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哪一年,状元是谁?
1904年,清朝举行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产生的状元是河北人刘春霖,属于捡来的状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殿试最后产生的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呈送慈禧太后审定时,慈禧太后一看“朱汝珍”,便联想到厌恶的“珍妃”,心中不悦,再一看籍贯”广东”,心里更加来气,造反的太平天国“长毛”头子洪秀全是广东人,怎么可以!遂扔过一边。
拿过下一个,一看“刘春霖”,春天降甘霖,心中大喜,就是他了。
就这样,开玩笑似的,状元的雨点恰似甘霖,落在了刘春霖的头上。
刘春霖书法造诣很高,在当时很有名气。
刘春霖很有民族气节,日本人拉拢出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长”,坚辞不就,保持晚节!
仅供参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哪一年,状元是谁?
1、最后一次科举殿试时间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参加这次的贡士有谭延闿、汤化龙、蒲殿俊、沈钧儒等。清廷于次年宣布废科举,因此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王朝举行的科举考试最后一次殿试。这次之后,就没在举行,以后举行的都是公务员考试,不过性质都差不多,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2、当时的主考官员:
甲辰恩科会试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裕德、吏部尚书张百熙、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尚书戴鸿慈。知贡举满汉各一,内阁学士熙瑛和河南巡抚陈夔龙。
3、最后一场会试考题
甲辰恩科会试三场考试共有十三道考题。
- 第一场(史论5篇)
-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藩镇)
-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平戎)
-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变法)
-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举贤)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以夷制夷)
-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
-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4、这次科举前三甲人员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当时慈禧太后压着光绪,所以最后一个状元也是她钦点的,只不过当时慈禧只是走一个流程显示自己的权威罢了,名次已经被大臣们排好了。老太太只看前十名,看到第一名姓朱,慈禧就恼了,而且这个朱汝珍还是广东人,而整天喊着要将慈禧搞下台的洪秀全、梁启超和孙文等人都是广东人,所以第一名不受慈禧待见。再一看,第二名名字叫刘春霖,那年正逢大旱,慈禧心想:这春霖应该能够给我大清朝带来福音。再看他的字,像极了书法家的字迹,这水平惊到了慈禧,当即决定让他中状元。
5、刘春霖的结局
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被派到日本留学了。两年后回国,准备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过很快辛亥革命革命就爆发了,刘春霖要做的就是为民国效力。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一直在当袁世凯、黎元洪和徐世昌等人的秘书长,待遇不错。然而,在任职期间,他目睹了当时不少内部争斗和政治腐败的局面。于是,在1928年,刘春霖毅然辞官到北京和上海闭门读书,并收藏了一万余册书籍,但这并不代表着他选择了隐居,刘春霖对国家时局依旧十分关注。日本占据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刘春霖多次受各方势力的拉拢。由于对日伪的不妥协,日伪当局派人抄了刘春霖的家,将其家人赶走,将其收藏的书画珍宝全都抢走了。
1944年1月18日,最后一位状元因心脏病突发于北京辞世,享年72岁。他这一生在书法,古文学、史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兴趣广泛。虽然谈不上辉煌,但是能够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名节,为国家做出贡献,也是不枉此生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哪一年,状元是谁?
是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