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拼音的由来是什么?

是谁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人们是如何教授中文的?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国语注音符号》,都是近现代、当代的产物。

一.《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持,语言文字专家共同创造的,1958年2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在全国推广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

二.古代当然是没有汉语拼音的,古代教学汉字,一个是口口相传,再一个,也是有一定的汉字注音方法的。

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没有普通话,如何统一汉字发音,以利读书、教育以及文化交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先后采用:

“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鹰=英,冬=东,吴=无,家=加等。

“读若法”,没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读若急,“鼾”,读若汗,“唉”,读若埃等。

“读为法”,借同音字互注,如“泮”,读为畔,“莳”,读为时等。

还有“叶音法”等。

三.后来,古代人发明更加科学的汉字注音法,称为“反切法”的汉语注音。

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四.到了百多年前的近现代,中华民国时期,又发明了《国语注音符号》,用于汉语注音,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发明的“记音符号”为蓝本,修订后,1918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审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国语注音符号》,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字词典中,还可以看到他,只是人们已习惯使用汉语拼音,而大多人不会使用《国语注音符号》了。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