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螳螂等比放大至大象大小,是否是自然界霸主?

在同等比例条件下放大,同狮子老虎各种猛兽相比pk,是否是自然界最强?

把螳螂的体型放大到象那么大,它要么憋死,那么热死,要么瘫在地上动弹不得。昆虫作为低等动物,仅靠放大体型就敢和哺乳动物PK,简直是开玩笑。在网上经常看见一些人说把“昆虫放大到老虎狮子那么大可以秒杀它们”、“把昆虫放大1万倍就能称霸自然”、“同体型昆虫无敌”等等,这些言论我称为“昆虫放大无敌论”。到处宣扬这些言论的人对昆虫的特性一窍不通,单纯的认为“蚂蚁能举起自身几十倍重的物体、蜣螂能推动自身几十倍重的粪球,所以将昆虫放大,它们就是无敌的。”这种言论都是极为片面的,只看见了体型和力量的对比,却忽视了昆虫的身体特性。简单来讲,昆虫的特性决定它们只能微型化,无法大型化,将昆虫体型放大到巨型哺乳动物那么大,只有死路一条。昆虫作为低等动物,缺陷很多。

昆虫的呼吸方式是硬伤,放大后会迅速窒息而死。

昆虫拥有特殊的呼吸方式,螳螂就是一种昆虫,昆虫的呼吸循环系统是开放式循环系统,昆虫在体侧壁有气门,与空气接触,通过气管直接将空气送入细胞间隙为细胞供氧,而不是通过血液运输。较高等的脊椎动物是闭管式循环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对氧气利用率极低,如果昆虫体型增大而空气含氧量不增加,昆虫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维持生存。所以将螳螂放大到大象那么大之后,它的呼吸系统无法快速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会因全身缺氧而死。

昆虫最辉煌的时期是3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那时候的大气含氧量为史上最高值,达到了35%,整个石炭纪的平均大气含氧量为32.3%,所以当时出现了地球史上最大的昆虫(“大气含氧量越高体型越大”只适用于昆虫),翼展75厘米的巨脉蜻蜓(体长70厘米的普莫诺蝎和3米长的巨型马陆不是昆虫)。尽管巨脉蜻蜓是昆虫的极限,但它体重还不如一只鸽子,所以昆虫一直没有大型化,因为大气含氧量不支持,强行增大昆虫体型,它们的呼吸系统跟不上,会被憋死。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推翻“昆虫放大无敌论”。

昆虫的散热能力也很低,放大后会热死。

昆虫不是恒温动物,它们没有成熟的体温调节技术,浑身覆盖的几丁质外骨骼也阻碍了热量散发,无法像哺乳动物一样出汗来降低体温,昆虫调节体温主要依靠简单方式,比如昼伏夜出,哪里凉快待在哪。比较高级的昆虫会将热量引导到腹部,把腹部当作散热器。还有些昆虫会将体液或排泄物留在体表,靠蒸发来散热。总之,昆虫的散热方式非常简陋。我们都知道,随着体型的增大,物体的相对表面积(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会相应减小,导致体表发散比率变小,热量流失的速度就会变慢,因此体型越大的动物越不容易散热。

如果把螳螂的体型变成大象那么大,它无法快速排热,导致核心温度过高,会被活活热死。

外骨骼只适合微型动物,不适合大型动物。

昆虫体表有角质层,主要成分为几丁质,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外骨骼对于昆虫和所有节肢动物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它们体型不大,体重很轻,所以外骨骼非常给力。但如果将它们体型放大了,外骨骼的承重就是个大问题。把蚂蚁放大到人类那么大,它们的细腿就无法承载它们的体重,会瘫在地上。螳螂放大到大象那么大,它们走路都很困难。

昆虫的神经系统也很差。

节肢动物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约为1-2m/s,所以昆虫体型越小反应速度越快,这就限制了它们的体型发展,否则会死于反射弧过长,如果螳螂有大象那么大,你踢它屁股一脚,它要好几秒才能反应过来。相比之下,脊椎动物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至少是100m/s,你踢大象屁股一脚,它能立即做出反应。总之,昆虫的进化水平是很低的,哺乳动物在各方面都对昆虫具有碾压般的优势,这是几亿年的代差,昆虫仅靠放大体型就想和哺乳动物PK简直是异想天开。如果昆虫变大了就是无敌的,那它们为何不努力演化出巨大的体型呢?因为它们的身体特性不支持,注定它们只能微型化,不能大型化。

所以,鼓吹“昆虫放大无敌论”的还是歇歇吧。

如果把螳螂等比放大至大象大小,是否是自然界霸主?

在地球生物的进化史上,昆虫体型最大的时期是被称为“巨虫时代”的石炭纪,在这个地质时期,蜻蜓的翼展达到了1米、蜘蛛的体长超过了20公分,其中巨脉蜻蜓更是被称为史上体型最大的昆虫。正是有了巨虫时代,在当下才有了对诸多昆虫放大的猜想,那么,如果将螳螂放大到大象大小,会发生什么呢?它能够成为自然界的“霸主”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螳螂的实力

螳螂属于昆虫纲螳螂目,在整个螳螂目下有15个不同的科,超过2000种不同的种类,其中大部分在螳科下。不同的螳螂体型有着较大的差别,已知的最小的螳螂为印度拳击螳螂,它的成虫体长仅有3公分左右,而最大的螳螂为绿巨螳螂,它的体长可达10公分以上。

既然提到了印度拳击螳螂,我们就简单的来说一下这种神奇的小螳螂,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螳螂的千足。一般情况下,螳螂的前足比较的细长,且上面布满了锯齿状的凸起,但是印度拳击螳螂则不同,它的前足特别的宽,从侧面前就像是带了拳击手套一样。如下图:

不管是哪一种螳螂都是凶猛的食肉昆虫,只不过体型越小的螳螂捕猎的昆虫体型越小而且。但是,无论所有螳螂都有捕猎比自己体型大的动物的能力。这就要得益于螳螂的“武器”了。

螳螂有着异化的前足,从整体上看,螳螂前足就是一对大镰刀,而且一共分为三节,最靠近身体的一节起到支撑作用,第二节最长,内侧布满了锯齿状的凸起,非常的锋利,最前端的一节是钩状的,也是非常的锋利。在非进攻状态下,螳螂最前足最前端的关节与第二节是呈并拢状态的,当捕猎时,最前端的一节舒展开来,可以将猎物钩住,随后向第二节弯曲,此时,猎物会被螳螂的镰刀牢牢的夹住,“镰刀”上的锯齿状凸起也会刺入猎物体内,随着前足的不断收紧,猎物逐渐的失去反抗能力。

此时,螳螂嘴部的两片不大的牙齿会将猎物慢慢的肢解。正是凭借如此强大的武器,螳螂能够杀死比自己体型大的蝉、蛇、老鼠,甚至是鸟类等,比如上面我们说的非洲绿巨螳螂就是名副其实的“螳螂刺客”。再加上螳螂有着由10000只小眼组成的复眼,因此它的视力非常的好。

因此,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会飞再加上较好的视力,让螳螂成为了昆虫界中战斗力最强的生物之一。

螳螂体型大大象那么大,会发生什么?

大象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虽然大象是食草动物,但是在原生环境中,它可是连老虎、狮子等顶级食肉动物都不敢招惹的存在。就拿成年非洲草原象来说,在食肉动物大都是群居的非洲大草原上,成年的非洲象“傲视群雄”,就连狮群都对它们没有任何的想法。成年非洲草原象体长平均在6.5米左右,体重在4.5吨左右,它的身长和体重比为1.7:1(米和吨比)

而一只体长为10公分的螳螂,体重不过仅有15克左右,按照这个比例算,即使螳螂长到6.5米,也就是变为原体长的65倍,体重也不足1千克。因此,即便是螳螂长到大象的长度,其还是一只细长瘦弱的螳螂。

而且螳螂作为一种昆虫是没有内骨骼的,它的身体支撑完全靠的是外表的一层几丁质的壳,没有内骨骼就意味着身体的支撑性较差,一旦长到6米多,它的四条腿(一共六条,但是两条前足已经进化为捕捉足,不再对身体形成支撑作用)根本就支撑不了它的身体。

其次,螳螂的翼展大都是自己体长的1.5-2倍,比如中华大刀螂的翼展平均在10-15公分左右,按照身上和翼展的比例看,一只拥有6.5米体长的螳螂,其翼展要在10-13米之间。拥有如此长翼展的螳螂在飞行时都是个问题。首先,螳螂的翅膀非常的薄,在飞行时,如果遇到硬物非常容易破,其次,从已知的最大的飞行生物看,风神翼龙的翼展在10米左右,想要挥动如此大的翅膀飞上天,翼龙用的方法就是将龙翼直接与自己的前肢相连,而且龙翼向后延伸也是紧贴着身体的,这样的好处就是身体的多处肌肉能够让龙翼挥动起来。但是螳螂的翅膀仅在背部末端与身体相连,而它振动翅膀靠的也是这块肌肉。当翼展超过10米以后,空气阻力的增大,单靠末端的肌肉显然是无法让它振翅高飞的。

因此,螳螂变成大象那么长,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站起来行走,其次是它如何飞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变大之后的螳螂,会因为四肢无法支撑身体而无法站立,巨大的翅膀因为缺少肌肉组的控制也失去了作用。那么,一只不能动,甚至连捕捉足都抬不起来的螳螂,即使再大也没有任何的攻击性。

假如螳螂如大象般大,又能灵活移动,它能否成为自然界中的霸主呢?

如果螳螂变成大象一般大,还能够行动自如的话,它肯定会成为自然界的霸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体型压制。在陆地上,大象是体型最大的动物,但是如果螳螂变得跟大象一般大,它将以体型优势碾压其他生物。

第二,“武器”。在陆地食肉动物中,它们的“武器”只有两种,牙齿和爪子,而这两种武器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必须要贴身肉搏。但是,螳螂则不同,它最有利的武器就是两条大前足,当螳螂的整个前足伸直时,几乎等于自身的体长,这也就意味着,螳螂在原地就能够到5米以上范围内的生物,并且给予伤害,即使是空中的生物也不能幸免。而且即便近身,螳螂前足上的锯齿状突起到时候就会变成一把把尖利的匕首,也是其他动物无法抗衡的,包括狮子老虎等顶级猛兽。

第三,灵活性。螳螂的头部虽小,但是它的头部与胸部相连处非常的柔软有弹性,这能够让螳螂的头180°旋转,这就意味着,螳螂能够获取周围的视野,想要偷袭是没门了。再加上它敏锐且强大的复眼,一切对手尽收眼底。

总结

当然,螳螂变成大象大小只能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事实上,昆虫本身没有内骨骼的结构就注定了它的体型上限。但是,如果螳螂变成大象大小,而且还具有原本的灵活性的话,现存的食肉动物没有一个能打的。

如果把螳螂等比放大至大象大小,是否是自然界霸主?

你把人放到大象那么大。。老虎也会变猫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