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航天员/宇航员脱离航天器,漂离到太空中回不来的情况,因为有安全绳和喷气背包。

现在的舱外活动都要系安全绳,将航天员/宇航员系在航天器上,这样就飘不走。在地球上高空作业不系安全绳都要严惩,几百公里的高空当然也要系。

我国航天员第一次出舱活动就使用了安全绳。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出舱活动时,也依靠两根带有弹簧钩的安全绳和专用扶手来保障安全。

如果是无系绳出舱活动就需要喷气背包。比如美国的载人机动装置(Manned Maneuvering Unit,MMU),是NASA1984年在三次航天飞机任务中使用的一种推进装置,可以让宇航员在离航天飞机较远的地方进行无系绳的太空行走。MMU外形像一个背包,由压缩氮气箱、供气系统、喷气推进器、电子控制设备、温度控制装置和蓄电池等组成。氮气作为MMU的推进剂,两个凯夫拉包裹的铝罐装有5.9公斤氮气,可以支持6个小时的舱外活动,推进速度可以达到25米/秒,装满推进剂后的重量达到148公斤。

1984年的美国宇航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利用MMU飘到了离航天器97米远的地方。

后来美国又推出了一种EVA救援简易辅助系统(Simplified Aid For EVA Rescue,SAFER),是一种小型、简化版的MMU,在太空行走时佩戴,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如果一个无系带的宇航员与飞船失去接触,它将提供飞行机动返回飞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使用它的紧急情况。

喷气背包虽然看着炫酷,科幻感十足,但安全性无法保障,容错率太低,还是系安全绳比较靠谱。美国也只在1984年尝试了三次无系绳太空作业,之后也是老老实实的系绳子。

如果没有系安全绳,喷气背包又出现故障了,那就玩儿完了,宇航员在舱外宇航服里的氧气耗尽之后就会快速死亡。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死在太空里的人,国外那些遇难的宇航服都是在大气层里遇难的。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如果宇航员不小心掉进太空,他的结局会有多悲惨?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阿尔希波维奇·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到现在为止,完成太空行走已经达到上数千人次,完成的工作小到出去挥舞国旗招招手,大到维修哈勃望远镜!

但大家一定想过一个超丧的问题,如果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

宇航员会不小心飘离飞船吗?

其实1965年3月18日当天,列昂诺夫就差点没回到飞船内,因为他搭乘的上升2号出舱后发现自己的宇航服鼓起来了,目测是因为气压原因,并且束缚不好,所以变成了一个“气球”,列昂诺夫只好打开泄压阀门放气才回到飞船内!

不过在此次太空行走中,列昂诺夫距离飞船最远大约5.3米,因为这是安全绳的长度,对了,宇航员其实不会不小心飘离飞船,因为他们出去都会携带安全绳,即使在复杂表面比如空间站外表面操作时,也会有类似安全扣的东西扣入飞船表面专门设计的“栏杆”,只要不忘记扣紧安全扣,那么飘离飞船是不可能的!

除了安全绳外还有太空喷气背包,让宇航员可以抛弃安全绳,带上这个喷气背包,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内自由活动!太空喷气背包的像一个没有座位的椅子,安装在宇航员背部,内置高压氮气,宇航员可以通过扶手上的开关控制24个微型喷嘴,调整前进方向,甚至可以后退操作!

1984年2月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两名宇航员测试了喷气背包(MMU),在氮气消耗可接受的范围内,宇航员可以做出旋转、向上、向下、向前、向后自由移动,左右摇摆等动作,另外喷气背包的维生系统还能供给宇航员7小时消耗,最大前进速度可达13.4米/秒,最长工作时间可达6~6.5小时!

如果真飘离了飞船,宇航员会去哪里?

尽管有那么多保障,宇航员还是有可能不小心飘离飞船,那么能救回来吗?准确的说很难,比如宇航员飘离飞船,因为太空微重力状态,一个非常微小的力就能以数米每秒的速度持续飘离,数分钟内就会达到目视无法搜寻的程度!

而飞船变轨操作又不如飞机方便,而且飞船舷窗其实不是为目视驾驶用的,必须地面引导靠近目标,而宇航员目标太小,非常难以追踪,因此宇航员一旦飘离,那么必定是凶多吉少!

宇航员能坚持多久?他能自己回到飞船吗?

一般宇航服内的氧气能坚持6.5-8小时,最高的甚至能达到16小时,不过这呼吸这问题很要命,消耗完了就会窒息而死,所以必须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找回来?

回到飞船就不那么容易了,太空中没有着力点,只有两个方式可以参考,如果手里有东西的话,那么反方向扔出东西,会获得一个反作用力,或者打开泄气阀,对准反方向喷气,宇航服内的一个大气压至少释放到0.6个,人体是不会有大碍的!

另外如果能释放氧气瓶里的氧气,那么回到飞船应该没有问题,因为那个气体量更足,足以支持很久,但如何释放又是另一个问题,相信《宇航员太空自救手册》会告诉宇航员飞船特殊的自救方式,而释放氧气瓶里的氧气必定是其中之一。

回到地球?

很多朋友都想象过从太空一跃,然后重返大气层,打开降落伞回到地球,其实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朝着地球一跃并不会一直前往地球,只是会改变你的运动轨道,不再和飞船轨道重合而已!

能让你回到地球的只有太空稀薄大气分子的阻力,而这种方式回到地球的,估计也要数年,至少也得几个月,所以宇航员会先窒息而死,或者饿死,最后重返大气层被烧成灰烬,即使打开降落伞也没有,因为稀薄的大气分子不会产生足够的减速阻力,反而是激波高温的来源。

环太阳轨道

假如在环太阳轨道上,那么飘离后将成为环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它不会坠入太阳,或者可能和别的小行星相撞,甚至公转到太阳变成红巨星的那天。

在太空中,最终会变成什么样?

宇航员在太空死去,初期由于宇航服的保温和空气环境,尸体会继续腐败,但很快就会终止,因为缺氧环境很多腐败细菌都难以生存,也许可能会因为腐败而胀气,但宇航服非常坚固,几乎不太可能被撑破!

最后的结果是维生系统失去保温作用,尸体渐渐结冰,当然朝着太阳那面可能会表现出火烧状痕迹,因为太阳辐射在太空没有大气层保护实在是太强烈了,足以灼伤宇航员的皮肤!

因此千万别不小心飘离飞船,一旦发生,地面指挥中心和飞船幸存人员会吵得不可开交,因为飞船上你的同伴必定会找你,但地面控制中心认为会让幸存者置于险地,所以这个是一个尴尬的结果,救还是不救?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翟志刚用尽全身力气才拉开舱门,所有人都能听到他粗重的喘息声,而就在开舱门的瞬间,刺耳的火灾报警响起,面对直播,当时刘伯明和翟志刚说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对话。

02刘伯明:01,反正任务我们继续完成。

01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翟志刚在走出舱门的瞬间将生死置之度外,心里考虑的是任务能否完成,他们的任务是在外太空展示五星红旗!按照正常程序,航天员要给轨道舱舱门套上一个保护罩,可是因为情况紧急,他们没有这样做,警报声持续不断,当翟志刚把第一条安全索挂钩挂在舱外的安全扶手上,他上半个身子探出船外挥动手说道“神州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在经历了26分钟惊心动魄的行动后,翟志刚回到了舱内,事后证明是信息误报,而当时情况下,刘伯明对景海鹏说:“如果真的火灾了,你一定要把轨道舱分离,你一个人返回,最起码我们乘组能留一粒种子。”景海鹏感动地说:“什么是战友,战友就是平时的亲密无间,战时的生死与共!3人永不分离!”

回到祖国后,敬一丹曾问他们“当时你们有没有想到回不来?”景海鹏代表战友说:“即使我们回不来,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这一幕让我们非常地感动与自豪,因为在遥远的太空,出舱并不简单,真的有可能出现脱离宇宙飞船的情况出现。

首先,所谓的太空行走一般都有安全绳,翟志刚出舱后第一件事就是扣紧安全索挂钩,为了安全起见,安全绳一般有两根,有时候宇航员也会乘坐一个有24个液氮推进器的小型飞行器,通过推进器控制自己的前进、后退的方向,避免离飞船太远。

如果一旦宇航员脱离安全绳,最为重要的就是冷静处理,不要胡乱挣扎,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宇航员,他们要在太空无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避免因挣扎而导致飘离速度增快。

有经验的宇航员可以通过宇航服上的排气阀向相反方向喷气,如果手中有工具的话更好,可以向相反方向投出,借助反作用力将自己推向飞船,不过一定要控制好方向和速度,确保能抓到飞船上的突出物。

如果速度太快的话很容易因撞击导致受伤或者割破宇航服亦或者弹射离开飞船,如果没有抓到固定物,同样意味着丧失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迄今为止,宇航员出舱活动主要在近地轨道,在国际空间站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过飘离飞船的危险,但并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搭乘“上升2号”飞船,进行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出去后差点回不来了。当时列昂诺夫主要危险是进不了舱门,列昂诺夫在太空真空低压环境下,宇航服像气球一样膨胀了起来,限制了他的活动,他也无法挤进狭窄的舱门。如果真的钻不进来,他真可能成为太空第一人了。

当时列昂诺夫心跳达到了每分钟190次,宇航服内增加了2公斤液体,那时他在极度紧张下出的汗,好在训练有素的列昂诺夫最终打开了排气阀让宇航服瘦身,最终头朝下脚朝上反向进入了舱门,翻身关上了舱门。

不过他的危险也不光如此,回程时他发现定位系统坏了,只能手动着陆,降落在一片深山原始森林中,忍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挨了一夜,九死一生,因为种种经历官至空军少将,2019年去世,享年85岁。

现在一般上太空都是多人,当一人飘离时还有可能让同伴救助,不过一定要保证方向准确,防止在失重状态下两人碰撞旋转,如果遇险人员飘得太远,只能用脱离飞船的方式追回遇险人员,这时是最危险的,一旦没有追回去有可能一失两命。

飘走的宇航员一定要十分冷静,他们存活的时间取决于宇航服中的氧气多少,一般来说,宇航服可以维持7、8个小时生存需要,其中包括氧气、水和食物,过滤呼出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宇航服还有保温保压防辐射防微陨石袭击的功能,保障宇航员的舱外工作时间。目前在舱外太空行走最长纪录是美国宇航员吉姆·沃斯和苏珊·赫尔姆斯创造的,他们花了8小时56分钟在舱外维修国际空间站。

如果自己独自在太空,或者有人陪同但救援失败,那么等待宇航员的只有漫长的黑夜,他的死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氧气耗尽,慢慢死去。这时宇航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比缺氧更加难受,绝望的情绪很可能让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另一种就是打开头盔锁自杀。这种死法只需要15秒钟,因为体液沸腾而死去,太空中没有压力,人体内却有1公斤的压力,当宇航服失去压力保护后,人体内气体和液体迅速膨胀沸腾,肺部、血管和其他脏器迅速胀大,七孔流血而亡,然后成为太空中冻结的一具冰尸。

不管哪种死法,遗体都会成为太空中漂流的一个小天体,由于人体内有微生物和细菌,尸体会发生腐败作用,密封的宇航服最终会在辐射和微陨石的冲击下,慢慢破碎,但这个时间会很长很长。

宇宙的探索是势在必行的,如果能够减少无谓的牺牲自然是最好的,但是谁也没有办法保证意外的降临,所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不停的研究发展,希望在未来可以规避掉这些不确定的风险,让探索宇宙的过程变得更加的安全。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宇航员出舱时一旦没有抓紧掉入太空,他们的结局将会凄惨万分,先来看2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这为人类进行宇宙探索奠定了基础,然而,就是这次出舱,列昂诺夫差点没能回来。

当年,列昂诺夫是第一批入选宇航员的飞行员,个人能力十分出色,在原本的计划中,太空出舱计划定在1967年,可随着美苏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计划被提前了整整2年,在很多准备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列昂诺夫被推了上去,执行这次任务。

在准备出舱之前,列昂诺夫先到气密舱吸氧,他需要吸入大量的纯氧来降低血液当中的氮含量,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准备之后,列昂诺夫终于打开了舱门,缓缓飘出飞船,进入太空之中。

列昂诺夫越飘越远,最终在飞船外5.3米的位置停下,这是安全绳的长度,安全绳一端锁在飞船上,一端锁在列昂诺夫身上,防止他意外坠入太空。

列昂诺夫在太空中飘了一会儿,又在飞船顶部停留了几分钟时间,就在他准备返回飞船的时候,意外突然出现。

当时,宇航服的设计存在一些缺陷,不知道是因为内部压力太大,还是哪里出现了故障,宇航服像气球一样膨胀了起来,几乎要炸开。

宇航服一旦炸开,列昂诺夫将会暴露在真空环境中,不出一分钟,他整个人就会沸腾,并且因为窒息死亡,所幸宇航服没有炸开,只是鼓囊囊的膨胀起来,变成了一个大气球。

飞船的出舱口很小,列昂诺夫原本能勉强钻进去,可是在宇航服膨胀起来之后,列昂诺夫无论如何也进不去,他被卡在外面了。

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自己将会永远被留在宇宙当中,那一瞬间,列昂诺夫紧张到了极点,他的心跳达到了每分钟190次,全身都是冷汗。

好在列昂诺夫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飞行员,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宇航员,即便紧张到了极点,可是面对突发情况,列昂诺夫还是找到了一个惊险的解决办法:他打开了宇航服的排气阀,把宇航服里面的所有气体排出去,然后抓紧时间钻进了飞船。

当时,宇航服里面被排出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一旦他没能抓住时机钻进飞船,也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永留宇宙。

案例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发射,次日,神舟七号完成了变轨,顺利进入了343千米高度的圆形轨道,出舱任务即将开始。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经过充分的休息之后,做好了出舱活动的准备,两人来到舱门前,合力拉动舱门,原本应该顺畅打开的舱门,竟然纹丝不动。

那一瞬间,翟志刚和刘伯明心里面一紧,他们对视一眼,准备再尝试一次,然而,即便两人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只是勉强把舱门拉开一条小缝而已,还没等两人反应过来,舱门又一次合拢。

难道任务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吗?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宇航员,翟志刚和刘伯明不愿意让“中国第一次出舱任务”胎死腹中,他们准备先休息一会恢复力气,然后再进行一次尝试。

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翟志刚又一次那手伸向舱门,刘伯明更生猛,他直接掏出了一根撬杠,没错,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宇宙飞船,竟然是被一根撬杠打开的。

后来检查发现,舱门无法打开,完全是压强出现了问题,舱内的空气没有排干净,压强太高,所以舱门没办法拉开,但不管怎么说,刘伯明和翟志刚还是用撬杠解决了问题,他们打开了舱门。

然而,就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刺耳的火警声猛然响起,仪表显示轨道舱发生了火灾。

飞船着火,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发生爆炸,宇航员和飞船全都会灰飞烟灭,永留太空。

3名宇航员的心在一瞬间被揪起,舱内的景海鹏连忙查看情况,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翟志刚和刘伯明准备赌上自己的命,用生命来捍卫短暂的荣耀。

刘伯明说:“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别管那么多了,坚持完成任务。”

翟志刚的回答更为简练,只有2个字:“明白!”

伴随着刺耳的火警声,刘伯明和翟志刚顺利出舱,他们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向全世界人民问好。

刘伯明和翟志刚的顺利出舱,意味着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务的完成,中国终于成为了能独立完成太空行走的国家。

完成太空行走任务之后,刘伯明和翟志刚顺利返回飞船,经过仔细排查之后发现,轨道舱根本就没有着火,火警属于误报。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万一飞船真的着火,万一飞船真的出现任何意外,那他们3位英雄宇航员,就真的只能永留宇宙了。

以上2个真实案件,都是宇航员的真实经历,他们都差点永留宇宙,下面我们回归正题,宇航员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来说,宇航员很难脱离宇宙飞船。

每一个宇航员出舱的时候,身上都会有一根安全绳,这根安全绳是特制的,用刀都砍不断,安全绳的两端分别连接飞船和宇航员,把两者牢牢连接在一起。

有了安全绳的保护,宇航员就永远不会脱离飞船,想要返回飞船的时候,只需要拉着安全绳就能慢慢飘回去,很方便。

除非宇航员太兴奋,没有系安全绳就出舱,才有可能脱离宇宙飞船,这时候,只要距离飞船不远,其实还有一些自救办法。

1,喷气背包

每一个宇航员在出舱的时候,都会背着一个喷气背包,顾名思义,这种背包可以通过喷气的方式来产生动力,让宇航员能在太空中飞行。

太空喷气背包有很多喷气孔,360度无死角,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飞行,最大时速48公里,如果宇航员距离飞船不算很远,使用喷气背包完全有机会返回飞船。

2,宇航服放气

喷气背包虽然精巧,可也有故障的时候,万一无法正常工作,宇航员还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放掉宇航服里面的氧气。

通过释放氧气来产生动力,推动自己朝飞船靠近,前提是氧气够足,距离够近,否则这种办法是不可行的。

脱离宇宙飞船,且无法返回,宇航员的结局会怎么样?

脱离飞船,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供给,没有水,没有食物,宇航服里面的氧气也只够使用8个小时左右,最长能坚持16个小时,16个小时之后,宇航员就会窒息而亡。

受到宇航服的保护,受太空环境影响,宇航员的身体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太空环境是很特殊的,有太阳的地方温度很高,宇航员的尸体会直接脱水,变成一具不会腐败的干尸,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太空的温度很低,宇航员的尸体会被直接冰冻,也不会腐败。

简单来说,无论遇到哪种情况,宇航员的尸体都不会腐败,看起来就像是睡着了一样,他们会在太空中持续飞行,可能会重返地球,也可能会飞出外太空,但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飞行,最后的结局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灰飞烟灭。

太空是没有引力的,可太空中的每一个星球都具备引力,一旦宇航员飞到了某个星球附近,就会被引力吸引过去,然后就会朝着这颗星球坠落,接着便是燃烧,气化,灰飞烟灭。

写在最后

太空的性质是危险的,太空的环境是险恶的,可我们还是有无数个英雄宇航员,前赴后继进行出舱活动,目的就是帮助人类早日征服宇宙,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可敬的人!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宇航员飘离飞船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在出舱执行任务的时候宇航员都会做好充足准备,必须要扣紧安全带链接在飞船上,并且会背上能喷射压缩氮气的背包。

如果发生意外宇航员飞离了飞船,如果是距离比较近那就可以像火星救援中拍摄的那样出去一个宇航员带上安全绳把他带回来,如果是飘离的太远那就无能为力了。一般飞船都是在大气层之上,那里空气极其稀薄但是还是有气体存在的。所以飞船会因为空气摩擦需要时常点火加速一下,不然就会变轨了。那么如果宇航员飘离了飞船,本身又没有动力,很可能会一圈圈绕着地球变成人造卫星了。最终的结局就是速度不断变慢,轨道半径不断减小最终彻底入大气层,在空气摩擦下化为灰烬。地面要想救援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发射航天器但这并非是几天就可以准备好的,所以最终的结局可以预想。但在航天史上从未发生过这种事情,要想飘离出去也是非常难的。

欢迎关注我们: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宇航员太空出舱时没有抓紧脱离了宇宙飞船怎么办?会怎样?

“如果宇航员出舱行走时意外死亡,最标准做法是将他的连接绳切断,让他的身体留在太空中!”这是阿波罗计划末期,宇航员在回答记者采访时的回答。

对一名宇航员来说,在经过几年的严格训练之后,能够登上太空执行任务,是他们最大的理想。而如果有幸在太空中执行出舱任务,那更是宇航员毕生的追求和荣耀。

1965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个完成了太空行走的任务,不过这件事在2005年才对外公布,至于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但是列昂诺夫执行出舱任务时并非一帆风顺,也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宇航员舱外行走那么轻松。

苏联在太空行走之前,本来安排了一艘无人飞船搜集数据,但返航时出现意外,所有珍贵的数据全部丢失。后来干脆直接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也就是列昂诺夫,这次舱外行走险些要了他的命。

造成列昂诺夫险情的是他的舱外宇航服,当年的宇航服设计考虑的不够全面,宇航服内气压太高。

(列昂诺夫)

列昂诺夫出舱后,在太空真空低压的环境中,宇航服就一直膨胀,他的手臂根本无法弯曲。出舱后不久身体就开始旋转,绳索也缠绕在身上,任务根本无法执行,只能返回舱内。

但在宇航服膨胀的情况下,列昂诺夫想要返回太空舱都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太空舱的舱门很小,膨胀的宇航服很难进去。

宇航服内的氧气足够列昂诺夫呼吸30分钟,但是再过5分钟就要进入黑夜,没有光照的太空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00℃,这会加大他返回舱内的难度。

可就在如此紧急的关头,列昂诺夫还出现了操作失误,他进舱时的姿势出现了问题,头和脚颠倒了过来,这导致舱门无法关闭。

此时列昂诺夫在只能冒险一试,在没有得到地面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对宇航服进行降压,把头和脚调整到正确的方向,才将舱门关闭。

给宇航服降压是个很危险的操作,因为宇航服内的氧气已经不多,快速降压后会导致减压病,这会要了他的命。万幸的是,列昂诺夫最终回到了舱内。

宇航员出舱,在地面视频上看起来很轻松,但对于宇航员来说,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太空行走。

他们的每一步操作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连行走路线都是提前规划好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烂熟于心。

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紧急情况,导致任务失败,甚至会让自己脱离太空舱,永远飘浮在太空之中。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释题主的问题,相信你看完之后,会对太空行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宇航员脱离太空舱。

2、如果宇航员脱离了太空舱,他们会经历什么。

3、关于太空行走的其他内容。

1、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都有哪些防护措施来防止他们脱离太空舱

2013年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的开场镜头中,一名宇航员由于事故与航天飞机脱离,他在太空中高速旋转,没有任何办法,就这样飘走,等待他的最终结局就是死亡。

当然了,现实中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案例。因为宇航员执行出舱任务时,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保护,来降低他们脱离太空舱的可能性。

首先宇航员在执行出舱任务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上升到太空之前,在地面上就要接受严格的出舱训练,主要是在水下模拟太空行走的环境。

在出舱之前,舱外行走的路线就已经规划好了,宇航员早就将路线烂熟于心。他们通常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研究行走路线,对每一个细节都会想好处理方式,包括手臂要用多大的力气,跨过障碍物时要用什么姿势都会预想好。

其次是出舱装备都是特殊定制的。舱外宇航服不必多说,出舱需要的氧气,宇航服内的大气压力等都经过严格设定的。

其中一个防止宇航员滑落的装备是手套,手套上涂有特殊的橡胶,有很强的附着力,宇航员就是靠着这副手套来攀着太空舱外壁行走的。

不过宇航员必须经过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副手套,因为手套很厚,他们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好力度。太空舱外壁有些地方是不能随便攀爬的,有些脆弱的地方会抓坏,而锋利的部位可能会划破手套。

第三个防护措施是航天员身上的安全绳。这根绳子大概1米长,是用来随时连接太空舱与宇航员身体的,就跟地面上执行高空作业的那根绳差不多。

安全绳的使用也要经过专门训练,宇航员在培训时,教练会反复强调安全绳的重要性,要求宇航员在舱外任何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安全绳系好,让这个操作成为宇航员的本能。

最后一道保护措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宇航员身上那根超长的安全索。这根安全索是根钢索,像钓鱼绳一样,由卷轮来控制长度,这跟安全索的一头连接在太空舱或者空间站,一头连接在宇航服上。

安全钢索是宇航员舱外行走最后的防线,如果这跟绳子断了,后果不堪设想。意大利宇航员卢卡•帕米卡诺在执行舱外任务时发生意外,身体脱离了空间站,最后靠着这根安全索回到了舱内,而此时他的头盔里,已经充满了水,再晚点就会窒息而亡。

当然安全索绳也有它的隐患,就是多人执行舱外任务时,如果不加留意,这根长长的安全索会纠缠在一起。

其实宇航员身上还有一道防线,就是宇航服自带的喷射背包,当所有跟太空舱链接的绳索都断了的时候,就只能靠着调整喷射背包喷嘴的方向,靠着反冲力返回舱内。

以上就是宇航员执行舱外任务的防护措施,无论是特殊训练,还是特制手套,或者各种安全绳,目的都是防止宇航员执行任务时脱离太空舱。因为一旦此类事故发生,宇航员就再也回不去了!

2、如果宇航员脱离了太空舱,他们会经历什么?

其实题主问到了宇航员脱离太空舱以后,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一点就不展开说了,因为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没有任何救援的办法,只能任由宇航员飘到太空之中。

如果要宇航员脱离了太空舱,任何绳索都失去连接,喷射背包也无法让他返回。那么宇航员在宇航服内存活不会超过8个小时,因为只有这么多氧气可供呼吸。

宇航员首先面临的是高速旋转,整个身体无法控制,在失重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种旋转。

即使宇航员经过特殊的心理训练,当得知自己脱离太空仓时,内心的恐惧是无法拜托的。这使得他们可能会出汗,而这些汗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为失重,汗水可能漂浮到宇航服内的任何位置,可能进入眼睛,也可能进入呼吸道。进入眼睛的汗水不会自动流出,宇航员会变成“瞎子”,什么都看不见,进入呼吸道可能会引起窒息。

当宇航服内的氧气即将耗尽时,宇航员变得呼吸困难,而此时宇航服的电池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二氧化碳清除系统会失效,宇航员窒息是一定的!

飘浮了几个小时的宇航员,基本上没有了生命体征,他的尸体会在宇航服内继续遨游太空。

当一颗太空碎石撞到宇航员,将宇航服撞个口子,那么宇航服内的空气会很快消散到太空中,宇航员尸体的水分也会迅速流失,它会成为一具干尸!

所以说,脱离了太空舱的宇航员会在氧气耗尽时窒息而亡,在太空飘浮的遗体,最终会成为一具干尸!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具干尸会被太空中的带电粒子撞击分解,最后烟消云散到太空之中。

3、关于宇航员舱外行走的一些知识

最后我们再补充一些关于舱外行走的内容,让大家对宇航员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

1、宇航服内采用的是低压纯氧环境,宇航服内的气压相当于大气层9000米高度的气压,因为是纯氧,所以宇航员不会呼吸困难。而且宇航员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气压,但是快速的降压会导致减压病。

2、减压病是因为人体的体液里有很多气体,主要是氮气和氧气,集中在人体的血液和皮肤里。如果宇航服内的压强减少或者消失,人体里的气体就会膨胀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让宇航员浑身瘙痒。如果气泡随着血液进入大脑,会导致宇航员死亡,这就是减压病。

3、宇航员舱外行走时,大腿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全程靠肩膀、手臂和手指来完成任务,连“行走”都是靠手臂来攀爬!

4、宇航员在舱外使用的工具,也跟宇航员自身一样,全部是用安全绳连接起来的,因为失落的工具是无法捡回的,而丢失的工具也会成为与太空舱在同一轨道的太空垃圾。

5、太空行走的几个小时了,宇航员没办法吃东西,不过可以喝水,宇航服上会挂一个水袋。宇航员出舱还需要穿成人纸尿裤,这是没办法的。

6、宇航员执行舱外任务一定要保持工作节奏的稳定,不能让自己出汗,因为宇航服头盔里的汗水是很危险的,它可能进入眼睛,也可能造成宇航员窒息。

还有很多关于宇航员出舱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4、总结一下

1、宇航员执行出舱任务,有安全的防护措施,有各种绳索连接宇航员和太空舱,宇航员还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宇航员脱离太空舱的事故发生概率很小。

2、万一出现脱离太空舱的事故,是没有办法救援的,宇航员只能任由自己飘浮在太空,经历痛苦的死亡过程。

3、如果在舱外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不幸身亡,同伴需要做的就是隔断连接绳,让宇航员飘入太空中。

关于这个话题就写这么多,读者朋友还有其他内容需要补充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