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是怎样谏阻出兵匈奴的?

魏相阻止汉宣帝出兵匈奴,从天道,道义,国情等方面,向汉宣帝阐述此时攻打匈奴,不仅违反道义,还没有顾全到当时边境居民的生活困苦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从实力和德行上都去让对方臣服于汉朝,才能够真正的击败对方,让匈奴在也没有还手之力,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规律。

魏相劝阻汉宣帝的话,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魏相的整个叙述,非常谦卑,言辞犀利,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魏相言语中露出的格局非常宏大,原谅小编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形容好了,总之,魏相整个人因为那一段话,显露的气质,简直像是悲悯的菩萨一般神圣。

魏相,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魏国的丞相,简直太有代入感了,也是现代人的联想能力太发达了,其实魏相这个名字出自《易》“省视也。从目从木。“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是辅助者的意思,也代表了魏相的家人对魏相的期盼。

后来给魏相起名字的父母果然期望成真,魏相做了汉朝丞相。

魏相,出生时间不详,字弱翁,是济阴郡定陶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菏泽,那一带在古代是大家族比较多的,但是关于魏相这个人的家里人都有谁,在历史上是完全没有记载的,这就比较奇怪,因为如果是普通人,史料上至少会记载到他的父亲的,很少有这种凭空出生的。

魏相最早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狱卒,后来经过学习研究《易经》,再加上魏相本身很贤良,被地方推荐为贤良,按照汉朝的察举制,被地方推荐上来品格优秀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即使要确有才能。

就是说,进入朝廷之前要接受皇帝亲自出具的题目,通过考试才行,这就是察举制中的对策,而魏相在这场考试中,不仅通过了,还拿到了最高的名词,也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高第。

拿到高第的魏相被汉昭帝任命为茂陵县令,先从地方开始历练,历练好了再提拔上来,大家是不是以为魏相在对策中拿到高第,相当古代的状元,应该得到重用对吧,其实并没有那么快,就算是在唐元明请时期,中了状元也是要先封个小官历练着,后期成绩优秀才提拔上来的,而这些都源于汉朝。

汉朝的察举制,就像是科举制的原型,只是看起来晋升的渠道更为狭小罢了,其实从汉武帝时期,汉朝都由地方向中央,甚至直接上书给皇帝自荐的渠道,而这条渠道,并不是由朝廷官员把持的。

而是由皇帝直接派近侍管理的,天子近侍收集来的自荐上书等等,皇帝会亲自看的,比如东方朔的一车书简,汉武帝就利用闲暇时间足足的看了两个月才看完,最后采用了东方朔的建议。

书归正传,就在魏相任茂陵县令的时候,有一位桑弘羊的门客,狐假虎威,假装自己是天子派下来的御史,在茂陵县招摇撞骗,还狂妄的以茂陵县丞无礼为由,将茂陵县丞绑起来治罪。

魏相见这个御史的行为太过蛮横,怀疑有诈,于是将其拿下,进过查证,这个御史果然是假冒的,按照汉律,是要处以死刑的。这件事传到了朝廷,百姓感慨这个门客奇葩之余,也对魏相的雷霆手段非常佩服。

后来魏相还因为这件事被升任为河南太守,魏相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河南的治安得到了直接有效的控制,民生得到了有力的恢复,所以百姓们都很感激魏相。

本来按照这样下去,不出几年,魏相就可以拿着河南太守的政绩顺顺利利的升官的,但是这时却发生了几件事,让魏相本来顺遂的人生泛起了波澜。

第一件事,前任丞相田千秋去世后,他的儿子在雒阳做武库令,这本来是一个不大的小官,但是田千秋其子是一个胆小怕事,能力平庸的人,听说河南雒阳的一把手是以严酷出名的魏相就十分畏惧,生怕自己德不配位,做不好事情受到魏相的惩治,所以干脆辞官逃跑了。

前丞相儿子办的这个事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前丞相儿子犯不上这么做,因为前丞相并不是犯错被退职的,而是荣休故去,汉朝还是比较将人情的,就算看在前丞相田千秋的面子上,朝廷也会善待其子的,只要其子不是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魏相也不会为难他的。

没想到这个前丞相田千秋之子竟然畏惧到如此程度,真是丢他父亲的脸,但是这件事不是他跑掉了这么简单,有人要为这件事负责任的,这个人就是魏相。

魏相在听说前丞相之子要到自己管辖地就职后,本来是想要给他安排个能晋升的官职提拔他呢,也没有想到前丞相的儿子给出了一个这样的操作,魏相当时就傻了,赶紧派人将前丞相之子追回来,但是为时已晚,前丞相之子已经逃之夭夭追不回来了。

魏相当时就担忧地说:“大司马霍光如果知道前丞相之子,因为畏惧我而辞官逃跑,一定会认为我不能容人,欺负刚刚失去父亲,失去权势的幼子”。

魏相所有的担心都是对的,霍光后来果然因为这件事斥责了魏相,认为魏相还是一个浅薄张狂,捧高踩低的人。

霍光是汉武帝留下护卫江山的辅政大臣,汉昭帝年幼,一切军政大事由霍光处理,所以霍光才是当时汉朝的实际掌权人,而魏相在霍光的心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真的就很难翻身了。

后来,有人因为嫉恨魏相,诬告他滥杀无辜,霍光竟然也相信了,因此将魏相治罪,这个诬告的案件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是霍光就是因为之前的事情认定了魏相是个小人,魏相就这样含冤入狱了。

魏相的这个案件不明不白的就放着,也没人处理,可见魏相被人穿小鞋了,霍光对魏相进行了冷处理,魏相面对权势滔天的霍光,真的是有口难辩,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人认定了对一个人的印象,后面即使做再多的事,都很难改变。

后来,魏相就因为诬告案被关了了好几个月,魏相的部下为了解救他,甘愿在军队多服役一年为魏相担保,魏相在河南的百姓为了为他鸣冤,几万人守在函谷关想要进宫给汉昭帝上书陈述魏相的冤情。

霍光知道了魏相的部下和辖区百姓如此拼命,不由也怀疑魏相是不是被冤枉的,所以霍光对魏相的案件先按下不提,随后再暗中悄悄调查魏相的案件和魏相的为人,经过调查,魏相确实是一位人品端正,有能力,光明磊落的好官。

所以后来霍光借着大赦天下,将魏光给放出来了。再次任命魏相为茂陵县令,之后又升魏相为扬州刺史,相当于回炉重造,重新开始。

后来霍光见魏相兢兢业业,很是得意,就将魏相又升迁为谏议大夫,河南郡太守。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汉宣帝继位,汉宣帝见魏相政绩非凡,将魏相征召为大司农,从此在长安朝廷为官,这时魏相第一次接近中央。

之前魏相受到霍光斥责,又被青红皂白的诬告遭遇牢狱之灾,其中都有霍光的责任,要说魏相心里完全没有想法,那时不可能的,虽然事后,霍光将魏相放出来了,又重新启用魏相,但是曾经留下的伤疤不会因此完好无损。

魏相开始留意霍光的一举一动,发现霍光其人,谨慎坦荡,之前二人之间的误会,霍光确实是误会魏相了,并没有打压魏相的意思,魏相本来想释然了,但是霍光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霍光本人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是霍光的家人却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多年来霍光的家人凭借着霍光获得了很多权势富贵,却没有真本事来维护,导致霍家存在很多很多弊病和疑难,甚至还产生的不该有的野心,企图篡位。

魏相就对汉宣帝切切实实地阐述了霍家的问题,汉宣帝从小长在民间,经历过苦难,养成了清明坚毅的性格,所以认真的考虑了魏相的建议,对魏家进行削权,及时的保护了自己的江山,识破了魏家的阴谋。

因为这件事,汉宣帝认为魏相能够担当大任,后来任命魏相魏丞相。

公元前65年,匈奴在西域攻打已经投降的车师国附近的汉朝屯田军,但是多次进攻失败,汉朝很多将领便想要趁匈奴兵力微弱,久攻不下的机会,攻打匈奴,魏相对此事进行的劝阻,这就是题目中说的问题,魏相谏阻出兵匈奴。

魏相阻止汉宣帝出兵匈奴,从天道,道义,国情等方面,向汉宣帝阐述此时攻打匈奴,不仅违反道义,还没有顾全到当时边境居民的生活困苦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从实力和德行上都去让对方臣服于汉朝,才能够真正的击败对方,让匈奴在也没有还手之力,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规律。

这就是魏相的故事。

魏相是怎样谏阻出兵匈奴的?

魏相,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元康年间,匈奴派遣兵马攻打汉朝在车师的屯田部队,虽然并未攻下来,但是车师的屯田部队这仗打得很是惨烈,艰苦,形势不容乐观。汉宣帝得知了这个情况后就和后将赵充国等人商量,想对策,打算趁匈奴衰微弱小的时候,派出精兵来攻打匈奴右地,使匈奴有所忌惮,不敢再扰乱西域。

这时,丞相魏相知道后立马向汉宣帝上书进谏说:“老臣听说,拯救危乱,诛除凶暴,称之为是‘义兵’,正义之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人来攻击你,危及你的人身安全,自身利益,没有办法才反击,称之为是‘应兵’,抗击侵略的军队定能够成功;在小事上斤斤计较,鲁莽行事,不能够克制自己一时的愤怒,称之为是‘忿兵’,这样的军队注定失败;认为别人的疆域土地有利可图,贪得无厌的,称之为是‘贫兵’,贪婪的军队不堪一击;凭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四处炫耀的,从而想在敌人那儿表现自己很威风的话,称之为‘骄兵’,骄兵必败。这五个方面不仅仅是由人一手决定的,也需要老天爷来决定。前不久,匈奴曾为了向我们示好,把我们的人都完好无损,全须全影的送了回来,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土地。其实这一次,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如果说各位将军想要攻打匈奴的话,恕老臣愚昧,实在是不知道这样的军队该怎么去称呼。现在边境上的州郡已十分贫困穷苦,许多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饭都吃不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恐怕再也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即使打胜了,也可能会留下隐患,恐怕会有灾难降临,会生变故。现在您身边的大臣不但不为此忧愁,反而想要派兵来攻打边远的匈奴来报这不必记挂在心上的小仇,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隐患不在于须臾而是在于宫墙之内’。”汉宣帝听后恍然大悟,最终听从了魏相的建议,没有出兵匈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