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古籍对于“女儿国”有诸多记载,其原型可能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母系氏族小国家、小部族。现代人对于女儿国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及其相关影视剧,但早在吴承恩所处的明代之前,就有不少关于 “女儿国”的传说,吴承恩描写女儿国的灵感可能就来源于这些传说。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晋朝郭璞对“水周之”注释道:“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这个“女子国”有可以让女子怀孕的“黄池”,这点与《西游记》当中的“子母河”异曲同工。而且如果生出的是男孩,则三岁时就会夭折。

《北史·女国传》记载:“女国,在葱岭南。其国世以女为王,姓苏毗,字末羯……恒将盐向天竺兴贩……隋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后遂绝。”

相同的记载在《隋书》里也有。

《隋书》第四十八卷节选:“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

《旧唐书》中的记载也类似,但将其命名为“东女国”。

《旧唐书》第197卷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

综合《北史》、《隋书》、《旧唐书》来看,这个“东女国”是确实存在的,疆域大概包括了现在的四川甘孜、昌都地区以及青海玉树一带,与党项、天竺相邻,靠向天竺贩盐获利。东女国靠近唐僧西天取经的路线,所以《西游记》的西梁女国原型极可能就是这个东女国。按照描述来看,东女国是个母系氏族国家,女性地位极高,权力和财产集中在女性手里。东女国人口有4万余户,如按每户5-7口人计算,大概有20多万人。后来这个东女国被吐蕃给吞并了。直到今天,四川西部地区还生活着母系氏族部落,比如摩梭人和扎坝人,扎坝人被认为是东女国的余脉,他们仍然盛行“走婚”制度,保持着“男不婚,女不嫁”的母系社会习俗。

吴承恩《西游记》的主要灵感来源《大唐西域记》里也记载了一个“西女国”。

玄奘和他的弟子辩机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货,附拂懔国,故拂懔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

拂懔国,传统学者认为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那么这个西女国在地中海。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女战士组成的民族——阿玛宗人(亚马逊人,也就是神奇女侠的背景),阿玛宗人占据着小亚细亚、佛里及亚、色雷斯和叙利亚的许多地方。所以,这个西女国可能是玄奘在天竺听来的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神话故事。马可波罗也在印度听到了这个故事。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到,向南海行约五百里,则到达二岛,一个称为男岛,住的都是男人,另一个则为女岛,住的都是女人。每逢三月时,男岛上的男人们便会划船前往女岛,与岛上女子交好,总共约有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男人们又返回自己的岛屿。此后女子生出的儿女中,女的就归母亲,男的就抚养到14岁后送回男岛。

这个女岛就是阿玛宗人(亚马逊人),男岛就是《奥德赛》里面记载的加加尔人,加加尔人会定期与阿玛宗人繁衍后代。

除了上面这些,印度《摩诃婆罗多》、阿拉伯《印度传奇》及欧、北美、澳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关于女人国、女人岛的描述。无论是国内史籍记载的女子国、女国、东女国、西女国等,还是国外记载的女人国、女人岛,其原型很可能都是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由于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高,男性地位低,就被误传为只有女性,没有男性,继而衍生出喝了就能怀孕的“子母河”一类的传说。

所以,真实的女儿国存在,但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相比较《西游记》里的降妖除魔,也许最柔情的片段就在女儿国了。西游里的女儿国是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国度,一条神奇的河流就可以帮助她们繁衍后代,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的。但在历史上,却真真切切的出现过类似女儿国的国度,它以母系社会的政权形式存在,也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被记载,可以算是女儿国的历史原型。

在《西游记》中,女儿国位于通天河畔,距离灵山五万四千里,也就是通往西天的轴心线区域。如果按照玄奘西行的路线看,这个距离都已经达到中亚地区了。《山海经》里也提到过女子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日一门中。”魏晋时期的学者郭璞对这句话做过注释,说是在女子国中,有一个黄池,女子到这个黄池洗澡就会怀孕生育,但生出的若是男孩,寿命只有三岁,这可能就是西游记的另一个灵感来源。

“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旧唐书》

玄奘在西行回忆录《大唐西域记》里,也提到了一个国家,即“大雪山中”的“东女国”,这个国家世代以女子为王,与《西游记》里的女儿国有点相似。除了这部游记外,史书中也记载过这个女东国,并且记录了其民族属性,政权形式。《隋书》里也有过类似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所以这个东女国与苏毗国应该是同一个指向,因为玄奘描写的大雪山,就是所翻越的葱岭。

按照隋唐史料的记载,这个东女国大致出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位置在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带,都城遗址在今阿坝州金川县。这个位置与玄奘西行路线是有错位的,这可能是古代地理变迁与今天有所差异而造成的。东女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女性为尊,《旧唐书》记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隋书》则记载“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这说明“女儿国”里并不是只有女人,只不过男人的地位较低,只从事国家的保卫、重型劳动等工作。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只知道东女国存在,并且是女性为尊,掌握政权的国家。且在隋唐时期向中央朝廷进行朝贡,其后便无记载,由于历史上的吐蕃在七世纪末崛起,所以同一片区的东女国很有可能被吐蕃吞并,故而消失在历史之中。但后世的《西游记》又将这个神秘国度展现出来,抒写了一段女儿国的神话故事。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有女儿国,就是《旧唐书》记载的“东女国”,在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蛮,记载了15个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其中就有东女国,全篇1300余字,描述的非常详细。

记载第一句就讲了“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女国的地理位置,东与茂州,东南与雅州相接,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与道孚县一带,百姓有四万余户,都居住在山谷间,军队万余人,习惯住雕镂,保持母系氏族制度。

东女国女王居住遗址。

东女国最大的特点是重女轻男,一切权利都掌握在女性的手中,东女国最高领袖是女王和副女王,都是民选出来的,女王死后副女王继位,做官的都是女性,国中男的劳动、服役和当兵,家庭中的主人也是女性,主导一切事务,与男的没有夫妻关系,使用天竺文字,有殉葬习俗。

旧唐书记载,隋朝时蜀王杨秀来招降东女国,被拒绝,唐朝时与吐蕃关系良好,大环境下,东女国讨好吐蕃同时,也多次向唐廷派使臣进贡,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这是个从三品的散官,后来逐步和其他部落迁至大渡河居住,依附唐朝,因受外来文化影响,东女国逐步演变成父系社会,唐朝和吐蕃瓦解后,一些东女国部落依旧生活在深山峡谷,逐步被遗忘。

在今天四川省道孚县、雅江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扎坝人,到了现代,他们依然保留着走婚习俗,根据四川康藏研究所的考察,这种古老的母系社会的扎坝人,极有可能是东女国的后裔。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历史上有女儿国,但不是《西游记》中反映的那样。

女儿国,史称“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是川西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主要活动范围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地区。东女国王城遗址位于今甘孜州丹巴县。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绝非文学作品中那样的女人靠喝子母河的水来生育繁衍。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闭塞,社会生产的严重落后,其部落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得以延续下来。

东女国时期,昌都地区及四川西北藏区已有较发达的文明。当时东女国人口4万余户,胜兵1万余人,散布于山谷之间的八十余座聚邑之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一般民众所住的为上下六层,而女王所居则有九层,这表明了东女国高超的建筑水平。东女国还使用文字处理,文字同于天竺;盛行历法,以十一月为正,即以十一月为一年之始。

扩展资料:

《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为渡。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女儿国。创立者是一个名叫唐旄(mao)羌的原始部落,属于古老羌族的一支。这只羌族是从天山以南到葱岭一带的羌族人迁徙而来。占据了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以逻些为中心的许多高原牧场。

两汉时期,唐旄羌和发羌几乎占据了整个西藏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旄羌改称“葱茈(茈)羌”, 地盘南邻象雄、发羌,北靠西域长史府。五胡十六国时期,葱茈羌开始被称为“女国”,因为是以女人为王的缘故,明显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它或许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过的女儿国的原型。试想,一个美丽骄傲而诗意的女子,支配着这样一个遥远、神秘而浪漫的王国,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和遐想的地方。

其实女国并非没有男人,只不过男人不当家罢了。在这个特殊的国度里,男人专管战争,生产和生活由女人负责。国政由女王和小女王共同执掌。女王死后,按惯例在王族中选出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女王。女王的丈夫号金聚,不能参与政事。

女国北接于阗,东北与居住在青海玉树一带的苏毗为邻,西境是天竺,南面是吐蕃。女国有两个都城,女王驻年卡宁巴(今西藏尼木县东南),小女王驻儒那堡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西北)。

问题还是出在她们“大小女王并存”的政治体制上,因为汉语的造字者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中心叫“忠”,两个中心叫“患”。在吐蕃三十世赞普达布聂西执政时期,女国发生内讧,小女王弃邦孙吞并了大女王达甲瓦的领地。大女王的一些男性旧将不服,开始对吐蕃赞普暗送秋波。后一任吐蕃 赞普论赞弄囊在得到女国叛臣里应外合的承诺后,亲率精兵1万人,顺利攻克了小女王的儒那堡寨,女国被吐蕃吞并。

大喜之下,论赞弄囊对叛归吐蕃的4位女国领主论功行赏:以都瓦堡寨及1500户奴隶赐给娘.臧古,以萨格森的土地及1500户奴隶赐给巴.鱼泽布,以1500户奴隶赐给农.仲波,以1300户奴隶赐给哲蚌.纳生。就这样,女国断送在了4位男人手中。

如今,当你走进丹巴嘉绒藏区,当地人会不无骄傲地告诉你,“嘉绒”即“女王的河谷”, 曾经的女国国王是一位穿着青色绸缎长裙的美丽女子,历史上神秘消亡的东女国国都就在这里。当地的美丽姑娘,可以称得上是整个西藏地区最漂亮的,因为她们是曾经女国国王的后代。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吗?

历史文献中确实有女儿国记载。

《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原型,很可能就出自历史上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的《大唐西域记》里关于女儿国的描述:

拂惊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

拂惊国,有可能指的是罗马帝国亦或是拜占庭帝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拂惊国的西南的岛屿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只有女人,没有男人。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最远也就在天竺留学,并没有到达过欧洲,所以这件事很可能是来自印度的道听途说,虽然确实被写入了《大唐西域记》,但真实性应该基本上等于零。

《隋书》和《旧唐书》中出现的“女儿国”

《隋书》是正经的史书,比《大唐西域记》要严肃,但是也出现了关于“女儿国”的记述:

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

《隋书》中的女国,并不是没有男人,而是一个尊崇女尊男卑的国家。妇人地位高,男子却地位低,唯一的好处就是,女人不爱嫉妒。

《旧唐书》把女国的记录更加丰满化了,非常详细的对“东女国”做了记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散在山谷间。

这个东女国,和《西游记》里的女儿国实在是有些出入了,女子地位高,但确实有男子,只不过如同中原一般,属于从属关系。

女人做国王,死后由其女儿继承王位。普通老百姓也是女人作为家长,孩子都跟随母姓,除了女人的地位高,实在是因为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因为东女国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所以女子怀孕,很难确定谁是孩子的父亲。

所以,加入史书上记载的女儿国是真的,也绝对不是《西游记》里那个让无数男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