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自古交战,两军不斩来使。同样,两军相战,督战队专斩逃兵。

督战指挥官,手上举着尚方宝剑,对临战脱逃的将士,下手从不松软,阶别再高,也不留情面。

夏侯恩平时捧着曹操青釭宝剑,巡游,督战。赵云在长板坡救阿斗母子俩时,七进七纵。在一次撞见中,赵云一枪毙命。

曹操之所以选中夏侯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家兄弟,忠诚可靠。

二是为人酷严,督战铁面无私。

三是担负中军警卫队长官。

四是武功适中。

夏侯恩本是书呆子,不似本家兄弟敢于冲锋陷阵,最早他没有和其他兄弟一起追随曹操铁刀金戈。后来曹操做大了,他也想弄个大将当当,威风凛凛。曹操深知他的特点,就安排他个值勤官。

最初他不愿做这个吃力不讨好差事。夏侯淳就做思想工作:"值勤官不是阿狗阿猫随便都能当的。大哥看在兄弟情份才专门任命,将来可要捧着青釭宝剑,巡视各营,无人敢不敬丶敢发肆。只要做好了,将来一定会出将入相。"只把小恩哄得心花怒放,欣然上任了。他一直在后面押阵。曹操将青釭宝剑让他常捧着,任何人见剑如见曹。夏侯尚执行督战,得意忘形了。

同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赵云会几进几出,遇见了竟不知如何去应战,想不到一丶二个回合,就一命呜呼了。

《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大家看《三国演义》也许感觉有点奇怪,夏侯恩这厮武艺平平,在赵云马前连一个回合都没撑住,为什么曹操肯将自己心爱的“青釭剑”交给他来保管呢?难道不怕被人抢走吗?

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看夏侯恩这个姓,“夏侯”,这可以确定,夏侯恩这人是曹操的本家。曹操他爹本姓夏侯,后来被过继给宦官曹嵩当儿子,就沾上了曹家这层关系。实际上在曹操心里,他对夏侯家族的这帮兄弟更加亲近一些。所以从亲近关系上来说,夏侯恩具备被曹操信任的出身。

曹操这个人有个奇怪的嗜好,我一说大家就都明白我指的是什么――他比较喜欢人妻熟妇。在他的一众妻妾中,有很多都是别人的老婆。这事其实不算什么,放到现在,即便一个小小的银行副行长,放古代连个九品都算不上,还能让行里三十多个人妻投怀送抱,更不要说人家曹操可是实际上的一国首脑。

曹操有这个嗜好,他的亲近的人都了解。曹操身为国家重臣,三军主帅,位高权重,这样的事肯定不好亲自去干,比较丢份儿。那么,手底下这帮人如果连这点眼色都没有,还怎么跟着领导混?副行长还有俩掮客呢,曹操身边自然也缺不了这种人。以前是谁办理这些事情呢?主要是他侄儿子曹安民。

宛城夜袭,曹操损失惨重,身边的护卫猛将典韦为掩护他逃跑,奋勇断后战死,曹操最心爱的儿子曹昂被乱箭射死,而那小掮客曹安民也在敌军中殒命。

这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大家记得,冀州之战后,曹操攻下城池,他在城外稍微耽搁了一小会儿,袁绍府里就让曹丕捷足先登了。曹操也只好顺手推舟。而耽搁他功夫的许攸则莫名其妙地被许禇给宰了。

夏侯恩这小伙子要说武艺不算精良,但眼色好,人又精明,是非常优秀的替代人。曹安民死后,又接替了这项工作。曹操想了个办法,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青釭剑交给夏侯恩背着。前面打仗胜利了,夏侯恩就带着几个随从冲过去,把青釭剑一挂,意思是宣布占有,其他人再看到曹操的剑,就不敢横刀夺爱了。

曹操麾军南下,刘琮束手,襄阳大定,曹操立即下令精锐部队虎豹骑连夜追击南逃的刘备。夏侯恩也随军出发,他有个重要的使命――刘备的老婆糜夫人。

长坂坡一战,刘备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夏侯恩这厮带着几个随从四下里寻找糜夫人的下落,顺便劫掠一些民财。结果很不幸,遇到了常山赵子龙,“交马只一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死于非命。这样一来,曹操没有得到糜夫人,反而又少了一个掮客,一把心爱的宝剑。

《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夏侯恩为啥能背上曹操的青缸剑呢?

按照《三国演义》中罗先生描述,曹操有两把宝剑,一把曰 : “倚天”,曹操自己佩戴;另一把宝剑曰 : “青缸”,令夏侯恩背剑,随在自己身边。这夏侯恩武艺不行,属于三、四流将军,多数情况下,随在曹操身边,而曹操本身,拥有重兵保护,安全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夏侯这个复姓,表明一种政治身份,是值得曹操信任的可靠人物,这也是当年徐他事件,留给曹操的一个重要教训。

在长坂坡时,情况也有点特殊。当时,这枝队伍奉命,连夜追击刘备,三百多里距离,限一天一夜赶上。在出发后的次日四更天,曹军追上刘备一行,由于刘备带着数万百姓,男女老幼、家什杂物,队伍拉得很长,估计足有二、三十里,曹操随队的话,这样长距离奔袭,十分辛苦,年龄大了,肯定在队伍后面,而夏侯恩是年轻人,发现百姓队伍之后,曹军散开,到处追逐抢劫,夏侯恩看到后,眼馋手痒,按捺不住冲动,乘曹操不留神,带上几个人,就加入抢掠行动。

当时,赵云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杀回刘备残兵、男女百姓、曹军骑兵相互混杂的人流中,已经先后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并安排士兵护送回长板桥,交付给守在那里的张飞。正在继续返回旧路,寻觅阿斗、糜夫人,撞上夏侯恩,纯属巧合。夏侯恩正追着一群百姓,从赵云身边擦过,要不是迎面而来,也许就错过了,因为按赵云急迫心情,顾不上多管闲事。

两马相交,只一合,赵云一枪刺夏侯恩于马下,如果疏忽,可能会忽略,这青缸剑剑鞘,十分漂亮,而且,夏侯恩是背在背上,这与多数宝剑佩带腰间,大不相同,赵云心细如发,也对佩剑情有独钟,平时就非常喜欢,这些细节,吸引了赵云注意,于是,刺死夏侯恩、冲过夏侯的一瞬间,顺势从夏侯恩背上夺过来,仔细一看,发现剑把上刻有“青缸”二字,“倚天”、“青缸”这些宝剑,就像如今的爱车一样,非常有名。凡上档次的武将,都希望拥有。赵云意外夺得青缸剑,十分高兴,插剑提枪,再回旧路,信心满满,勇气倍增。

赵云在一堵残墙下,找到糜夫人和阿斗,当时,糜夫人已经负伤,想到赵云需要保护阿斗,为不连累赵云,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后,宁死不上马,翻身跳井,赵云只好推到土墙,掩盖井口,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把阿斗绑护在怀,杀回长板桥。这一躺多亏青缸剑,在焦触、张南、马延、张凯四将前堵后截,围住赵云的关键时刻,青缸剑左砍右杀、上下飞舞,但见曹军衣甲平过、血似泉涌,拦路、挡道的曹军纷纷避让,各各倒退。

由于遇到夏侯恩身边逃回士兵,张郃知道赵云青缸剑在手,堵住赵云后,张郃就只玩空手道,不来实招,极力躲避剑刃,赵云虚与应付几合,担心阿斗安全,就拨马回走,张郃再追,赵云马失前蹄,跌落土坑,张郃出枪欲刺的瞬间,土坑内一团红雾,冉冉升腾,赵云坐骑一跃而起,飞出土坑,张郃心怯,自动退了回去。临近长板桥时,又被钟缙、钟绅兄弟拦住,赵云奋力冲杀,砍翻钟缙、刺死钟绅,在张飞接应下,安全把阿斗交到了刘备手中。

但对曹操来说,长坂坡最遗憾的,不是丢掉青缸剑,折了夏侯恩,而是在景山观战时,发现这赵云勇猛异常,又一次勾起收服良将念头。于是,不顾战场实际,瞎指挥传令: “赵云到处,诸军不许放冷箭”,企图抓个活的,可结果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啥都没捞着。曹军将士们人人埋怨,虽不当面怼,可下面的耳风,还是传到耳中,曹操心中五味杂陈,有苦难言。

《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曹操手下的名将众多,就算是宗室将领也不少,为何单单挑一个草包将军夏侯恩来替他背青虹剑呢?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众所周知,曹氏,夏侯氏都是曹操宗室,从用人的角度上来说,原则是用宗室为主。特别是夏侯姓,在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很多。比如:夏侯惇(战绩最多,武艺最好的夏侯氏宗族大将),夏侯渊(仅次夏侯惇,一流高手,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另外还有夏侯兰(战不数合被张飞一枪刺下),还有夏侯杰(长坂坡被张飞喝死),夏侯尚(被黄忠射中),夏侯德(被严颜一回合斩杀),夏侯存(北伐之战,被关羽斩杀),夏侯霸(成了蜀汉大将)等等。当然,还有夏侯恩;

第二,青虹剑和倚天剑都是宝剑,又是曹操佩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曹操本人。所以,倚天剑曹操自己佩戴,青虹剑就交给了一个在宗室大将中,名不见经传的夏侯恩比较妥当。假如交给其他的外姓或者宗室,特别是那些领军大将,很容易出现坐大的现象。还有,佩戴青虹剑也代表一种荣誉,更是会无端引起众将之间的争端,参考日后的铜雀台之争便可知之;

第三,小说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判断夏侯恩属于宗室二代的将领,青虹剑给他佩戴有几个好处,第一,夏侯恩属于宗室,比较放心;第二,夏侯恩的资历不足,甚至还很青涩。曹操让他佩戴青虹,意思很明显,佩戴两把宝剑太重,让他帮忙背一把,仅次而已,既不能拿宝剑调兵遣将,也不能发号施令,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但是为什么不其他曹家二代或者夏侯二代呢?这里还有讲究。

第四,夏侯恩的名里带“恩”,所以夏侯恩的身份除了是宗族之外,还有可能夏侯恩的生父对曹操有恩,具体什么恩不知道,有可能是战场上救过曹操也说不定。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夏侯恩的生父连宗族都不算,只是因为对曹操有大恩,所以曹操让他归入夏侯氏,作为宗族来看待。所以,正因为如此,在长坂坡,夏侯恩才有资本或者说才敢背着曹操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抢劫百姓,有点恃宠而骄的意味;

第五,夏侯恩真的没有本事吗?恐怕未必,小说原文就说了,夏侯恩自持勇力,说明力气很大,一力降十会,夏侯恩是具有一定实力的。起码在曹操看来,还算是可造之材,所以才会让他带着青虹剑,只是没想到遇到小说里突袭第一高手赵云,连一流以上的高览都被赵云一枪挑下,何况夏侯恩呢?所以,夏侯恩也算是被自己的贪婪害死,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曹操的青釭宝剑,后来被赵云所得,赵云就是靠着这把剑和一杆长枪杀出了重围。看看赵云长坂坡之战,你会发现青釭剑有两个很显著特点,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曹操才专门设置了一个背剑官。

首先我们先看看赵云闯重围时,这把青釭剑的表现:

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

这是一把剑,赵云却把它当刀使用,而且这砍杀的效果比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都不差。能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满足两点:

一是这把剑的材质非常好,材质好,剑的锋利度和韧度才会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二是这把剑的分量非常足。作为剑能达到刀的效果,太轻了,这么使,很容易折断。只有厚度和重量达到了,才敢这么使。夏侯恩采用“背”的方式也说明了这把剑很有分量。

这么好使的宝剑对于武将来说是个好东西,但对于主公级人物曹操来说,也不上阵杀敌,带在身上就有些累赘了。所以就得找一个亲信的人来佩戴此剑。用的时候叫一声就行了。关公都有个专门扛大刀的周仓,曹操设置一个背剑的怎么了?并不过分。

当然这个背剑人选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绝对忠诚绝对信任,有反心的人拿到此剑,还不连人带马把曹操给砍了。夏侯家和曹家绝对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曹操在,曹家和夏侯家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曹操不在,曹家和夏侯家就会跟着衰败。至于为什么选了夏侯家的夏侯恩,没选曹家的人?可能是曹家除去军中任职的没有适龄青年,赶上了。

二是背剑人不能是军中大将,为了一个背剑的差事占用一个大将的名额,有点不值当的。所以只能是从小辈中选择一个能力还不错的人出来。

夏侯恩就符合这个条件:

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

自恃勇力虽然是在说他为什么要劫掠,但也是在说明夏侯恩有把子力气,在曹操子侄堆里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有力气的人他才能背着这把剑跟着曹操到处跑。

让夏侯恩背剑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把亲信子侄带在身边,让他耳濡目染,没准就能成长为一个指挥型人才。比如夏侯家的子侄夏侯尚就是经常在一线,后来成长为了魏国的有用人才。

只不过夏侯恩有点耐不住寂寞,看着别人发财(劫掠),自己眼馋。于是趁着曹操没注意到他,自己也带着人跑去抢夺劫掠了。并且非常倒霉的碰上了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他虽然有些勇力,对上赵云哪还够看?

《三国演义》中,夏侯恩为什么能够持有曹操的青釭宝剑?

你好,我是国风

曹操身边的背剑官,虽然不是那种能争惯战的武将,却定然是一个会飞檐走壁,武艺高强的特种贴身保镖。是谓和典韦许褚是一个级别的下属。典韦和许褚保障的是外围,敌人一旦攻来,典韦和许褚就是最后持守辕门以据敌人的武将。(一旦辕门被攻破大兵杀入中军,主公的生命就危矣)背剑官是内围的保镖,敌人攻到帐前或帐内,最后短兵厮杀以保护主公的重任,就是内卫背剑官了。所以这种人所持宝剑,成为保卫主人生命的最后屏障!

所以,背着青缸剑的夏侯恩绝对不是等闲之辈!但是有人会说是有人会说:他只是个被赵云一个回合干掉了囊才!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吕布之后整个三国无出赵云之右者。小小的夏侯恩与赵云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被赵云一回合斩了的窝囊却是他自找的。因为他是个内卫保镖,武艺的特点是步下短兵相接,剑法非常。但是这种将领不适于马上行动。因为他不是骑兵的类型,更没有长兵器。便是遇到普通的小将,在武器长短和马上交锋无疑都是这种剑客的短板。何况赵云一杆盘龙枪天下无人可敌。被一枪挑死也算他倒霉了!

夏侯恩的死就是个寸,原本他应该寸步不离曹操左右的,但是就因为景山之战曹操以熊虎之师追杀的确是一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可以说完全对曹操的中军没有任何威胁,所以身为内卫官的夏侯恩大意了。也跟着外围的将领一般想去趁乱发点小财。却实在不想就这么点儿寸,碰到了赵云头上一命归西了!

夏侯恩能成为曹操的背剑官,除了武艺高强,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和曹操隶属同族,是亲戚上的兄弟。对于生性多疑的曹操,可能在这一点上对下对夏侯恩多出一份信任。所以才让他担任了内务保镖。当然还有那个被张飞一声吼死的夏侯杰,应该也担负着和夏侯恩差不多的职务,所以才会时刻不离曹操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