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因为欧洲更有钱、更强势,但凡和欧洲沾点关系的国家都在积极向欧洲靠拢。

“身在亚洲心在欧”的国家不止土耳其,还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塞浦路斯、亚美尼亚和以色列(俄罗斯不谈),这些国家按照地理划分都是亚洲国家,但都在向欧洲靠拢,总想掺和欧洲的事务,连体育赛事都不例外,比如都退出亚足联,加入了欧足联。

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都是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他们都会面临一个抉择——到底该倒向哪一边?虽然亚洲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市场更广阔,发展潜力更大,但欧洲现阶段发展水平更高,经济实力更强,科技更先进,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于是上述国家都毫无例外的倒向了欧洲,积极融入欧洲圈子。

土耳其,欧洲部分占3%,约2.4万平方公里,有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人口上千万。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和欧洲打了几百年,侵占了巴尔干半岛和半个地中海,还数次兵临维也纳。后来欧洲通过大航海和工业革命增强实力,全面领先了奥斯曼。一战中奥斯曼站错队,战败后被肢解,虽然领土大幅缩水,但保住了东色雷斯,这是土耳其日后介入欧洲的资本。土耳其在1962年就加入了欧足联,1973年加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1996年参与创立东南欧合作进程,但加入欧盟的愿望一直没实现,历史问题、ZJ问题和经济问题是最大阻碍,欧洲国家从心底里不认同土耳其是欧洲国家。

格鲁吉亚,欧洲部分就是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5%。格鲁吉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紧融入欧洲。该国已加入欧洲委员会、欧洲空管局、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欧洲组织,并被视为有资格申请加入欧盟的国家之一。算是融入欧洲最成功的跨洲国家。

阿塞拜疆,欧洲部分也是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区域,大约有1万平方公里。阿塞拜疆也想加入欧盟,但作为土耳其的小弟,连大哥都挤不进欧盟,小弟能挤进去吗。

哈萨克斯坦,欧洲部分就是乌拉尔河以西的国土,占哈国总面积的5.4%,约15万平方公里,在欧洲能排第14位,大于70%的欧洲国家。欧洲最大的沙漠——雷恩沙漠,就位于哈国的欧洲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哈国的外交手段非常高明,左右逢源,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都很好。哈国原本也是亚足联成员,但认为本国足球队在亚足联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和以沙特等海湾富国闹得很僵,于是退出亚足联,在2002年加入欧足联。但哈国除了足球之外的其他赛事还是参加亚洲的。

塞浦路斯,地理课本上将其列为亚洲国家,但从历史、文化、族群和ZZ经济角度来看,他是正儿八经的欧洲国家,我国外交部官网里也将其列为欧洲国家。塞浦路斯大部分人口是希腊裔,官方语言是希腊语,靠着欧洲扶持,利用欧盟这个大市场,国小人少的塞浦路斯(南塞)也进入了发达经济体行列。

亚美尼亚全部国土都位于亚洲,但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和欧洲人打交道,是基督教国家,所以也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

以色列全部国土位于亚洲,但周边国家都是死敌,根本没法在亚洲混,只好去欧洲发展,与欧洲国家合作紧密。

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当代土耳其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在某些领域中,往往是矛盾和纠结的。

一方面,土耳其积极脱亚入欧,以欧洲国家身份参与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事务。早在1951年,就加入了北约,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争取进入欧盟,即便屡次被拒,仍旧初心不改。

另一边,在浓郁的泛突厥主义情愫的影响下,土耳其官方又主导了大规模的“认祖”活动——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曾经活跃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亚洲游牧民族们,竟然依次被认做了现代土耳其人不同阶段的“祖先”。

比如下图这个土耳其陆军徽章,上面标注着“公元前209”。只是,公元1299年才有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个“公元前209”,要表达什么呢?

原来,咱们的《史记·匈奴列传》中,那个曾经给汉高祖刘邦制造了“白登之围”,战斗力强悍的匈奴冒顿单于,被土耳其“强行”认了祖。而公元前209年,正是冒顿单于担任匈奴部落大boss的年份。

就这么一捋,土耳其陆军一下子追溯出来了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军史”。为此,2017年,土耳其官方还曾经重金打造过一部纪念建军2227周年的宣传片(下图),场面着实恢弘。

客观看,土耳其对于东方和亚洲,更多的是情怀;而在实际操作中,则更渴望被当作一个欧洲国家对待,只要能挨上欧洲的,就绝不与亚洲为伍。

甚至连体育方面也亦是如此,最明显的是,土耳其从来不参加“亚运会”,但对“欧洲杯”却非常用心。

究其原因,主要得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说起。

首先,参与欧洲事务,属于土耳其的历史传统。

早在奥斯曼帝国时代,无论是兴起之初、极盛时期,还是衰落之后,土耳其都在跟欧洲国家频繁的打交道。

早在16、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囊括了多民族、多宗教的世界性帝国,巴尔干半岛和部分东欧地区、黑海沿岸,几乎全处于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

所以,在领土方面,帝国时代的土耳其曾经拥有着大片的欧洲领土,更属于欧洲传统国家的近邻。在这种地缘环境中,跟欧洲各国的合作与战争对抗也是其数百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议题。

而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被用作了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首都,也在昭示着土耳其自诩为“欧洲国家”的身份认知。

更何况,要说近现代的土耳其人,在长期的多民族交往和杂居中,跟所谓的“突厥”人,已经并没有特别直接的传承关系了,他们更多的融入地中海、黑海民族的欧罗巴血统。

还有近代大量有过西方教育、生活背景的土耳其贵族和知识分子,对于沦为“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他们致力于效仿欧洲君主立宪制,对帝国内政、军事外交进行西式改革,也总是发自内心的想主动往欧洲阵营靠拢。

因而,在人文环境方面,早在帝国时代,对于中上层的土耳其人而言,在他们心目中,主要跟欧洲人打交道的奥斯曼土耳其,自然也属于一个欧洲国家。

此外,就是现代土耳其之父——凯末尔总统决绝又成功的全方位改革,为后世的土耳其奠定了“脱亚入欧”的总基调。

1920年代,一战战败后,再次被“肢解”的土耳其,欧洲部分只剩下了多半个伊斯坦布尔,仅占其国土面积的3%。

此时的西方、欧洲和世俗生活被凯末尔定义成了文明和先进的代言词。于是,大到国家政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小到以法令形式杜绝男人的大胡子和土耳其帽、女性的面纱,凯末尔对国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盘“强制西化”,效仿欧洲国家的运作模式和生活方式,处处以欧洲为样板。

甚至,连沿用了数百年的阿拉伯文也被定义成了“它们书写的经书,像铁箍似的束缚着我们思想的、阻碍着国家发展”,遭到了彻底摒弃,并用拉丁字母取而代之,以“体现同旧伊斯兰文明的决裂和土耳其民族在文明世界中的新地位”。

(凯末尔亲自下基层,教授拉丁字母拼写的西化“土耳其文”)

此时,贯穿凯末尔改革的中心议题就是——伊斯兰教同进步和发展是互相对立的,与现代民主制度是矛盾的,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就是“欧洲文明”,只有像欧洲人一样穿着、生活、发展,土耳其才会受到尊重和待见。

可以说,在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斯兰教义深入人心的地区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凯末尔的世俗化、近代化改革堪称同时期亚非国家中唯一取得成功,也是最为彻底的一个。

(90年代的土耳其)

我们可以看到,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即便在“宗教回潮”的大环境中,个人生活方面,土耳其男人又留起了大胡子,女人纷纷主动重新包了上头巾,甚至穿着布卡。但政教分离,世俗化共和制的政体、民主选举制度始至无法撼动,伊斯兰教仍只能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人信仰而存在。可见凯末尔“脱亚入欧”的影响之深远。

接着,就是现实层面的原因了。

对于土耳其来说,被认作欧洲国家,不但显得体面,还能捞到不少好处。

早年加入北约,那是土耳其主动被邀请进去的。毕竟,作为北约对峙苏联/俄罗斯的桥头堡,战略位置太关键,拉土耳其入盟,属于西方世界的“刚需”。

拥有了北约成员国身份后,土耳其更加坚定了自己就是“欧洲人”的认知。

只是,要想进入欧盟,就没这么容易了。

为了享受欧盟的自由市场、税收优惠和各种补贴,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欧盟还叫“欧共体”的时候,土耳其就开始申请,但至今仍走在入盟谈判的路上,加入欧盟必须满足35项条件,目前只展开了16项谈判工作,彻底完成的仅有一项,马拉松一样的谈判,遥遥之路,貌似没有尽头。

其实,说土耳其经济不行,会拖后腿,是不客观的。

目前,土耳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15位。而且,土耳其和欧洲的互补性很强,与许多欧洲国家经济空心化不同,拥有较为完善工业体系的土耳其,国内制造业还算给力,是欧洲发达国家产业外移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汽车业和家电方制造业属于它的长项。另外,几十年来,土耳其也是这些欧盟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主要劳务输入源。

更何况,前东欧地区,不少经济比土耳其差远了的著名穷国,像保加利亚、摩尔多瓦等等,也没怎么费周折,就拿到了欧盟的入场券。

所以,经济方面,欧盟最担心的不是“拖后腿”,倒是土耳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太具有竞争优势,一旦加入欧盟,会获得更有利的位置去抢占其他欧盟成员国传统市场。

加之,更少不了夙敌希腊的百般阻挠——耳其与希腊和塞浦路斯存都有边界和领土矛盾,双方立场都很强硬,短期内没有什么顺利解决的希望,这显然也这不符合加入欧盟的标准。

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欧盟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价值观为核心的欧洲超国家政治联盟,对欧洲观念和同质文化的认可正是欧洲联合的价值取向。而当今土耳其国内日渐浓郁的宗教氛围,让欧盟国家们愈发新心生隔阂,甚至指责土耳其正在“大踏步的远离欧洲”。

这方面,对于宗教较为狂热的埃尔多安总统也看的很明白——伊斯兰教传统向来被认作欧盟拒绝土耳其的“潜规则”,一旦伊斯兰教形成潮水之势从民间生活走向政治领域,土耳其势必会和加入欧盟的愿望渐行渐远。

而对土耳其来说,只有加入了欧盟,才算是个真正的“欧洲国家”。

因此,我们也看到,埃尔多安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总能摆出不同的脸谱,翻脸比翻书还快,就是他这种既想发扬“伊斯兰教的荣光”,又要做个欧洲人的矛盾心理的生动体现。

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一书中,曾将世界七大文明简化为了西方、中华和伊斯兰三大文明圈,而那些正好处于文明圈交接之地的国家、地区,则被称作“文明裂缝国家”。

显然,土耳其便是这样的一个处境尴尬的“文明裂缝国家”,它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选择哪一条发展道路的问题。

九十多年前,凯末尔决绝的选择了“一路向西,面向欧洲”;而如今的埃尔多安,在“向西”的同时,更纠结于恢复昔日帝国和宗教的荣光,甚至意在某求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新领导人。此番情形下,也不知道终生呕心沥血致力于“脱亚入欧”,建立世俗化土耳其的凯末尔将军,他的在天之灵,又会作何感想。

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土耳其的领土面积只有78.36万平方千米,却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土耳其的主体部分位于亚洲,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上面;欧洲部分主要在伊斯坦布尔附近,面积大约为2.4万平方千米。土耳其亚洲部分占到土耳其总面积的97%,欧洲部分占比不到3%。

土耳其人本来就是西突厥的后代,来自于亚洲。土耳其的源头罗姆苏丹国也来自于亚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灭拜占庭帝国之后,才将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一步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一战以后,土耳其损失了绝大部分国土。亚洲部分主要分布在安纳托利亚半岛,欧洲部分主要集中在伊斯坦布尔一带。

虽然土耳其只有大概3%国土分布在欧洲,97%国土分布在亚洲,而且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也位于亚洲。按道理说,土耳其是一个典型的亚洲国家。但是土耳其却处处以欧洲国家自居,土耳其也时时刻刻向往欧洲靠拢。

为什么土耳其处处以欧洲国家自居呢?

土耳其以欧洲人自居,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土耳其人长期以往的惯性思维

历史上的土耳其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欧洲部分的领土面积并不小,一度达到了中欧地区。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欧洲。奥斯曼土耳其的主要活动中心也在欧洲部分。奥斯曼土耳其也经常和欧洲国家发生战争,争夺欧洲地区的权益。从1453年到1918年,长达400多年时间里欧洲部分都是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中心。凯末尔革命之后,土耳其的首都才前往亚洲的安卡拉,距今也就是77年时间。土耳其历史上长时间的活动中心在欧洲,使得土耳其在不好方面和欧洲比较靠近,也更愿意向欧洲靠拢。

凯末尔革命之后,土耳其有意向西方靠拢。

一战之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也成为了协约国宰割的对象。凯末尔革命成功之后,凯末尔开始改造土耳其,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之为凯末尔改革。凯末尔从世俗化运动、司法改革、解放妇女、文字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凯末尔在土耳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废除土耳其传统服装,改穿西服;废除阿拉伯文字,使用拉丁字母等。凯末尔改革实际上等于土耳其版的“脱亚入欧”,土耳其各方面更加靠近欧洲。

近代以来,欧洲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地位越来越重,欧洲也一度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现在欧洲不复当年,现在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依然有用相当分量。相对来说,西亚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远远比不上欧洲。土耳其向欧洲靠拢,希望自己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展现自己,当然土耳其也没有忘记干涉中东地区事务。

欧洲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

现在欧洲的经济发达程度远远高于亚洲。欧洲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水平高、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一体化程度高。由于欧洲比较发达,所以不少国家都想向欧洲靠拢,以求利用欧洲发展本国经济。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在欧洲,和欧洲的经济交往程度也比较深。若想经济进一步发展,享受更多福利,甚至加入欧盟,土耳其就需要向欧洲靠拢。

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地位重要

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虽然只占到总领土的3%,但是各方面地位却非常重要,尤其是经济地位。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为欧洲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的人口为1500万,占到土耳其人口的18.29%。伊斯坦布尔的贸易额占到土耳其总额的55%,批发额占到了45%,GDP占到土耳其21.2%,税收占到土耳其40%。这还仅是伊斯坦布尔一个地区的经济占比。如果加上其他地区,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的经济地位更加重要,已经成为土耳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土耳其目前各方面都跟欧洲走得比较近,向西方靠拢。土耳其目前成为北约唯一的亚洲国家,土耳其也多次与欧洲进行入欧盟谈判。土耳其在许多领域已经加入了欧洲,比如土耳其篮球加入的欧洲篮协,足球加入的也是欧洲足协。

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土耳其的国家心理,只能用此一时彼一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

大约1400年前,伊斯兰教的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将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族统合起来,并不断对外扩张,建立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实力如日中天。当时,穆斯林最看不起的,就是欧洲的基督徒,认为他们是愚昧落后的象征。那个时候,穆斯林绝不会说自己是欧洲人。

但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欧洲国家的崛起,欧洲基督徒成了发达和高贵的象征,他们开始征服和欺压阿拉伯人,灌输欧洲人高贵的理念,穆斯林开始怀疑人生,觉得欧洲人就是厉害。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穆斯林国家开始仰慕欧洲,主动向欧洲靠拢。

土耳其就是这种国家的典型。土耳其人祖上是中亚的突厥人,具体是西突厥的奥斯曼家族。突厥人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逐渐伊斯兰化,奥斯曼家族随着一部分西突厥部落西迁,并在安纳托利亚半岛驻扎下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封国。当年,奥斯曼家族南征北战,征服欧洲大片领土,欧洲人在他们眼中就是病夫,根本看不起。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人正式崛起,并开始侵略和肢解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越打越怂,越打越败,最后,变得彻底信服欧洲人、看不起自己了。所以,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一直往欧洲靠拢。人往高处走,现在仍然是欧美世纪,难怪。君不见,日本人也哭着闹着脱亚入欧吗?历史上,日本人一直竭力模仿和靠拢的,都是历朝历代的中华帝国。但是现在,时势异也。

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曾经的亚洲多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土耳其因所处的地理位置比其他亚洲国家更接近欧洲。自古以来欧亚大陆的文化经济交流贸易往来都是以土耳其为一大集散地的,同时最先看到和感受到欧洲工业文明的先进气息也自然非土耳其莫属。

土耳其离欧洲仅一线之隔,所受影响比其他亚洲国家深,另外,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曾经占领过欧洲一些国家,对欧洲的了解也比其他亚洲国家深刻。

除了宗教信仰以外,土耳其的许多方面都已经欧化了。因此土耳其骨子里更愿意自己属于欧洲范围。

由于当今世界的经济风向强劲刮向亚洲,加上中东政局变幻莫测,美国和欧洲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落,土耳其把注意力又放在了亚洲,特别是中东。过去土耳其为加入欧盟不遗余力,现在土耳其甚至都想脱离北约自立门户。

土耳其是否在做着复兴奥斯曼帝国的美梦不好说,他的战略重心已不在欧洲,他现在尽心尽力在中东博弈。一旦有那么一天,土耳其成为中东霸主了,自然会让美国另眼相看不说,还可号令欧洲也不是不可能。

谢谢!

土耳其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为何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

土耳其共和国国土面积78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的领土仅2.42万平方公里,占总领土面积的3%。其它领土均属于亚洲板块。但土耳其却总以欧洲国家自居,这是为什么呢?

(土耳其区位图)

土耳其北临黑海,南抵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接壤,西靠爱琴海,和保加利亚和希腊为邻。东部和格鲁吉亚、伊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相连。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早在11世纪,突厥人的塞尔柱突厥分支,开始在中亚、西亚定居,成立伊斯兰塞尔柱王国。疆域鼎盛时期,覆盖今天的伊朗、小亚细亚、伊拉克、高加索及叙利亚等地。奥斯曼土耳其,原先就是其下属罗姆苏丹国内的一个小部族。

罗姆苏丹国灭亡后,其境内众多部族,变身为36个小候国。奥斯曼土耳其候国不断吞并其它候国,不断壮大,建立起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最初居住在中亚内陆地区,奥斯曼帝国时期,迁至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所以从人种和发源地来看,土耳其人属于亚洲人种。

突厥人的扩张野心,使奥斯曼帝国不断发展壮大。1453年,在消灭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改成今天的伊斯坦布尔)。那时候,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已横跨欧亚非三洲,拥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北非的大部分领土,总面积550万平方公里。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土耳其控制了欧亚的陆路贸易要道。昔日中国到欧洲的丝绸之路一蹶不振,欧洲人只能从海上发掘新航线,哥伦布和麦哲伦被迫当起了航海家。

到17世纪后期时,奥斯曼帝国成为唯一能够挑战欧洲基督教国家的伊斯兰国家。1856年3月30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罗斯帝国战败,《巴黎条约》签订。参战的欧洲盟友,因此承认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和国家身份。

盛极而衰,在经历强盛的几个世纪后,坐拥欧亚战略要地的奥斯曼土耳其,随着宿敌沙俄的崛起反攻,英法等国也不断侵吞蚕食奥斯曼的势力领地。再加上统治区域内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奥斯曼帝国早已风光不再,成了欧洲列强眼中的“西亚病夫”。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土耳其在北非和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土都已丧失。巴尔干半岛也仅剩东色雷斯地中海少部分区域。

一战爆发后,由于和俄国势不两立,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德国阵营,开始深度介入欧洲事务。但随着同盟国战败,站错阵营的奥斯曼帝国再次遭到肢解。不仅阿拉伯半岛仅存的也门和麦地被分割,连俄国十月革命时抢占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也被夺走。奥斯曼帝国面临被肢解的下场。

(巴尔干战争)

这时,凯末尔发动了革命,带领土耳其继续和协约国战斗,赢得了民族独立。以《洛桑条约》代替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共和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继承人,奠定了今天的土耳其版图。

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将首都从欧洲的伊斯坦布尔,迁至亚洲的安卡拉。在凯末尔领导下,整个国家开始大刀阔斧变革,谋求再次融入欧洲体系。

凯末尔首先从政治体制入手,打破政教合一的传统,大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废除了苏丹和哈里发制度,建立政党制度,把权力控制在改革派手中,促使伊斯兰教逐步退出国家政治舞台,回归民众的精神领域。由政府来主导国家管理,互不干涉。

为了淡化伊斯兰教对民众的影响力,凯末尔推翻伊斯兰教义的严苛规定,推行男女平等,结婚离婚及宗教非宗教通婚自由。女人不用蒙面纱罩黑袍,取消一夫多妻制度。

凯末尔还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一改过去宗教教育极低入学率的面貌,大力推广普及全民教育。在大学中废除神学专业,改为西方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培养方向。

土耳其还一改封建奥斯曼时期的土地法,将土地分给农民。采用鼓励手段刺激农业生产。工业上轻重结合,做到了均衡发展。

(凯末尔)

二战爆发后,汲取一战教训的凯末尔,没有继续介入欧洲事务,而是保持中立得以独善其身。冷战开始后,土耳其坚定投靠美国,硬怼世仇苏联,赢得了美国的奖赏,成功加入北约,离欧洲国家身份更进一步。

欧盟成立后,土耳其加紧了拥抱欧洲的步伐。从1987年首次申请起,20多年来,加入欧盟已经成为土耳其的基本国策。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欧盟仍然将它排除在外。

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为信仰的欧洲人眼中,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土耳其,无疑是另类的。双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别,不可能通过强行融合而消除。

而且,土耳其的人口和体量过大,也让德法等欧盟国家担心。一旦放其进入,未来欧洲话语权存在缺失的风险。

最近有消息说,土耳其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欧盟候选成员国。按照欧盟开给土耳其的加盟条件,需要到3002年才可能全部达标。这让一旁围观的俄罗斯都笑翻了。

看来,一心想成为欧洲国家的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了。

(参考资料:《土耳其共和国在融入欧洲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