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高血压患者,想要控制好血压,定期的血压监测是免不了的。血压监测可以分为诊室监测和家庭自我监测。其中,在家里自己监测是最主要的。
可能高血压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在家里用电子血压计测血压,第一次测的血压往往比较高,然后再测一次,血压就会下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刚开始测血压有点紧张
- 虽然是在家里自己测,但是难免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人一紧张,血压就会升高,但是测第2次,第3次的时候,就不那么紧张了。所以,第2次、第3次测量,血压下降。
第二、第一次测量,休息时间不够
- 测血压的时候,需要先安静地休息5分钟,然后再测量会比较准确。但是,在家里测血压的时候,拿了血压计,坐下就开始测量的比较多。或者没有休息够5分钟,可能也是第一次血压高的原因。
1、多久测一次血压
- 有些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很勤快,恨不得每个小时测一次。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测量多了,也是内心一种焦虑的表现,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 对于血压控制稳定的人来说,每次测量个3-5次也就差不多了。血压不稳定的,或者最近在调整药物的,可以选择早晚测量两次血压。早上起床后,排空小便后再测量一次;晚上睡前测量一次,这样一天两次,已经足够了。
2、如何测血压
- 首先,哪只手的血压高,就测量哪一只。这个在长期的测血压过程中,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 其次,测量前,安静地休息5分钟。
- 选择绑手臂的电子血压计,不要使用水银,也不要使用绑手腕的血压计。
3、如何确定最后的血压?
当第一次测量的血压,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之后,我想大多数人肯定是不信邪,要再测一次。然后发现第二次比第一次要低,再测一次,发现更低。那么究竟哪一次的血压才是真实的血压呢?最后的血压值如何确定。
- 我们正常情况下,每次测量血压,测两次。每次测量时间间隔1~2分钟。然后最后的血压值取两次的平均值。
- 如果两次的血压值相差比较大的话,比如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相差5mmHg以上的话,需要测量第三次。然后最后的血压值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血压值。
- 测量血压,第一次高,后两次低,这种情况可能大多数人都遇到过。首先,测量的方法好正确。其次,要注意如何确定最后的血压值,不是取最高的那次,也不是血压最低的那次,而是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如今很多的中老年人,或者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一般家里都会常备一些简易、便携的自测医疗器械,如家庭电子血压计、血糖测定仪等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往往还存在一些知识盲点,比如自测血压值的波动,就属于较为典型的问题。
今天,我就借这个问题,和大家伙一起聊一聊,如何才能正确测量出真实的血压值?仅供参考。
首先了解,血压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常说的血压,如果简单、通俗地理解,就是指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上产生的压力;同时,它也是推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动力。
此外,在医学上,我们又将身体里不同类型的血管壁上产生的压力,进行区别命名,其中把动脉血管内壁产生的压力称为动脉血压(高压);把静脉血管壁产生的压力称为静脉血压(低压)。
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工作原理是怎么?由于我国对于水银血压计进行了淘汰禁用,所以如今一般都使用电子血压计。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选择购买一款家用电子血压计,作为日常血压自我监控,是完全正确的,除非有些特殊人群,如血压过低或血压过高,需要有医护人员进行测量。
目前家用电子血压计,从测量方式上看,主要有3种:一种是臂式电子血压计;另一种是腕式电子血压计;第三种是手表式电子血压计。
无论哪一种测量方式,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即电子血压计都是通过将传感技术与微电脑技术进行融合在一起,确保完成以下3项工作:
一是能够感应到血管内的血流压力;
二是能够分辨出高压和低压;
三是能够把具体数值显示在屏幕上。
血压计的数值为什么会波动?尽管血压计数值的波动原因很多,但是,家庭自测血压数值的波动,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袖带佩戴不正确:有些使用家庭电子血压计时,由于不清楚血压计的袖带正确佩戴位置,从而造成每一次测量的血压值,结果有可能都不一样;
2.袖带规格不合适:电子血压计的袖带规格不尽相同,如有些电子血压计,其袖带规格的使用范围为22-32厘米。所以,如果使用者的臂周过长或者过小,不匹配该仪器袖带的适用范围,这样测出的血压值,也有可能不准确;
3.测量时间不固定:有的人,测量血压的时间段很随意,今天一早起床测量,明天又到中午测量。因为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的变化相对较大,严格地说,人每一时刻的血压都是不一样的;
4.其他因素干扰:如测量血压时情绪的激动,心理的不稳定等等;以及季节、气温的变化等等,都可以导致测量血压数值波动。
如何才能正确测量出真实的血压值?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测量出真实的血压值呢?这里有2个标准。
一个是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的规定,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取3次诊室血压平均值。
其中这里的诊室血压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平均值,这个数值主要是用于临床高血压的确诊。
另一个是家庭自测血压操作标准:
1.袖带佩戴正确:一般要求袖带的底部,应当在手臂肘窝上方1-2厘米处,避免因袖带配戴过高或者过低,导致血流经过时,压力发生改变,测量不准确;
2.袖带规格合适:要选择、配置长度、大小均合适的袖带,并且在测量时,确保配戴在正确的位置;
3.测量时间合理:保证每天测量血压的时间段相对固定;建议测量时间选择在清晨起床后,因为这段时间,人相对处于一种比较静息的状态,测量的数值也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自身真实的血压水平。
4.排除其他因素:要避开在情绪激动,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测量血压;同时也要注意季节、气温的变化,对测量的影响。
总结:影响家庭自测血压数值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建议参照本文阐述的4个方面进行操作,或许可以取得令你满意的结果。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的改变,高血压人群越来越庞大。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经常测血压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发现,在家中自测血压时,第一次测的血压往往比较高,而后两次会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呢?又该如何正确自测血压呢?今天袁医生就来和大家说说自测血压的那些事。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二次会越来越低?我们的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心情、活动、饮食、天气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心情激动血压会高一点,活动后血压高一点,吃咸了、喝浓茶后血压会高一点,冬天比夏天血压高一点...... 所以,血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下是有波动的。
一般正常人的血压在上午 8~10点和 下午 4~6点处于一天的最高峰值,夜间血压比白天下降 10% 以上。
所以如果第一次测量在上午8~10点,后面时间再测量的话,就可能会出现血压越测越低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情(心理因素),我们在第一次测血压时往往会有点紧张,会想的比较多,这样测出的血压一般就会较高一些。
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自测血压?血压计的选择:
推荐大众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尽量选择ESH认证的),一般准确性较高,测量方法也简单,是家庭自测血压的优先选择。不推荐家庭使用水银或腕式血压计。
测量时间的选择:
建议选在上午的6~9点和下午的6~9点各测1次,每次测量3遍(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对于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的人,可以减少测量次数,建议每周测1~2天的血压,早晚各测一次。最好在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饭前;晚上建议在晚饭后、服药后、洗浴后测量。
电子血压计的正确使用:
参照说明书,将袖带 平整绕于裸露(或只留一层薄衣服)的上臂,袖带的下缘 应在肘弯上 2~3厘米,袖带与手臂 之间应能自由伸进一个手指,袖带 上的箭头标示对准正确位置。
自测血压注意事项:
- 测血压前,应至少休息5分钟,且在30分钟内不吸烟、 饮酒或喝咖啡、浓茶,最好排空膀胱;
- 测压时需保持安静、放松,不要和别人 边说话边测量;
- 血压控制不稳定者,应记录好自己血压测量值,一般记录3~7天的血压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参考。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第一次量的应该都不标准,后面的才标准的。
是太紧张了,一般刚开始量,心里多少会有点不平静,使血压有点高,如果再接量一次或两次,心里平静了感觉没什么了,血压也就标准了。
特别是去医院量的时候,着急忙慌的往医院去,然后挂号,排队,搞的整个人心里扑通扑通的,这样的情况下量血压,肯定会高的。
所以我们去医院是,首先到了医院要先做那里休息一小会,心态放平稳,特别是孕妇本来血压就容易高,还有老人也是,我们在量血压之前一定要保证整个人是放松的,不紧张的,心不扑通扑通的,要么和别人聊聊天来放松一下也好,这样量的血压才是标准的。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喜欢我多多支持关注我哦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感谢邀请!题主的问题也是好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当中,有几个点要重视一下,一个是量血压,一个是家里,一个是次数。对于量血压这个事,好多人非常重视,有的甚至在家里过一会就拿出血压计量一下,甚至会有强迫症,我想说的是过度的关注血压反而不好,会引起我们情绪的焦虑,而情绪的焦虑又会让我们血压升高!所以说如何量血压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健康而不是血压!
那么血压是怎么回事呢?血压就是血管里面流动的血液对血管管壁的压力,这个压力和心脏射血时心脏收缩是的力量有关,所以血压也是反应心脏功能的一个指标。
如果心脏收缩时的力量大,那么血压就高。血压收缩时的力量和什么相关呢,一个和血管内的容量有关,一个和血管直径的宽窄程度有关,一个和血液的粘稠度有关。血管内的血容量越大,心脏收缩时需要的力量越大,这个可以是心脏血管本身的问题,但也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高盐饮食,我们吃的咸了,需要多喝水来解渴,喝水多了,吸收到血管里的水分也会增多,从而增加血容量,所以我们要低盐饮食,建议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
一个是和血管管径的宽窄程度有关,血管越窄,射血时的阻力越大,需要心脏使更大的劲把血液推出去。那么血管的宽窄和什么有关?第一,先天的血管细,尤其是身体重要器官的供血动脉,比如心肝肺肾脾脑等主要脏器,在这里面大家熟悉的就是肾性高血压,就是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可以通过手术来实现降血压。一个是后天的细,这和我们的饮食结构相关,比如高糖高脂饮食导致血管管壁这些物质的沉淀,从而血管变细,身体为了保障这些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心脏就使劲收缩,以便让血液流到这些器官当中,进而产生高血压。
还有就是和情绪相关,性格急躁,情绪焦虑,失眠导致的血管紧张,痉挛从而使血管变细,血压升高。当然喝浓茶和咖啡可以使人兴奋,也容易使血管紧张痉挛,也能使血压升高,所以说我们量血压时要放松,而且不要在量血压前喝浓茶和咖啡,平时不要过度关注血压反而有利于血压的平稳。
当然运动的时候,四肢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能量,一个人的血液又是一定量的,所以运动时各内脏器官的供血反而变少,身体为了缓解内脏供血的紧张,会做出调控,所以加快心脏跳动的次数,以便让血液能尽量多的流向内脏器官,所以血压也高,这也是为什么量血压的时候要求休息20分钟,让机体恢复到平静状态,以便更真实的评估血压。
再一个,血压也和血液的粘稠度有关,血液越粘稠,血液向前流动时候受到的阻力就越大,阻力越大,就需要心脏使更大的劲往前推动,从而产生高血压。所以高血压往往和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伴行。
和大家说了这么多,所以说每次量血压的值不一样。那么怎么算呢? 对于高血压的确诊,一般可通过非同日也就是不是同一天,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高血压,但是测量时需要静坐休息5-10分钟,袖带要与心脏同高,且袖带不宜过紧,这些都会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为了得到准确的血压值,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后两次。
为什么家里量血压第一次总是高,后两次会越来越低?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有朋友问:为什么自己在家测血压总是第一次高,后两次越来越低,该以哪次为准?
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出在了测量血压的操作上,连续测血压要求是每次间隔1到2分钟,其间绑在上臂的袖带是需要取下来,并且要挤压排空袖带中的空气,再次测量时重新绑缚到上臂。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测量完一次有了读数后,紧接着测量第二次、第三次,导致测出的血压一次比一次低,为什么会这样呢?
测血压的原理是通过袖带不断充气压迫上臂肱动脉暂时阻断血流,随后通过袖带慢慢放气,血液流过肱动脉时对血管壁产生冲击力产生脉冲波,电子血压计将感受到的脉冲波最终转化为血压读数。因此,袖带对肱动脉产生的压力变化,对最终的血压毒素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间断的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前一次测量后袖带中的空气可能没有完全排空,在下次测量开始前就已经对肱动脉产生了挤压,从而改变了第二次测量时血流对血管冲击产生的脉冲波,结果便导致了血压读数的偏低。
此外,第二次第三次测量血压时,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心理都更加放松,血压自然就会有所下降,也是导致测出的血压一次比一次稍低的一个原因。
因此连续测血压时,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结果比第一次偏低是正常现象,通常不会超过5mmHg。可以舍弃第一次测量结果,将第二次、第三次的结果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做好记录。
另外还有些人会发现上午、下午和晚上测出的血压都不一样,到底该以哪个血压为参考呢?
这就需要了解人体全天24小时中血压的变化规律,要知道人体的血压在一天中是不断变化的,会出现两次高峰一次低谷。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早晨六点到上午十点之间,随后血压会缓慢下降,直到下午四点到六点之间出现全天的第二个血压高峰,随后又会逐渐下降到夜间,一点到三点出现全天血压的最低谷,全天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可以相差10-20mmHg,而且这一差值必须存在。
由于对血压的控制是指对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的控制,因此监测血压要选择在两次高峰出现的时间和夜间低谷出现的时间段才有参考价值,但夜间一点到三点测量血压难以完成,常以睡前血压来替代。这就要求有高血压的人要学习了解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才能获得有参考价值的血压数据,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判治疗效果提供准确依据。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