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这个问题问到了现在企业和个人融资的痛处。作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我也深有体会。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吧。
1.近年来在国家和监管层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努力,要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很遗憾。大多数银行依然是干的锦上添花的事,很少雪中送炭。银行依然喜欢垒大户,企业越强越大,越不需要资金,银行往往主动送上门服务,主动问企业需不需要贷款,大型企业和国企就是这类客户,银行业往往喜欢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比如恒大、万达这类大型房企,往往这类企业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只需要保证担保即可。往往有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确实很需要资金周转,但是银行往往要让其提供抵押担保,这类企业往往缺少抵押物,又贷不到款,最后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
2.究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银行重抵押担保的经营理念一直没有转变,喜欢垒大户喜欢向国有企业提供融资。而往往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融资。
3.银行最喜欢的客户排行,央企>地方国企>大型民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个人客户中银行最喜欢的客户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工作人员>普通企业工作人员。
4.还有一类就是银行打电话问你贷不贷款,就像平安普惠之类的,打着银行的名义放着高息贷款,大家都懂得。
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很多银行内部人员都不肯说。因为这里面套着一些放贷的奥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银行的秘密。今天的德先生给大家认真分析一下,可能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1.银行内部贷款是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是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区分。不同种类的贷款,风控要求是不一样的,贷款利率区间也是不一样的,从事贷款的银行部门也是不同的。最重要是坏账的控制比率也是不同的。这些未来监管部门以及银行总行都会予以考核,关系到银行内部每个人的收入和绩效。
2.银行之前个人业务做的比较少,原因就是认为个人业务借款金额小,银行的利息收入少,但是投入的人工成本同做机构贷款一样。所以除了个人房贷业务以及一些抵押业务之外,银行最主要还是做了企业贷款。
3.在企业贷款中,银行更愿意将款借给国企,央企以及上市公司,觉得他们还款能力强,风险会更小。面对中小企业而不愿意提供借款,因为总觉得中小企业产生的利息少,但是风险大。最终的局面就是很多大型企业贷款融资额度用也用不完,但是中小企业确是贷款难融资难。
4.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从互联网金融中学习到的经验,银行突然发现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可以批量给个人客户放款。也就是使用机器审批原则进行个人贷款。那这样一下大大降低了银行人工的投入,提升了放款效率。同时针对个人贷款还可以将利率做得更高一些,那么银行赚取的利差就更丰厚一些。个人贷款变成了银行有利可图的好生意。而且当个人贷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其坏账比率逐步下降,银行风险大为降低。
5.其实我国最早也最成为规模的个人互联网贷款,那肯定就是阿里集团的蚂蚁借呗,以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银行经过好几年的学习,终于掌握了整体的个人贷款放款技巧。同时随着监管的加强,无牌无资质放款网贷平台基本上都被清理结束了。这样就给很多银行,留足了市场发展空间以及大量的潜在借款人群。
6.那么针对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总结来说:潜在的借款用户已经被互联网培育成熟,网贷平台退出流出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大数据风控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放款效率,个人贷款存在利差足够丰厚,而且一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网上流程即可完成。在放款后如果出现逾期,还有着第三方催收机构帮助催收,银行不用管理催收业务。那么银行现在开展个人贷款业务,不就是最好的千载难逢的时机吗?
所以目前就出现了一个相对比较奇怪的景象:那些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仍然是融资容易、贷款额度充足。个人贷款业务也是极其旺盛,银行努力开拓。但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还是无人愿意去做,融资很困难。但是如果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用个人名义去申请贷款,反而更加容易审批。因为此时不再属于企业经营贷款,而是个人贷款,银行的贷款利率会更高,利润更好。
现在大家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了吗?如果觉得好,请给予点赞、评论和转发。
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银行人员可没那么空到处打电话。直说吧,所有给你打电话的都是贷款中介,这是他们的套路。
那些中介也分成两种,一种是正式跟银行有签约的中介,每成功推荐一个客户可以向银行和客户两面收佣金;还有一种就是游击队,接到客户需求向多家银行推送,赚钱靠的是收客户佣金。当然我说的是相对正规的中介,不正规的中介收费名目更多,借款人成本更高。
所以说,融资难是针对借款人的,对中介来说,这就是赚钱的机会。这些中介为了揽客,往往会以银行的名义疯狂呼出电话,每天成千上百个电话里只要拉到一个客户,就算成功。至于他们哪里来的电话号码,你懂的,黑市上大把。
其实对于融资难的人,通过中介会增加很大的成本。有些中介号称能百分百帮你通过,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帮你造假资料;另一种是买通银行人员。
这些中介是寄生虫,除了增加成本,对于缓解融资难是毫无帮助的。所以,你接到电话并非是融资变得方便的证明。
我是空谷财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的一起亲身经历,那是我还在一所独立学院财务处担任负责人的时候,由于该独立学院刚成立不久,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基建项目相当多,所需建设资金相当大,除学院举办者投资外,还需要向银行贷款,有一次到重庆一家商业银行去联系贷款事宜,银行一客户经理接待了我们一行,收下了贷款的可研报告等相关资料,听取了我们的情况介绍,留下了联系方式,最后很客气的对我们说,现在银行信贷政策对教育贷款方面控制很严,但他会尽量努力帮助我们学校的,因为我们也是跑了很多家银行知道这个政策,估计能贷款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便向他表示感谢,随后离开了这家银行。正当我们上车准备返程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我打开手机,对方开口就问我是不是要贷款,我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说是啊,你哪家银行的,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要贷款可以找他,我说利息怎么算,他说1分多,我立马想到应该是放贷公司的人,不是银行的人,学校资金虽然紧张,但还不至于找放贷公司借高利贷,于是我说我们已经上高速公路了,下次再来联系,然后挂断了电话。旁边的同事说这肯定是刚才银行那个客户经理把我的电话号码告诉给他的。
另外,现在我的手机上几乎天天都会收到一些标注×××银行发来的短信,说你有多少多少信用贷款额度,随时都可以贷款等等,没理它,这些多半是诈骗短信。
题主问的为什么一边银行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我的回答如下:
一、银行贷款难融资难这是真的。因为正规的银行放贷都要有抵押或担保,没有抵押或担保确实是很难贷到款的。
二、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绝大多数是假的。(一)、确实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那多半是银行的信贷员,那也是你平时经常接触的熟悉的银行工作人员,这种电话是非常少的。
(二)、银行人员与放贷公司勾结从中谋利。银行人员将贷款客户的信息透露给放贷公司,由于放贷公司人员打电话放贷,正如我遇到的那种情况,有的银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就是你符合贷款条件也以种种理由不贷给你,而暗示你到放贷公司去贷。
(三)、冒充银行人员以打电话放贷为诱饵,实施诈骗、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段,有的利用短信,千万不要相信,一旦上当受骗,让你深陷泥潭,欲罢不能,贷款及高额利息越滚越大,有的逼迫得没办法最后自杀,这样的惨痛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小白想说的是这种情况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一边银行为了完成放贷任务不停的电话营销,另一边有些缺钱的企业和个人融资存在困难。
下面小白就说说普惠小微企业这块吧,2020年受到疫情、国际贸易萎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为了支持小微企业,保障民生就业,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就拿小白所在的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来说,2020年一年的时间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5亿元,贷款最低利率达到3.65%,担保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前一般通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大型企业担保等方式叙做贷款,而现在通过信用最高也可以贷款300万元,利率最高不超过3.85%,一年内新增小微企业近100户,可以说是有力的支持了区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2021年以来,业务发展指标很大,分行很多客户经理都打电话进行营销,推销普惠金融贷款,但是效果很不明显,一些企业直接说不缺钱,一些企业以为是电话诈骗,一些企业以为是贷款中介,主要还是信息不对成造成的,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贷不到款,形成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现在的银行跟以往大不相同了,如果哪天大家接到银行的陌生电话营销,千万不要吃惊,电话营销也是银行的一种营销手段。
为什么现在一边贷款难融资难,一边又随时有银行人员打电话放贷?
说贷款难的。
一是在银行资质不够,征信或着流水等方面有问题。
就是银行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达不到就是贷款难。
二是对贷款的信息收集的不够,对自己能在哪里贷款不是很清楚。
但是银行就这样,你在一家贷款失败了就会有记录。
半年内的征信查询次数,他们又有不能超过多少次的限制。
原本你可能达到了A银行的要求,但因为先去的是B结果A银行也不给你贷款了。
三是那种自身有问题,却又想办法拆东墙补西墙的人。
贷款风险很高,谁也不愿意贷给他们。
他们就只能用一些利息高,不太正规的。
在融资领域,最常见的是低估风险,高估预期。
以为有了资金就能东山再起,不惜大量借贷款铤而走险。
很多人就是这样成为老赖的。
至于银行打电话房贷的。
最常见的是信用卡放贷,消费贷这些。
其实并不一定是银行。
而是银行委托的渠道公司,甚至是没有受到委托的贷款中介。
他们的做法是广撒网,电话自然是响不停。
中介看中的是收贷款人的手续费,往往低息诱惑你上钩,然后狠狠宰一刀。
他们看准了你资金周转困难又借不到钱。
而他们能帮你,做一些银行不能明说的操作。
渠道公司其实是一个套路。
业绩分成,促成一笔贷款,能有多少提成。
一个不行,就下一个。
反正他们就负责推广,至于你符不符合资质,到时候再说呗。
人家业务员至少能收集一点有用的信息,排除一个是一个。
再说他们有通话时长要求,就类似于客服一天必须要说多少才达标。
不然扣钱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