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甘油三酯是我们常说的血脂中的一个,当甘油三酯大于1.7mmol/L的时候,甘油三酯就算升高了。
甘油三酯的危害是长期升高将导致心血管疾病,如果升高大于正常值5倍以上,就要紧惕可能引发急性的胰腺炎。事实上,当甘油三酯大于5.56mmol/L,就要紧惕胰腺炎,需要使用药物降低甘油三酯。
如何将甘油三酯快速的降下来?1.最快的途径当然是吃药了,但是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能降下来的,还是不要吃药了,药物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2.控制体重
从我本来亲自体会来看,减轻体重,甘油三酯很快就会下来。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
3.饮食控制
不要吃动物脂肪及内脏,以及油炸的食品,这些东西都会增加甘油三酯的摄入量。
4.戒烟戒酒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甘油三脂超过2.26mmol/L需要吃药,如贝特类和烟酸类。若甘油三脂处于1.7~2.25mmol/L的水平,则以控制饮食、多加运动为主。饮食上除了少吃油腻食物,还要注意减少精制主食的摄入量,避免饮酒。
下面,“问上医”将用趣味医学漫画为您介绍该如何降低甘油三脂。
甘油三脂为啥会升高?在了解甘油如何降低甘油三脂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甘油三脂为啥升高。甘油三酯的英文名是Triglyceride,简称TG,主要是由我们平时所吃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制作。脂肪吃多了大家容易理解,但碳水化合物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因素。
甘油三脂的合成主要由肠粘膜、肝脏、脂肪细胞完成。
(1)肠粘膜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进入肠道后会被各种消化酶分解:脂肪会被酶崩解为微乳化颗粒、碳水化合物则会被酶分解为葡萄糖。肠黏膜上皮细胞就用这些微乳化颗粒作为原料来生产甘油三脂。
(2)肝脏和脂肪
这两个部位生产甘油三脂的主要原料,都是体内的葡萄糖。而葡萄糖的主要来源便是富含淀粉的主食。
酒精虽在体内不会直接变成甘油三脂,但酒精的能量密度高,且能量代谢顺序优先。喝酒后,身体优先用酒精代谢,就会迫使肝脏将同餐摄入的葡萄糖转换成为甘油三脂。
甘油三脂超过多少需要吃药?吃啥药?一般来说,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TG升高程度。TG的国际标准,主要分为四级:
然而我国的TG水平相比欧美人偏低一些,正常水平应该是0.34~1.7mmol/L。
1.70~2.25mmol/L之间,需要适当改变一下生活方式。
2.26mmol/L~5.64mml/L这种中高,5.65mmol/L以上这种属于极高,均需要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启动药物治疗。
这几类药物均可以改善总体血脂情况,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若单纯是甘油三脂偏高,优选选择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若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总胆固醇TC也偏高,则优先选择他汀类药物。切记!药物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生活上如何降低甘油三酯?保持TG正常水平,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1)管住嘴
很多人甘油三脂高其实是吃出来的。爱吃油腻的食物、爱吃精制主食、爱喝酒的人TG容易高。建议这样吃:
(2)迈开腿
推荐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
(3)降体重
超重或肥胖的患者,体重的降低对TG数值的影响非常大: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甘油三酯的来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源性摄入,即饮食中脂肪、糖等摄入过多;另一方面是内源性合成,自身合成的甘油三酯会储存在肝脏。
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参考值:0.45~1.69mmol/L。
建议:
1、警惕内脏脂肪及其他疾病因素,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容易导致脂肪肝,同时建议排查下胰腺炎、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些因素也容易造成甘油三酯快速升高。
2、建议就医咨询,针对身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3、饮食干预,甘油三酯是血脂四项检查中对饮食调整最敏感的指标,避免高脂肪,高油脂饮食,控制精细米面,增加粗杂粮比例,限制糖及含糖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证饮水量。
温馨提示:家里的食用油可以使用橄榄油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油,对于降低血脂有辅助作用。
4、增加运动量
- 每周三~五次中等强度运动,有氧运动和阻抗耐力训练等都可以。
- 每次30~6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总结:
相比较来说,药物治疗最容易实现,饮食控制和运动相对较难,需要决心和毅力,但是生活方式干预至少能降低20%的甘油三酯,如果本身就是由于不当饮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血脂异常,那么运动和饮食是最健康,最根本的治疗方案。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大家好,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平时大家都说高血脂高血脂,其实高血脂是统称,血脂包括好几项,最常检查的有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四项。其中甘油三酯升高是最常见的。我们先看一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诊断标准。
- 正常值:<1.70mmol/L;
- 临界值:1.7-2.25mmol/L;
- 轻度升高:2.26-5.63mmol/L;
- 明显升高:≥5.64mmol/L。
甘油三酯升高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调整,适用于轻度的甘油三酯升高。如果甘油三酯明显升高,除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还要加上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在血脂四项当中,甘油三酯是最容易受到食物影响的。头一天大吃大喝,第二天甘油三酯就会有明显的升高。反过来,如果注意饮食,甘油三酯也会有明显的下降。
- 控制饮食总热量。这一点非常重要,短时间内多余的热量都会被人体转化为脂肪,会导致甘油三酯的升高。长时间来看,高热量饮食会导致代谢综合症,影响脂肪代谢,进而升高甘油三酯。
- 低脂饮食。脂肪供能比例控制在20%到25%是比较适合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不要吃肥肉五花肉,少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红肉,用鱼虾鸡胸肉等白肉来代替部分红肉。不吃芝士,奶油,油炸食物等脂肪含量特别高的食品。植物油也要适量,吃多了一样也会升高甘油三酯的。
- 低糖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保持在50%上下,注意不要吃过多的主食。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全素食的高脂血症患者,就是因为油水比较少,所以主食吃的特别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不要吃甜食和含糖饮料,额外添加的糖对甘油三酯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 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饮食。用粗粮杂粮来替代一部分精细的主食,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运动对于甘油三酯的影响要比对胆固醇的影响明显的多,因为甘油三酯是直接参与供能的物质。每周保持有五天运动,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运动的方式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戒酒酒精直接损伤肝脏的功能,影响脂质代谢。同时酒精的热量也是比较高的,每克酒精有七大卡热量。
减肥大部分肥胖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减肥后甘油三酯水平会有明显的下降,甚至有可能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适合于有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以及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但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单纯甘油三酯升高,首选贝特类药物。合并有胆固醇异常的患者,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降脂药物的患者注意复查肝功能。
鱼油高纯度鱼油有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注意是高纯度鱼油,是指鱼油浓度在85%以上的鱼油。大部分市场上销售的鱼油浓度只有30%,低纯度鱼油对降低甘油三酯没有作用。所以大家购买鱼油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鱼油的浓度。
我是福爸,临床营养师,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得更多营养健康资讯。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甘油三酯是血脂检查中最容易升高的一项指标,因为它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密切相关,这是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机制所决定的,涉及到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要想把它降下来,就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甘油三酯的来源 食物为甘油三酯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但食物中又不直接含有甘油三酯,而是经脂肪类食物中的脂肪酸与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的葡萄糖代谢产生的甘油在肝脏中合成而来。因此食物只提供合成原料,肝脏是合成器官。原料越多,肝脏合成越旺盛,甘油三酯也会越高。
甘油三酯的去路 甘油三酯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生理活动越旺盛,消耗的甘油三酯也会越多,而增强生理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运动,但能达到增强效果的运动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综上所述,降低甘油三酯的措施包括:
控制饮食 注意是既要限制摄入过多脂肪酸,少吃不吃肥肉、食用油限制在每天25克以下;又要限制主食量,米面等每天4一6两为宜,少吃不吃甜食,特别是不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特别是绿叶菜。
坚持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达到一定强度,基本要求是:运动中至少感觉后背发热或额头微汗,且这种状态要持续30一45分钟,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运动。
服用药物 虽然通过改变上述不良习惯对降低甘油三酯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快速改善肝脏合成功能异常,特别是甘油三酷超过5.6mmoⅠ/L时,存在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即需要服用降脂药才能把甘油三酯降下来。此外,对于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后,甘油三酯有下降,但降不到正常水平,而又存在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当甘油三酯高于2.3mmoⅠ/L时,也应及时服用降脂药尽快达标。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甘油三酯多高才算高?如何才能将甘油三酯快速降下来?
1,甘油三酯的升高主要和饮食关系的,如果第2天要体检,头一天喝了一碗羊肉汤,即使甘油三酯正常的人,第2天体检也会升高。
2,要想快速降低甘油三酯,必须控制饮食,减少油脂摄入量,第二要多运动,运动是降血质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中等强度快走,慢跑最合适,快慢结合也行。
3,如果甘油三酯按以上两种方法控制降不下来就要使用贝特类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