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向戍弭兵是怎么一回事?

宋国向戍有什么能耐让晋、秦、楚、齐等十四诸侯同意罢兵呢?

春秋时期的向戌弭兵,简单来说,就是中原几大强国,为了争夺霸主国的宝座,混战了上百年的时间,最后谁也奈何不了谁。等到大家都打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候宋国有个叫向戌的官员,站出来发出号召,希望大家休战。

因为大家这是都已经打得筋疲力竭,再也打不下去了,所以接下来,各国都很给面子,纷纷来宋国前来参加会盟。在这场会盟上,最终形成了晋楚两国平分霸权,除齐秦两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要向晋楚两国纳贡的局面。

这场会议之后,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再无战事。此后整整四十年之前,除了东南的吴越两国开始频繁征战之外,中原核心诸国渐趋和平。直到四十年之后,随着吴国彻底崛起,晋国这才撕破了和平协议,再次联手吴国,重创楚国。不过,能够在纷乱的春秋时代,维持整整四十年的和平时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作为这次和平会谈的发起人,宋国官员向戎,自然可以凭借这项功绩,被永久载入史册。但如果回顾这场弭兵会盟的前因后果,我们就会发现:重要的其实根本不是向戌这个人,或者说不管是谁,随便换一个人发起倡议,一样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真正能够达成和平协议的关键因素在于,当时所有中原诸侯国,都已经彻底打累了,再也不想打了。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说明一下,春秋时期中原诸国的争霸历史。

春秋初期,随着周王室彻底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始崛起。在春秋初期的时候,秦、晋、齐、楚等国,以新兴大国的身份崛起,彻底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再加上几个老牌强国,比如宋国以及郑国鲁国之流,共同组成了第一梯队。

相对第一梯队来说,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算是比较弱的。因为错过了这个最初崛起的机会,所以接下来的整个春秋时代,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不断被其他大国兼并。至于周王室,不好意思,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到连一个郑国都打不过的地步了。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没谁会再去管周王室的命令了。

第一梯队崛起之后,接下来首先脱颖而出的,是东方的齐国。齐国在齐桓公在位期间,首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并且靠着这杆大旗,顺利扩张,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第一霸主国。相对当时的齐国来说,其他几个一流诸侯国,其实都要弱上一些。

见到齐国靠着称霸的方法,顺利壮大之后,接下来所有一流诸侯国,都打算延续齐桓公开辟的这条路,成为下一个霸主。在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大家或许还无法动摇齐国的霸主地位。但是等到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围绕着王位开始陷入内战,各国的机会就来了。

齐国失去霸主之位以后,接下来,各大强国纷纷开始竞争第一霸主国的宝座。当时参与这场竞争的,主要是宋、楚、晋、秦这四个国家。第一个回合,宋国对楚国,晋国对秦国。

宋国和楚国的对战当中,宋国虽然是老牌诸侯国,但在这个新时代已经落伍了,不管是打仗的方式,还是整体实力,都要落后于这个新的时代。所以,双方交手之后,几乎没过几个回合,宋国就败了,楚国完胜。

至于秦国和晋国这边,则要相对复杂。在春秋初期的时候,秦晋两国其实一直关系不错,再加上之前没有接壤,甚至有点攻守同盟的意思。但是随着秦国占领整个关中,晋国占据整个山西,晋国彻底堵死了秦国的东出道路,这时的秦晋两国,就注定不能再善了。

最开始的时候,秦国打算以和亲的方式,从晋国这边换取东出的通道,这也是‘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但后来,几次联姻之后,秦国发现,晋国虽然接受和亲,但是根本不给通道。这期间,秦国也想过动武,但结果却根本吃不下晋国。

所以,在这之后,秦国打算以和亲的方式,干预晋国内政,扶持新君上位,借此来打开通道。后来秦国扶持了一个晋国的流亡公子,回国继承了国君宝座,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但让秦国没想到的是,晋文公登基之后,依然不买账,根本不管之前承诺了什么。不过,晋文公也算聪明,并没有和秦国翻脸,而是忽悠秦国,让秦国去帮晋国打楚国。这样一来,秦国就能够从楚国那边,得到东出的道路,晋国也能压制楚国,两全其美。

在晋文公的忽悠下,接下来,秦国就开始试着进攻楚国,晋国也同时出兵。在秦晋两国的夹击之下,楚国自然不是对手,只能节节败退。就这样,晋国顺利称霸,晋文公也成了第二位春秋霸主。

但打着打着,秦国人就不愿意了。

因为在之前的战争当中,秦国虽然出力很多,也确实得到了一些地盘,但是却并没有得到东出的道路。非但出不去,反倒是彻底被晋国给堵死了。所以接下来,秦国就开始想着武力通关,趁着晋文公去世这段时间,强行靠军队从晋国的边境打过去,打出一个新局面。

但结果,晋国这边新即位的国君,也不是软柿子。人家直接下令,对秦军进行伏击,结果大败秦军。此后,秦国又试着进攻了几次,都是败多胜少。所以在这之后,秦国只能放弃东出,转而向西发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几乎都被彻底堵死在关中地区,再也没能东出。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代秦国的戏份,看起来并不算多的原因。另外,晋国除了堵死了秦国的东出道路之外,还对秦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封锁。这直接导致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在中原诸国眼里,已经成了西方的蛮夷。

随着秦国无法东出,齐国内耗严重,接下来,就是属于晋楚两国的争霸历史了。

作为春秋时期最强的两个大国,晋楚双方都拥有一堆小弟。不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晋国基本上都能压制楚国。在这期间,楚国除了楚庄王在位期间,扳回一局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处于下风。尤其是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国曾经一度陷入内战状态。如此一来,楚庄王好不容易收服的那些小弟,自然就再次倒向了晋国。

与此同时,在晋楚两国的大战当中,其他诸侯国也都无法幸免于难。整个中原地区,除了齐国和秦国,因为国力比较强,能够暂时置身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必须选择一方站队,否则就很容易会被当成墙头草,被晋楚双方同时围攻。

就这样,晋楚两个超级大国,打了五十多年之后,双方第一次打不动了。经过五十多年的混战之后,中原诸国被兼并了一大堆,剩下十多个虽然能够勉强存在,也是国力消耗严重。而当时晋国内部,因为内部卿大夫世家掌权的原因,也出现了内乱。楚国这边,则是因为被晋国连年袭扰,苦不堪言,双方都急需暂时休战。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次弭兵会盟开始了。

当时中原诸国当中,宋国虽然也在逐渐衰落,但毕竟是老牌强国。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经常还能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所以接下来,宋国的执政华元,就发出号召,请求两国派代表前来议和。

所谓执政,可以理解成是后世的丞相。当时在中原诸国这边,就叫做执政,楚国则是叫令尹。而华元执政官发话之后,因为此时的晋楚两国,都需要一个台阶下,想要暂时休战,所以都来参加了这次会盟,并且最后达成了和约。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弭兵会盟。

但是,第一次弭兵会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此时的晋楚两国,只是需要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并不是想要真正休战。所以,四年之后,当双方都缓过气来时,晋国就再次出手了。接下来,晋国直接在战场上压制了楚国。甚至就连楚国的国王,都在战场上被射瞎了眼睛。

此后,晋国又扶持楚国东边的吴国,希望吴国能够帮晋国牵制楚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春秋后期吴国开始逐渐崛起,成了新的大国。

如此,双方又打了几十年之后,再加上之前的五十多年,此时晋楚两国已经连续打了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上百年的混战当中,晋国两国彻底耗尽了国力,中原诸国更是苦不堪言。而且,晋国内部,士大夫家族开始崛起,晋国开始逐渐无力对外扩张。楚国那边,因为吴国的崛起,需要花大力气应付吴国,根本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晋国。

所以,仗打到这个时候,晋楚两国终于想要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和平协议的事情了。不过,相比上一次来说,这次双方都是真心的。

随着晋楚两国都有了松口的意思,其他诸侯国自然也都乐疯了。连年混战,中原诸国早就不胜其烦,早就想议和了。如今晋楚两国主动表现出这个意思,大家自然乐于促成此事。所以,这个时候,之前举行过一次和平谈判的宋国,就再次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作为这次和平谈判的发起者。

不过,当年发起第一次弭兵会盟的宋国执政华元,此时已经去世了。此时的宋国执政,已经换上了一个叫向戌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向戌再次发起号召,邀请各国前来举行会盟。

因为此时的中原诸国,包括晋国和楚国,都迫切想要议和。所以最后,不光晋国和楚国来参与了和谈,就连齐国和秦国,以及其他小国,也纷纷前来参与了会盟。经过一场剑拔弩张的和谈之后,最终,大家约定,共尊晋楚两国为霸主国,晋楚双方平分霸权。除了秦国和齐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要向晋楚两国朝贡。

而这场和谈之后,因为晋国需要解决内部士大夫家族的问题,而楚国则是需要应付吴国。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原地区再无战事,这也是整个春秋时代,中原地区最和平的一段时光。

直到四十年之后,因为吴国的连年袭扰,导致楚国衰落到一定程度,这时晋国才再次撕毁和约,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围攻楚国。如果不是秦国当时支援楚国,恐怕楚国这一次就要被灭国了。

纵观弭兵会盟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向戌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起这场会盟,而且会盟之后,双方几十年不开战,根本就不是向戌的功劳。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大家都打累了,所以才会借坡下驴,给宋国一个面子。

否则的话,以当时宋国的国力,如果单纯想要凭一个执政官的面子,来调停两大超级强国的战争,无疑是在自寻死路了。

至于向戌本人,除了在弭兵会盟这件事上,有所记载之外,基本上也没做过什么重要的事情。在整个春秋历史上,这个人除了发起了这次和谈会议的时候,还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之外,其他时候,只能算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已。

春秋时向戍弭兵是怎么一回事?

向戌弭兵一事出自春秋战国间。向戌,宋国重臣。弭,平息。兵,战争。即:向戌以一己之力平息多国间的战争。

春秋初,齐桓公称霸。此后,各大国为争霸,百余年中打得不可开交。公元前546年,晋国与楚国互撕,中原一片战火。两大国撕杀,坑苦了夹在二者间的若干小国。这些小国为图生存,惟有与大国结盟寻求保护。大国理直气壮收取保护费一一纳贡。

宋国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同时与晋楚二国分别结盟,不仅交双份保护费,国土与百姓更常受战争之害。晋楚两国打得精疲力竭,内忧外患频发,早无战意。诸小国也被牵连得心力交瘁,巴不得和平早日到来。

在此情形下,向戌挺身而出。他利用与晋楚国王的好友关系,先往晋国说服晋王停战,又马不停蹄赶去楚国说服楚王,“楚亦许之。”两大国停战,引发连锁反应,齐国与秦国、一些中小国家相继停火。

向戌以一己之力,终于使短暂的和平阳光照耀在大江南北。

春秋时向戍弭兵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弭兵”,就是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寻求停止战争的会盟。之所以会产生“弭兵会盟”,本质上是春秋时诸侯争霸发展到高潮后的产物。

自从晋文公称霸之后,东周就进入了晋、楚两强争霸的格局。长期敌对之下,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让每个参与争霸战争的诸侯国(包括晋、楚二国自身)都消耗巨大。虽然争霸战争互有胜负,可晋、楚两个阵营却都无法彻底击垮对方,而无休止的争霸战争又让东周列国都难以承受,如此情况下才催生了“弭兵之会”。

在整个春秋期间,共出现了两次弭兵之会。向戌所主导的弭兵之会,是东周第二次。

向戌是宋桓公之后,担任宋国左师。在宋国,地位最高的卿士是右师;向戌主持东周“弭兵之会”时,宋国执政卿是司城子罕(乐喜)。向戌不是执政卿,也并非地位最高的卿士,他凭什么来主导整个东周的“弭兵之会”?

首先,这是因为向戌在整个东周都富有贤名。

公元前576年,宋公共刚去世,桓氏一族的司马荡泽就突然作乱,杀死了太子公子肥。见桓氏太过猖狂,执政的右师华元以退为进,杀死了凶手荡泽、又逼走了五位桓氏一族的卿大夫。就在华元清理桓氏一族之时,被驱逐的五位桓氏卿大夫就有人提到“即便右师讨伐罪人,还有向戌在;所以即便桓氏被灭族,也仅仅是一部分!”果然,虽然桓氏一族大多被赶出宋国,向戌一族却幸存了下来,他本人还当上了左师,成为卿士。由此可见,向戌在国内声望很高,才不致被作乱的族人拖累。

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在柤(今江苏邳州北偏西)举行诸侯盟会。盟会进行过程中,晋卿士匄、荀偃二人突然联合请求攻打小国偪阳(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以分封向戌!在二人率诸侯大军费尽周折攻下偪阳后,晋悼公便把它送给向戌,可向戌却坚拒了。最终,偪阳城被送给了宋平公。

连晋国卿士都慕名而请封向戌,足见他的名望之盛。有了好名声,向戌与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的执政大臣都交往密切:晋国正卿赵武与楚国令尹屈建,都是向戌的好友。

向戌有贤名,又多与东周多国政要交往密切,这是他能主导弭兵之会的政治基础。此时,更为重要的是,整个东周都对争霸战争产生了普遍的厌战情绪。

晋悼公时期,是晋、楚争霸的最后高潮期。凭借荀罃的“三分四军,轮番出征”策略,晋国拖垮了楚国,得以夺回了霸主之位。但晋悼公去世后,国内卿族内斗日趋激烈而诱发了栾盈之乱。齐庄公趁机率大军入侵,让晋国吃了一次大亏。平定栾盈之乱后,晋人多次远征山东伐齐进行报复,这让晋国消耗巨大。公元前548年赵武当上正卿后,他对争霸战争已心存畏惧。所以,赵武在重丘会盟时公开喊话,声称要与楚国和解。

自楚共王时起,在北晋东吴两面夹击之下,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困境。为此,楚共王临死前甚至自定谥号为“灵”或“厉”,来主动承担争霸失利的历史责任。楚康王继位后,楚国国力尚未恢复,当然就更加难以主动挑起争霸战争。当楚人听到赵武释放出的信号后,便委托蔡国大夫声子作为中间人,来促成两国和谈。

除了晋、楚两国外,当时东周还有秦、齐两个大国。在入侵晋国后不久,齐庄公很快就被权臣崔杼所杀,齐国进入崔、庆专政时期。经过晋国多次打击后,齐国虽然还有报复之心,但也不敢违背东周求和的大趋势,勉强同意了弭兵。而秦国虽然独成一极,但长期被晋国遏制在崤山以西,也深知单独与强晋作对并非好事,也顺势同意了弭兵之举。

至于东周其它诸侯国,都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受尽了“朝晋暮楚”之苦,早就恨不得有一段和平时光来休生养息了。

因此,整体上弭兵几乎已成当时东周各国的共同心愿。

身为宋国卿士,向戌敏感地捕捉到了东周这股热切期盼弭兵的潮流。

向戌是“贤人”,与东周列国政要都来往密切;历史上,东周第一次弭兵之会也是由宋人撮合而成。正因如此,总想赢得名利的向戌便主动出使各国,来积极促成东周第二次弭兵之会。

虽然早在向戌之前,晋、楚二国已经开始了私下接触,但向戌是将这次弭兵之会公开化的第一人。在他不辞辛劳的频繁疏通下,公元前546年7月,东周第二次弭兵大会终于在宋国顺利召开。虽然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但第二次弭兵会盟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

但第二次弭兵会盟顺利结束后,对各国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弭兵大会结束后,晋国卿族就失去了进取心,长期不参与东周事务,对楚国使唤诸侯采取绥靖策略;在楚灵王弑君篡位后,他就直接窃取了弭兵大会的成功,频繁召集东周诸侯会盟、来打压吴国,但他的好大喜功却加速了楚国的没落;因为弭兵之会,吴国制衡楚国的作用大大降低,被中原各国(尤其晋国)排斥在弭兵协议之外,成为楚国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弭兵后东周争霸战争渐稀,诸侯借助周王室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周王室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对于其他的大多数诸侯国而言,弭兵之后都得到了难得的休生养息良机……。

总而言之,第二次弭兵大会之后,晋、楚争霸的格局就事实上走向了终结。公元前506年,楚国在吴王阖闾的攻击下差点被灭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压倒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这充分表明,第二次弭兵大会,恰恰是晋、楚两国争霸的巅峰期;在这之后,两国就先后走向了没落。

从这个角度而言,弭兵之会就是晋、楚两国争霸发展到高潮后的产物。因此,向戌为什么能促成弭兵之会?

首先,是向戌本人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不但在东周富有贤名,向戌本人还与晋、楚等等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交往密切,政治人脉关系丰富。

其次,东周第一次弭兵之会就是由宋人华元主导完成,向戌出面来主导第二次弭兵之会也不会让其他国家觉得太过突兀。

最后,在经历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后,东周列国都对战争的巨大消耗难以承受,迫切地需要一段和平时光来恢复国力。因此,早在向戌主导弭兵大会前,晋、楚二国的执政者已先行开始接触了。正因弭兵是当时东周列国的共同心愿,向戌才能成功促成第二次弭兵大会。

不过,向戌虽促成了弭兵大会,却并不为人所称道。

弭兵大会结束后,向戌向宋平公邀功,宋平公因此赏给他六十座城邑。宋国执政卿子罕据此批评他:“武力是用来威慑不轨之徒并昭显文德,圣人因它而行,乱党因它而亡;废兴、存亡、昏明之道,都因武力而起。现在您却要废除它,这不是骗人吗?以欺骗之道来蒙蔽诸侯,这罪过实在太大了!即便无人问罪,您却还要向国君邀功,这可是太贪心了啊!”

东周第二次弭兵大会,在楚国与中原国家间,实现了短暂的和平;但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却走向了激化。由此可见所谓“弭兵”的虚伪性——战争从来都不可能消失、也不会消失,而向戌却以弭兵为傲,岂不太过虚伪?

听了子罕这番话,向戌羞愧得无地自容,最终推辞了宋平公所赏赐的六十座城邑。对向戌而言,弭兵不过是邀名的手段,而不是真心为了维护和平。

这也是后人对他评价不高的根本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