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不是洛阳,是开封,开封犹太人是中国历史最久的犹太人社区。
犹太人是流浪民族。经商的犹太人在各国辗转,在那里过得舒服就定居下来,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犹太人,中国有犹太人也不奇怪。
截至2021年,中国犹太人数量只有3000人,集中在开封、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香港等城市。开封犹太人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犹太人群体,目前数量有600-1000人。洛阳距离开封不远,如果洛阳真的存在犹太人后裔的话,大概率是从开封扩散过去的。
开封犹太人的祖先是何时来到中国的,主流说法有两种,一是唐朝,二是宋朝。这两个朝代经济繁荣,开放性和包容性强,外国商人更容易被接纳。开封犹太人的祖先通常被认为是波斯犹太人,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内陆,定居在开封。
鼎盛时期,开封犹太社区有5000-6000个犹太人,其中许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开封的所有犹太后裔都属于几个氏族,主要姓氏有赵、李、艾、张、高、金和石。每个氏族都可以通过其姓氏和家谱来识别,有一个传说是这几个氏族的姓是中国皇帝赐的。
一段1672年的铭文指出,公元1163年开封犹太教堂成立之初,开封犹太社区有73个氏族和500个家庭。在古代,开封犹太人保留了娶寡嫂的习俗,并进行一夫多妻制,但是由于人口实在太少,与当地人通婚是必然的,甚至犹太女子还接受了缠足的习俗。
数百年的通婚使这些人的犹太外貌特征消失,变得和当地人几乎一样。虽然开封的犹太人已经被同化,但有些人正试图恢复他们祖先的习俗和信仰,并试图移民到以色列。已经有约20人成功地移居到了以色列。但大部分中国犹太人无法获得以色列的认同。
宋丹丹和蒋雯丽都自称是开封犹太人后裔。
宋丹丹曾在博客中说,她小时候头发金黄,皮肤煞白,还长了一个大鼻子,被人称为“金丝猴”。她妈告诉我,等到18岁她的头发就会变黑了。宋丹丹的母亲是河南人,因此宋丹丹推测自己是开封犹太人后裔。蒋雯丽也曾说过,她姥姥是河南开封人,是凹眼睛、高鼻子,长得像西方人,她二姐长得比她还像西方人。
这两人根据自己那点外国人特征就推测自己是开封犹太人后裔,属实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中国确有一支古老的犹太人族裔,已经存在七八百年了,且鲜为人知,直到近代以后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才注意到了这群人。
中国犹太人在洛阳的并不多,主要是在开封,因此被称为“开封犹太人”。关于中国多久有犹太人历史上说法不一,有说是唐代的、有说是汉代的,甚至有说是周代的。但有据可查且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开封犹太人。宋徽宗年间,一些犹太商人从波斯或者印度来到中国,他们上供的西洋布深受皇帝的喜欢,于是皇帝下诏“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表示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
这些人主要住在开封,开始姓汉姓,逐渐发展出了金、李、俺、艾、赵、张等十七姓。他们保留了犹太人的风俗,信奉犹太教,而犹太教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天竺教”,后改称为“一赐乐业教”,极有可能就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译。这些人在开封建了会堂,藏有大量的希伯来经卷,后来西方人发现了这些经卷后,买走了很多,现散布在世界各地。
开封犹太人不吃猪肉,戴着蓝色小帽,因此被称为“蓝帽回回”,他们有逢吃肉就挑筋的习惯,因此又被称为“挑筋教”。开封犹太人定居后,与汉人十分友好,他们接受了汉文化,会堂除拜上帝外,也拜中国的皇帝。他们学习儒家思想,还有一些人参加了科举考试。随着被汉人同化,开封犹太人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逐渐淡薄。
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开封犹太人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清朝道光年间,黄河发大水冲毁了开封犹太人的会堂,1850年,随着开封犹太人最后一位拉比(犹太教神职人员)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够识别希伯来语了,开封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传承至此中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西方的犹太人组织和宗教组织想援助开封犹太人,重启他们的信仰,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未能成功。
开封犹太人群体孤立于其他犹太人,却能保持文化和传统数百年,可以说是奇迹。可惜,这个群体的身份至今不被以色列承认。
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支很古老的犹太人后裔,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已经有700到800年之间的历史了。
一开始并没有人太注意这个族群,但是随着近代,对西方文化的逐步研究,这个族群也渐渐的浮出了“水面”。
开封犹太后裔
历史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总是带来你想不到的结果。
犹太民族的迁徙关于犹太人什么时候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大家的说法也是莫衷一是,这个问题存在了很久的争论,有人说在唐代,也有人说并不在唐代,甚至有人说是汉代、周代……
对犹太人何时来中国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说法,可见对犹太人的来历,大家也未见得彻底弄清楚了。
可能大家对犹太人的印象是二战时期,因为希特勒的狂暴,造成了犹太人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实际上犹太族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长期处在不安稳的状态中,希特勒对他们的屠杀,也只是这个民族命运中的一小部分。
因为这长期的颠沛流离,也造就了犹太民族的坚韧,所以犹太人的生存能力非常强悍。
犹太人的先祖从蛮荒中走来,经历过无比艰难的生存问题,灾荒、压迫以及家族的内斗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并不强大,但是却无比坚韧。
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远祖亚伯拉罕受到耶和华的指引前往“流淌着奶与蜜”的神选之地迦南。
亚伯拉罕在此处修建神坛,从此迦南成为后世流浪四海的犹太人心底的故乡,犹太人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并且有了一个短暂辉煌时期。
好景不长,一场战争毁灭了他们的希望,在古巴比伦的攻击下,犹太人沦为了奴隶,后来波斯帝国又消灭了古巴比伦,犹太人被允许回到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不过多灾多难的犹太人却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民。
但是犹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反抗,公元1世纪,犹太人揭竿而起,反对罗马人对他们的奴役,可是犹太人哪里打得过强悍的罗马军队,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开始流落到世界各地。
这一流浪就是两千多,大多数犹太人去了东欧、中东和地中海三个区域,但是有一小部分犹太人选择了遥远的东方,也就是华夏大地。
那么以公元一世纪算,中华大地正是汉朝时期,也不知道那些流浪的犹太人走了多远的路才到了遥远的东方。
至于融入东方这部分犹太人在哪里?这段历史就非常模糊了。
二、宋代的犹太人根据历史记载,在北宋朝时期,一群犹太商人带着大量的西洋布匹来到中原之地。
皇帝对进贡的布匹非常喜欢,于是诏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于是在宋代,有一批犹太人不是因为逃难才来的中国,他们是名正言顺的通过皇帝授意留下的。
其实对于这样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东方民族厚德载物,宽容大度,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歧视。
对比德国对犹太民族所做的一切,我泱泱华夏实在称得上大气。
在皇帝的授意下,他们留在了开封,这就是“开封犹太人”最早留存的历史记载。
留在中国的犹太人,与华夏文明古国高度融合在一起,在这里他们没有受到任何不公正待遇,并且享受和宋代公民一样的东西,他们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还可以入朝为官。
一个少数民族定居在中国,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事,可能还是极其平常的事情,所以历史上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与记载。
直到16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有犹太族裔的事情还不被大家知晓,直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在开封的犹太人,从那时起,欧洲人就开启了对开封犹太人的研究。
一个在开封的犹太人艾田告诉利玛窦,他相信上帝是唯一的主宰,遇到艾田之后,利玛窦便委派一个中国耶稣会士探访了开封,后来很多传教士都去过开封,他们在那里发现了
犹太社群,还有一个礼拜寺,寺里拥有大量文字材料和经书,经书后来多半被西方传教士购走,至今流散世界各地。
不过在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犹太人在开封也受到了驱赶,混乱之后回到开封的犹太人数量大大减少。
三、被同化的犹太人融于中华血脉后的犹太人,其实很多已经被同质化了。
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多生活习惯都会融于其中,即便是是语言,还有饮食结构都会逐渐被同化。
传统的犹太人与留在开封的犹太族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在中国有一批犹太人参加过科举考试,这在以前的犹太民族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科举考试在封建社会是具有非凡意义的,这就意味着会提高一个社会阶层。
犹太商人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气,可是在封建时代,商人却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阶层,而在开封的犹太人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让他们的社会阶层能得到一个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犹太民族的固有传统观念,不仅仅经商才能生活得很好,还有科举考试啊。
被汉民族影响的犹太人加入了科举考试,就不会有太多时间去诵读经文,同时这也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犹太人。
同时,通婚也是同质化的一个途径,很多民族不愿意通婚,就是为了保持民族血统的纯正,可是本来犹太人到中国的只是一小部分,再挑三拣四的需要血统正宗的话,恐怕就只能等待灭绝了。
在通婚的过程中,犹太人本身的体貌特征也被渐渐淡化,甚至是他们秉承的习惯或者是风俗,在经历过漫长岁月后,都会被淡化。
又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禁忌都被打破,犹太民族的纯正性已经很不明显了。
开封犹太人,只是一段历史,而且在经过若干年的血脉稀释之后,生活同化之后,他们已经完全融于了这片土地,他们那些习惯的丧失,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斗争,或者强行的改变,他们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被同化的。
开封犹太人进入华夏时,也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他们大多从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经商,后才定居下来,初来有汉姓金、李、俺、艾、赵、张等十七姓。信奉犹太教,旧称“天竺教”,后改称“一赐乐业教”,俗称“挑筋教”。
开封有犹太会堂,称“清真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毁于十九世纪中叶,延续了七百余年。
在文革之前的开封犹太后裔还保留着犹太人的某些风俗,后来由于特殊原因,连那些犹太传统都被打破了。
值得一提的是,开封犹太人的犹太人身份不被以色列所承认,因为以色列是按照母系相传,来确定是否属于犹太人的,所以开封犹太人并不被承认,虽然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想把民族改成犹太族。
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洛有犹太人后裔到犹太人,大家都知道,肯定不会出现在中国现代,不过中国确实有古老的犹太人族裔。而且存在很久了,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罢了。但是为什么犹太人的后裔会出现在洛阳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犹太人的先祖是闪米特人分支希伯来人,在公元前15世纪就已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不过犹太人从远古就开始命运多舛。
公元前8世纪之后,以色列王国与犹大王国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所灭,犹太人当时就被俘到两个流域,好不容易被波斯人送回,可在1世纪时又被罗马所侵。
罗马帝国毁圣殿,将犹太人驱除出巴勒斯坦,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岁月,犹太人都被迫漂泊在世界各地有家难回,故土巴勒斯坦则在7世纪后,被阿拉伯人占据。
在被罗马人驱离家园之后,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大多数流落在东欧、地中海沿岸各国与中东各个地区,而其中也有一些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抵达了更遥远的东方世界。
近代,英法两国的探险家在新疆地区,发现了用希伯来文书写的家信与祈祷文,而书写的时间确定在公元718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代。
唐朝中期之后,西域尽失,不过后来的北宋虽未恢复对西域的掌握,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兴起,大量阿拉伯人与犹太商人来到了中原。
在欧洲与中东等地的犹太人,长期坚持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同时也饱尝磨难辛酸,欧洲古代与近代对于犹太人的伤害不计其数。
然而犹太人刚到中国,就受到了温和友好的对待,从唐宋到明清的千百年里,中原的犹太人学会了使用汉字,会说汉语,还接受了中原的文化。
由于其本族人丁太少,河南的犹太人为了维持犹太社区的传承,打破了之前不与外族通婚的惯例做法,后来的河南犹太人几乎都是犹汉混血后裔。
无论语言还是风俗等各个方面,甚至是长相,河南的犹太人越来越像当地人,到晚清,开封犹太人首领赵金城,已经不认识希伯来文,他们仍保留着经文家谱,但也不再做礼拜。
1854年,因为黄河的再次泛滥,开封的犹太会堂被夷为平地,所有的仪式活动至此彻底全部终止,犹太社区也完全崩解,而残留的一些文物之类,被外国传教士洗劫。
按理来说,犹太人其实可以演变成一个少数族群,但他们人数太少,更重要的是上千年里,河南犹太人本土化程度太高,就像隋唐时的鲜卑人一样,本族特点彻底消失。
以色列建立之后,有少数河南犹太人归化了以色列,不过绝大多数的河南犹太人,早已与河南当地人彻底融合,目前河南还明确保留祖上犹太人家谱、经文的,仅两百人左右。
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洛阳自古就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春秋有九支戎人部落定居在洛阳
为什么洛阳会有犹太人后裔?有何历史?
河南省的确有很多犹太人的后裔,只是定居在河南的这批犹太人与其他地方又有所不同,因为在二战时期我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收纳了很多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这批人中有一部分留在中国定居了下来。而生活在洛阳(其实最多是在开封)的犹太人与他们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来到中国的时间更长,历史更加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前的北宋时期。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之间,大批犹太人经印度北上,沿著名的丝绸之路进入我国,分居于甘肃、宁夏、江苏、河南等地。但因为河南是中原腹地,当时开封又是北宋的京城,这些犹太人目睹了开封的繁华,心生向往,便携家带口慢慢向这里聚拢。
起初,犹太人来到中国主要是开办教堂,用希伯来语传经授道,中国第一座犹太教教堂便建在开封。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宋政府见犹太人与本地人非但没有出现隔阂,而且融合得越来越紧密。
到1013年时,宋真宗赵恒下诏赐汉姓给了犹太人,给了他们在大宋朝永久的定居权。有了“绿卡“之后,犹太人便更加地活跃在这片东方的热土之上,他们不仅创办教堂、开铺经商。当时,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还积极参与到朝廷和地方事务之中。
北宋灭亡之后,朝代更迭,开封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犹太人的生息繁衍。他们的后代大都与汉、回两族通婚融合,并改了汉姓。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犹太人的后裔们通过刻苦研读儒学,积极参与科举,考取举人、进士的人不下20人之多,这在我国古代所有的少数族裔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比如,明代的太原总督约西亚·李应元,刑部尚书亚伯拉·赵汉章,著名摩西医生赵俺诚,以及清代的云南总督亚伯拉罕·赵光裕等等......他们都是犹太人的后裔。
古时,犹太人主要散居在西北、中原和江南等地,但中心居住区还是开封、洛阳一带,以赵姓、李姓居多。
1603年,扬州学政开封籍犹太人李艾田在一次偶尔的机会里,在北京结识了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犹太商人马太·赖西。艾田向他透露了在中国特别在开封有很多犹太人在那里生活的消息。
这之后,经马太·赖西的宣传又吸引了一大批外籍犹太人商人来中国经商。
犹太人精明能干是出了名的,他们经营的商铺往往都能做到经久不衰。清朝时期,中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汴绸好,好汴绸,石子玉家里头有。”这个石子玉即是犹太人,他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开封开设了汴绸庄。还有以石维勋为首的犹太人集资创建的万福楼金店,专营金银首饰,石维勋精通商道,所卖商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使该店的名声享誉中原,生生不息。
如今,来到中国的犹太人,由于他们长期与海外隔绝,自己民族的习俗、语言及宗教信仰,也逐渐淡化减弱。他们的后代基本上与中国人融为一体。并且散落到全国各地,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