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在最开始打得张作霖节节败退,差一点打进沈阳,最后为何会失败呢?

郭松龄反奉声势浩大,为何会功败垂成呢?

郭松龄反奉事件,为什么功败垂成,主要是其军事强者,政治弱者,刚愎自用,有帝王之心,无帝王之术,加之另外四个因素。

郭松龄,沈阳近郊人,奉军中少有的理论、实战俱佳高级将领,不同于张作霖其他亲信将领土匪、行伍出身,科班军事院校、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张学良就读东北讲武堂时的恩师,张学良将自以为怀才不遇的郭松龄在其父张作霖面前力荐,而使郭松龄得以迅速升迁为执掌重兵的奉军高级将领。

当时郭松龄掌控奉军驻关内张学良为指挥官、其为实际指挥官的主力军团,因其常身穿类似东北常见俄国鬼子灰布军装,身高马大,加之聪明机警,鬼点子多,人称“郭鬼子”。

郭松龄反奉伊始,打出反对张作霖军阀独裁统治,东北要进行民主改革的旗号,以争取政治上的优势。

同时,因为郭松龄长期在东北讲武堂任教,奉军中下级军官多在讲武堂学习受训过,在奉军中下级军官中威望较高,比较有号召力。

而且,郭松龄掌握的部队是与张学良同为指挥官的奉军野战精锐主力军团五个军计7万之众,张作霖留守辽宁系战斗力不强的5万地方留守部队,临时拼凑于锦州防线,实力相差悬殊。

郭松龄并且打出张学良的旗号,蒙弊了一些人,加之郭松龄的军事指挥才能,因而,反奉开始,以摧枯拉朽之势,战事顺利,由河北返奉,节节胜利,已推近至距沈阳几十公里的辽河岸边巨流河一线,张作霖已经收拾贵重资金,打算撤出沈阳,潜往大连。可是为什么失败了呢?

一.张作霖急切之下,电令远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军驰援,同时,就近向驻守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求救,虽然未签订书面条约,口头应允日军提出的一些条件,但击败郭松龄后并未兑现,为其日后皇姑屯炸车事件埋下伏笔;日军曾向郭松龄提出同样条件,许诺助其执政东北,郭松龄不知权变,未予应允合作。于是,日军出动部队,并向郭松龄发出警告,郭松龄尚不想与日军发生冲突,交涉期间,迟滞了进攻速度。

二.张学良奉父命赶至葫芦岛劝说无效,返沈后担任防守奉军的总指挥,身为郭松龄学生,深知老师不怕硬战术,弃他建议分兵防侧击,集中兵力正面抵御,指挥得当,加上飞机空投传单,打破张学良与郭松龄共同反奉的谎言,宣传张家军队不打张家人,反戈一击,既往不咎等,奉军系张家私家军,因而军心动摇,战斗力陡减。

三.盟友背义,郭松龄起事前,与原奉军将领、占据河北之李景林,素有“倒戈将军”之称的西北军阀冯玉祥结盟,约定共同攻击张作霖,郭松龄发动攻击后,二盟友不仅未如约出兵,冯玉祥反而乘机攻打李景林,抢占河北地盘,使李景林扣压郭松龄在河北的弹药、冬装,郭松龄军士兵冬季无冬装,弹药无继,为防后路,分兵一个军防守山海关,正面战场兵力减少,战斗力下降。

四.在争取到的时间内,张作霖动员沈阳附近奉军,加上远在黑龙江省的督军吴俊升,因俄国控制的中长铁路不准运送兵车,亲自统率骑兵部队马不停蹄驰至,以及近在吉林省的督军张作相带领增援部队赶到,二人均系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拼死投入战斗,三面夾击,郭松龄不敌,弃军而逃被俘,押至辽中县老达房偕夫人韩淑秀,被张作霖下令就地枪杀,轰动一时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以失败告终。

郭松龄被俘后,张学良曾电令押送至其指挥部,欲保下恩师送出国留学。唯郭松龄死对头、奉军元老、总参议杨雨霆料到张学良会力保,因而动议张作霖下令就地枪杀,张学良电到已执行完毕。

张作霖命将郭松龄夫妻二人尸体运回沈阳,于小河沿暴尸三天,但念及旧情,洗净血迹,衣装整齐。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