中间有享殿,其实在下葬时,地面的殿堂才打基础。

甬道逐渐倾斜,通入坟墓,共有二层,上层为室顶,用红色花岗石砌成,高约三、四丈。下层为石室,有大石门两扇,雕有龙纹。......

(清.果亲王允礼园寝墓碑)

结语

限于篇幅,袁世凯墓室的具体内容我就不祥细写了,通过我对比果亲王允礼(康熙第十七子)在清西陵的园寝,包括地宫在内,袁世凯的“袁林”可以比对果亲王园寝的规模和形制。有不当之处,尚祈斧正。

本文参考《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六辑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晚清中国的18、19世纪之交,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人,几乎所有的国人都需要他。满清王朝的慈禧、光绪、李鸿章等皇亲王公;预备对这个国家实行温良变法的,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甚至连满清王朝的死敌,革命党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也都对他敬重有加、倚重不已。

反正,这个国家的政坛朝野,都热切地盼望他的力量加盟,期若久旱逢盼甘霖。谁能拉拢到他,谁就能在晚清、民国的政坛里呼风唤雨、举足轻重。

很快,也就十多年。这个国家里的人,却都对他憎恨交加、弃之若敝履。对某一个人,国人对其和颜和厉色的转变,做得如此统一和决绝的,也算是时的一大奇观。清王朝的遗老遗少,狂骂他篡朝乱政、背反君父;维新变法派的残存人物,在国外怒骂他表里不一、趋炎附势;革命党人则以“二次革命”的决绝,来唾骂他的倒行逆施和窃夺共和成果。

这个人,就是至今还隐没在历史迷雾中的袁世凯。遭此前恭后倨、冰火淬锤之后,骂名傍身的洪宪皇帝袁世凯,匆匆了结了仅仅83天荒唐的称帝生涯,没过3个月,便在北京城里魂飞九天、驾鹤西去了。

袁氏对中国的功过藏否,本文暂且不展开。这里只说说他为什么会弃故乡山林,苟葬于河南安阳的“袁林”。

叶落归根、归正首丘是每个垂垂老矣、并旅居外乡国人之梦,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的政坛大佬,心绪则更为强烈。楚霸王项羽曾喟叹,富贵不归故乡,誓若锦衣夜行;明太祖不是也想归葬于中都的濠州凤阳么?还在家乡大兴土木达6年之久。出于不愿助长准西乡党之力的政治考量,方恋恋不舍弃帝乡、外葬于南京。

实际上,在习惯了傍屋筑田汉人的理念中,无论是何界的大佬,活着的锦衣夜行,与死后的不归正邱首,人生都不算是圆满的。人生图什么呀,不就图个终秀于乡林的最后一葬么!所谓故土难离,除了对桑梓的殷殷热忱之外,未免没有那么点炫耀乡里的成份在里面。

“袁林”,是袁氏事先堪舆相墓好的。这个,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这样,区别只是墓地的好坏,相同的是,没有谁有扔身于外的想法。可是,袁氏的故土在河南项城呀,袁项城的叫法也正来缘于此,它与安阳之距,足四百公里之多。袁氏一不选帝都、二不选桑梓,偏偏却选个同省的安阳,去容故去之身,这个,就有点儿匪夷所思了。

据“剑雄品评”私下里的忖度。袁氏一生为国建功立业,当不输同朝的任何大佬。比如定高丽、练新军、推新政、办企业、统币制、改官制诸等国事。至于,巧计退满清帝制的功勋,更是令同殿为臣者望尘莫及。即便是世人均恶之的“二十一条”,也是被袁氏软磨硬扛成了“中日民四条约”,辱则辱矣,至少他努力了,也见了大成果。

在那个日输一城、月沽一省,积贫积弱的条件下,满清王朝光着屁股到处沽地、转着圈去赚外邦一笑,当卖国成为这个朝庭的习惯,袁氏承继前朝,当然也无力免俗,国力摆在那里呢。当然,这不是替袁氏洗地,袁氏是有罪的。他可以选择引领国人与外敌抗争,以中华之人多势众、地广物博,是绝对亡不了的,即便再不济,与敌国同亡,也聊胜过屈辱苟活于世。当然,也就没有身后的那么多事,让后人去评头论足了。

谈及袁氏复辟称帝,此等逆天溯行,丝毫不顾忌全国民众求共和理想之举,正是这,真的伤及了民心国本。袁氏在逝前的这3个月,自当明了民众的呐喊。他为此愤愧不已、忧郁而终。死时榻前恨呼,“某人误我”,分明是意有所指,某不陋揣测,当以蛊惑其称帝的幕僚杨度和长子袁克定为首。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以上之袁氏遗言,也正说明了其精明一世、糊涂一时之后,而羞愧难当之态的表露。

俗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一生将毕,决不会傻到伪言作态、意图翻案。以我中原历来之念,愧对国人,当在其次,不敢过江东,面陈家乡父老,则为首要。即便虽有徐大佬世昌助之,“袁林”规制亦恍若帝陵,之所以最终不敢撍称之为“袁陵”,不敢定陵之于北京,是愧对国人与天下;而不敢座垒于豫省项城,则完全是无颜回江东了。

以国丧归豫之雄制,却腼腆蹑足止于安阳,袁氏之有家无归的哀疚自知、痛彻心扉。真真到了英雄末路也。

浪淘尽,千古何止英雄!

1916年6月6日,即民国五年五月初六,袁世凯病亡于北京,丧事由黎元洪政府拨款50万银元举之,京城前门外,东珠市口贵寿彩子行掌柜罗弗田则承办具体事务,仪式由袁克定和袁氏五姨太主持,经怀仁堂停灵21天,隆重运回“袁林”入葬。不过,能在安阳远眺家乡冰寒的山月,总要比在万里之遥,梦见家乡炽热的太阳,要温暖了许多。不忍再用坚硬的笔触,去撩扰百年前故人之清梦,谨止笔于此吧。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坟、墓、冢、陵都是人死后"居所"的称呼,如同人生前地位分三六九等一样。

陵,大阜也,帝王专属;冢,高坟也,官贵葬所之雅称;墓和坟,百姓葬身之地。坟比较囗语化一些,而墓这个字相对正式一些。如私家墓园中都会碑刻谁谁谁之墓,而非谁谁谁之坟。还有一种曰林,是生前有大成就人物的葬身场所。

袁世凯死后,其长子袁克定因未园太子梦和皇帝梦,心有不甘,故极力主张把袁世凯生前钦点及死后安葬的彰德陵墓定名"袁陵"。但是,袁世凯的挚友,晩清重臣,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大臣,北洋政府大腕级人物,后亦曾仼总统的徐世昌予以制止。意为袁世凯生前倒行逆史窃国称帝已为国人不容,岂可死后再寻骂名,提议定名袁林,获得一致同意。

袁世凯死后葬入“袁林”,这当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1916年6月6日凌晨,经著名中医刘竺笙、萧龙友和西医法人贝希叶诊治无效后,"窃国大盗" 袁世凯因尿毒症发作,不治而亡,时年57岁。

图|袁世凯

袁世凯的死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他生前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人们对他妄想实行独裁帝制的做法痛恨不已。

不过,即使袁世凯生前犯下了诸多罪过,可他死时依然是民国总统,所以他也享受到了一名总统该有的丧葬规格,也就是国葬。

对于当时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国葬还真是个新鲜事物,还好有清朝最后一个皇后隆裕的丧事可以借鉴,不然都没人知道国葬的礼节应该怎么办。

1916年6月10日,代理总统黎元洪从国务院拨款了五十万银元作为袁世凯的丧葬费用,并任命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专门负责办理袁世凯丧事。

图|黎元洪

同时,民国政府为了表达对于国葬的重视,特命全国下半旗致哀,文武官员左臂需佩戴黑纱,并停止举办宴会二十七天,在袁世凯入殓时,又停止国内所有娱乐活动一天,学校也停课一天。

随后,民国政府在中南海的怀仁堂设立“恭办丧礼处”,将袁世凯的灵柩在此停灵21天,以供国民祭奠,在停灵期间,由段祺瑞率领各部总长轮流负责守灵。

1916年,6月28日上午,袁世凯的灵柩从新华门出,沿着西长安街,到金水桥,再由金水桥折向南,出中华门、正阳门,最后到达京汉路车站,最后将其运往墓地。

袁世凯出殡时的场面可谓奢华到了极点,灵柩运输采用了古代抬运棺木的最高仪规,即“六十四抬大杠”,由六十四人将棺木从灵堂一路抬到了车站。

图|袁世凯出殡队伍

袁世凯出殡灵柩的“堂罩”顶端饰以火焰宝珠,四周以黄云缎作底,绣以五彩龙纹,而“堂罩”前还设有一张灵床,灵床上竖立着袁世凯的巨幅遗像。

同时,北京城内的各寺庙,皆需撞钟101下,内阁的全体人员也要一路跟随出殡队伍,为袁世凯执绋送殡。

就连葬礼上使用的纸扎女仆、管家等冥器,也都是按照原物大小来纸扎的,其中一辆由纸扎成的汽车,从远处看去,就如同是一辆真正的汽车。

由此可以看出,袁世凯的究竟奢华到了何种程度,就算相比清末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葬礼,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纸扎汽车

不过由于葬礼太过奢华,最后结算的时候才发现入不敷出,民国政府所拨的50万银元,扣去葬礼费用后,已经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

后来还是徐世昌等人联名发起公启,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解囊相助,这才又凑到25万银元,最终结束了袁世凯的丧事。

袁世凯葬礼中虽然有些小插曲,不过最后他的棺椁还是顺利地葬入了河南安阳洹水北岸的墓地之中,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林”。

图|袁世凯墓——袁林

有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产生疑惑,袁世凯的老家在河南项城,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人死之后讲究落叶归根,为何袁世凯的墓地会选在河南最北部的安阳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安阳乃袁世凯中兴之地

1906年10月,清政府在彰德府,也就是现今的河南安阳,举行了南北新军秋操大演习,也就是著名的“彰德秋操”,袁世凯当时是练兵大臣,参加演习的正是他负责督练的北洋军队。

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实战演习,参加演习的40000军士是从整个北洋军队中选拔出来的精英,而且还有来自各国的官员和记者一同参加。

图|彰德秋操

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北洋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亮相,其中参加演习的总兵力近40000人,各类战马接近3000匹,更有上千辆接济车和弹药车,演习被安排在安阳郊外两千里的范围内进行。

规模如此之大的演习,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此次演习被当时的媒体高度称赞,同时大大提高了袁世凯的实力和政治地位,使他进一步被清廷重用。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被封为摄政王,协助溥仪处理朝政。

载沣在之前就曾多次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是袁世凯的政敌,在后来的戊戌之变,载沣怀疑袁世凯就是那个出卖光绪帝的人,所以在载沣心里,袁世凯就是他的头号大敌。

图|左载沣、右袁世凯

因此,当载沣掌权后,袁世凯知道自己继续留在京城早晚会被载沣报复,于是就以“足疾”为由辞去官职,返回了河南安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并称自己为洹上渔翁。

虽然袁世凯表面上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但这只是他用来迷惑别人的,其实他在暗地里仍旧关心政事,时刻寻找着复出的机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无力调动北洋军,不得不启用隐居安阳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夜之间,就从洹上渔翁变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正是因此,袁世凯认为安阳是自己的龙兴福地,比其出生地项城更好,所以在他所留的遗嘱中,就强调自己死后要葬于安阳洹上。

图|洹上渔翁

2、与亲族闹翻,不愿入葬祖坟

袁世凯的母亲并非其父的正室夫人,而是偏房之妾,因此袁世凯是庶出,袁把其母的灵柩送回河南项城老家,打算安葬在祖坟,与其父合葬。

可是,这却迎来了袁家的嫡子袁世敦的阻拦,虽然袁世凯当时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称得上权倾朝野,可在同父异母的大哥面前,他手中的权利毫无用处,最后甚至都跪下了,还是未能获得通融。

最后袁世凯一怒之下,直接另寻吉地安葬了母亲,并与袁家彻底翻脸,他曾向天发誓,从此与袁家一刀两断,即使死后,也绝不会葬入袁家祖坟。

图|河南文物——袁林

以上就是袁世凯死后会葬在安阳,而不是葬在老家的原因,民国政府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由,才遵循袁世凯的遗嘱,派人在安阳找了处风水宝地,作为他的墓葬地。

袁世凯死后,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名下的财产要么被各个政权充公,要么被各路军阀分食,不过,他的墓地“袁林”倒是一直被保护的很好,就连日本人也没破坏它。

1952年10月,毛主席在来袁林视察时,曾作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就这样,袁林完好地保留至今,现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