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状元、榜眼、探花,不是官阶品级,也不是职位、职务。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考试最高层次——皇帝主持“殿试”的考试成绩名次排位,并不是官阶职务。

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考生,考试成绩名列第一、二、三位。

一般情形下,状元授官阶品级为正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厅局级(副市地),榜眼、探花授官阶品级为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正县处级。

一.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科举考试经县试、府州试、省学政主持的院试、中央政府派员主持的省级乡试,进入全国礼部主持的“会试”,然后是皇帝主持的最高层次“殿试”,考取者获得功名,并授予官职。

二.全国会试,礼部主持举行考试,省级乡试录取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三.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殿试依考试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所以说,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成绩前三名。

明清时,状元授正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副市地级;榜眼、探花授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县处级。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封建社会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状元、榜眼、探花,不是官职,不是官职,不是官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是科举考试殿试中“一甲前三名”的称呼,也更不是“三甲”!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完善于两宋,盛极于明清。完善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员、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连续三级考试都是第一名的称“连中三元”,少之又少,足够吹上好几辈子。

明清时期,殿试录取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这里顺便可以纠正一个错误——我们常用“名列三甲”来形容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三甲”不是指前三名,而是指“三个等次”,涉及若干人。

进士及第只表示获取了做官资格,还需要履行“授官”手续,才成为正式官员。

隋唐时期,进士及第必须再到吏部参加“关试”(“释褐试”,意思是脱去表示平民身份的粗布衣服),考试合格才能授官,所授品级是最低级的从九品,还要到偏远州县任职。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大幅提高进士待遇,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不用参加考试,按照等级直接授官。

第一、第二等进士,一般授“将作监丞(从六品)、大理评事(正八品)”,实际差遣职务一般是“通判诸州”;同出身进士和诸科,优等的一般授“判司簿尉”(从八品到从九品不等),实际差遣职务是州判官、司户参军、司理参军,县主簿、县令等。

明清时期,进士三甲待遇更高,状元及第,一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叫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庶吉士号称“储相”,意思是首辅的储备人选,提拔速度很快,到明朝中期以后,逐渐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