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如果仅仅靠50万元存入零钱通后的利息生活,那只能等着饿死了,完全不够。我本人在银行网点上班,也遇到过依靠利息收入生活的人,但是那些人大多都是退休后的老人,而且存款通常在200万现金以上,也就是说有200万现金,还得至少有一套住房才敢躺平,如果年轻人仅仅依靠50万的存款就可以躺平,那真的不可想象。
50万存入零钱通一年的收益到底有多少呢?零钱通其实就和支付宝中的余额宝差不多,是一种货币型基金,是一种稳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基本上没有超过3%,即使我们按年化收益率3%计算,那么一年的收益为500000*3%=15000元,可见50万存入零钱通一年收益最多也就是15000元,平均到每天收益仅为41.1元,现在的社会每天靠41.1元生活完全是不现实的,很难做到靠零钱通的收益生活。
那么一个普通人每年的花费大概是多少呢?首先我们仅考虑个人的花费,不考虑为子女、父母的支出,就以一个35岁左右的成年人为例。
即使一年不用租房、住自己的房子,自己天天在家吃饭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为800元,一年12个月就是9600元;水电费一个月60元,一年就是720元;一年四季衣服鞋子的支出就按2000元计算;每天外出的公交车费、出租车打车的费用一年大概在1000元左右;电话费每月100元,一年1200元,宽带费用每年720元。以上几项的衣食住行按最低标准算下来就已经15240元了,这还不包括生病住院的花费、物业费、房租以及和朋友经常聚餐、自己外面吃饭的各种支出了。综合算下来一个人一年的支出最少在18000元左右,这已经很极限了。
有钱人还都在努力,年轻人不应该选择躺平我本人在银行网点工作期间,曾经接触过很多存款大户,很多人家庭收入很高,每月的被动收入就已经远远超过很多人的工资了,但是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一丝懈怠的情绪和思想,都在挖空心思想办法挣钱,想办法实现财富的增值,因此作为年轻人没有丝毫一点躺平的理由。
如果你既有50万元又努力工作,那生活岂不是越来越好。因此我认为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啥也不干,每月利息根本不够生活,可以说是完全不够。
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可以先给你计算一下:微信零钱通,现在的七日年化收益只有1.9%。一万块钱存一天,利息只有0.52元。
如果你把50万放在零钱通,一天的利息就是26块钱。
一天26元,一个月就是780块钱。
如果你是生活在农村里面,有房子有土地。那你种点粮食、种点菜,一个月780块钱,应该够你日常的生活开销。
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里,那估计只能一日三餐馒头加稀饭,吃的你痛不欲生。
50万放在微信零钱通,利息太少。那存在银行,能实现靠利息生活吗?1 . 假设一个月生活开销需要1000元
一个月1000块钱,那一年就是1.2万。50万的本金,要一年利息1.2万,换算成年化收益,就是2.4%。
现在银行有哪些存钱方式,可以达到2.4%以上?
定期两年2.5%,定期三年3.15%,国债、大额存单、稳健型理财等,都可以达到2.4%以上的年化收益。
所以,如果你能把每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000块钱以内,那现在银行大部分的存钱方式,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2 . 每个月的生活开销1500元
一个月1500元,一年就是1.8万。50万的本金,一年利息1.8万。换算成年化收益,就是达到3.6%。
有哪些存钱方式,可以达到这个收益?
三年期国债,利率3.35%,达不到。
五年期国债,利率3.52%,勉强可以。
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3.55%左右,勉强可以。
五年期大额存单,利率4.05%左右,完全可以达到。
另外,稳健型理财的预期收益,都在3.5%-4.0%之间,理论上也能够达到。
所以,如果你每个月生活开销1500元,可以考虑购买长期大额存单,以及稳健型理财。
3 . 每个月生活开销2000元
如果是生活在城市里面,想要能过一个正常的生活,那一个月的开销都要在2000块钱左右。
一个月2000元,一年就是2.4万。换算成年化收益,就是高达4.8%。
目前来看,银行的任何存钱活动,都达不到4.8%的收益。即使是能达到这么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必定是风险很大。
如果你是铁了心,想要靠50万的收益生活,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购买银行股,并且长期持有现在六大国有银行的银行股,每年的分红都在6.0%以上。像部分股份制银行,分红收益甚至可以达到7.0%左右。
如果把50万购买银行股,我们取个中间分红收益,按照6.5%来计算。
那一年的分红收益就有:
50×650=32500元
平均到每个月,就是2708元。
一个月2708元,已经可以维持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了。而且银行股的分红,非常的稳定,每年派息都在增加。
但是,购买银行股一定要长期持有。因为每次分红后,都要股息除权,股价必定会跌下来。
如果你抱着投机的目的,就持有一两年时间,基本上拿的分红都是你的本金。
只有长期持有,不在意股价的变化,才能真正的收益。
50万看起来不少,实质上真的不足以躺赢即使50万的利息,够你每个月的生活开销,你的躺赢生活也是风险很大,有坐吃山空的危险。
只要随便发生一点意外,或者是生病住院,你的这50万都有被清零的风险。一旦没钱,又失去工作的能力,那生活不是一般的凄惨。
所以,最明智的选择,是安安稳稳的去上班,然后把钱存在银行。
可以用存钱的利息来改善生活,但是不能不上班。
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这50万在十年前也算不错了,但现在这50万算啥,如果有孩子要培养,一年内就没了。
要努力干啊,通货膨胀不比你啊,再下去要喝西北风啊。
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你这样的问题,其实真的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能有50万块钱,放在微信零钱通的人,算是普通人吗?
你这只不过是在做一道算术题,算的只是账面上的一种经济账,也就是过了一下算账的瘾罢了,真正能轻易拿出50万的人,是不会看不重这点利息的。
能这样存钱的人,自己的工作也一定是属于高收入群体了,试问普通的打工族,又有多少人有房有车,还有50万存在零钱通里面。
更不敢靠你算出的利息,在家躺吃躺喝。900多块钱一个月的利息,说难听一点,有时候和朋友聚餐都不够。更别说购物了。
至于你说省着点花,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那当然每天吃馒头,还可以有节约出几百块钱出来,这个完全是可以办到的。
其实真正能有50万存款的人,是根本不会在家过简单生活的,收入高低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和品味,消费水准自然会高出平常人。
算账只是时刻警示自己,好日子当苦日子过,钱还得省着点花,不要养成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不然一座金山也能搬空。
所以不要说够生活,现在人要的是生活的质量,不要质量,天天吃馒头喝白开水,这样的利息不光够,还能再存点。呵呵!
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不够的。每月的利息就900多,无房贷车贷,现今单身一人可能还勉勉强强,但要想到通货膨胀,居安思危应付不可预支的未来,还是不够的,再加油努力!
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什么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您好,期货小褚作为一名国家理财规划师,多年的理财和投资经历,简单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就跟前几年,那些拆二代一样。凭空多出几百万的拆迁款,也不想工作,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拆二代重新回到了贫穷的时代,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反思。
首先我们看下去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6%;比2019年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0%。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
其次看下零钱通的收益问题
微信零钱通是属于货币基金。是每天都会有所收益的。
零钱通 是腾讯下属公司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可以用来支付的货币基金产品。用户可以将零钱通里的钱直接用于消费,例如转账、发红包、扫码支付、还信用卡等。 同时,当资金放在零钱通里不被使用时,可以自动赚取收益。银行卡转入转出免手续费,方便中转资金临时赚收益;还可设置工资卡自动转入,每月自动转入零花钱,边花边赚,自动生成账单。
收益率大约为7日年化利率为2.5%左右。2.微信零钱通的收益并不高,因为零钱通是属于货币基金的一种,低风险,低收益,收益率大约为7日年化利率为2.5%左右。具体算法如下:1)微信零钱通有三个基金,这个需要自己选择,交易日15:00前转入基金。2)第二个交易日开始计算收益,遇到周末、节假日顺延。3)收益计算公式为:当日收益=(理财通账户资金/10000)*基金公司当日公布的每万份收益。4)当天理财通的每万份收益为1.1273,理财通的账户资金为10000元,就表示当日的收益为:(10000/10000)*1.1273=1.13元。
第三回归本题“普通人往零钱通存50万,然后在家啥也不干,每月利息够生活吗?”
我们知道零钱通存50万的话,一年收益率大概就是1.3万左右。折合一月,大概是1000左右。大家觉得够不够自己生活?
当然在微信零钱通存50万要不要上班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如果不上班。在自己有房的情况下。每天省着花。养活自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每天都自己做饭。也少买一些生活用品。 但能在微信零钱通能存500000元说明平常的生活水平不可能会很低的。一般情况下是有房有车的。可能会有车贷、房贷之类的。这样一个月922.2元是根本不够花的。是需要上班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