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导航预计时间却需要五个多小时这事很正常。如果经历过春运,感受过600公里跑了27小时的无奈,就知道这事太正常不过了。高速行驶,情况复杂,不能简单的加减乘除。比如觉得高速限速100,300公里就是300÷100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跑到,这是不现实的。

导航软件是如何预估时间的?

300公里跑五个小时,是导航软件预估出来的,那么,导航软件是怎么估算出300公里需要跑五个小时,而不是七个小时,八个小时的呢?

从实际情况来说,导航预估时间,靠的是以下几点:

1.导航线路目前的的交通状况(现在都实时更新);

2.路线各路段规定限速;

3.其他用户在这条路上不同情况下行驶的时间均值;

4.本人平时导航开车的驾驶数据(非常重要)。

下面我来给大家推演一下,导航是如何计算实际用时的。

当我们设定一条导航路线后,地图软件会首先探查这条路线上面的交通状况,是通畅或者拥堵。拿高德地图来说,把道路情况分为以下几种,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 极度畅通,用深蓝色显示。
  • 畅通,用绿色显示。
  • 轻度拥堵,用浅红色显示
  • 重度拥堵,用红色显示
  • 极度拥堵,用深红色显示

在这些不同的道路情况中,实际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

比如畅通路段,统一用绿色显示,但是有的路,看似畅通无阻,其实路上全是车,比如珠三角环线高速。这种高速畅通无阻没错,但是车速开不起来。有的路也显示畅通,但是路面上却没有几台车,有时候会生出整条高速都是我一个人的错觉,比如道贺高速,罗定高速,路上基本没车。这种路,遵守规矩的可以压着限速,开着定速巡航跑,狂野一点的超速跑也没事。

再比如拥堵路段,导致拥堵的原因不同,实际通过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拥堵,只是速度极慢,但是车还在走。比如节假日的收费站口,或者是修路导致道路变窄车流缓慢。遇到这种情况,过了拥堵路段就快了。而有的拥堵,可能前面翻车了,追尾了,撞护栏了,或者出现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导致道路暂时封闭了,这种拥堵也是拥堵,但是什么时候能过去,那就谁不准了。

而导航软件如何知道道路是拥堵还是畅通呢?第一靠的是大数据回报。目前手机导航被高德跟百度瓜分,总用户5.04亿,日活跃人数上亿。这些用户开启定位使用导航的时候,后台采集数据计算后,就知道哪里拥堵,哪里畅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堆车开着导航不走了,或者缓慢行驶,那么该路段肯定堵了。若是开的飞快,那么肯定是畅通的。

第二靠的是用户反馈,高德地图跟百度地图都有上报功能,用户上报后会收到积分或者一些奖励。有了用户上报数据,再价格大数据就能算出路段是否拥堵。

有了初步的路况信息后,导航软件会再结合道路情况,进行精细化预估时间。

比如实际道路限速,是限速100,80,还是120。开的是货车,私家车,还是大巴车,不同车型哪怕跑同一条路,法定最高限速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桥梁,隧道,弯道多不多,这些地方会单独限速,导航软件会把情况算在里面。

甚至沿途的天气好不好,也会算进去。比如下暴雨跟晴天,暴雨天肯定没有晴天跑得快。

这样精细化估算时间后,会再参考其他用户在这条路段上的平均时间。这就像是比赛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把其他的评分加起来换算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符合大多数人的预估时间了。

到了这一步,导航软件还会考虑驾驶员平时的驾车习惯,比如司机平时开车是否老实,是能压着限速跑,还是喜欢超速跑,这样就能得出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做出更加精细的预估时间。

到了这一步,地图软件基于大数据的里程预估时间就出炉了。不同的路面情况,哪怕是同一条路线,算出来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300公里畅通路段需要五个小时,有的需要四小时。拥堵路段,有的要6小时,有的要5~7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估算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时间会随时变动

除了预估时间,真的上路跑就会发现,300公里跑五个小时再正常不过,哪怕纯高速路也很正常。

除了路况变动导致行车速度出现变化外,人总要吃喝拉撒的。一般情况下,建议高速开四个小时休息半小时,以缓解疲劳。人也可以释放一下,吃点东西补充一下能量 。这样一来,时间就会拉长,实际到达时间会随时变化,可能五个小时都跑不到了。

从我跑高速的心得来说,地图给出的预估时间是比较准确的。实际跑起来只会多不会少,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大数据就是厉害,不但算路算的准,连需要花多少时间都算的准。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导航上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当车主确定起点和终点之后,导航会以这个路程计算出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会调用自身数据库,根据路况、车速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得出这个行驶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很多车主出行都有使用导航的习惯,特别是在经过一些比较陌生复杂的道路上时,导航就是一个“带路人”,不过很多时候,导航上显示的行驶时间却不准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比如300公里的高速行驶,当你设定导航的时候,上面显示预计行驶时间为5个多小时,车主的第一反应就是数据不准确,按照100km/h的车速也就需要3个小时,怎么会有5个小时那么长的时间。

首先,导航并不是以车速作为单一的判断数据,而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得出的数据,比如高速行驶,根据交通法规定,驾驶员不能够疲劳驾驶,此时导航会把休息时间计算进去,再者根据以往该路段的行驶条件,比如会不会塞车,或者那些路段会限速多少等等,这些都会被计算进去。

高速上的路况虽然不会有市区那么拥堵,但是存在某些特殊的路段,你不可能从车辆起步之后就一直以100-120km/h的速度行驶,这是不切实际的。

导航上的数据是固定的,但驾驶员的操作是灵活的,规定驾驶多长时间就要休息20分钟以上,有多少车主能够做到?导航是根据规定和路况等因素来决定行驶时间的,往往都会被实际驾驶时间会长。

Anywhere anytime,覆盖全国的移动互联网汽车救援网络平台,救援就在你身边,关键时刻显身手!回答车主各类养车用车急救问题,认为有用的请关注并点赞。当需要救援时,无论你在哪里,帮你找到最近的专业的救援人。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首先需要了解清楚实时导航的工作原理

1,导航会通过交管部门获取到沿途的限速情况得到最快通过时间

2,通过交管部门的设备,包括路上实时监控,交通疏导信息等反馈回来的路上堵塞情况,预估出通过堵塞处所需时间

3,通过路上其他正在使用导航的车辆的实时车速,反馈信息回来

最后经过大数据整合处理,预估得出所需时间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通常我们用高德地图导航输入目的地,导航会显示所需要的行驶时间,看着给出时间很轻松很简单,其实这是大数据给出的答案。

大数据的来源有如下几点:

1. 交通路况数据,就是来自交管部门的摄像头。

2.122事故报警电话记录。

3.导航软件上还是有很多眼线的。 比如说高德的拥堵报告,数据就来自交管部门合作的浮动车。

4.甚至是我们这些用户本身,也有可能是导航地图的数据来源。

所以当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到一起以后,一般导航估计的时间跟实际用时不会相差很大。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300公里的高速路,导航预计五个多小时,这个是很正常的时间,千万别小瞧了导航,不用怀疑它预估时间的真假,导航预估的时间都是通过上亿的用户每天的通行时间以及当前路段的拥堵状况利用大数据分析计算出来的,这个时间基本上是准确的,就算有误差也不会相差太大。

每次走高速的时候,我都有对比过导航的预估时间,六百公里的高速路程,导航预估的时间是八个多小时,有时候我也跟导航较过劲,我就不信六百公里要八个多小时,按每小时一百公里的时速来算也就六个小时能跑完全程,但事实上不是你想像的那样,高速路上不确定的情况太多了,有时候虽然不堵车,但车速就是跑不起来,车多的时候时速也只能跑到七八十,过隧道限速八十,遇到在快车道龟速行驶的车辆也压低了你的车速,大货车在前方超车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几分钟,你也只能耐心的跟在后面跑,各种状况加在一起最后平均下来时速也就在八十左右,就算在不堵车的时候开到一百三四十的时速平均下来也就九十多一点,试过很多次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结果。

导航预估的时间一般都是正常的通行时间,就算超速跑最后能提前个一二十分钟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很厉害的了。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前2周刚刚从北京跑了一趟东戴河,导航预计时间4小时,总共315公里。当时我咧嘴一乐。心说:导航不知道我的速度感。

可真正上了京哈高速傻眼了,区间测速!没办法一路定速巡航120,半道上还在服务区吃了个饭。因为有老人同行,吃饭的时间拖得长了点,大概半小时。就这样,从早上10点整,直至下午14:15到达东戴河饭店门口。顺便说一句,我区间测速的成绩是114或116,偶尔为了超车,瞬时时速达到过140、160。

所以说,导航是在大数据下给出的时间判断,应该是将各类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如果说300公里导航给了5小时,那说明高速限速100。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