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银环蛇是北半球最毒的蛇,它的危险性与它的环数没有任何关系,所有银环蛇都不能惹,就算是一条环都没有的白变异银环蛇,也同样具有致命危险性。

现在网上有一个怪象,就是把一些稀奇古怪、毫无根据的说法都加上一个“农村老人说”,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吹牛胡说了,反正可以让“农村老人”来背锅。你要是反驳他,他就说你太年轻,见识短。这种把戏见怪不怪了。

按照网上一些营销耗的说法,银环蛇的环数为单数的话毒性和攻击性更强。这真是惊到我了,居然连这种东西都编出来了,银环蛇身上的百环少则四十条,多则六十几条,等你数清楚了,多半人都凉了,况且银环蛇的毒性和它的环数毫无关系。

银环蛇头颈部为黑色,躯干和尾巴黑白相间,黑色部分更大,身上的白环数目在一个大范围内随机产生,躯干有30-50个白环,尾部有9-15个白环,因个体而异。

有些地方把银环蛇称为“四十八节”,认为它身上的白环有48个,我在网上找了3张银环蛇的图片数了一下,有2张确实是有48个白环,有一张只有43个。

但辨别银环蛇并非只看黑白相间的体色,因为还有其他蛇也有相似的外观,比如黑背白环蛇和福清白环蛇,但它俩是无毒蛇,是白环蛇属的。

银环蛇的其他特征还有:黑环与白环边界清晰;头部圆滑,尾部短粗;躯干呈三棱柱状,也就是身体横截面呈三角形,可以看见明显耸起的背脊;背脊上有一列六边形鳞片,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银环蛇幼体头部有蝙蝠纹,成年之后就没有了。

银环蛇属于眼镜蛇科-环蛇属,这个属之下共有12个种,除了银环蛇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印度环蛇和金环蛇。印度环蛇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金环蛇是黄黑相间的,俗称减速带。

银环蛇的毒性北半球第一、世界前五,皮下注射LD50值为0.09mg/kg,它的平均排毒量为4.6毫克,只需1毫克就可杀死成年人。

上面就是一些治疗毒蛇咬伤所需的抗毒血清剂量参考表。

银环蛇平均只有几毫克毒液,就需要20000U的抗银环蛇毒血清。眼镜王蛇虽然更猛,但它平均排毒量就有421毫克,最高排毒量达到1700毫克。

好在银环蛇性情温和,比较害羞,受干扰时会迅速逃走,所以咬人记录较少。我国咬人最多的蛇是短尾蝮,致死率最高的是眼镜王蛇,银环蛇虽然最毒,可危险程度比不上这两种毒蛇,不过也不能去招惹它。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兴来回答问题。

题主说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真是活久见,我是第一次听说,银环蛇的厉害程度还与自身环数单双有关,题主真是脑洞大开,让人佩服。

银环蛇最明显的特征是蛇周身黑白相间搭配,看起来还是很漂亮的,素有黑与白惹不得。说明银环蛇是剧毒蛇类,一旦被它咬伤,在半小时之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可能有危险,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去招惹银环蛇。

银环蛇喜欢晚上出来觅食,喜欢穿跃草丛中,潜伏捕食。银环蛇天性胆小,比较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如果人在野外手抓或者脚踩到银环蛇,它也会咬人,所以夜晚在野外,最好穿雨靴戴皮质手套搞野,防止被银环蛇咬。当然,在野外的夜晚,最好带强光手电筒,可以看清楚地上的动静。

像题主说的,银环蛇环数单双数怎么数的?是银环蛇一动不动让你数吗?还是你把银环蛇抓到了再数呢?真是替你着急,如果你数学成绩不好,数不清50以内的单双数怎么办呢?唉,我也糊涂了,不纠结了,我只知道,被银环蛇咬,时间错过,横竖都是si,谁还在乎咬你的是单双数呢?

我是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银环蛇身上一共有30-50个白色或者乳黄色的圆环,我们遇到银环蛇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数清楚到底有多少个圆环,而且银环蛇也不可能一动不动的在那等着你数完,因此,“银环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显然是个谣言。

不过,作为我国陆地上最毒的蛇,银环蛇的毒性确实凶得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银环蛇到底有多毒?它真的如传言中那么可怕吗?(由于真蛇图片可能引起部分小伙伴不适,所以我们尽量用卡通配图)

银环蛇有多毒?

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下的蛇类,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上有着白色和黑色的圆环,其中白色圆环比较窄。当然,并不是所有黑白圆环的蛇都是银环蛇,比如美国的黑白王蛇以及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的白链蛇也具备这一特征,不过黑白王蛇的白色圆环非常的宽,基于与黑色圆环等宽,而白链蛇与银环蛇最大的区别是银环蛇的白色圆环分布很均匀,而白链蛇身体前半段的圆环间距很大,后半段的间距明显很小。

银环蛇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以及西南地区,它在我国蛇类中知名度仅次于“蛇王”眼镜王蛇,这是因为银环蛇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陆地上毒性最强的蛇。那么,银环蛇的毒性有多强呢?

一般情况下,毒蛇毒性的强弱数值会用半数致死量(LD50)来表示,单位是mg/kg,数值越接近0,毒性越强,而在实验中,银环蛇的LD50数值高达0.08mg/kg,也就是说平均0.08毫克的银环蛇毒就能杀死体重为1公斤的动物。

而我们常说的眼镜王蛇其LD50数值不过只有0.35mg/kg,这还是在我国分布的眼镜王蛇,在其他国家分布的眼镜王蛇LD50的数值更低只有1.31-1.93mg/kg。

在我国毒性能与银环蛇一较高下的只有长吻海蛇,它的LD50数值在0.067-0.227mg/kg之间,平均值在0.15左右。在许多资料中说长吻海蛇比银环蛇更毒,其实就是根据其LD50的下限来的,所以不太严谨。

除了毒性外,决定毒蛇强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单次排毒量,像眼镜王蛇的LD50虽然不出众,但是作为世界上排毒量最大的毒蛇,它照样致命。不过,从银环蛇的单次排毒量上看,它几乎是“弱鸡”级别的,因为较小的毒腺只能存储少量的毒液,这使得银环蛇的单次排毒量只有20毫克左右

但是,不要小瞧这20毫克,在强大的毒性加持下,它的一口就能咬死至少体重为250公斤的动物。而且银环蛇是一种神经毒素的毒蛇,这种毒素会严重地侵害到动物的神经系统,而且由于这种毒素发作之前几乎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容易被人忽视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最终导致死亡。

银环蛇真的非常可怕吗?

如果单纯的从毒性上看,银环蛇确实可怕,但是判断一种毒蛇的可怕与否并不能只看毒性,还要看它伤人的几率。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五步蛇,也就是尖吻蝮,它的LD50只有9.2mg/kg,但是其排毒量平均达到了210毫克,是银环蛇的10倍,而且它体色与环境色几乎融为一体,这样人即使从旁边走都很难辨认,从而被其咬伤。再加上它的毒素为血循毒素,会造成伤口肿胀甚至溃烂,所以在我国五步蛇是最可怕的毒蛇之一。

相比较五步蛇,虽然银环蛇的毒性更强,但是它并不可怕,这是因为一方面五步蛇性情凶猛,主动攻击性强,而银环蛇天生胆小谨慎(繁殖期除外),见到人后,银环蛇通常的第一反应不是迎战和攻击,而是逃走,此时只要人没有阻断它的逃跑路线,它是不会咬人的。

另一方面银环蛇是一种喜欢栖息在水边的蛇类,这是因为在银环蛇的食谱中占比最大的就是蛙类、泥鳅、黄鳝等水生动物,而且银环蛇昼伏夜出的习性也避开了人的主要活动时间,而这就是喜欢夜钓的小伙伴能够遇到银环蛇的主要原因。

写在最后

“银环蛇千万不要惹环数为单数的”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因为不同的银环蛇毒性都差不多,而且人遇到毒蛇显然不会很快的发现它的环数是单是双。

虽然银环蛇是我国毒性最强的毒蛇,但是它们生性胆小,很少攻击人,所以作为毒蛇它固然可怕,但是远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谢谢头条相邀

在农村,银环蛇是一个毒物,大家都避而远之,银环蛇很容易辨认,它的全身都是黑白相间的环纹,所以也叫“银包铁”,性格温和,身体也不算太长,一般也就一米多,但是可不能小看,它是当今世界陆地上的第四大毒蛇。

关于它的环数,银白色的环数会多一些,黑色或蓝黑色的环就会数少一些,银白色的呢,它的环数通常在30-50环左右,但有一点,银环蛇个体大小不同,环数可能也是不相同的,这不能代表着单数还是双数的哪个的毒性大。

现在也没有人会去专门统计银环蛇的环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只要是银环蛇,它就拥有微量毒液致人丧命的危险。所以不管环数是不是单数,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能以这个作为判断依据。单环也好,双环也罢,看到赶紧让开,小心为好!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因为环数是双数的,也不能惹啊。银环蛇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剧毒蛇类。与众不同的是,银环蛇的头部呈现出椭圆形,与寻常毒蛇的三角形有着很大的区别,头部倒是和无毒蛇乌梢蛇有点类似。

说起银环蛇如果环数是单数不能惹,这倒有点像“被五步蛇咬之后,不能走到五步”,是一种误传或者谣传。银环蛇是没有环数的区别的,恐怕在野外遇上银环蛇,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冷静地数一数它究竟有几个环的。

银环蛇的毒性很强,在被咬之后若是在2个小时内没有注射血清,生还的几率很小。因此,在野外看见这种蛇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躲远一点。银环蛇的体长一般成年后在1米以上2米以下,习性是昼伏夜出,在春季的白天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银环蛇的性情在毒蛇中算是温和的,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银环蛇的毒性极强,在全世界的毒蛇中排第四,在全国范围内当属第一。在被银环蛇咬伤之后,不会有很强烈的痛感,反倒会想要昏昏入睡。在睡眠中,人体会因为毒性麻痹而失去呼吸。

结束语: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离银环蛇远一些,无论它有几个环。银环蛇虽然性格温和,但人若是出现在它正前方,它也会毫无征兆发动攻击。一旦被银环蛇咬伤后,若是2个小时内没有注射血清,则死亡概率极高。

农村老人说银环蛇千万不能惹环数是单数的,为啥呢?

攻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