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600分,举人=650分,进士=700分,你觉得呢?

考取秀才相当于高考录取者,也就是考上大学了。

考取举人则相当于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考取进士则相当于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县处级领导干部。

而状元则相当于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成绩第一名、并录用为副市级领导干部者!

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一.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大学生保研。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你看,秀才相当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有公费的、自费的、扩招的、保研的(拔贡)。

二.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秀才)参加,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吧,举人是相当于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

三.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四.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包括榜眼、探花,授予官阶品级为正七品,相当于县处级;状元授予正六品,相当于副市级。

瞧瞧,进士是不是相当于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县处级领导干部者;

状元是不是相当于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成绩第一名,并录用为副市级领导干部者!

仅供参考。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大学讲师、教授的级别。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左右,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所以,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可以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学校当讲师,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极品的皇帝,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搞得陕西,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

至于举人嘛,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要去省里考。大清朝260年的历史,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官”了,一般来说,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副县长),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称兄道弟,一夕之间从穷屌丝逆袭成副县长,搁你你不疯?所以,有人说,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或者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

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想从铂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进士。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进士多难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三年才三百人,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

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最差的,最无能的进士,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一般来说,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型的进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而绝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下来,混个布政使,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省委书记)。当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他们不用。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担任“庶吉士”,虽然官职差不多,但是前途却不一样。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是“庶吉士”,当然可能也有特例。不过一般只要当了“庶吉士”,入阁拜相早晚的事。就算当不了宰相,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

所以,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多考个“童生”。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高考后考上大专院校乃至考上普通二、三本的考生。这类考生范围比较广,和父辈中的文盲、半文盲比起来,他们稍微有点优越感的,但优越感毕竟有限。

古时候的举人,相当于考上普通一本的本科生,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鄙视那些大专院校、二本三本的“秀才”,但他们并非处于“学历链”的顶端。

古时候的进士,相当于考上985、211的学霸,他们在高考中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无论是高考分数,还是就业机会,还是择偶机遇,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话说回来,古时候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其含金量应该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稍微高一些,但他们考试的难度相对来说要比现在的考生要小一点:毕竟现在高考考的是一大堆科目,而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单单只考语文中的作文,二者在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也叫生员,是通过各省里通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成为秀才,就可以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而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成为秀才的考试叫做童试,也叫童生试,秀才之前均称为童生。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可以视为县考,市考,省考,院试的主持者就是各省的学政,最后一关院试的合格者就是生员了,也就是秀才了。这个生员也分了好几等,分别是廪生、增生、附生。

其中,廪生是由官府每月供给粮食的,而增生就是增加的名额生员,附生就是再增加的名额生员,有些生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去国子监,成为监生。

而真正的科举考试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的。

乡试,可不要认为是由乡组织的考试哦,其实由各省组织的考试,每三年一次,是在鼠、兔、马、鸡年举行,乡试的合格者就是举人了,第一名呢,就是解元,而乡试的榜叫做乙榜。

每省每次乡试成为举人的数量可不多,一般在几十至一百之间,我们取个平均值大约在八十左右,另外再考虑到是三年举办一次,实际就是每年不到三十人,另外高考也是按省内排名录取的,再考虑到文理分科。

另外,再考虑到清代人口平均有两亿左右,而现在按十四亿来算,那么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文理科前一百名,这个就相当于清华、北大每年在各省的录取人数了,可见中举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举人有两大好处,第一就是可以出来做官了,像我们所熟知的海瑞,就是举人,不是进士,先是担任南平教渝,后来担任淳安知县,最后官至二品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所以范进中举之后,就有很多人送田送粮送钱。第二个好处就是举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用纳粮的。

举人就能参加会试了,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显然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及及格者还不是进士,而是贡生,也可以视为准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与会试同一年,参加者为贡士,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个,赐进士及第,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每次殿试产生几百名进士。

殿试榜,也就是进士榜,叫做甲榜,进士榜与举人榜合称为甲乙榜。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如果有人是殿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乡试第一名,那就是状元、会元、解元,那就是连中三元,这个就更加罕见了。新科状元会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比七品的知县要高,可以相当于副厅级了。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三级科举考试体系差不多在明清时代才完成,所以我们就以明清时代为例来说说吧。

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我就说说他们的知识水平吧,就是秀才、举人、进士的获得者的知识的含金量,跟现在比是个什么状态。就知识水平来说的话,现在任何一个大学生在数理化的知识水平,秀才、举人、进士是一点也不懂的,所以无论理工科的大学生,还是文科的大学生,都比秀才、举人、进士的数量化知识好,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古人也根本没有数理化可学嘛。

有疑问的是,秀才、举人、进士跟今天的文科大学生比起来怎么样?我的结论是今天一般211以上的大学的文科生的历史水平可以碾压秀才、举人、进士,文科生在进大学之前,一般有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系统的历史学习,到了大学,也有相关的历史选修课,并且最关键的是图书馆里还可以看历史书,历史知识的获得是系统的、丰富的。

明清朝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基本上不学历史,因为考八股文是不考历史知识的,读四书就可以了,连五经都不用怎么读,因为也不大会考,甚至四书都不需要读完,只需要把经常要出题的章节背熟就行了。当时就有人评价说八股文的考试,考得大家连史记、汉书这样的经典历史书都不看,整天抱着四书章句做模拟题。

顾炎武就曾经说过,明朝晚期的考生,甚至基本上连四书也不用看,有钱人家一般是出钱请人,把最热门的考试篇目请人事先写好,写个十几篇,然后让各家的子弟去背就行了。没钱的就去市面上买前几次考中了的范文来背,称之为“房稿”,这样更方便,连四书都不读了,二十一史那更是废而不看了。

因此八股文的考法,像资治通鉴这样的长篇通史,那更是没人看的。就算是有些考生看了些史记、汉书,也是建立不起来历史感的,不信大家试试,只看史记、汉书,你能建立起关于汉朝的历史感不?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是用最少的文字,书写最大的历史,让人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历史,从建立历史感的角度来说,是很厉害的,尽管弊端在于缺乏历史的细节。

秀才、举人、进士们和知识水平惟一有优势的,大概只有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如果只从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从诗词的创作来说,秀才、举人、进士们的水平当然远远高于今天的大学生,甚至比高于普通的大学教授。

最后要纠正一个误区,有的人喜欢把秀才比拟为现在的初中生,举人比例为高中生,进士比拟为大学生,这是不对的。完全不可比,因为秀才、举人、进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等级,不是学历教育的等级,秀才、举人、进士表示的是在公务员考试中所取得的地位,并不代表秀才的学问一定比进士差。明清时代,秀才里面有学问的人多的是。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小学生是童生,高初中生是秀才,高中生是举人,大学生是贡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