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原因很简单,就是早成雏和晚成雏的区别。

早成雏,是指幼鸟从蛋壳里孵化出来时就已经长有羽毛,待体表水分干燥,眼睛睁开后,就能自行活动并跟随亲鸟(父母)觅食,不需要亲鸟来喂食。家鸡属于鸡形目,鸭鹅属于雁形目,鸡形目和雁形目大多数是早成雏,它们的幼鸟孵出来不久就能活动觅食,在养殖环境中,小鸡小鸭小鹅不需要父母就能长大。以前我就买过一对小鸡仔,喂大米和玉米,其中一只鸡仔老是跟着我,往我的脚底下钻,一不小心把它给踩死了,另一只比较老实,长得很快,后来家里养不下了,就送回老家去了。

晚成雏,是指幼鸟从蛋壳里孵化出来时没有羽毛,光秃秃的,而且眼睛没有睁开,完全没有独自生存能力,必须在巢里依靠亲鸟喂养才能长大。我们从纪录片里看到的那种张着嘴巴嗷嗷待哺的小鸟就是晚成雏。晚成雏的鸟类很多,基本树栖筑巢的都是,常见的麻雀、喜鹊、燕子、鹰就是。杜鹃更厉害,把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里,让其他鸟帮着抚养。

产生这两种雏鸟类型的原因主要是发育状况,早成雏孵化时发育比较完全,但是孵化期较长,晚成雏孵化时发育不太完全,但是孵化期较短。此外,早成雏的鸟类多为一夫多妻制,因为抚养后代所需的精力较少,而晚成雏的鸟类多为一夫一妻制,雄鸟和雌鸟一起觅食抚养雏鸟。两种繁殖策略并无优劣之分。

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鸡鸭是我们最常见的家禽,而禽就是鸟,也就是说鸡鸭是我们最常见的鸟。鸟类都是卵生动物,它们不会像哺乳动物那样直接产下幼崽,而是先产卵再经过孵化期最后变成幼鸟。但是,同样作为鸟类,鸡鸭孵化的后代刚出生就有了觅食能力,但是大多数的鸟类孵化后是没有主动觅食的能力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化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禽与大多数野生鸟类的生长过程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分别选取鸡和燕子这两种我们比较熟悉的鸟类来对比一下。

首先是鸡。

鸡蛋是我们日常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而这恰恰也是人类祖先驯化鸡的原因。正常情况下,母鸡从破壳而出到产蛋需要3-6个月的时间,具体根据母鸡的摄取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而定,通常散养的母鸡产蛋的时间要比专业饲养模式下的母鸡晚产蛋。

一般情况下,家养的母鸡产的蛋都被吃掉了,而且如果母鸡不与公鸡混养,它们的蛋都是未受精的卵,是无法正常孵化的。在正常受精的情况下,母鸡产下的蛋想要孵化出小鸡,大约需要19-21天左右的时间。刚孵化出的小鸡,只需要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够自由的行走,并且之后它可以跟随成年的母鸡一起觅食。

其次是燕子

燕子是与人类最亲近的鸟类,它们喜欢将巢筑在人类的住所之中,而且燕子的主要食物以蚊虫等害虫为主,所以它也是一种益鸟。

燕子是典型的候鸟,在北方,每年燕子9月中旬左右飞向南方越冬,在次年的4月份左右会从南方再次飞回北方。燕子在回到北方后,很快就会进入繁殖期(每年的5-6月)。此时,原本有“家”的燕子会成双成对的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进行繁殖,而没有“家”的则需要雌雄燕子配对后共筑爱巢。

随后,雌性燕子产下受精卵,之后,雌雄交替孵化受精卵,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15天左右。小燕子成功孵化后,雌雄燕子开始忙碌的进进出出,因为它们要喂养小燕子约25天,之后,小燕子具有了飞行能力,可以自己觅食。

家禽的后代破壳即可单独觅食,为什么大多数野生鸟类不行?

同样是鸟类,家禽的后代之所以与大多数鸟类的后代有如此大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

01 孵化周期

孵化周期的长短一定程度的决定了后代的发育完成度。比如同样是哺乳动物,考拉的妊娠期只有30-35天左右,而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妊娠期短则半年,长则1年多,因此,考拉刚出生时需要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待26周左右才能自己活动。

对于鸟类来说也是一样的,虽然鸟类的孵化期大都比较短,但是正是因为短,所以越短越不利于后代的发育。相比较而言,鸡的孵化期在21天,而大多数鸟类的孵化期仅有15天左右,虽然差了仅仅5-6天的时间,但是从整个孵化时长上看,就等于少了将近30%的时间。所以,鸡刚孵化时就长满了羽毛,而大多数的鸟类孵化出来身上是“光秃秃”的。

02 生存环境

对于鸡鸭来说,虽然它们是鸟类,也会飞行。但是,它们已经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很少飞行,而大多数的鸟就不同了,它们除了觅食外,很少在陆地上活动。正是因为这个差异,造成了鸡鸭的窝都在地上,而鸟类的窝大都在高处。所以,小鸡只需要会走就能觅食,而小鸟必须要长齐羽毛才能够觅食。

03 卵的大小

对于卵生动物来说,卵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孵化出的后代的体型大小。但是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鸟蛋越大越不利于自己的飞行和生存,所以,大多少鸟类的蛋都很小,就拿现存最大的鸟类安第斯神鹫来说吧,拥有了超过3米翼展,10公斤体重的大鸟,它们的蛋不过平均也只有9厘米左右长。但是,一枚普通的鸡蛋就有5公分长,而鸡的体型显然要比安第斯神鹫小太多太多了。

因此,鸡蛋普遍比大多数鸟蛋都要大,也是小鸡比小鸟发育的好的主要原因。

总结

鸡鸭等家禽的后代之所以刚孵化就有觅食能力是因为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以只要是双脚发育完全就能完成觅食,再加上它们的卵比较大、孵化周期较长,所以发育也相对成熟。而大多数的鸟类就不同了,它们的卵相对较小,而且想要自己觅食必须要长齐可以飞行的翅膀,故而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一些。

其实,不仅仅是鸡鸭,几乎所有主要在陆地上生活的鸟(企鹅、鸵鸟等等)都是早成鸟,它们出生就能自由活动。但只要是靠飞行生存的鸟类都是晚成鸟,它们必须要经历羽毛长齐的过程。

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答:鸡鸭鹅的雏鸟属于早成雏,下的蛋相对较大,蛋中营养物质丰富,且孵化期长,幼鸟一出壳就拥有羽毛,很快就能进行自由活动;而大部分野生鸟类的雏鸟属于晚成雏,由于需要飞行,所以下的蛋不大,蛋内营养物质有限,出壳后身体只有很少的羽毛覆盖,不能进行自由活动,需要亲鸟抚育一段时间才行。

鸡鸭鹅本身也属于鸟类,是人类饲养的鸟类,称之为禽类,人类对禽类的驯化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禽类也逐渐进化得更适应人类需求,比如肉更多,生的蛋更大等等。

早成雏

早成雏指的是一出壳就拥有相对完善的羽毛,稍微休息就能自由行动,并跟随亲鸟活动觅食的雏鸟。

农村的读者朋友应该知道,刚出壳的小鸡全身羽毛是湿的,只要休息几十分钟,等羽毛干透了,小鸡就能正常行走,并跟随母鸡觅食。

晚成雏

大部分野生鸟类的雏鸟是晚成雏,刚出壳时全身裸露或者只有很少的羽毛,甚至有的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根本无法独立生存,需要亲鸟抚育一段时间才能长出羽毛,然后进行活动和飞行。

两者区别

这其实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早成雏的鸟类一般飞不高,有的甚至失去了飞行能力,比如家禽、秧鸡、企鹅、鸵鸟;这部分鸟类不需要远距离觅食,搭的窝也处于低处,它们的蛋一般偏大,蛋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幼鸟破壳而出时就已经发育得很好,并拥有相对完善的羽毛,然后跟随亲鸟觅食,能获得更多的食物。

而晚成雏的鸟类一般具有很好的飞行能力,搭的窝一般处于高处,由于需要飞行这类鸟的蛋不能太大,于是蛋内营养物质就很有限,羽毛只有等破壳而出后才生长,刚出壳的幼鸟不具备行动能力,这也避免了幼鸟从高处摔下,此时亲鸟需要单独外出觅食,然后把食物带回来给幼鸟吃,或者以其他方式哺育幼鸟,直到幼鸟长出羽毛学会飞行,比如燕子、老鹰、鹦鹉等等。

晚成雏的最大缺点在于,幼鸟没有行动能力,而亲鸟又要外出捕食,这个时候巢中幼鸟最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而且幼鸟毫无抵抗能力,而早成雏可以跟随亲鸟活动,随时都在亲鸟的保护之下。

当然以上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大雁的幼鸟属于早成雏,但是大雁却具备优秀的飞行能力,这是因为大雁属于大型鸟类,下的蛋相对较大,在保证自身飞行能力的同时,也能保证了蛋中营养物质的充足,出壳后的幼鸟跟随亲鸟捕食,能更好更快地生长,还能有效躲避天敌的攻击。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鸡鸭属于禽类,鸟儿属于鸟类,不能混淆,生存方式和进化程度肯定不同

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您好

鸟类是卵生动物,蛋需要成鸟的孵化,而有些鸟类如鸡、鸭等,刚孵出的雏鸟便能够跟随父母觅食,但又有许多鸟类,如鹰、燕子等,孵化后需要父母捕食喂养。这与它们的生活策略有关系。

对于鸡鸭这类的雏鸟,称为早成雏,它们刚孵化后便有羽毛,一切生理机能基本完备,出生后只要羽毛晾干了,就能够自由活动了。这类鸟大多捕食不依赖飞行,且巢多在低矮处,幼鸟没有自保能力,因此要跟随成鸟。

而对于鹰、燕子,这些鸟,雏鸟刚孵化后,各项机能都不完全,称为晚成雏,羽毛几乎没长,有的眼睛都没睁开。这类鸟的孵化期往往较短。这类鸟的捕食大多需要飞行,而雏鸟是无法飞行的,也就只能呆在巢里,等着成鸟喂食。而且这类鸟巢往往比较高,也能保护啥都不能干的幼鸟。

总得来说,这两种孵化形式都是进化的结果,以适应该种鸟类的生活环境。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获取更多奇怪的知识(∩^o^)⊃━━━━━☆゚.*・。

大家喜欢我的回答的话也可以看看我的其它回答,帮忙点个赞,现在凑四个优质回答呐[泪奔],大哥们帮帮忙,我以后会为大家做出更多有趣的科普文章的!!!

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却要喂一段时间?

同样是禽类,为什么鸡鸭刚孵化就能自己吃,鸟类要喂一段时间才能自己吃?我一辈子在农村,一辈子是农民,农村有鸡鸭,农村有各种鸟类,深知它们的特性,就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说家养鸡鸭鹅。鸡鸭鹅也是禽类也同鸟一样有翅膀,也时也能飞一下,但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早已进化的与鸟大不相同。生活觅食主要在陆地上和水中。而且觅食的方式是依靠两只脚丫移动去寻找食物。刚孵化出来的鸡鸭鹅,虽然小但是身体羽毛已经完成覆盖,有了自主寻找食物的能力,而且鸡鸭寻找是在地上不用空中飞翔。所以出壳就能自己觅食。

我们再来说鸟。鸟是空中飞翔寻找食物的。而且鸟的敌害也非常多。不像鸡鸭有人类保护。只要是农村人大部分都知道小鸟刚孵化出来没有羽毛是一个红肉蛋,不用说飞翔的话,连爬行的能力都没有。何谈自己觅食,根本不可能。必须在大鸟的饲喂下,逐渐把羽毛长出自己能够独立飞行,这个时间大约一个月。

一个月小鸟就可出窝飞行了。但是出窝以后一个月左右小鸟自己也不会自己觅食吃,还必须依靠大鸟的饲喂,以后在大鸟的带领下,在树林中慢慢锻炼飞行,自己觅食才可以脱离大鸟。

鸟也好,鸡鸭也好,这都是自然进化适应环境的結果。鸡鸭经过人类不知多少年的训养繁殖,再加上人类保护没有了天敌,已经完全成了家养式,如果没有人类饲养像鸟一样依靠自己觅食很难生存下去。

鸟的生存完全是野性,必须安全第一,躲避天敌,自己保护自己。所以小鸟必须有了飞翔能力,有了自我保护意识才能自己出巢觅食生存。

以上是本人观点,不知对否,欢迎大家评论。喜欢就请关注点赞转发,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