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为什么隔几年要补充一次冷媒?

正常的汽车空调是不用加冷媒(制冷剂)的,直至汽车报废。

如果隔几年就要添加冷媒,说明你的汽车空调存在轻微的泄漏点,由于这种泄漏点很难找到,一般的汽修厂或4s店是不想接这种修理业务的,因为没有把握一定能修好。除非有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汽修工,才敢接这种基本是吃力不讨好的修理业务。

如果泄漏较严重,每年要加冷媒。这种故障反而好处理,因为泄漏点容易找到。

为什么轻微泄漏点难找呢?先来了解一下找漏点的方法。

1.看油渍

压缩机需要润滑油(冷冻油)润滑,一部分油会随着冷媒在制冷系统内循环,凡是泄漏点就会有油跟着冷媒泄出,就会在泄漏点留下油渍。但由于是轻微泄漏,油渍基本看不到。

2.听音法

先给制冷系统加压,一般用压缩空气,然后听那里有泄漏声。此法只适合畅开式大漏点,小一点的漏点就听不到了,轻微的漏点就别想了。

3.泡味法

也是先给制冷系统加压,然后在容易发生泄漏的位置,涂上泡味剂如肥皂水、洗洁精等,观察是否起泡。但此法只适合管道上查漏,对冷疑器等不一定凑效。

4.仪器探测

用专业仪器探测是否有冷媒泄漏,一般是先在制冷系统内加入探测剂,然后用探头寻找泄漏点,但对轻微泄漏专业仪器也基本无能为力。

5.浸水法

把空调部件逐一浸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这种方法立杆见影,能准确找到各种大小泄漏点。但对轻微泄漏点也较难发现,往往几十秒才有一个小气泡泄出,也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而且需把所有制冷系统部件拆下来,然后在车外连接好,再给系统加压,逐一浸水观察。工作量巨大,修理费也就很高。往往车主自己打退堂鼓了……

除了上述几种查漏方法,还有排除法等等。

综合考虑由于查找空调轻微泄漏点较为麻烦,无论修理工还是车主,都会认为还是隔几年加点冷媒算了,所以就有了这种提问。

汽车空调为什么隔几年要补充一次冷媒?

汽车空调使用正常的话是不需要补充冷媒的,需要补充的都是由于各种故障导致冷媒泄漏了。

空调就是靠冷媒不断循环来调节车内外温度的,冷媒泄漏后系统内压力不足,压缩机无法驱动冷媒进行液化放热和汽化吸热过程,空调自然就不会凉。

一般汽车空调不凉绝大多数都是冷媒不足了,检查冷媒余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测量空调系统压力,空调冷凝器上有个标签,该车空调系统正常压力以及制冷剂型号都写在上面,对照着添加冷媒就行了。这个活一般的维修店都可以做。

不过只添加冷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汽车空调系统正常情况下是密闭的,冷媒是不会泄漏的。如果冷媒压力低那说明肯定有地方出问题了,这时候最好沿着空调系统管道检查,找到泄漏点并维修,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否则你当时加完冷媒制冷效果很好,过不了多久冷媒泄漏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效果就又变差了。

汽车空调为什么隔几年要补充一次冷媒?

在炎热的夏天,最难忍受的就是高温的炙烤,所以又到了考验车主们的汽车空调是否给力的时候了。一般情况下,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之后,汽车空调制冷剂需要一年添加一次。空调制冷剂不足不仅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汽车空调压缩机造成损耗,增加车主维护车辆的费用和时间。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如何检测自己的车子需不要加注空调制冷剂,以及如何为车子加注空调制冷剂。

如何检测自己的车子需不要加注空调制冷剂

1、打开车辆空调,A/C灯亮,制冷,内循环最大风,温度计测量出风口温度,显示温度逐渐降低,分别测试汽车空调运行1、2、3分钟之后的工作温度,并记录。

2、打开引擎盖,手摸空调压缩机低压管,管路变凉。

3、测量3分钟后,踩油门2-3分钟,让汽车保持1500转的状态,将压力表接上低压管口(L),通过压力表可以判断汽车空调压缩机、膨胀阀是否正常运行,冷媒是否充足,数值在测压表绿色范围内都为正常,车辆进风口前端内部附近电子风扇正常工作。

4、散热器表面没有大面积堵塞。

在通过以上汽车空调状态检查以后,则可以基本判定空调机械工作正常,温度不在3-8°以内判定为需要保养,这个时候就需要给你的车子加注一瓶空调制冷剂了。

如何为车子加注空调制冷剂

在大家以前的印象中,为车子加注空调制冷剂是非常麻烦的,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在这里小编给大家介绍一款加注操作非常简单的空调制冷剂:A/C PRO冰点还原。加注时只需要将acpro的加注口对准低压口(L)即可,不需要再借助其他工具,完全可以自己搞定,整个加注过程只需要1-2分钟。

A/C PRO原产自美国,在北美汽车空调售后制冷领域拥有将近70%的市场占有率。今年与国内上市公司路畅科技签署合作协议,所以大家有机会可以体验到北美国民款汽车制冷神器。

acpro冰点还原是多效空调压缩机养护剂类产品,除了制冷剂加注的基础功效,还兼备降低噪音、预防泄露、清洁冷媒管道、便捷加注、减少油耗等优点。笔者觉得在夏天的高温考验下,这样一款汽车降温神器还是非常值得体验一把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