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汉景帝的成绩有哪些?

文景之治。

谢邀,我是澹奕欢迎交流。“文景之治”是汉朝历史上出了名的“无为而治时代”,但是“无为”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汉文帝与汉景帝仍旧创造了不少的功绩(主要还是汉景帝)。

汉文帝刘恒的确是好皇帝,但并不代表他有什么功绩

文帝的生母薄姬,不过是高祖刘邦的一个姬妾,非常不得宠,然而当年诸吕之乱被平定以后,身为代王的刘恒莫名其妙被陈平等人迎奉为帝。

刘恒的确是个好皇帝,他崇尚节俭,而且侍母至孝,他的皇后窦氏与母亲薄太后,婆媳关系亲厚(不要相信电视剧胡扯)整个皇族内部也还算和乐融融。刘恒做了皇帝以后,宽厚仁慈,废除了很多的严苛法律,并且削减赋税,但在政功上的建树却真的不是太多。

《史记·平淮书》: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文帝最大的建树,就是听从贾谊的计策,在镇压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叛变以后,将齐国、淮南国等分成多个小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但收效不大,最终还是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刘启,变无为成有为的君王

虽然景帝刘启仍旧主要奉行黄老之术,以“无为思想”治理国家,但是景帝时代,汉朝国力已经相当强盛,儒家思想抬头,景帝开始“变无为成有为”。

景帝巩固中央集权,大规模削藩,以三个月平定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同时,将大部分诸侯国削去大多数领地,仅领一郡者居多。而诸侯不在有权自行安排官吏。景帝时代,诸侯国的威胁已经基本被清除。

刘启继续劝勉农桑,推迟男子服徭役的年龄、缩短时间推行马政的建设。

《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

文帝景帝时代的表面作为并不大,就像在拼命生长根须的竹子一样,为后来的武帝蓄积实力

汉文帝汉景帝的成绩有哪些?

(1)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汉初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惠帝到吕后时,一直实行无为而治,修养生息的措施,赋税比起秦朝轻了不少,但是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贾谊就曾上书文帝,指出“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这说明当时无论是国库还是民间都没有太多积蓄。

面对这种情况,文帝多次告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并连续下诏令减轻民众负担。文帝在位期间,诏令群臣对百姓鳏寡孤独穷乏之人举行赈贷,又下诏规定各地存问老年人,发给布帛酒肉之物,地方官吏应当亲自阅视或送到。还下令官吏省经费以便民;减少守卫京师的士卒;减少太仆用马,用以补充邮驿的需要。下诏亲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论罪充当官府役作为奴者回乡务农。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等等。

文帝十二年(前166年),宣布免去当年田租之半。次年,又免收田租。景帝时,“令田租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西汉定制。这些措施使农民生活安定下来,史称“流民既归”,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天下殷富”。没有文景两代的积累,汉武帝时期是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去攻打匈奴的。

(2)轻刑慎罚。

废除肉刑是文帝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文帝废除了残害人肉体的肉刑,改为打板子的笞刑,笞五百、三百。确实,在改革之初,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打死人的情况,但是一个新的举措本来就是要在不断纠错中摸索前进的。所以景帝元年(前156年),将笞五百改为三百,笞三百改为两百;五年后,又改为笞两百,一百。同时还规定了笞刑所用的刑具大小,薄厚,不许有竹节,打的过程中不许换人等等,以保证受刑人的生命安全。

文帝轻刑慎罚不仅仅是废除肉刑,还有废除诽谤訞言之罪、收孥相坐律(没收罪犯妻、子为官奴婢)等。景帝规定被判处犯罪而不服者可以申诉核实定案,即使申诉不当也不为过失。在皇帝带动下,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简直有刑法用不上的意味)”之说,和秦代“断狱岁以千万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躬修节俭。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节俭只能算是个人美德,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他的一言一行给其他人以极大的示范作用,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正是这个意思。文帝在位23年,史称“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文帝曾计划建造“露台”一座,计算需要百金,文帝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中指不富不贫)”,随即作罢。汉代贵族妇女以衣服拖地为荣,文帝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以表示节俭。

(4)削弱诸侯王势力,安抚边境

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强大,成为国家的重大问题。文帝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例如立原淮南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三分原淮南王之地。汉武帝时期执行的“推恩令”其实就是文帝做法的高级版本。景帝时则平定了诸侯王的“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方边境,主要是处理好与匈奴的关系,文帝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不仅仅靠和亲,还有军事上的措施。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入侵,杀了北地都尉孙卬,虏掠民众畜产。文帝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他本想亲自带兵出征,因被劝阻而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缘边各坚守以备匈奴,文帝又以周亚夫为将军带兵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带兵驻于霸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防备匈奴。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又移民于北方边塞,使其屯田务农,加强了边备的防守力量。景帝也采取了争取和亲、积极防御的措施,所以当时匈奴只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并不是文帝、景帝不想进攻匈奴,而是国家刚刚安定,现实条件不允许。)

南方边境,妥善处理与南粤(又称“南越”)的关系。南粤王赵佗原籍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吕后时期,因官吏建议禁止中原铁器过关运入南粤。赵佗认为是长沙王从中作梗,于是自立为帝,发兵攻长沙国边县,控制闽粤、西瓯,东西万余里,与西汉分庭抗礼。文帝登帝位,即遣使告知诸侯及四方边境,示通好之意。为了避免南粤的对抗,文帝在派太中大夫陆贾出使时,特意写了一篇态度诚恳、措辞谦和的信,不以皇帝之尊压人,表示平等待人的诚意。然后告知赵佗,朝廷对他还留在河北老家的兄弟作了照顾,对赵佗所关心的祖宗坟墓已派人修葺。文帝对赵佗说明战争只会给汉朝和南粤造成伤害,“得一亡十”,所能得到的极小而危害极大,从希望从国家安宁的目的出发,要求赵佗与汉通使如故。文帝的诚意,换得赵佗的真心归向。至景帝时,南粤仍称臣,遣使朝见。终文景之世,南粤一直是汉的藩属,南方边境长期保持安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