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够控制皇帝,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唐朝宦官手里是有兵权的。
不光唐朝宦官是这样,历史上其他几个宦官掌权的朝代,比如东汉和北魏,也都是如此。如果宦官手里没有兵权,最多也就只能把持朝政。类似明朝的魏忠贤这样,基本上就已经是极致了。但是因为手里没有兵权,日后总有被清算的一天。
而有了兵权之后,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拥有兵权的宦官,不但可以把持朝政,还能进一步干涉皇帝的废立,甚至直接干掉皇帝。
这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就在于宦官手里有没有兵权。
至于唐朝宦官手里,为什么会有兵权,这就涉及到唐朝的特殊历史了。简单来说,宦官手里的兵权,就是唐朝皇帝给的。而唐朝皇帝之所以会给宦官兵权,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制衡地方的节度使。
唐朝宦官掌权这件事,还得从唐玄宗时代说起。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唐玄宗时代以前,唐朝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有名的宦官。唐朝初期的宦官,基本上就是宦官最基本的定位。他们的责任就是服侍皇帝,给皇宫内部打扫一下卫生。至于其他领域,那真就是一点权力都没有了。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宦官的定位,第一次出现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的军事制度开始变了。
在唐朝初期,唐朝基本执行府兵制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国家要打仗了,直接从地方募集士兵,然后带到前线去打仗。而如果前线没有战争了,就直接把这些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种地。
这种制度,可以尽量降低国防开支,甚至让士兵们自己养活自己。唐朝能够快速统一天下,这种制度无疑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套制度逐渐失效了。
因为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版图实在太大,需要长时间在边境驻军。因为需要长时间驻军,士兵们就不可能经常轮换。而且,府兵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手里有大量的土地。也就是说,这些士兵不打仗了之后,国家得有足够的土地,让他们去种地。
但是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因为土地分配的都差不多了,国家手里也没有多少剩余的土地。所以,府兵制的存在基础,就开始逐渐崩溃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唐玄宗时代,唐玄宗不得不对旧有军制进行改革,在边境设置常备军团,并且允许士兵们在边境就地屯田。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边境军镇过于独立,这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一个伏笔。
当然,唐玄宗也没有那么傻,不会真的把大量的边境军队,完全都交到一个人手上。对此,当时的唐朝,设置了双保险。第一个保险是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设官职,而是一个类似于后世的钦差大臣一样的官职。在这种制度下,如果边军有了战事,唐朝中央会派信任的大臣前往边境,率领军队打仗。等到仗打完了,再回京城做官。如果仗打得好,甚至还可以直接升任宰相。
但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奸相李林甫的阻碍,再加上边境战事频发,导致那些节度使不得不常年留在边境。所以这第一道保险,就此失效了。
而第二道保险,便是所谓的监察制度。
边境将领拥有大量军队,唐玄宗自然不可能不派人去监视。但这样一来,派谁去监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派皇族或者大臣们去,势必会到这其中产生拉帮结派的问题。所以,唐玄宗就把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的宦官。
相比大臣和皇族,宦官在唐朝前期,基本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再加上唐玄宗本人对身边的宦官,影响也不错。所以,在这之后,唐朝的宦官就有了巡视军队,监察边军将领的权力。
这个权力下放之后,唐朝的宦官瞬间就开始崛起了。而且,唐玄宗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早年间经历了各种内斗,所以非常喜欢频繁的派人去监察。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
唐玄宗时代,最有名的宦官是高力士。不过,高力士本人还真不是一个坏人,而且高力士也没做过去下面巡视的工作。反倒是下面有些宦官,借着巡视的名义,向下面的将领大肆收受贿赂,结党营私。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让大将高仙芝,率兵驻守在潼关,抵挡安禄山叛军的进攻。按照惯例,当时唐玄宗自然要派宦官去前面监军,这个被唐玄宗派往潼关的太监,名叫边令诚。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边令诚早年和高仙芝关系不太好。所以此时的边令诚,就把这个机会,当成了自己报仇的机会。到了前线之后,直接利用自己的监察权,向唐玄宗打小报告,说高仙芝克扣军饷,消极怠战。正是因为这个宦官的诋毁,后来唐玄宗一怒之下,让边令诚砍了高仙芝。
如果高仙芝没死的话,安史之乱后来或许也不会闹得那么大。
在唐玄宗时代,宦官还只是皇帝的耳目,最多也就只是狐假虎威而已。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因为在安史之乱当中,负责平叛的唐肃宗,早年曾经受过身边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的恩惠。而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唐肃宗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便只能把自己身边的军队,交给这些宦官指挥。
唐肃宗的这个决定,也不能说他是昏庸。因为按照当时的局面来说,如果不给宦官,给其他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唐肃宗都有可能被彻底架空,甚至直接被干掉。但问题是,兵权这种东西,给出去之后,想收回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在这之后,唐朝的宦官集团,开始拥有兵权了。
在唐肃宗时代,掌权的李辅国和程元振,已经很嚣张了。而到了唐肃宗晚年的时候,这些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决定,立谁做皇帝。唐肃宗之后的唐代宗,就是在李辅国等人的鼎力支持下,后来才能即位。
但同时,唐代宗即位之后,也意识到李辅国等人的权势过大,想要除掉他们。但问题是,想要除掉李辅国他们这些宦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以宦官制宦官,扶持新的宦官,去打压和刺杀李辅国他们。
因为除了宦官之外,不管是外戚还是皇室宗亲,亦或者是下面的文官,就当时的局势来说,重用他们的后遗症,都要比重用宦官更大。而且,当时手握兵权的宦官们,非常敏感,也不会给唐代宗这个机会。
唐代宗掌权的时候,唐朝宦官的地位稍稍有所下降。但同时,宦官集团的兵权,却并没有被彻底削除。因为唐代宗也无法解决自身安全问题。保护他安全的中央禁军,只有宦官最适合控制。交给其他人的话,都会威胁到他的安全。
当然,此时的宦官,还仅仅只是依附皇帝的存在,在皇权构成的体系当中,处于一个附庸者的地位。真正让唐朝宦官彻底做大的,其实是后来藩镇割据的状态。
唐代宗之后,接下来的唐德宗,只能算是守成之君。既没有解决宦官掌权的问题,也没有削除地方藩镇。同时,因为藩镇割据的时间越来越长,地方藩镇的实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到了唐德宗去世之后,唐顺宗即位的时候,唐顺宗刚刚打算改革,重用了柳宗元等人,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但他的这些新政,同时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权力。
所以,唐顺宗即位后仅仅两百多天,中央宦官俱文珍等人,便联合地方藩镇,一起逼迫唐顺宗禅位给了唐宪宗。因为这场废帝风波,宦官集团的势力再一次大大增强了。
而到了唐宪宗时代,唐宪宗本人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唐宪宗成年之后,很快就利用自己的手腕,反过来打压了宦官集团,握紧了中枢大权。但接下来,在削除藩镇的时候,唐宪宗却发现,以往的手段不太管用。之前的唐朝皇帝,想要削除藩镇,都是扶持其他藩镇,然后利用新扶持的藩镇,打压以往强大的藩镇。但旧藩镇被打倒之后,新藩镇又再次做大。这样一来,藩镇问题就成了死循环。
所以,唐宪宗掌权之后,另辟蹊径,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以此来消灭地方军队。后来,在唐宪宗的大力建设下,唐朝的中央军,战斗力迅速提升,最终打服了各地的藩镇。但这样一来,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支强大的中央军,又该由谁来统领呢?
答案显然只能是宦官。因为除了宦官之外,任何一方势力掌权,比如外戚、皇族或者传统的士族集团,一旦他们控制了这支军队,都会威胁皇帝。只有宦官,他们只能依附皇权存在。就算把持大权,宦官自己不可能做皇帝,未来皇帝还有可能把权力收回来。
所以,就这样,到了唐宪宗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宦官集团直接控制了强大的中央军。因为中央军比较强大,所以宦官集团的权力也空前强大。不但可以架空皇帝,甚至还可以直接影响皇帝的废立。而唐宪宗本人,后来也是被宦官刺杀去世的。
究其根本,唐朝宦官的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兵权,而且麾下军队的实力还很强。而对于强大的宦官集团,唐朝皇帝还必须尽可能地倚重。因为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皇帝必须依靠宦官集团,来制衡各地的藩镇,保证国家的存在。
这就是唐朝宦官控制皇帝的真相了。
不过,这种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然是狐假虎威。宦官因为自身特殊性,就算手握大权,也没办法篡位登基,所以只能依附唐朝皇帝存在。而一旦唐朝中央军被消灭,唐朝中央彻底失势,那唐朝宦官的权势,自然也就到头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唐朝末期的时候,随着黄巢大军攻入长安,灭了强大的中央军之后,原本猖獗的唐朝宦官,瞬间就消失了。
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唐朝后期的宦官是公鸡中的战斗机,跟列朝列代的宦官都不一样,他们是掌握军权的一个群体。从政治生态结构上讲,这群宦官已经不仅仅是宫廷服务员,他们不光可以直接干预朝政,还将皇帝的废立生死捏在手里。
唐朝后期的宦官,至少扮演了三个角色:皇帝的“亲信”、朝政的实际控制者、禁军的掌控者。这三个角色,决定了他们的实际权力比宰相都要大,皇帝反而成了他们的利益代言人。这个格局的形成,是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必然结果。
另类亲信:皇帝成为宦官的利益代言人宦官的独特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具备成为皇帝亲信的条件,唐朝的宦官不光拥有宦官们所拥有的共性优势,中晚唐皇帝恶劣的生存环境,还给皇帝与宦官的私人感情加深,创造了机遇。
在帝国政治生活中,能零距离接触皇帝,走进皇帝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只有宦官。宦官们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个优势,与皇帝之间构建了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恰恰是这层纽带关系,往往是一杯害人的鸩酒。
比如,俱文珍拥立唐宪宗,作为亲信的俱文珍反过来又架空了唐宪宗。当皇帝们在宦官的拥戴下,坐上龙椅后,作为亲信的宦官,又立刻成了皇权的对立面,这个剧本就像老掉牙的唱片机,不断往复。
宦官势力拥立皇帝,皇帝代表宦官利益,否则就又进入下一个循环。这种畸形的而又独特的主仆结构,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亲信关系,相互利益输送是其典型特征,而不是仆对主的单向忠诚。
内宫军阀:禁军是宦官行凶作恶的工具导致畸形主仆关系的根源,就在于中晚唐宦官的第二个身份——内宫军阀!
列朝列代,宦官都是皇权的寄生品,离开皇权的支撑,宦官根本毫无实力可言,原因就是宦官没有实际权力,他们所有的权势,完全来自于皇帝临时的授命。
中晚唐不一样,这个时期的宦官是掌握兵权的,唐朝的北衙禁军自安史之乱后,一直就掌握在宦官手上,尤其是安史之乱中创建的神策军,后期完全蜕变为宦官专政的工具。
禁军的职责一是拱卫京师安全,二是护卫皇帝的个人安危,在唐中期以前,禁军的指挥权直属于皇帝,禁军最高指挥官的任命也由皇帝乾纲独断。自唐肃宗起,宦官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掌握了禁军指挥权起,禁军成了宦官集团的私产,也成了皇权的噩梦。
李辅国之后,先后出现程元振、鱼朝恩,每一个都是狠角色。
禁军也在宦官们的改造下,逐渐腐化堕落,成了宦官集团维护私人利益的工具。即便老宦官退出舞台,皇帝也不能控制禁军,禁军始终在宦官集团内部转手,让他们成了事实上的“内宫军阀”!
无冕宰相:实权让宦官凌驾于朝臣之上连个人安危都掌握在宦官手上,皇权虚设的结果就成了必然,无能的皇帝听由宦官,有为的皇帝受制于宦官,乾坤倒置的结果就是宦官才是皇权的实际掌控者。
有军权,实际掌握皇权,朝政哪能由得了外朝做主?大宦官仇士良,曾经借“甘露事件”,发动神策军,对反对派朝臣展开血腥杀戮,一次性屠杀了近千名大臣,其中包括二位王爷和四位宰相,几乎空了朝堂。
左手是皇权,右手是军权,一边是法律,一边是武力,宦官们玩弄宰相于鼓掌。
皇权崩塌:皇帝无法回到皇权独揽时代那么,皇帝为何不一举铲除宦官势力,比如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中,对宦官实施无差别灭绝,不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其实,如果皇帝能有能力消灭宦官,也就不会被架空了。
皇权独裁是明清以后的事,皇权的构成其实很复杂,涉及多方利益的均衡,皇权既是各方势力的拥戴者,也是各方势力的掣肘者,皇权想保持独立性,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凌驾于各方势力之上,中晚唐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举个简单的例子,藩镇势力的强大,让皇权失去了外部安全,禁军的利益必然受制于藩镇势力的影响,皇权对禁军的控制力就会下降。掌握禁军的宦官,绝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与各大藩镇、外朝政治势力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个生态结构,已经远远超出于皇权与宦官势力单方角力的范畴。
皇权想要摆脱宦官势力,就必须要剥离他们与藩镇,及其它政治势力的关系,皇权做不到!
另外,宦官势力长期以来对禁军的利益渗透,导致禁军慢慢演化成了宦官势力的利益拱卫者,和相互的利益输送人。
所以,皇帝可以杀掉其中某一位大宦官,却无力改变权力结构,这就是皇权永远回不到大权独揽时代的原因。
综述一个政治环境的形成,就像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光靠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环境才是主要因素。
中晚唐的政治格局,决定了皇权的孱弱,宦官群体的得势,就是在这个特殊环境下,自唐玄宗晚年起,经年累月慢慢形成。晚唐虽然也出现了几位貌似有机会扭转乾坤的明君,不过,相对于环境,再英明的皇帝,也显得渺小不堪!
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宦官专权,自秦朝赵高专权便已有之,在后世王朝更是屡见不鲜,而在唐朝后期却出现了宦官专权的高峰期,宦官们任意废黜拥立皇帝,满朝文武无人能拦。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宦官会如此放肆擅权呢?
高力士—唐朝宦官势力的崛起高力士在玄宗当临淄王时就跟随着他,在玄宗诛杀韦后一党和平定太平公主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玄宗即位后,任命高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从此权倾朝野,各地奏表都先由他过目,小事则自行裁决。对此,玄宗曾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
与高力士一样,玄宗身边的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宦官都因为功勋受到重用。他们或是带兵出征,或是代皇帝巡视四方,在玄宗一朝甚是威风。值得说的是,高力士一生对玄宗对大唐都算是忠心耿耿,就是在玄宗逃难蜀地以及做太上皇时,他都一直相伴左右,忠心服侍。而一些监军宦官,到了地方则是吃拿卡要,为所欲为。在平定安史之乱初期,就因为监军宦官的谗言,大唐先后折损封常清、高仙芝等大将。
李辅国—宦官势力大权独揽马嵬兵变之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作为有拥立之功的贴身宦官李辅国,被唐肃宗李亨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
李辅国与肃宗皇后张氏一起里应外合,打击异己,控制朝政。天下大事基本上全部都由李辅国决定,朝臣所奏之事都要先经李辅国之后再报肃宗。李辅国还专门派人去监视朝廷大臣动向,对有不从自己的大臣严厉打击,就连地方的节度使也由李辅国委派。
唐肃宗晚年病重,张皇后密谋杀掉太子拥立越王。闻讯的李辅国抢先杀掉张皇后和越王,拥立太子李豫即位,即唐代宗。此后李辅国更是日益骄横,曾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闻此僭君之言,唐代宗虽心有不快,仍要表面优待辅国,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成为宦官宰相第一人。
从李辅国起,大唐皇宫禁军大权就落入宦官之手,以至于随后的宦官们可以随意废立皇帝,屠杀大臣。
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从表面上来看,是由于唐朝宦官掌握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兵权,所以才能够完全控制皇帝甚至随意更换杀死皇帝。但从根本原因上来说,还是唐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唐代处于魏晋门阀制度到宋明官僚士大夫政治制度的过渡时期。
在唐朝建立初期,实施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门阀制度,也就是贵族统治,各贵族和皇帝以血统为纽带联合起来统治国家。
作为君主想要统一天下,必须要获得世家贵族的支持。士族权利和皇权本身处于一种既互相威胁却又互相扶持的关系之中,而科举制度的实施却打破了这种政治制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权利。国家权力牢牢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只要控制了皇帝就可以控制整个国家,这是导致唐朝中后期太监篡权的根本原因。
其次藩镇割据等因素的影响,更是导致中央内部权力空虚。地方势力的强大,导致各地方势力对中央状况毫不关心。
一、玄宗时期,宦官逐渐干预朝政,这为后来唐朝宦官专政现象埋下了伏笔唐朝宦官干政的现象,在唐朝拥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唐朝宦官从参政到专权再到把持朝政,一共经过了150多年的发展。这也让唐朝成为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之一。宦官干政,对于唐朝后期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宦官参与朝政的现象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在经历过前朝的武后换代后,对于后宫就不是那么放心了,因此,就算十分宠爱杨贵妃等人,但是也没有立为皇后。并且唐玄宗也不放心把权力交给前朝宰相手中,于是便让身边的太监高力士为他分忧。
高力士在李隆基还是藩王时,就在李隆基身边了,在李隆基登基之后帮助李隆基平定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在这两次大乱后,李隆基十分信任高力士,封他为渤海郡公。虽然此时高力士参与了朝政,但是并没有形成把握朝政的局面,唐玄宗是完全可以把控朝政的。不仅如此,此时宦官对于皇帝也是尽职尽忠,并没有参与朝堂纷争。
宦官专政的正式开始是从唐肃宗和唐代宗两位皇帝是开始的。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在宦官李辅国的谋划下才顺利登上皇帝。当时唐玄宗被迎回之后,依然在管理朝政,但是唐肃宗并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为了威胁唐玄宗,唐肃宗与宦官李府国暗中勾结,把握朝政。
之后对李辅国十分信任,把禁军的军权都交给了李辅国管理。这时李辅国成为了整个朝堂之中权力最大的人。
李辅国品行低下,小人得志之后就开始肆意妄为,整个朝堂之中凡是有不合他心意的官员,甚至是皇族,他都肆意打击报复,到了后期皇帝的诏书也需要他的署名才能够下达实行。
唐肃宗后期,他与唐肃宗的皇后张皇后相互勾结,扰乱朝政。不过两人在谁继承大统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李辅国支持太子登基,而张皇后与太子有矛盾,希望扶植越王登基,之后自己在垂帘听政。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张皇后密谋杀掉太子和李辅国,但却被李辅国安排在身边的太监偷听到了。
李辅国先下手为强,带领士兵闯进皇宫,将越王及其党羽全部擒获,张皇后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向唐肃宗求生,但李辅国此时就连唐肃宗的命令也不听,诛杀了张皇后,唐肃宗也在此时深受惊吓,当天就死亡了。
于是太子继位视为唐代宗,唐代宗对李辅国也极其看重。将它册封为司空,兼任中书令,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此后李辅国的气焰更加嚣张。甚至公然与皇帝叫板。这引起了唐肃宗的恐慌,此时朝堂内外都是李辅国的心腹,想要把握朝政必须要培养出自己的亲信。
正在唐代宗烦恼之时,有一个人闯进了他的视线,那就是内廷太监程元振。在成员证的帮助下,代宗解除了李辅国的职务,一步步把他的权力瓦解,最终赶出了朝堂,暗中派人刺杀了李辅国。
夺回政权的代宗,并没有意识到宦官专政的危害,开始宠幸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
程元振虽然铲除了李辅国,但他和李辅国乃是一种人,同样的道德低下,他在受到宠信之后大肆谋害忠良。在李辅国死后,山南东道节度使来填被任命为宰相。来填曾在襄阳时和程元振有过、过节,当时程元振请来填帮忙,因为不符合规章立法,于是遭到拒绝,他一直都对来填怀恨在心。程元振的党与王仲生犯了投敌罪,于是他便把这个罪责推到来填身上,于是来填被流放,在流放途中遭人刺杀。
广德元年,吐蕃向中原大肆进攻。唐戴宗下诏命雍王李仕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原帅,前往前线带兵抵抗,当时中原和吐蕃之间兵力相差悬殊,唐代宗下令各地军队勤王。但是,竟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前往,这都是因为程元振专横跋扈,闹得当时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因此地方官员都害怕前往中央任命遭到诬陷报复,于是唐代宗被迫逃离长安 。
在吐蕃大军攻占长安之后,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有识之士皆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惩处程元振,此时唐代宗才醒悟,很快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故里。后来程元振曾易装打扮回京师密谋,被御史大夫发现,上报朝廷,流放冷州,流放途中被杀。
之后到了唐穆宗,唐敬宗时期,太监的权利更是大肆发展,尤其是太监王守澄,更是杀害了唐穆宗,唐敬宗。
到了唐文宗时期,曾想过清除宦官势力,虽然清除了一部分宦官,但最后还是被宦官劫持,最终含恨自杀。
二、出现宦官专权根本原因:封建皇权专制的弊端从宦官权力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宦官的权力其实都是皇帝所赋予的,宦官权力的发展和皇权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首先,唐朝中后期皇帝常常凭借宦官打击谋逆势力。这时,藩镇割据皇权受到挑战,皇帝利用宦官维持统治,比如说唐肃宗时期李辅国平定了叛乱。
其次,皇帝也把宦官当作维护统治的工具,唐玄宗时宦官就是皇帝和大臣之间联络的工具。并且在武则天之后,皇帝无法信任后宫,又不甘心把权力放归给丞相,宦官就是他最好的工具。
第三,由于皇帝的贪图享乐,导致宦官夺权。唐宪宗晚年不理朝政,就是依靠宦官来维护统治的。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当政,虽然威胁了皇帝统治,但也维护了国家政治的顺利进行,不过宦官内部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这些人大多出身于贫苦人家没有受过系统化的教育,在眼界,谋划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经常会导致很多朝政乱象。
最后,这些人已经无法称为皇帝的工具,他们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可以任意摇摆皇权,这对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极具危害性。
总结:宦官是整个封建皇权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他们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但是宦官权力过大,对整个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了朝代的灭亡。总之,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并不是某一位皇帝的罪孽,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封建独裁的皇帝制度。
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到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再到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以及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和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那么,唐朝的宦官为何能够拥有如此权势呢?
唐朝宦官崛起自肃宗起,掌握话语权自掌兵权起与历史上大多数王朝一样,唐王朝最初的几位皇帝,包括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以及半个李隆基都是较为贤明之君,唐王朝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而此时的宦官则仅仅是跟随在他们身边的奴仆而已,对于国家大事根本无权参与。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由于天下承平日久,这位前半生堪称英明之主的皇帝开始逐渐怠慢朝政,再加上政策上的失误,导致唐王朝中衰的隐患就此埋下。与此同时,李隆基还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了深受宠信的宦官高力士,高力士由此开始成为朝臣与李隆基之间沟通的桥梁,并借此参与朝政,《旧唐书》对此有载“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可见高力士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决策权。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在逃往蜀地途中遭遇“马嵬驿之变”,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称帝,遥奉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安史之乱”不仅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更导致唐朝统治者对官员们的信任大打折扣,再加上鱼朝恩、李辅国等人表现出的衷心,唐肃宗李亨不仅开始重用宦官,甚至以宦官监督朝廷官员。《旧唐书》有载“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谐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无敢异议者”,宦官李辅国的权力可见一斑。
到了建中四年(783年),“奉天之难”爆发,泾源镇士兵暴乱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并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因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在这次动乱中护驾有功,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臣,唐德宗于是加封他们为神策中尉。此后,宦官执掌禁军开始成为定制,军权在手的宦官顿时权势滔天。
到了唐顺宗年间,宦官集团的权力便已经开始严重的干扰到了皇权的统治,然而当唐顺宗想要联合朝廷重臣对宦官集团进行打压时,却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唐顺宗不仅没能压制住宦官集团,反而在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的逼迫下,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而参与“永贞革新”的大量官员也都遭到了贬谪和杀害。
自此之后,宦官集团彻底失去了制约,他们不但牢牢掌控着朝政,更是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乃至于生死。
唐朝宦官为何能够控制皇帝?掌握军权的他们已经脱离掌控纵观历史上的宦官专权现象,最初均是源于皇帝对宦官的宠信,而当宦官权力开始无限膨胀之后,便开始逐步脱离掌控,以至于最终达到限制皇权乃至压制皇权的地步。具体到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够控制皇帝,主要便是由于宦官掌握了军权。
唐朝的宦官崛起虽然自唐肃宗时期已经开始,但此时的宦官干政更多依赖于皇帝的信任,也就是说他们的力量源泉依旧是皇帝本身,因此这一时期的宦官仍然受制于皇权。皇帝宠信之时,他们自然可以插手政务,然而一旦失宠,皇帝也可以很轻松的将其除去,例如唐代宗处死李辅国和鱼朝恩。
到了唐德宗以后,由于宦官开始牢牢掌握军权,虽说他们能够掌控军权仍然源于皇帝的信任,但禁军作为中央朝廷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掌控了军队的他们,便等于直接掌控了一部分生杀大权,这使得他们的权力源泉便已经开始逐步脱离皇帝。
与此同时,安史之乱后的地方藩镇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步摆脱皇权制约,最终形成了中央朝廷与地方藩镇对抗的格局。藩镇的逐步做大,使得皇帝的权力大为削弱,京城的禁军可以说已经是皇权的最后保障,而这股势力却掌握在了宦官手中。
对外没有依靠,对内又没有军权,唐朝后期的皇帝简直如同傀儡一般,而掌握了禁军的宦官虽然对藩镇无可奈何,但却足以轻松掌控中央朝廷,毕竟皇帝和朝中大臣的性命还要依赖他们。
唐朝后期为何会出现宦官控制皇帝的现象?
每一个朝代到后期,总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包括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参政和识字的明朝。能控制皇帝废立的宦官,不只是唐,早在汉朝就有这样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上。一个朝代在建立之初没有太多的朋党和其他政治利益集团,而到中后期,就出现各类团体。这些团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来皇帝的个人统治,那么皇帝就需要拉拢或重新树立一派来牵制原有的政治团体,而这些新贵们,又成为了新的利益集团,重新威胁皇帝的统治。宦官就是这么一个团体。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就是这些人,长期培养起来的信任,使皇帝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依靠的就是他们。逐渐形成其政治地位,以致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东汉后期的“十常侍”就是个典型。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皇帝家族的繁衍。一般宦官当朝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皇帝大都是幼年登基的,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幼年登基的皇帝,他所在的朝代,大都是外戚或宦官当权。唯一较为例外的就是康熙了。幼年的皇帝,没有父亲的照顾,父老兄弟姐妹可能是他最大的威胁,那么他能信任就是他的母系亲属和身边的宦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