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非洲大蜗牛是入侵种,其野生个体极有可能携带致命的寄生虫和病菌,直接用皮肤去接触它们的身体组织、粘液和排泄物是很危险的。其人工饲养种类称为白玉蜗牛,一般是拿来食用和当宠物,比野生的干净很多,据说很多餐馆里的“法国蜗牛”就是用它来冒充的,但食用时也需注意,最好保证熟透。

2019年8月,一份社交群里的聊天记录曝光,某学校老师安排去抓蜗牛,有学生就去抓了野生的非洲大蜗牛,结果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高烧达到了40℃。虽然不清楚发高烧是否与非洲大蜗牛有关,但也需提高警惕,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非洲大蜗牛,是非洲大蜗牛科(玛瑙螺科)的总称,包括一大类原产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大型和中型陆生蜗牛。我国最常见的非洲大蜗牛就是褐云玛瑙螺。

褐云玛瑙螺的老家是在东非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上世纪20-30年代在厦门被发现,可能是附着在新加坡华人带来的植物传入的,后来被作为食用螺引入南方多省养殖。其卵和幼体还可随观赏植物、土壤、木材、包装箱等传播。褐云玛瑙螺食性杂食量大,雌雄同体,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寿命长达5-7年。对本土生态系统危害巨大,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也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褐云玛瑙螺是热带物种,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目前国内扩散到了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香港、TW等地。国外扩散到了东南亚和日本。美国佛罗里达也被其他品种的非洲大蜗牛入侵了,当局曾花费600万美元来清剿。

褐云玛瑙螺体型巨大,成体壳长一般7-8厘米,最大可超过20厘米。时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晒公园、马路边拍到的巨大蜗牛,把拳头、手机、烟盒拿去和它对比,显示出它有多大,甚至有人直接拿手指去戳它的触角,这些行为都是比较危险的。褐云玛瑙螺的黏液和粪便里携带大量寄生虫和病原菌,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引发脑膜脑炎、脑膜炎、视觉损伤甚至失明,严重的可致人死亡。

深圳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31.0%,感染度为89.2-154.2条/螺。感染度就是被感染的螺体内的平均线虫数量。

广州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27.3%,感染度为72条/螺.

江门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41.3%,感染度为53.4条/螺。

也就是平均每只褐云玛瑙螺体内会携带53.4-154.2条广州管圆线虫,危险性是很高的。就算煮熟了,也存在风险,因为螺肉这种东西无法保证完全熟透,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远离这些家伙,小区里如果大量出现的话就通知物业来处理。

除此之外,鼻涕虫、福寿螺等软体动物都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遇到它们也要小心。很多人养做宠物的白玉蜗牛是褐云玛瑙螺的白化种,还有些地方已经大范围食用白玉蜗牛20多年了,小时候看的故事会一类的杂志后面就有大量关于养殖白玉蜗牛的广告。白玉蜗牛比褐云玛瑙螺娇贵很多,尤其是害怕病虫,感染病虫的白玉蜗牛容易出现症状并死亡,所以一般认为正规养殖场里饲养出来的白玉蜗牛比野生的褐云玛瑙螺要安全很多。

寄生虫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基本上所有野生动物都会携带寄生虫,人类身体里也有大量寄生虫,而陆生软体动物之类喜爱潮湿环境的动物貌似身上的寄生虫更多,所以烹饪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食用野生的。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你见过巴掌大的蜗牛吗?在我们的印象中,蜗牛都是小小的,与世无争的存在。但是,有一种蜗牛,它不但有巴掌大小,而且已经成功的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入侵物种”,它就是非洲大蜗牛。那么,非洲大蜗牛到底是种怎样的生物呢?网上流传的非洲大蜗牛不能摸是不是真的呢?我们今天就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非洲大蜗牛

蜗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动物,狭义上说,它是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和大蜗牛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而广义上说,所有柄眼目下的动物都叫蜗牛,比如没有壳的蛞蝓。

非洲大蜗牛虽然从名字上看,与我们常见的蜗牛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非洲大蜗牛只是广义上的蜗牛,因为它属于柄眼目玛瑙螺科玛瑙螺属非洲大蜗牛种。因此,非洲大蜗牛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的蜗牛。

一般情况下,蜗牛的壳都是偏平的螺旋状的,而非洲大蜗牛的壳形状则更像是水生的螺类,呈纺锥形,末端比较的尖细、螺层一般在6-7层左右,壳上有褐色花纹或者棕色条纹。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它是一种完全陆栖的蜗牛,成年的体长一般在8公分左右,最大的超过了20公分。与其他的蜗牛一样,非洲大蜗牛在爬行时也会不断的分泌粘液,这样能够保存自己柔软的腹部。除此之外,“走过”留下的粘液能够一定程度的将锁定自己气味的天敌们束缚住,也是一种御敌的方法。

非洲大蜗牛的习性

由于非洲大蜗牛在移动时需要不断的分泌粘液,所以它们主要分布在比较潮湿的地区,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水分。其次,别看非洲大蜗牛体型很大,但是它与其他的蜗牛一样,都是素食性的,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叶片为食。由于食量较大,所以一旦出现在农田中,会给农作物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它也是一种农业“害虫”。

非洲大蜗牛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因为在白天,一旦被阳光持续照射,它体内就容易缺水。因此,在白天,它们通常是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再外出觅食。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

虽然非洲大蜗牛是非洲东部独有的一个物种,但是由于其个大肉多,因此早在20世纪初,就在其他的国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于是,新加坡最早从非洲引进了非洲大蜗牛。到了1933年,日本的下条久马一为了能够在台湾吃到非洲大蜗牛,就从新加坡引进了。但是,他没想到正是这一举动,让非洲大蜗牛成功的“入侵”了我国。

非洲大蜗牛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首先,它每年会产卵5-7次,而每一次就有200枚卵,也就是说一只雌性非洲大蜗牛一年就能剩下超过1000只后代。其次,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非洲大蜗牛从卵到成年个体仅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而4个月后的成年个体就拥有了繁殖能力。

正是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非洲大蜗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遍布了台湾地区,之后,又从台湾传到了我国的沿海地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并没有出现泛滥的趋势。这是因为在我国的非洲大蜗牛遇到了农药和天敌(鸟类和蛇类等等)。

不过,在美国,非洲大蜗牛就“潇洒”多了,在野生环境下,它们缺少天敌,疯狂的繁殖,让美国的许多地方头疼不已。

为什么说非洲大蜗牛不能碰?

非洲大蜗牛以其庞大的体型以及强大的繁殖能力,给植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非洲大蜗牛的主要危害之一。不过,相对来说,非洲大蜗牛对人的危害更甚。

首先,非洲大蜗牛是鼠肺虫的中间宿主,由于这种寄生虫最早是在我国广东的老鼠身上发现的,所以,又被称为广东住血线虫。一旦这种寄生虫到了人体内,极容易引发脑膜炎,早在1985年,台湾的一位企业家就与家人生吃非洲大蜗牛,最终导致一家5口死亡,唯一幸存的是他远在美国的第三个儿子。

其次,非洲大蜗牛身上除了有寄生虫外,还有许多的病原菌,比如结核杆菌,它能够直接导致结核病的发生。

并且,并不是说不生吃非洲大蜗牛就没事。科学家从非洲大蜗牛爬过的地面和植物上也检测出了各种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也就是说,非洲大蜗牛的体表都可能存在这些病原菌和寄生虫。因此,当我们人用手碰了之后,如果再与嘴接触,那么就极可能会感染。这就是非洲大蜗牛不能碰的原因,这个说法并非谣言。

总结

非洲大蜗牛早已经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中,而且相比于其他的入侵物种,它入侵后,不但会对本土的蜗牛不利(抢夺生存空间),还会对植物产生极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它是许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而这些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都是可以传染人的。因此,如果你在野外见到非洲大蜗牛,不要好奇的上手,更不要嘴馋的拿回家享用。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非洲大蜗牛本身是无毒的,在非洲,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物。

只要你胆子够大够勇敢,想吃,想摸都是可以的。

但还是要提醒一句,非洲大蜗牛携带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吃或者摸都有可能感染,威胁生命。

一起来了解一下,巴掌这么大的非洲大蜗牛。

体型巨大的“软黄金”

非洲大蜗牛,顾名思义,原产于非洲,最大的特点,就是大。

究竟有多大呢?

平时所见的蜗牛一般只有两三厘米,而非洲大蜗牛,成年后完全可以超过20厘米,比一些身材娇小的人的手掌还大。

吉尼斯纪录中,最大的标本,伸展后的长度可达39厘米,体重900克,和一只小狗一般大小。

众所周知,蜗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鱼翅、鲍鱼和干贝,被称为世界四大名菜,法式焗蜗牛更是一道享誉全球的名菜,也被誉为食物中的“软黄金”。

如此美味又营养的食物,非洲老哥自然不会放过。

在非洲,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物。

对于平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蛋白来源,他们从野外抓来非洲大蜗牛,然后切片,要么生吃,要么像牛排一样煎着吃。

对于有经济基础的人来说,会吃一些非洲大蜗牛的加工食品,例如罐头,或者在餐厅吃人工养殖的非洲大蜗牛。

好养活,成为网红宠物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非常好养活的动物,给什么,吃什么,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很低,只要干净,有蔬菜瓜果吃就可以。

寿命也很长,非洲大蜗牛在圈养环境中,可以活到10岁左右,长时间的陪伴,让它成为新晋网红宠物。

在多个国家都有人购买并收养。

贸然引进,导致成为全球入侵物种

好吃和当宠物,是非洲大蜗牛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

很多商人看到大蜗牛在非洲如此受欢迎,看到了商机,纷纷引入自己国家养殖。

一些宠物爱好者也纷纷购买,作为宠物饲养。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坚持太久,一开始的无心引入,导致后期非洲大蜗牛泛滥成灾。

1966年,美国出于教育目的引入大蜗牛,短短几年,就长到了几万只的规模。

好养活,什么都吃的特性,来到新环境的大蜗牛,如同来到了天堂,导致大面积的农作物被啃食破坏,威胁当地生态环境。

繁殖能力极强,一次产150-300个,一年4次,也就是说,一只雌性大蜗牛一年完全能产1000个以上的后代,再加上寿命又长,扩张速度极为惊人。

我们国家也没有幸免,大蜗牛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的物种之一,现在的南方城市,雨后的道路上,还能看到这种动物。

既然好吃,为什么不通过吃来解决?

显然对于这种食物,号称能用吃来解决一切的中国人,也不敢下口。

因为这样的大蜗牛,虽然本身无毒可食用,但会携带一些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鼠肺线虫(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脊形管圆线虫(胃肠管圆线虫病)、血吸虫(血吸虫病)等等。

1985年台湾,一家五口就因为生吃大蜗牛导致集体死亡。

不仅如此,专家还建议,不要饲养这样的动物作为宠物,看到后,也不要触摸,它的体表也是不干净的,只要接触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

即使高温能够杀死一些寄生虫,但这种心理阴影会一直存在,中国又不是没有好吃的,市场上也能找到养殖的白玉蜗牛,安全系数高很多,消费者自然也不会再作死要吃非洲大蜗牛,也就没了市场。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大家在网络视频或者照片上,有时会看到有关大蜗牛的身影,它们以其超出普通种类许多倍的庞大身躯、缓慢移动似乎憨态十足的萌蠢模样,成为一些人士“把玩”的宠物。这种体型很大的蜗牛的名字是非洲大蜗牛,与我们常见的那种小小的蜗牛反差极大,不但能危害树木、草原,而且还会“糟蹋”各种类型的粮食作物,我们对它们的感受似乎都被外表所迷惑,是一种十足的有害生物。听一些人说非洲大蜗牛不能用手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非洲大蜗牛的样子与常见的小蜗牛类似,看上去像是一个“放大版”,实际上它与小蜗牛的亲缘关系并不怎么近。从大的分类来看,非洲大蜗牛与常见的小蜗牛都隶属于腹足纲柄眼目,但再往下细分就出现了分异,其中小蜗牛为蜗牛科,而非洲大蜗牛为玛瑙螺科,可见,非洲大蜗牛与海洋中的螺类似乎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大家在网络上看到的欧洲一些地方,还会利用大蜗牛做一些菜品,这些大蜗牛实质上与非洲大蜗牛也不是系出一门,而是隶属于柄眼目下的大蜗牛科,所以欧洲大蜗牛本质上还是蜗牛。

非洲大蜗牛从形状上看,一般体长在7-8厘米,最大的可以长到20厘米左右,体重可以达到40-50克,背上有螺旋状的外壳,呈现7-9层的壳层螺旋,根据身型的大小,螺壳大小也不一,通常情况下静高度可以达到3厘米以上。非洲大蜗牛在行走时,和其它大部分的小蜗牛一样,其腹部也会分泌较多的黏液,在地面上留下光亮的印迹,从而保护着其柔软的身体不被地面尖锐的凸起所伤害。

从生活习性上看,非洲大蜗牛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白天“睡大觉”,晚上出来活动,主要以各种绿色植物、植物的种子为食,这其中就包括农作物、花卉、瓜果等,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同时,由于非洲大蜗牛的繁殖能力惊人,每3个月即可产卵一次,每次产卵近300粒,而且卵的孵化和幼体成熟的时间较短,不到半年即可性成熟,所以在人类活动的不自觉携带、或者当成宠物饲养等的影响下,非洲大蜗牛从非洲迅速向世界很多地区蔓延,成为让人们头疼的外来物种。

在我国南方地区,非洲大蜗牛于2013年首次发现,然后短时间内在农田菜园里蔓延开来,成为我国第一批16个外来物种之一,虽然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民朋友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它们的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南方城市一些居民小区的草丛中也时常会发现它们的身影。专家们呼吁,尽量不要触摸这些非洲大蜗牛,更不要去吃它们,一旦发现它们,要及时与物业或者生物管理部门联系,使用专门的方法进行捕杀。不过,我们在一些关于纪录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非洲集市上经常有售卖这种大蜗牛的,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非洲大蜗牛栖息在潮湿阴暗的环境,而且有时候还会以动物的腐尸为食,因此它们的身上会携带有多种有害的细菌病毒,是某些人畜寄生虫和病原体的中间宿主,比如假单胞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沙雷氏菌、芽孢杆菌、圆管线虫、血吸虫等等,可以传播结核病、脑膜炎、肠炎、呼吸道感染等诸多疾病,即使高温环境下,有些病原体和病菌也不会全部死亡,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非常大。

之所以非洲有些地区的人们经常食用非洲大蜗牛,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当地的卫生条件不佳、人们的卫生观念不强,再加上有时会出现食物短缺的问题,使得非洲大蜗牛成为了当地的“网红”食品,不过一些人在食用、把玩这些蜗牛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有时还会威胁生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它们的样子所迷惑,不要像有些照片那样把它们放到手掌上或者身体上把玩,更不要贪图一时口舌之欲一吃了之,皮肤出现过敏事小,一旦被病毒细菌和病毒体影响到身体健康,出现相应的疾病就得不偿失了。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非洲大蜗牛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蜗牛之一。

它们可以长到像老鼠一样大,而它们的外壳甚至会炸毁汽车轮胎。

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蜗牛繁殖得很快,一只蜗牛一年可以产卵一千多个。它们的寿命一般有三到五年,有些甚至长达九年。

与大多数蜗牛不同的是,非洲的巨型蜗牛不仅吃腐烂的有机物也吃植物,它们吃超过500种植物,其中一些甚至被认为可以咀嚼灰泥和塑料容器,因此它们对农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一项对非洲蜗牛进行的研究证明,看似无辜的软体动物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这些蜗牛原产于东非,出现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世界100大入侵物种名单上。

巨大的非洲蜗牛,以及其他种类的蛞蝓和蜗牛,都能携带一种叫做鼠肺虫的寄生虫线虫。这些微小的蠕虫如果被摄取,进入血液循环并进入大脑,在那里它们会导致嗜酸性脑膜炎。

患者的症状包括头痛、刺痛、麻木和肌肉不自觉的弯曲。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所以,如果你在院子里看到一只巨大的非洲陆生蜗牛,千万不要碰它。

  • 请致电当地农业部门,让专业人员指导你或者等待他们上门来处理它。

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我们常见的蜗牛一般都是人畜无害的,但有一种蜗牛非常危险,它就是非洲大蜗牛。顾名思义,这种蜗牛最早来自于非洲,后来这种蜗牛作为食物被引进了其他国家,现在已经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等地,还成了世界性的检疫有害螺类。

在我国,非洲大蜗牛已经扩散到广东、云南、湖南、广西、福建以及台湾等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园林植被和农作物更是深受其害。

想要认识非洲大蜗牛,首先就要从它的生态习性说起

非洲大蜗牛又被称为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以及法国螺,其外壳能长到7~8公分,最大的超过20公分,不过超过15公分的非洲大蜗牛在国内就比较少见了。

非洲大蜗牛一般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夜行性明显,主要见于果园、菜地、农田等杂草丛生、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晚上,如果你在广东等地居民生活区的街道里打开灯光,说不定就能发现这种蜗牛。

另外,只需短短4个月的时间非洲大蜗牛就能够发育成熟,长成成体后每年可以繁殖5~6次,每一次可以排出100枚左右的卵,繁殖力还是相当强悍。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非洲大蜗牛可以活5~6年,最长可以活到10年。

▲正在排卵的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本身的爬行速度有限,种群扩张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它的传播方式主要还是以人为传播为主,具体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

2013年8月的香港媒体报道称,美国佛罗里达州遭受了大量的非洲大蜗牛入侵,当地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宗教组织为了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引入的。在中国,非洲大蜗牛的第1次目击事件发生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2012年广东东莞等地也发现了这种螺类,东莞局还对发现的蜗牛进行了集中熏蒸处理。

那么,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碰呢?

主要是风险太大了:

非洲大蜗牛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随意触碰就有可能感染病菌菌和寄生虫,尤其是人体脑膜炎线虫。

曾有过一份研究表明,非洲大蜗牛体内的寄生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经过病原检验的非洲大蜗牛群体中,有90.9%的蜗牛都携带铜绿假单胞菌,有30.9%的蜗牛都携带有枸橼酸杆菌,20.9%的蜗牛还有肠杆菌

此外,非洲大蜗牛死去后很有可能会招来苍蝇,而这些苍蝇则会进一步传播伤寒病、结核病,对人群的危害极大。

即便如此,非洲大蜗牛在一些地区依然被做成了料理,比如台湾的炒螺肉就是取材于非洲大蜗牛。但是一定要注意,处理这种蜗牛必须要高温加热、彻底灭菌,螺肉要完全熟透,这样才能彻底杀灭广东管圆线虫,减少被病原菌感染的概率。

非洲大蜗牛一旦爆发是非常恐怖的,防治与杀灭工作一点也不能马虎。在云南,就这种蜗牛会对200多种植物产生危害,曾经记录在案的最大密度甚至达到了80头/平方米,该地区平均有15.4%的农作物因此受到严重侵害。

对于那些已经入侵到城乡居民生活区的非洲大蜗牛来说,威胁性就更高了。如果居民或游客缺乏对这种生物的认知,那么很容易就会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中招”。因此,做好与非洲大蜗牛相关的知识科普与宣传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