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宁可看着北极熊饿死,也不能投食?

目前北极熊数量稳定,被饿死的只是极少数病弱个体,用不着给它们投喂。投喂北极熊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成本、合适的食物来源、有食物条件下的熊的长期生存和与人类爆发冲突。

北极熊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圈内,这里气候恶劣,交通困难,远离农业区,运输食物非常困难。如果要投喂北极熊,要用车辆和直升机将食物投放到北极熊活动的区域,成本非常大。如何为北极熊选择食物也是个问题。

如果给北极熊投喂一两次食物,那根本没用,如果长期投喂,会让北极熊产生依赖,降低捕食和生存能力,还会让北极熊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将人类与食物联系在一起,那么北极熊饿的时候,它不会去抓海豹,而是来到人类居住区想要获得唾手可得的食物,就会难以避免的与人类发生冲突。

给攻击性强的野生动物食肉动物投喂食物会产生恶劣的后果。在印度,吉尔国家公园附近的农户会用鸡吸引亚洲狮来供游客观看,向游客收取费用,然后再拿着亚洲狮吃剩的鸡去找有关部门要求赔偿。这些农户自以为这招很高明,一只鸡就可以赚两份钱。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有一半左右的亚洲狮在保护区之外游荡,它们捕食家禽家畜,袭击人类,闯入居民区溜达,令附近民众人心惶惶。

在印度还有些人会把去世或者即将去世的亲属放到野外,让老虎来吃,目的也是要赔偿。印度某些地区频繁的老虎袭人事件就和这种行为有关。

凶猛的野兽离人类越远越好,用食物把它吸引过来只会自讨苦吃。

尽管很多媒体和纪录片都在报道北极熊的“艰难处境”,但大部分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了夸大。野生北极熊有22000-31000头,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翻了一倍多,远远没有达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北极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北极熊专家组(PBSG)对19个北极熊亚种群的数量状况进行评估,1个在上升,6个保持稳定,3个在下降,其余9个难以评估。下降的3个亚种群都是数量不足1000头的小种群,都位于偏南的区域。保持稳定的亚种群多是2000头以上的大种群,难以评估的亚种群都在北极中心区域。

北极熊的适应能力也被严重轻视了,很多纪录片说北极熊离开了浮冰就会饿死,实际上生活在较低纬度的北极熊在夏季几个月的时间里都不会依靠浮冰,它们可以在海滩上伏击鳍脚类。哈德逊湾约一半的熊以海鸟为食,特别是长尾鸭和绒鸭,它们也潜入水中以蓝贻贝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在斯瓦尔巴群岛,人们观察到北极熊在春季捕杀困在海冰里的白喙斑纹海豚,然后藏起来,在没有冰的夏秋季节食用。

虽然几乎所有动物学家都反对给北极熊投喂食物,但在某些地方,给北极熊投食已经成了一项传统。

▲这头肥胖的北极熊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的巴尔特岛,被当地人称为胖阿尔伯特(Fat Albert),靠进食当地人投放的鲸脂长得膘肥体壮,摄影师爱德华·布德罗(Edward Boudreau)在去年3月份将它的照片发布,当时它的体重约是679公斤,是当地最大的北极熊。当地的因纽特人捕获鲸之后,就会把鲸脂切下来投放到居住点6公里之外的区域,以便北极熊进食,这是一项延续上千年的传统。

为什么有人说,宁可看着北极熊饿死,也不能投食?

其实不光是北极熊,在野外,我们看到其他的动物饿死或者被天敌捕猎,尽量不要去干涉,因为大自然是有法则的,如果人类干涉的话就会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而且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

为什么有人说,宁可看着北极熊饿死,也不能投食?

破坏自然法则,另让北极熊将人类与食物联系起来是危险的。治标不治本矛盾的是,人类在破坏自然规律,严重威胁着北极熊,却认为北极熊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不能食人。这就是双标吧,自私的人都会有的毛病。

为什么有人说,宁可看着北极熊饿死,也不能投食?

气候变暖北极熊爱吃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