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考生的旅差费从哪里来?

科举时代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路途遥远,行走数月,食住行费用不菲。这些费用都从哪里来的。

古代科举制度下,应试赶考的考生发生的旅差费,前后期来源不同。古代实行科举制度,初期应试的考生,是自己解决赶考的交通食宿费用问题的,家庭富足的,优哉游哉,乐得兼带旅游;家生活条件不充裕的,求亲借友,凑足盘缠,省吃俭用,一旦高中,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报答昔日资助之恩人。

《儒林外史》中,范进就是向丈人借钱赶考不得,且奚落嘲笑不允赶考,其偷偷在朋友们资助下赶考,高中后丈人马上转变态度!

后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朝廷的重视,应试赶考的人员可以搭乘政府驿站公车及食宿。

古代,中央政府在联系地方政府的交通沿线,设置驿站,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兼政府招待所,设官员驿丞管理,配有驿卒专事上传下达的公文传送,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造反前既是驿卒,可笑吗?大明帝国竞然亡于小小驿卒之手,相当于现在邮政局的邮递员!

驿站还有政府招待所的功能,配备交通工具马匹、车辆、舟船,宿舍、食堂,接待公务出行人员。

现在黑龙江省地图上,有一站、二站……三十站的地名,既为驿站痕迹。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书生上书朝廷要求变法,因其为乘坐公车进京应试赶考之人,故称之为“公车上书”!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