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在我们豫东农村,老人去世后第一天,要为老人净身,然后通知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族人来到后,要把老人抬入准备好的棺材中,称为入殓。老人的大儿子要身穿重孝去老人的娘家报信,告诉他们老人死去时间既出殡时间。其他人分别去不同的亲戚朋友报信。等老人大儿子回来后,全部孝子贤孙要手拿一把纸去村中十字路口为老人压魂。第二天中午,全部同族人都要来到逝者家中,女的要缝制孝服,男的要去买各种各样殡葬需要的东西。到了下午,要搭灵棚,,然后去祖坟请灵。到了晚上,亲戚朋友要在灵棚内为逝者行礼。一般逝者娘家人和女婿要行二十四拜。其他的行三拜九叩礼。第三天一般是出殡,首先,逝者儿子要找风水师去找一个风水好的地方,然后儿子先在四个角和中间个挖一下。剩余的活交给挖棺人处理。然后上午亲戚朋友在祭祀一遍后,逝者儿子要把老盆摔碎,然后开始出殡。下午逝者儿女要为老人圆坟。埋后第二天,逝者儿女和族人要去逝者老人娘家谢孝。然后每到逝者死去的第七天,其儿女要去坟头烧七纸。第四七其女儿不去,说是主管四七的阎王不喜欢女儿。到了五七,女儿要为老人买纸扎的各种东西,然后要在坟前烧掉。重要的祭祀基本结束,然后等一百天后,在举行一次大的祭祀活动。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农村老人去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和说法,这是因为有句俗语“十里不同乡”的说法。容姐是河北石家庄晋州人,那容姐就来说说我们这里老人去世的习俗吧,在我们这里以前的确有“三七、五七、一百天”的,现在随着很多人在外打工做生意,因此新事新办了。下面容姐就来说说我们这里的习俗。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习俗?农村老人去世前,召集亲人见最后一面
在容姐这里,方圆十几里的地方,都会是在有老人去世之前,都会把本家的亲人召集过来,见最后一面。这样在老人去世后,也好有个人帮忙,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去世后找人穿衣裳
当老人去世后,就会第一时间派人去请人穿衣裳,也就是在老人去世的第一时间,趁着身子还软,穿上去世后老人穿的衣服。也有的家庭会是老人的儿女帮老人穿上衣服,这衣服一般是在老人长期生病卧床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果没有准备好,那就第一时间去买衣服。
帮人穿衣服的人,一般都会是胆大的人,而且身材魁梧,这样的人不害怕去世老人,也有力气,以前容姐的邻居就是经常帮去世人穿衣服的。
去请总理
一般在请人穿衣服的同时,也会让去世老人的儿子,由本家人陪同,一起去请总理,也就是本队里德高望重的,能够管理红白喜事的人。把总理请来后,总理就开始主持白事,然后安排来帮忙的人去报丧,以及派人去买白事上用到的东西,还帮忙打理白事上这几天的事情。包括做饭、吃饭、刷碗的很多事情。
儿子女儿需要做的事情
老人去世后,去世老人的儿子是不会离开灵堂的,他们需要给来帮忙的人磕头,而女儿需要在去世老人的身边,儿媳妇需要给来帮忙的女人磕头,因为在我们这里有“老人去世矮三辈”的说法。
出殡
在我们这里出殡,如果家里还有一个老人的,那就需要选择单日出殡。如果两个老人都去世了,那就单日双日没有说法了。
在我们这里,一般都会是吃过午饭后出殡,这样上午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就会都赶到了,不至于出现着急慌慌张张的事情。在容娘家这里,会是吃过早饭后出殡,出殡后回来吃顿饭,亲戚朋友也就离开了。
一般都会在前一天下午去火化,去的时候,都是儿子女儿一起去。到了第二天就出殡。出殡的时候,都会是大儿子打幡摔瓦,大女儿抱骨灰盒做车。
出殡的时候,会有人来帮忙收时家里的,等出殡回来后,就会有年岁大一些的人,准备一些饼干和水盆,里面放上刀。然后去出殡的人都要翻一下刀,在吃饼干的一半,剩下的扔到高处。
请总理
到了傍晚的时候,去世老人的儿子就会把本家人和总理、做饭的都请去饭店吃饭。这样老人去世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三七、五七、一百天在容姐这里,不但有三七、五七、一百天,还有二七、四七、六七只说。那什么七呢?也就是从老人去世的那天算起,到第一个七天的时候就叫一七。我们这里还有“死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的说法,意思是人死以后,烧纸的时候,都要有一个是有七的,但是又不要有五七,因为老人们说,每个七都是一个阎王,而五阎王是最厉害的,因此不能让去世老人遇到五阎王。因此都会避开五七的时候,正好有个七。
再有我们这里还有单七的时候,男女都可以去上坟,而双七的时候,只有男人去上坟的说法。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外面做生意打工,因此现在新事新办,会在出殡当天,就把所有几个七、以及一百天的纸全部烧了,这样有在外面做生意打工的人,就可以在老人去世后,离开家里,不用再来回跑了。
另外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还有烧马的说法,也就是把纸糊的车马烧掉,让去世老人跟随车马离开家里。关于容姐这里老人去世的风俗就是这样的,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图片来自网络〕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丧葬规矩各地都不相同,这里的不相同指的是细节上有出入,大规矩上还都是差不多的。
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地方停灵三天,有的地方停灵五天,有的则是七天,这些就是细节上的不同。大致相同的地方则是都会守孝,比如我们常说的“伏三”、“四七”、“百天”、“周年”、“三周年”。
但是,守孝也是稍有区别的,大方向相同,可小细节总有出入,这主要是我国地大物博,所谓十里改规矩,百里不同俗,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在老人去世已经下葬后,还有什么规矩是需要注意的呢?
黑嫂个人对于农村丧葬习俗非常有兴趣,所以了解的也比较多,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各地规矩有出入,所以黑嫂所说仅代表我们这里,黑嫂坐标在豫北。(图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一、关于过“七”人去世下葬后,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伏三”,也叫“复三”,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在过去,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亲戚都来,大家去坟上上坟,然后回来吃顿饭,这就结束了。
伏三过后就是四七,所谓四七,就是四个七天,也就是二十八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这一天,也是亲戚要来,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上坟和吃饭。
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而且过程也差不多,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亲戚来了后,上坟吃完饭回去,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
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主要是办“七”,比如五七,比如七七。
就是以七天为间隔,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伏三和四七,剩下的办七并不用亲戚再来,就是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女儿、女婿,这些亲近的人一起到坟上给老人上坟就可以了。
当这些七办完好,就要进入“办年”了。
二、关于办“年”古代人讲老人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清朝官员父母去世,儿子要丁优三年,其实也就是守孝。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办完七七,就不再办七了,剩下的就是办年,啥是办年呢?就是逢年纪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办年不是以我们常常过的年为单位的,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为起点开始算起的。
比如说老人三月初五去世,那到来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以此类推。
一般情况下,农村对于一年和二年是不会大操办的,一年和两年时,但这里面也有区别。
一年时,是需要动亲戚的,也就是亲戚要来,过程仍然是上坟和吃饭。而二年时则不动亲戚,就是儿子女儿们上下坟就可以了。
到了三年时,则又要隆重许多,其实这个办三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因为古代讲究守孝三年,三年过后才算出孝,所以,这个三年要大办一年。
这年三年的过程,其实跟老人去世时要操办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这已经是半喜丧了,大家没有那么悲伤,毕竟已经三年了,守孝三年期满。过后,家里过年时也能贴对联了,也没有别的忌讳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人忌讳闰月,比如说老人三周年的这一年有闰月,那么就会提前到二年把三周年给办了。
三周年结束,守孝完毕。
最后:最后黑嫂仍然要说,这只是我们这里的规矩,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没有代表性,只代表我们这里。另外,这个丧葬习俗,个人认为是纪念老人的一种特殊风俗习惯,这跟迷信完全无关,我们中国人讲究个孝,而这也是体现孝的一部分。所以,一些人认为这是糟粕需要抛弃时,黑嫂是不赞同的,流传下来的,的确有糟粕,但对于孝这件事,永远都不会成为糟粕,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当地的风俗是:头七不上坟,说是头七上坟,死者就会天天盼着,迟迟不去投胎。从二七开始上坟烧纸,然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其中三七、五七、七七是大七,亲朋好友都要上坟祭奠,四七、六七是女儿七,这两个七所有供品都由女儿承办。一七写一个包袱,到七七写满七个包袱。
根据死者生前的喜好,还有流行的东西请人扎一些金山银库,汽车,电视,手机等,在坟前烧了。
到了百日,所有亲朋好友上坟烧纸。
再就是去世一周年,二周年,这个和百日差不多,上坟烧纸都是实在亲戚。
转眼三周年,就要隆重纪念,扎牌坊,请牌位,雇吹手,摆酒席,大吹大擂,在死者坟前扎起四合院,什么金童玉女,聚宝盆,鸡鸭鹅狗,就象居家过日子一样,这时,死者留下的所有东西都要全部清理,然后一把火烧光。
死者去世后三年,这些大事都完成了,就剩下每年的上坟节日,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农历十日初一寒衣节了。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我们这里习俗是老人去世,如果分几七不烧纸,是看老人有几个儿子。
如果一个儿子,一七不烧纸,如果有三个儿子,三七里不烧纸。如果有五个儿子,五七不烧纸。到百天烧纸,周年烧纸的意思是老人死后一周年内不能烧节气纸。第二周年烧纸,第三周年烧纸。这三周年过去了,就随节气,如,清明节,十月一,年前烧纸。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吗?
老人去世,有什么习俗?老赵认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做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在豫西南这地方,老人去世后规矩挺多。分为头七、三七、五七、百日、周年。
一、头七
头七不是七天,实际上是六天,假七天。从老人咽气那天算起,到第六天叫头七。头七这几天,家里的亲人都比较忙。
1、报丧。老人咽气首先放一挂鞭炮,提醒同村邻居老人已经过世了。然后安排同族年轻人去老人岳母家和亲戚朋友家报丧。
2、准备后事。开始买寿衣、棺材、准备火葬车辆,请风水先生看阴宅,联系修墓穴挖掘机师傅、出殡送灵的车辆、置办酒席的厨师。
3、吊孝
正常情况下,吊孝从老人去世的第二天上午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4、暖坟。出完殡的当天晚上要“暖坟”,意思是死者一个人睡到地下冷。子女上坟时带一捆麦草,到坟上烧一烧,俗称暖坟。没有儿女的,由侄媳妇代替。
5、点汤。下葬后的第二天要“点汤”,老人的女儿做碗稀面条,晚上送到坟地,烧完纸钱后,把面倒在坟头上就算结束了。
6、隆坟。下葬后的第三天要“隆坟”,由老人的子侄们一起去坟地,把坟修一修,添添新土,然后烧烧纸钱就算结束。
二、三七
“三七”是老人去世的第二十一天为三七。这天,亲戚们都要去老人坟上烧纸钱。
三、五七
五七的大部分程序和三七的程序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老人的女儿上坟时要带上一只大公鸡,据说是给阴曹地府的阎王送礼,阎王吃了老人女儿送的公鸡后,能够善待去世的老人,让老人早日到阳间托生。
四、百日
老人去世的第一百天,俗称“百日”,程序和三七一样,只是稍微隆重一点。
五、周年
老人去世一整年叫周年。届时,去世老人的家里要设酒宴宴请亲戚朋友,亲戚朋友还要带上礼金。
最后说点题外话:老人去世后,家里过年贴春联也要守孝三年,不能贴红颜色的。第一年贴黄颜色,第二年贴紫颜色,第三年贴绿颜色。
我是老赵,谢谢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