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首先,人是进化而来的。人赖以生存的社会,也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一步步变成现在这样的。
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怎么来的呢?肯定不是生来就会的。这都是统治阶级提倡教化的。中国人的历史曾经百花齐放,可最终还是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是一整套的理论,普通民众不可能去学理论,他们只需要做就行了。见面抱拳作揖,由政府推广,目的是为了教化人心。让治下的人民知道谦良驯和,方便统治。
现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已经成形,这些粗枝末节已经不重要了。而且社会是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现在虽然不抱拳作揖,可见面还有握手这一通行礼仪吗?这说明抱拳作揖只是一种社交礼仪,而它是会变得。变得落后,必然会被淘汰。抱拳作揖很好,只是不适合国情了。
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左掌为文 右拳为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时候,人们的见面礼多以抱拳作揖,即代表着谦恭,礼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有很多礼节也都慢慢的消失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习武的人很多,抱拳礼最开始就是习武之人的一种见面问候礼,源于周代以前,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礼到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抱拳作揖,其实这里面的内涵和学问也不少。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吉拜,一种是凶拜。意思为右掌左拳和左掌右拳。抱拳礼还可传递多种信息,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喜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要是在古代两个人见面时,用左掌右拳只是最平常的切磋而已,如果是右掌左拳,那就含有决生死之意。
左右手抱拳作揖还有具体的含义,左掌表示德、智、体、美,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抱拳作揖,看上去比较繁文缛节,实则蕴藏着很深的内涵与民族文化。
随着近代西方的握手礼传入中国后,繁缛的抱拳作揖礼就慢慢地变成了握手礼。因为抱拳礼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行错了礼,不仅自己觉得没面子,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
还有一个原因是,古代人穿的是长袍,男人梳着辫子,女人扎着发髻,本身就显得十分端庄拘谨,抱拳作揖自然会给人一种很隆重的感觉。而我们现代人一般多穿西装或现代装,男士剪了短发,女士梳着时髦的长发及其它各种发型,再加上行抱拳礼的同时还要求弯腰,左脚向前,这时候再穿着西装或其它服装再去行礼的话,也不是很美观。尤其在外国人面前弯腰抱拳,就好像显得比别人矮了半截似的。
抱拳礼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见面礼,其目的也是为使人们懂得谦恭,好学。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太过于繁琐的东西必然也会简化,因此在见面时,把抱拳礼改为握手礼。
今天的我们再也看不到古人所记载的抱拳作揖礼了,也因为这种礼节的消失,大多数人对于抱拳作揖礼的具体方法也都很模糊。
五千年的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虽然抱拳作揖礼已改为见面握手礼,但其中的礼仪文化和精神是决不能丢的。作为礼仪大国,读懂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和文化,这样才是我们对先人文化的最好传承。
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自古以来,淘汰的东西太多了,都说是前朝的余毒!但是同样的保存下来的却也不少。其实按照中国人的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最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个人觉得、古人见面抱拳作揖其实很好!显得很有修养,也很有礼貌!现在日本和韩国的这种见面礼估计也是从中国学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保留下来了,而我们却没有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包括亚洲好多国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影子!很多传统的东西,其实都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摈弃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提出来“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运动,这对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教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个最好的例子,繁体字的优美我觉得才是中华文化最独特的符号!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委婉优美!也最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诗情画意!可惜的是,只有在台湾香港才有了,或者是中国人的接受能力太强了吗?还是中国文明太灿烂了,所以才会是外人觉得好,自己反而看不起!
总之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十年浩劫期间,好多文明符号更是连根拔除。现在我们常常抱怨没年味了,节日没气氛了……以后或许更少了吧!希望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好多传统的优美的独特的很中国的礼仪习俗更多的回归!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是我们的骄傲,不是羁绊!我们应该继承而不是抛弃!
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我感觉见面抱拳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以后随着国家的复兴,会被世人重新认可的!
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揖礼,起源于周代以前,约有3000年以上历史。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此后,揖礼行于天下。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人们纷纷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而且还活在汉民族的潜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手作揖。
综上所述,作揖行礼与握手、拥抱礼仪的并存,肯定是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人见面抱拳作揖行礼为啥会淘汰?到底是落后还是先进呢?
礼仪是一种“风俗习惯”不是一种硬性规定的法律与文化。
是有人提倡,有人向导,有人跟风,逐渐形成。
握手礼的现场发生,还需要情之所至,有时候为表亲切国际政要之间还会拥抱。
情之所至,风俗所向,才是礼仪发生的土壤。
在今天作揖示好的礼仪,同样也是存在的,只是场合,人群不同。
握手礼之于现代中国,是由中山先生倡议。
孙中山很喜欢欧洲的文化,他认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一定要摧毁它的礼制,用新式的体现平等理念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礼,是辛亥革命任务的一部分。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时就规定入盟“同志相见之握手暗号”,并亲自教导会员如何行握手礼。
正是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中国开始流行握手礼。一个时代的风气,流传到今天。
握手,是同志同仁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载体。相比作揖肉体相贴,血脉相连,同进退,共生死。背后,有着中国人“血浓于水”“歃血为盟”的血肉融合,文化逻辑。
因此握手礼尽管源于西方,但是拿到中国尤其是在革命年代,是非常适合国情的。
而今天,作揖礼也是有发生的土壤,礼仪是多种多样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