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大学生是怎么回事?

好像是70年代,高考制度没有实行的时候的一种选拔标准。

“工农兵大学生”是俗称,现在国家认定学历为“大学普通班”。

工农兵大学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历史产物,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

1970年,“大学还是要办的,主要是理工科大学……”,教育要革命,招生办法要改革。

于是,在工人、农民、解放军队伍中招收大学生,不需要文化考试,理论上的程序:招生指标分配到基层单位,群众民主评议推荐,单位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接收。

其中不乏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优秀代表人物,但文化水平多偏低,有小学、甚至3、4年文化上大学者。

看标语称入学者学员而非学生

在上山下乡广大知识青年,热切企盼的大学梦中的稀稀拉拉毛毛雨滴,哪是雨滴,恰如甘露,太珍贵、太难滴到头上了!!! 于是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托人找关系,以求升学之门打开一条缝,侧着身子挤进去;或婚姻权者农家儿女,曲线救国;更有甚者,别无旁路的女生,痛下狠心,开发自身资源,不一而足。

生员质量参差不齐,高中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确实在十年大学生断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做出不菲的贡献;也出现有志于学的,奈文化底子太薄了,力不从心,病累而亡。

1977年,恢复大学文化考试录取,世界历史上,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工农兵大学时代终结。

工农兵大学生,当时是按照大专生工资定级,也就是说,学历是大学专科;如今,国家政策定位“大学普通班”学历。

看标语毕业仍称学员而非大学生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