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直入正题。关键还是要看你所在的单位平台有多大,是厅局级单位、正处级单位或者是正科级单位。

1.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是厅局级单位。比如说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刚毕业研究生进去,转正定级后就是四级主任科员,工作三四年后可以是二级主任科员,如果工作能力强得到领导认可的话,35岁左右就是副处级了(可能是四级调研员或者副处长),40岁左右至少可能就是副处长或者处长了。

2.如果所在单位是正处级单位或者在县级人民政府工作。因为平台有限,级别比较低,那么40岁左右大概率可能就是正科级吧,比如县里面财政局或者民政局的局长就是正科级,套改一个四级调研员。很多干部可能就是副科级干部。

3.如果在正科级单位工作,比如乡镇公务员。那么大概率40岁的时候还是科员吧,因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才是正科级干部,副科级对于大部分乡镇干部来说就已经是天花板了。我认识很多乡镇干部,快退休了还是科员。

综上所述,公务员在职业生涯中能走多远,能走多高,主要和自己所在的平台有直接的关系,平台越高走的越高级别越高,反之就越低。

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40岁是体制晋升的一个分水岭或者说基准线,到了这个年龄上不到一定高度,意味着仕途基本定型,以后很难再折腾出大的动静。

具体来说:

1、想有大作为:在县一级,40岁拿不到正科实职,市一级40岁没有提拔副处,省级以上40岁没有晋升正处,就不要想寄望有太大前途;

2、一般水平的:在县一级,40岁混不到副科,市一级40岁混不到正科,省级以上40岁没有副处,属于正常发挥,不要气馁但也不能奢望;

3、底层水平的:在县一级,40岁拿到四级主任科员,市一级有个二级主任科员,省级以上晋升四级调研员,以后完全可以躺平了。

体制内的绝大部分人都是介于第二和第三之间,凭资历和经历熬到一定职务或职级,而后长期原地踏步,中途幸运的逮着机会升一格,没机会则继续躺平,最后在退休前临门一脚晋升一级光荣退休,腾出位子和编制给后来人。从最初的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到最后的一切看淡、顺其自然,无数过来人用亲身经历都在证明一个道理,有些事不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尤其是在体制内。当无法突破瓶颈时,就要学会平常心对待。想想长征两万五,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所以,40岁到什么级别不关键,关键是你会怎么对待。在这个年龄,处于任何岗位,只要能做到不违本心、不负初心,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就是最大的成功。

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首先是知足常乐,体制内发展靠实力更靠机遇,做好自己的事,平常心面对名利,培优自己的喜好,就是成功的人生,其实没有平均水平,比,你就输了。

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这要看看你所工作的单位是何种级别,在县城(县处级)工作,40岁能提拔到正科就算达到了平均水平,而在地级市、省部级单位工作,40岁发展到正科就有点慢了。

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一般在23岁之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了40岁,起码应该是个正科级。体制内,越往上爬就越困难,平均5个科级干部最多只能有1个晋升为处级,平均50个处级晋升为厅局级。

在体制内,40岁该混到哪个级别才能算达到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有750多万公务员,其中60%在县和乡镇。职级并行以前,这60%,即450万名公务员,科级是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单位有30多人,正科级1人(局长)、副科级2人(副局长),其他全是一般干部,而且都在五十岁以上。太多的人干了一辈子,退休了还是一般干部。但是,那时候的一般干部,个顶个都是业务能手,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