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古代官员退休,称“致仕”、“致事”、“致政”,意既“还禄位于君”。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各代不尽相同。

一.退休年龄,自春秋战国始,为70岁,至明清为60岁。

也如现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辞职”、“辞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贤臣良将、理政武功优异者,“延迟退休”。

二.退休待遇

(一)政治待遇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退休尊称“国老”,一般官吏尊称“庶老”。

唐朝,官员退休要举行欢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员,仍可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员仍可晋衔升级,参与朝政,只是比现职少了实权。

明清时期,官员晋升一级退休,业绩优异可晋升二级,退休后仍保持原职级礼遇,参加祭祀、宴会等。

(二)经济待遇

汉朝,二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后予以1/3俸禄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退休官员委以“顾问”类虚职供养起来。

唐朝,功臣元勋,退休时皇帝特批原俸全额养老金,类似今建国前参加革命离休老干部;五品以上官员半俸养老金;六品以下官员予以养老田。

宋朝,无论现职、退休官员,待遇为中国历史之最优,退休官员晋升一级原俸全额养老金,退休后仍可晋级加俸。

明清时期,明初原俸养老金,很快取消,“家贫不能自存者,月给米二石,终身”。

仅供参考。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官员致仕制度自商周以来就已经出现萌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官员致仕的现象逐步多了起来,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致仕制度真正的出现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东汉是第一个明确规定官员致仕后有关待遇问题的朝代,政府规定“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也就是退休后的待遇是在职时期的三分之一。至于退休年龄,一般遵循“七十而致仕”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之后的唐宋元明各朝都得到了延续。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员致仕的各项规定也越来越具体和明确,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官员退休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下面我们以清代为例,来探讨一下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一、清朝之前的官员退休制度

明清之前,虽然官员退休的年龄有了具体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具体对待。比如唐朝虽规定官员七十致仕,但如果出现官员“年虽少而形衰老者,亦听致仕。”如果官员“年七十以上齿力未衰,也听厘务”。而那些武官致仕的年龄会小一些,六十便可退休,由儿子代替。从明朝开始,官员退休的年龄有所下降,无论文武,六十便可申请退休,或者家中父母年龄超过八十岁,也可以提前退休,奉送父母。

(退休后的悠闲生活)

虽然从东汉起官员退休后的待遇有了具体规定,但这个规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官员退休后,待遇会是原来的一半,北宋甚至在真宗一朝实行退休官员领全俸的待遇。但是这种好日子到了明朝就不存在了。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史上最低的,官员退休后是没有工资的,如果“无子嗣、孤独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这样看起来,大多数官员退休后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就算有,也不过一个月给两石米,而且真正能领到这两石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没有儿子,生活无着,实际上,很少有明朝官员能在退休后领到这点微薄的退休工资。

二、清朝的官员退休制度

清朝入关后,许多制度都是照搬明朝的,但是在官员退休制度上有着自己的规定。也许是清朝统治者认为明朝的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太低,影响到官员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对退休的官员,采取的是“优遣之”的政策。

顺治六年,清政府规定:“各官致仕者。督、抚、布、按、总兵。给园地三十六亩。题准 道员、副将、参将给园地二十四亩。府、州、县、游守等官。给园地十八亩。”如果官员在任的历次考核中均合格者,可以恩荫子孙一人;如果官员退休后去世,朝廷还会赐给祭品。这都说明在满清入关后,也注意到了明朝官员退休后缺少保障,有意进行了调整。但这一时期清朝的各项制度仍在草创阶段,包括退休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仍没有健全。

(悠哉悠哉的生活)

到了康乾盛世,清朝国力大张,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原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调整,借以安抚官员之心,拉拢他们死心塌地的为大清卖命。乾隆就对奉旨以原官致仕的退休官员制度了人性化的待遇:“俱著照其品级 给与全俸。”

清朝前期,中央一级官员如果想提出退休,必须先向皇帝提出申请,经皇帝批准方可致仕。这个政策到了乾隆十七年进行了修改,三品以下官员只需要向主官提出申请,批准后一样可以退休。这就简化了官员的退休手续,使得官员退休手续更加简洁,具有时效性。

三、退休的原因

并不是每位官员退休都是年老体衰,无法胜任工作了。但是总的来说,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处理政务,还是官员退休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清朝自雍正朝开始,部、院的属官年满五十五岁者,就可以提出退休申请了。如果本人没有提出申请者,年满七十后,由部、院堂官向吏部汇报,吏部备案后,也可以批准这些属官的退休要求。但是部、院的堂官、大学士等重臣不在此例,实际上清朝有很多大学士是干到七、八十岁甚至以上的。

(在任勾心斗角)

总体来说,一个人当官于不当官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到了年龄也不愿意退休。这倒并不是他们是工作狂,而是留恋在任时的待遇和威风。一些官员为了占着位置不走,纷纷改动自己的年龄,甚至出现了今年五十九,明年五十七的笑话。但这种风气是官场普遍现象,也很少有人去举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位置上多呆几年,这是一种潜规则,已被满朝的官员所认可,也没有人敢去挑战这种潜规则。

官员如果得了重病,无法理事的,按规定必须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职位由其他人代理。如果病的时间不是很长,病愈之后还是可以官复原职的。如果病得比较厉害,需要长时间疗养,那就必须先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病好后如果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可以由其家乡的督抚了解其身体状况后,向皇帝上奏折保荐起用;如果仅仅是个平庸的官员,也就从他患病疗养时起,就将其纳入退休官员的队伍了。

对于自身没有毛病,仅仅因为父母年老,需要回乡照顾的官员,可以准许官员回乡侍奉父母。父母亡故之后,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这种做法是为了推行儒家的“孝”文化而规定的特例,另一方面又彰显了统治者的仁爱,是一种收买官员之心的统治之术。

(人老心不老的官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勒令退休的。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核不过关、吸食鸦片、玩忽职守的官吏,他们遭受到御史的弹劾,而且经过查实,便会被强令致仕。这种强令致仕虽然也有退休工资,但一般都会强几个等级。比如原来是五品官,被勒令退休后,很有可能只享受七品官的退休待遇。这是清朝统治者维护统治,确定皇权的威严的一种做法。

四、退休后的政治待遇

每一位退休的官员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既与他们在任时的品级和官衔有关,也与他们的考核结果挂钩。对于忠心耿耿为朝廷卖命一辈子的官员,他们退休时或升轶加衔、或仍给原俸、或官其子孙、或仍保留他们上奏折的特殊待遇。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其他在职官员克勤奉公,为将来退休后的生活寻求一份保障。

一般政绩比较大的官员,退休时政府会给他们一些名誉头衔,或者加一至三等致仕。也就是说,原来四品的官员退休时,有可能会因为他平时的政绩和考核成绩比较优秀,能享受到二品大员的退休待遇。加给三品以上退休官员的名誉头衔通常都是太子少保、太子少师一类的虚衔,武官会加将军、提督等虚衔,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则很难得到荣誉头衔,最多是享受加一到两级的退休待遇。

(致仕不影响与官员交往)

官员家的子孙也有可能因为官员本人而得到恩荫或者特荫。在清朝乾隆年间,正二品官员退休,他的长子会被授于正六品的职级,就算是正七品的一个县令正常致仕,他的儿子也会得到“不入流下等职事”的职级。当然有职级并不等于去做官,而是一种有俸禄的政治身份和一些特殊的政治待遇,比如可以免除赋税,见官不拜等等。

五、官员退休后的经济待遇

清朝官员在任职期间可以享受减免赋税等特权,他们退休后,这种特权还会延续,但是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原来可以享受免粮三十石的,退休后可能只享受免交二十石;原来家中可以免除十个人赋税的,退休后也许只能免除五个人的。这些区别要视官员的品级、贡献、受宠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因为给予致仕后的俸禄属于致仕制度的常制,减免赋税是致仕制度的特制,是因人而异的。

(清末退休官员)

退休后的官员去世,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恩典。“年老告休之官死后,其寡妇亦照给半俸一年;年老无嗣及孤子寡妇,其应行养育之人,月给一两钱粮”。

六、官员退休后的生活

清朝致仕官员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担任官职,但仍会被政府请去从事教育工作,为王朝培养人才。很多退休官员回乡后办起书院,或者进入官办的教署兼职,既丰富了退休后的生活,又有一份额外收入,同时又能培养一些弟子门生,为自己子孙入仕或者生活打下伏笔。

退休官员回乡后,很多人成为乡里的“五老”,负责对乡民进行教化,维护封建宗族统治。也有一些腹藏诗书者回家后著书立说,或者游览天下,交友吟诗,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活力。

官员致仕制度打破了为官终身制,是政治生态进步的一种反映。通过建立健全的官员致仕制度,能为官场及时的输送新鲜血液,使官僚队伍得到更新与循环,它能防止一些官场老油条人浮于事,又可以适当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对整个统治阶层来说,是有百利无一害的。

做为官员个人来说,年老体衰之后,回乡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是受到绝大多数人欢迎的。而清朝的致仕制度是可以保障官员的晚年生活,也可以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的要求,同时在政治待遇上对他们进行了弥补,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留恋官位,不愿意执行退休的规定的。因为与在任时相比,退休后的权力大幅缩水,也不容易捞取不义之财,所以很多官员会用很多方法来逃避正常的退休。这是封建专制社会无法根本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致仕制度无法全面完善的根本原因。只有推翻了封建王朝,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全体公民的退休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本去过好自己的幸福晚年。

参考资料:《清史稿》、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买条黄牛学种田, 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 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 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 老了文章不值钱。”这首诗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做的一首退休诗,洪武四年 (1371年) , 他刚满60岁,便以弘农学士身份退休。

退休制度,自古有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制度。

一、退休制的起源及称谓

退休一词,最早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势传》:“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何谓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退还官职于君;致事——纳还所学之事于君;致政——归还政权于君,等等。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二、退休的年龄

古代的退休年龄,据(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汉、唐、宋、元基本都是遵循七十而退,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也有特殊情况,体弱患病或不堪任用者也可提前退休,意思就是身体不好提前病退,或不称职者提前“劝退”。明、清官员若是年老祈求告老还乡,一般会准予,除非特别重要的紧缺人才官府会留用。

三、退休的待遇

退休后的待遇无非是职称和薪俸,这两点都很重要,职称和工资是直接挂钩的,一品大员和九品芝麻官俸银那能一样吗。

中华大国,礼仪之邦,干啥都讲究个“礼”,即使退休官员也是要有尊称的,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一国一庶)。

到了汉代退休金不那么容易领取,首先你得到七十才能退休,试问当时“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有几个人能活到七十呢,大部分都“鞠躬尽瘁”卒于任上了;其次只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才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两千石以上相当于省部级干部,那些级别低的只能自力更生养老了。不过官府也不能让退休官员都“喝西北风”,一般在官员退休时都会有一些赏赐。

到了唐代,经济搞上去了,GDP也提高了,政府对官员退休的待遇自然也提高了,三品以上(相当于省部级),退休后不但享受原俸,而且还可以参与国事,在朝行走;五品以上(相当于市长级),退休后给半俸;六品以下无薪俸,但是一般会给几亩田地养老,起码能保证衣食无忧。

大唐是很讲究仪式感的礼仪大国,官员致仕一般还要举行个欢送仪式,敲锣打鼓,吃吃喝喝,上司讲讲话,同事聚个会道个别,然后热热闹闹送归老家。

要说退休官员待遇最好的是宋代,官员们在职时薪水很高,而且退休后一切待遇不变。尤其是宋神宗以后,不但允许带职退休,还给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明朝初期退休待遇也还是不错的,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食原俸薪,然而到了明朝中叶后取消了退休金,但是官府也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如果经过调查实在穷得无以为生,有关部门会每月给米二石(约360斤)。

到了清朝也基本上是按葫芦画瓢,照搬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因为官吏退休后没有保障,所以清朝才出了那么多“蛀虫”。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退休」在当今的社会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男人六十岁、女人五十五岁,就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然而,古代的退休制度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释义】把官位权利交还给君王。一、古代官吏退休制度的起源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但“退休”一词,在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二、古代官吏退休年龄要求“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曲礼》

可见,官员七十岁了才允许退休。①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不过未达到退休年龄,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释义】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②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如: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小结:在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三、古代官吏主动提出退休的原因

在古代主动要求“告老还乡”提前退休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⑴“告老还乡”回避权力斗争。

古代很多开国帝王都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富贵,当国家政局稳定是就开始杀功臣。如:东汉刘邦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深谋远虑的官吏深知「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功成名就时就知道急流勇退,主动提出『辞官归隐』。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范蠡。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⑵无心于官场,“告老还乡”。

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国家腐败时,“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一些清廉官员一心为民的抱负得不到实现,无心于官场,就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如: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

①“告老还乡”或“告病还乡”一般都会得到皇上的恩准。如:唐太宗时期,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被恩准。

②皇上也是不恩准的情况。如: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曾提出两次请休,都被拒绝。

小结:古代的“告老还乡”“辞官归隐”对于人才资源起到良性的循环,带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退休待遇

历朝历代对于官吏退休后的待遇也都比较重视。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待遇又分为: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⑴政治待遇

“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礼记》

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古代对老臣的尊重。①唐朝对称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②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⑵经济待遇

古代对退休的老臣也是优厚待遇,我们就来看看各朝各代对于退休老臣的经济待遇都是什么样的?

①汉代,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②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③唐代,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④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⑤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很快就予以取消。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⑥清朝也基本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总结:综上所述,古代对于官吏的退休制度也是比较合理的,不到年龄的官吏允许“告老还乡”。对于退休后的官吏给与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持不同意见的小伙伴,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起源

对于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起源于西周,据《礼记》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尚书大传》也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演变

汉代: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上疏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魏、晋: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唐朝:《大唐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这是首次将“七十致仕”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世。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元朝:元代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还有新的规定:对于三品以下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官员专家的退休年龄有所宽限。

明朝: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

清朝:基本上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同时为了政治的需要,将退休年龄改为六十岁,且此规定沿用到今日。

结语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古代官员的老有所养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老有所养的效果。(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实际上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退休制度,官员基本上是终生制,不过也有因为衰老、疾病而退出任职的制度,这一点和现代的退休略有相似之处。

以清王朝时代为例,通常以七十岁作为官员休致(告休,致仕)的年龄界限。但是未达到七十,而身体衰老或患有疾病,已经无法任职的官员,也可以通过告休、乞休来获得提前退休。而一些重要的官员,就算是过了七十岁,只要是身体允许,也仍然能够继续在职。

再说退休之后的待遇。

清王朝时代规定,官员休致后即失去职务,但是保留品级和官衔,除非是在退休时犯有某些过失,一般退休前是几品官,退休后依然保有这种荣誉地位。至于退休后的退休金,只要是正常情况退休的,三品以上的大臣仍照支全俸,三品以下的则给予半俸。官员退休后在京的,退休金从户部领取,回到地方的,由各省支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