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公元前638年,在今天的河南省拓城西北地区,发生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战争。

这场战争双方的主角,分别是宋国和楚国。

这场战争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或者经过。打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致就是宋国和楚国都想在中原地区称霸一方,结果楚国打赢了,宋国打输了。

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打仗的方式。

双方交战过程当中,宋国这边,在楚军过河以及派兵布阵的时候,都没有发起进攻。直到楚军彻底摆好了阵势,才下令开战,结果就被楚军打得大败。所以后世往往都嘲笑宋国军队的指挥者宋襄公,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连打仗都不懂变通,活该失败。

那么,这位被嘲笑了两千多年的宋襄公,真的有那么傻吗?为什么宋襄公在楚军准备的时候,没有下令发起进攻?难道宋襄公的仁义,真的就那么迂腐吗?

实际上,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宋襄公确实比较傻。但如果我们回顾当时那段历史,把视角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会发现,这场战争之所以会打得十分有趣,并不是因为宋襄公迂腐,而是因为两个不同时代的规则,进行激烈碰撞的产物。

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宋襄公本人,以及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说起。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史书上没有记载,宋襄公的详细生年。但我们目前知道,宋襄公应该是在公元前651年即位,此后一直在位十四年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尺度调大一些,回顾一下宋襄公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其实非常特殊,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大时代。

公元前771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一百多年以前,随着西周的京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被杀,西周正式覆灭。此后,周幽王的长子姬宜臼在诸侯们的推举下,再次继承了天子之位,并且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后世史称周平王。

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也就被称之为东周。而这次迁都,后世则是称之为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次搬家,意味着周王室的力量,彻底衰落了下去。而且,在周平王即位的同时,周平王的一个叔叔也被其他诸侯,推举做了周天子,后世史称周携王。

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周王室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这种局面,无疑导致周王室进一步衰落了下去。直到二十年之后,在晋国的帮助下,周平王才终于干掉了周携王。但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室的威严,无疑是衰退得更加严重了。

周平王总计在位五十年时间,在位期间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却始终无法逆转周王室的衰落趋势。而等到周平王去世之后,因为太子同时去世,所以他的孙子周桓王继承了王位。周桓王即位之后,因为年轻气盛,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直接和周王室最重要的支持者郑国闹翻了。

闹翻了的结果,就是郑国和周王室打了一仗,后世史称繻葛之战。在繻葛之战当中,周桓王虽然已经集结了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却仍是败给了郑国。而且在战争过程当中,周桓王还被箭矢射中,差点就丢掉了性命。所以,等到繻葛之战结束以后,众多诸侯国瞬间意识到,原来周王室其实也不过如此,并不强大。

所以,此战之后,周王室便彻底丧失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权。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正式到来了。

繻葛之战发生于公元前707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56年以前。从这时开始,周天子彻底变成了庙里的神像,大家敬他却不怕他。因为周王室的衰落,以往旧有的那套规则,开始彻底失效。新时代的规则,也逐渐孕育而出。

在这个新的时代开始之初,很多诸侯国开始兼并周围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借此壮大自身。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盲目扩张,很容易会导致自身被其他诸侯国敌视。一旦得罪的诸侯国多了,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

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够同时抗住其他所有诸侯国的联手进攻。而且,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还是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一旦某个诸侯国,把其他诸侯国都得罪了,这时候周王室再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这个诸侯国。那这个诸侯国就算再怎么强大,也一定会被大家围殴到灭国。

既然如此,那些有志于扩张的国家,又该怎么兼并其他国家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大家很快找到了答案:既然打着自己的名义,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但打着周天子的名义,不就可以避免这个结果了吗?

于是,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出现了。

第一个熟练掌握这套操作的人,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齐桓公。齐桓公登基于公元前685年,此时距离那场繻葛之战,已经过去了22年,周天子的威势已经进一步衰落。当年那位被射中肩膀的周桓王已经去世多年,此时正是周桓王的儿子周庄王在位期间。

为了带领齐国扩张,齐桓公主动带头,去朝拜周天子,然后打着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其他小国,打击自己的敌人。不得不说,有了周天子这杆大旗之后,齐桓公这边的声势确实暴涨了很多,其他诸侯国也确实更愿意依附于强大的齐国。

最重要的是,这些小国每次跟着齐国打仗,自己都能得到一些好处。有好处的事情,谁不愿意做呢?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齐国作为盟主,无疑可以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所以会盟的次数越多,齐国的威势也就越强,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

就这样,几次会盟之后,齐桓公就逐渐称霸天下,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成功称霸,无疑是给整个天下,做出了一个表率。大家忽然意识到:原来像齐桓公这么做,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宋襄公即位了。

公元前651年,随着宋国的老国君宋桓公去世,宋襄公正式即位。这一年,齐桓公已经在位35年了。也就是在这一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被周天子赐予了祭庙所用的胙肉以及天子车马。在以往的时代,这已经是诸侯能够得到的最高奖赏了,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权臣被赐予九锡。这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事业,正式达到了顶点。

但同时,在这之后,因为齐桓公逐渐衰老,再加上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名臣管仲去世,齐国的霸业也开始逐渐衰落。八年之后,齐桓公病重期间,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抢国君的宝座,更是相互混战,搞得齐国一片混乱。

经过这场内乱之后,齐国的霸主地位,瞬间就丢了。而对于这个空出来的霸主,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全都是虎视眈眈,打算夺取这个霸主之位,成为下一个霸主。而当时的宋国,便是其中之一。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宋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国家。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也没有宋国这个国家。所以很多人感觉,宋国好像一直都比较弱,只是一个小国而已。

这个印象,其实是错误的。

实际上,在整个西周以及春秋初期,宋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在整个西周时代,周王室分封的所有诸侯国当中,只有八个国家的诸侯是公爵,宋国就是其中之一。

能被封为公爵的诸侯,地位都是极为超然的。就拿宋国来说,宋国的初代国君,之所以会被封为公爵,不是因为他们为周王室立下过什么大功,而是因为他们是商汤的后裔。

简单来说,当年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而商朝灭亡之后,为了安抚这些商朝的旧部,周武王不得不册封商纣王的儿子,作为第一代宋国国君,同时给了他一个公爵的爵位。后来这位纣王之子造反,被周公平定,但即便这样,周王室还是不敢彻底灭绝商汤这一系的传承,只能选出纣王的哥哥,作为第二代宋国国君。

至于其他几位爵位是公爵的诸侯,同样来历不凡:焦国是炎帝之后、蓟国则是黄帝之后、祝国是尧帝之后、陈国是舜帝之后、杞国则是大禹的后人。

简单来说,能被封为公爵的,祖上都是极为显赫的。就算是当年帮周武王灭商的姜太公,事后被封在了齐国,但也只不过给了一个侯爵而已。就算到了齐桓公时代,齐桓公生前的爵位,其实同样也只是侯爵而已。如果严格来说的话,那齐桓公举行会盟的时候,大家应该称呼他为齐侯。直到齐桓公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礼制,可以将其追谥为公,这时候才可以称之为齐桓公。

也就是说,齐桓公活着的时候,最多只能称齐侯,死后才能被尊称为齐桓公。

相比之下,宋国的国君,却可以直接称之为宋公。单从爵位的角度来说,宋国其实要比齐国高一个档次。至于地盘方面,宋国同样不弱于齐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前,宋国甚至还要比齐国更强大一些。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宋国。

也正是因为背靠强大的宋国,所以当齐桓公去世之后,当时的宋襄公,才敢于觊觎霸主的地位。而当时有资格和宋国争夺霸主之位的国家,大概也就只有晋国、楚国以及郑国这几个国家而已。至于秦国,当时在众多诸侯国当中,只能算是比较弱小的一个,再加上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暂时还不具备争夺的资格。

那么,面对这种时代背景,宋襄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称霸美梦呢?

第一步,宋襄公选择了插手齐国内政。

自从齐桓公去世之后,齐桓公的几个儿子,开始相互混战,谁也不服谁。这场混战,直接导致齐国国力大幅衰退。就在齐桓公去世一年之后,宋襄公率兵进入齐国,拥立齐桓公所立的太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拥立齐孝公这件事,说起来也是很复杂。简单来说,当年宋襄公刚刚即位的时候,齐桓公就举办了那场葵丘会盟。在这场会盟当中,齐桓公对刚刚即位的宋襄公,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同时还委托宋襄公,帮忙照顾一下自己的太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齐桓公说这话的时候,很可能只是想客气一下。毕竟当时的齐桓公,也没想过自己去世之后,会是那么混乱的局面。但这件事,却给了宋襄公插手齐国内政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齐国内乱之后,太子昭直接逃往了宋国,请求宋国出兵支持。

面对这样的机会,宋襄公自然不会拒绝。在这之后,宋襄公当即发出号召,邀请其他诸侯国和宋国一起,派兵进入齐国,支持太子昭即位。不过当时的宋国,号召力还比较有限,所以也没几个国家愿意听从宋襄公的安排,最后也就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这三个国家,派来了一部分军队,算是响应了宋襄公的号召。

虽然没几个国家支持,但仗着宋国的强大,宋襄公还是派出了军队,正式进入了齐国。照理来说,以宋国的国力,如果要和齐国正面开战的话,肯定不是齐国的对手。但问题是,这场仗是齐国内乱,很多齐国高层贵族,都支持太子昭,或者对太子昭抱有同情的心理,根本不可能站出来抵挡宋国军队。

所以最后,宋襄公轻易带领宋国军队,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将太子昭送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件事做完之后,宋襄公瞬间就名声大噪,一时之间成了最有希望继承霸主之位的人选。

但同时,除了宋襄公之外,还有一个国家,此时也非常强大,而且对霸主之位势在必得,成了宋国的劲敌。这个国家,就是南方的楚国。

此时的楚国,虽然地处南方,但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国土面积已经非常大,国力十分强大。而且,当时除了楚国之外的几个大国,几乎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齐国正在内乱,晋国刚刚从内乱当中脱离出来,秦国此时还比较弱,郑国则是已经衰落……

总之,当宋国决定争夺霸主之位的时候,楚国几乎是此时唯一一个能和宋国抗衡,并且一较高下的诸侯国。

正是因为楚国的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中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站队现象。一部分诸侯国,站队到了宋国这一边。而另一部分诸侯国,则站队到了楚国那一边,形成了两大集团。

在这个站队的过程当中,宋襄公的表现其实非常糟糕。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宋襄公,还没有摆脱自己的公爵身份。在以往的时代,单凭公爵这个爵位,宋国的国君就可以稳压其他诸侯国。这就导致宋襄公在拉拢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

大家站队,本来就是为了获得利益,谁又甘心做别人的小弟呢?对于这个道理,宋襄公或许明白,但是明显不如之前的齐桓公懂得那么透彻。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站队宋国这边的诸侯国越来越少,楚国那边的盟友却越来越多。

到了这个时候,双方的高下其实已经分出来了。此时的宋襄公,如果能及时摆脱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花心思去拉拢其他诸侯国,或许还有翻盘的希望。但是结果,宋襄公非但没有去拉拢其他诸侯国,反倒想以武力胁迫盟友,逼周围的几个诸侯国就范。

这样一来,自然就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站队到宋国这边了。就连之前宋国鼎力支持平定内乱的齐国,此时也开始作壁上观,不再参与宋国组织的会盟。

更讽刺的是,此时的宋襄公,依然认不清形式,非要强行以自己的公爵身份,再次召开会盟。结果,在这次会盟当中,楚国直接出其不意的派遣军队,奇袭会场,抓住了宋襄公。

在会盟当中,抓住其他诸侯国的国君,这种事情,在以往的时代是从未出现过的。在会盟开始之前,宋国国内其实也有人提醒过宋襄公,认为宋襄公应该带一部分军队前去。但结果,宋襄公却始终坚持老旧的思维,认为楚国不敢拿他怎么样。

所以,最后宋襄公就成了楚国的阶下囚。当时的楚国,已经打算趁机攻入宋国,一举解决心腹大患。但楚国的这个想法,却招来了其他诸侯国的集体反对。其他诸侯国,其实也怕楚国就此一家独大。所以最终,在鲁国国君的调停下,楚国最终还是释放了宋襄公。

这次会盟被抓,对于宋襄公来说,无疑是一个耻辱。所以接下来,宋襄公回国之后,就开始想办法找场子。既然会盟号召不管用,那接下来就只能继续亮肌肉了。于是,宋襄公将矛头对准了郑国。因为郑国正处于衰落状态,而且当时的郑国,也已经投靠了楚国,算是楚国阵营的头号跟班儿。

在宋襄公看来,直接击败郑国,其他国家就会忌惮宋国,不敢再站队到楚国那边。但宋襄公却偏偏忘了,一旦宋国进攻郑国,楚国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管。到那个时候,宋国和楚国的正面交锋,也就不可避免了。

于是,随着宋襄公出兵,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泓水之战,就此爆发了。

当宋国出兵之后,郑国果断向楚国求援,楚国也果断派出大军,维护郑国这个小跟班。不过,楚国大军并没有增援郑国,而是直接去打宋国本土。这一招后来在战国时代,就成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成了三十六计当中的一计。但实际上,早在数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当围魏救赵这场战争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这么玩了。

得知楚国进攻宋国腹地之后,宋襄公自然只能及时撤兵,生怕宋国本土有所损失。而当宋国军队撤退的时候,楚国则是趁机进攻,双方的主力军队,就这样在泓水地区相遇了。

接下来,就出现了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

开战之前,宋国因为先抵达战场,所以率先摆好了阵势。直到宋国军队严阵以待之后,楚国军队才开始渡河。此时的宋国大军,如果趁势发起进攻,说不定就能一举击败楚军,宋襄公也能完成自己的称霸梦想,彻底改变春秋时代的历史。

但可惜的是,宋襄公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这么做。

作为一个公爵国君,宋襄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以往的那种旧思想,规则意识特别强烈。在西周时代,诸侯国之间理论上其实是不允许随便交战的。因为从西周开国的时候开始,周王室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就开始推行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这套‘礼乐制度’,可不单单是指宴会时要遵循的一些礼仪,更近似于所谓的法律。这套制度本身,其实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规则,其中也包含了如何打仗。

在这套制度下,诸侯国之间,是不允许随便交战的。如果诸侯国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先由周天子进行调停。如果实在无法调停,双方可以开战,但战争只是为了解决争端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直接击败或者吞并对方。比如说,双方开战之前,敌方大将甚至需要先给对方的国君行礼,以此来表示尊重。

简单来说,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在礼乐制度的约束下,其实更像是一种打仗游戏。这种游戏本身,往往不涉及平民,仅限于贵族内部。而且,战争也不是为了消灭对方,而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

但是,随着周王室衰落,传统的礼乐制度,早已经彻底失效了。礼乐制度想要得到执行,首先需要周王室特别强大。如果有哪个诸侯国不遵从这套制度,周天子可以直接组织军队去讨伐。但到了东周之后,因为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所以这套礼乐制度,也已经彻底失效了。

对此,宋襄公其实并不是不清楚,但他依然不能不遵守。因为宋襄公的出发点,就是打着恢复礼乐制度的大旗,以此来争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如果宋襄公本人都不遵守规则,那其他诸侯国自然就更不可能遵守规则了。要是那样的话,宋襄公称霸这件事,本身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宋襄公最希望看到的,是宋国军队严格遵守了礼乐制度之后,还能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楚国。只有这样,他的称霸梦想才是有效的。

但问题是,此时的楚国军队,可没有那么多约束。楚国军队早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礼乐思想,转为追求绝对的胜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其实也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战。宋襄公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礼乐制度。而楚国军队代表的,则是礼乐崩坏之后,新的春秋法则。

至于结果,显而易见,追求绝对胜利的楚国军队,在战斗力上更胜一筹。最终,等到楚国军队顺利过河,并且真正结成阵势之后,宋国军队就再也不是对手了。就连宋襄公本人,都在战争当中,被射中了大腿。而他称霸的梦想,也随着宋国军队的战败,彻底成了泡影。

说到底,在春秋时代想要称霸,最关键的并不是遵守规则,而是要自身够强,拳头够大。所以泓水之战以后,所有诸侯国都意识到,以往的规则已经彻底失效。在如今这个时代,只有自身实力够强,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纵观泓水之战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宋襄公,其实并不是真傻。与其说他不懂战争,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旧时代制度的捍卫者。宋襄公的努力,都是为了捍卫旧时代的制度,因为只有捍卫旧时代的制度,才能保证他公爵的身份,远超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维护宋国的利益。

这样的宋襄公,战败是很正常的。但要说他只是单纯的傻,这恐怕就是真的误会他了。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宋襄公是个仁义过头的君子,到头来就落得一败涂地。

宋本是小国,他积极支持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死后,他就想接过齐桓公的旗帜成为新的霸主。

开始带领几个小国伐齐,取得了胜利。接连几次成为带头大哥,也做了短暂霸主。

就在又一次会盟中,他被不服的楚国拘禁了,欲取而代之。

双方在泓水之战中,拉开了架势。宋襄公手下建议在楚军半渡中,乘其立足未稳给予致命一击。

宋襄公却说:"乘人之危,不是仁者所为"。还令军队后退,让其上岸,舒舒服服地整理好队形。

就这样,宋襄公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宋襄公也负了重伤,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

战争是无情的,容不得一丝柔情,谁仁慈谁就会遭殃。宋襄公向来犯之敌讲仁义,无疑是让车马炮,本来棋力就不在人之上,惨败就是必然的。到头来,不仅霸主地位不保,而且还丢了性命。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宋襄公,春秋时期一宋国君主,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嘲笑他是蠢猪,对敌人讲究“仁义”,结果葬送了性命。也有人盛赞他是最后的“仁义”之师,从此之后,中国就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宋襄公的仁义之举究竟该盛赞,还是该嘲笑,他究竟是不是

“蠢猪式的仁义”?

先介绍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国的国君,宋国是一个小国,以现在的河南商丘为中心,周边国家包括卫国、鲁国、郑国、陈国、徐国、蔡国、邾国等。基本都是姬姓诸侯国,而宋国实际上是殷商遗民国家。

之所以宋襄公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主要还是因为做了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推位让国:

宋襄公作为嫡长子是宋国君主继承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趁着老爹宋桓公未死,决定礼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

“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竟然认为言之有理,真去找了目夷,结果目夷自惭形秽,还有比让位更大的仁吗?结果因此跑到卫国去了,不肯接受让位。

第二件事,是乘车之会:

宋襄公还是有着伟大理想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去世后,他想依靠自己的“仁义”称霸。

于是趁着齐国内乱,秦国和晋国打仗的机会,强迫把周边的几个小国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自己当盟主。不顾齐国和楚国国君的不满,约定秋天再到盂这个地方会盟,大家都不带军队,只有国君参加。

目夷劝他带上军队,但是宋襄公认为,会盟是自己提出来的,约定也是自己提出来的,当然得遵守。

结果到了地方后,被事先埋伏好的楚军抓住,关了足足好几个月,才在宋目夷的斡旋下救出。

第三件事,是泓水之战:

这也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一件事,有一个成语叫做“宋襄之仁”,就是讽刺这次战争的。

宋襄公被放出来后,不找楚国报仇,冲支持楚国当霸主的郑国开刀,结果楚国来救,双方布兵在泓水两岸。

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这次战斗的: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大体意思就是宋襄公讲究仁义,不肯在楚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导致大败。

在《左传》中这样记载对于此次战斗失败,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在宋襄公看来,君子不应该重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能去伤害或者抓捕儿童或老人,而且打仗不能凭借天险,对于敌人不利时,不能进攻。

末了,仍然加上一句,虽然我是已经被灭的殷商遗民之国,但是仍然不会击鼓进攻还没有准备好的敌人。

有人说宋襄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惜以亡国为代价,也要捍卫文明和守信的理想。之所以大家认为他蠢,实际上是没有把眼光放到春秋时期,宋襄公就是“春秋大家精神”的完美诠释,那个时代的战争也讲究“礼节”,脱离了这条规定,那就是耍流氓。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是围绕在周朝天子身边的,都是兄弟。即使出现了矛盾要兵戎相见,也是讲究军礼,所谓的军礼,大约是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两军交战是要下“战书”的,没有战书,或者对方没应战,是不能随便发兵的;其次,既然要交战,就必须要说明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第三,即使到了交战那一天,也得等对方战车摆好,士兵排开,擂鼓后才能开战,如果对方不擂鼓,是不能进攻的。

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一篇课文,讲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其中有一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实际上,五十步笑百步是有另外一层意思的,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记载: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

打仗,敌军败退,追击步兵追一百步就得停止追击,追击驾车逃跑的敌军也不能超过九十里,这才叫“礼义之兵”!

所以说,后退了一百步基本就脱离了危险,而退后了五十步,那还是相当勇敢的,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说宋襄公之前,战争不过是分胜负的游戏,这之后,战争就变得“诡计多端”,无所不用其极,不再顾及伤亡率,而是追求杀人的数量,比如商鞅变法中就有根据杀敌多少领赏的规定。

从战争再延伸到现在,什么地沟油,什么苏丹红,什么扶不扶老人,都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礼乐崩坏之后造成的,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开始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毫不顾忌,毫无人性……

但写到这里,我们其实搞错了一个概念,这种现状跟讽刺宋襄公愚蠢的人并无关,因为宋襄公根本就不是“仁君”,他不过是打着“仁义”的幌子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我们不妨倒推宋襄公的一生: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为伤病折磨,一命呜呼,走完了自己“仁义”的一生。之所以会伤病,是因为公元前638年泓水一战,因为太过“仁义”,才使得战争失利,中箭负伤。之所以会发生泓水之战,是因为宋襄公进攻郑国,楚国来帮郑国,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方式。之所以宋襄公进攻郑国,是因为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支持楚国称霸。之所以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是因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强行要求大家会盟,选自己当盟主,而楚国笑话他不自量力,从而设计抓了他……

实际上宋襄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来看宋襄公在这之前所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看到齐桓公去世,自己的野心急速膨胀,不顾目夷的劝阻:

“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

咦,宋襄公不是还曾经把国君位置让给目夷吗?既然不在乎名位,为什么又贪慕虚荣想当霸主呢?

就因为有了野心,才想方设法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而要实现野心,必然就会出现不仁义的事情。他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就是滕宣公,通过非法扣押人家国君,迫使其奉自己为盟主。

这时候再看当年他的推位让国,难道不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第二件事更加不仁义!

扣押了滕宣公之后,又武力胁迫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拿活人来祭祀,怎么这个时候不提“仁义”,不提“周礼”了?

要知道在周朝,祭祀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即使是最残忍的血祭,也有相关的要求:

“用牲血,先进献后灌地,使血气达于地下,以供神享。”

宋襄公为了杀鸡吓猴,竟然把鄫国国君给生祭了,这是“仁义”之君能干的事?

第三件事则是进攻曹国!

为什么进攻曹国呢?

就是因为宋襄公的残暴行为不仅吓住了猴,还把猴子给吓反了,一个不服,就要发兵攻打,这难道也是“仁义”之君?

难怪事后鲁国臧文仲感慨道: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欲望不可怕,只要这个欲望是顺从于他人的,那么就可以有。如果自己的私欲是强迫他人顺从,是损害人家利益的,那么要想成功,难!

所以,宋襄公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仁义起来,连国君的位置都让,蛮横起来,别人一个白眼,他就要把这个人祭天。

其实看看春秋时期地图就知道了,以宋国之力怎么可能扛得住楚国大军,说到底泓水之战是力量不对等的战争。就算是宋襄公出其不意攻击楚军,就算是他不那么“仁义”,也根本就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他不过是为自己的失败而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难怪我们伟人在《论持久战》时就提到: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战争不是儿戏,仁义是讲究对象的,你跟流氓讲什么仁义?就像当年你站在南京城门口,跟侵略者讲,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等我们生产出大炮和坦克后,咱们摆开阵势再打吧?

仁义,大家都遵守,那叫仁义,都进攻到家门口了,你跟侵略者讲仁义,岂不是贻笑大方?

当然,我们评价宋襄公愚蠢,绝不是抨击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这是两个概念,请不要弄混。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关于春秋五霸长期以来流传着若干种不同的说法。在关于春秋五霸各种不同版本的说法中有一位饱受争议、名不副实的霸主宋襄公。宋襄公在历史上是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在伟人的著作《论持久战》中就曾提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襄公究竟做了什么事引起后世的争议呢?

话说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这时宋国国君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宋国)四国人马打到齐国。四国联军在齐国人的里应外合下成功拥立了齐孝公。宋襄公认为自己能干涉老牌霸主齐国的内政说明自己也有当霸主的潜质。可惜理想很丰满,然而现实很骨感:宋襄公也不想想为啥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响应自己的号召。

此时前霸主齐国尽管整体国力在宋国之上,但此时尚处于国力恢复的阶段,所以无意再继续维持霸主之位。况且齐孝公又是在宋襄公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国继位,因此对宋襄公的争霸想法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更令宋襄公自以为天下无敌。得意忘形的宋襄公模仿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这时宋襄公的兄长公子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将会是祸患”。

这时一心做着霸主美梦的宋襄公根本就听不进去这种劝谏。可当宋襄公的会盟请柬发出去后大多数诸侯都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了一边。这时宋襄公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就派人去联络楚成王。宋襄公派人联络楚成王谈的居然是借楚国的影响力让原先归附楚国的诸侯尊奉宋国为盟主。你宋国跑到人家楚国的地盘上招揽人家的小弟居然还请对方的老大出面帮忙忽悠。

话说回来人家楚国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给你宋国做嫁衣呢?当时鲁国大夫臧文仲对此一针见血评价道:“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让自己的欲望符合别人的需求用来招揽迎合别人是可以的,然而要想让别人主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纯属白日做梦)”。别人一不是你亲爹亲妈,二又不欠你啥玩意,那么凭什么要惯着你呢?当时楚国大臣成得臣也对宋襄公评价道:“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

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竟一口答应了宋襄公提出的无理要求:楚成王表示只要宋国召集诸侯会盟,那么楚国一定带着小弟们前来捧场。宋襄公得到楚国的承诺后就在家坐等会盟日期的到来,可真到了日子才发现楚国以及楚国那帮小弟一个都没来。不久之后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诸侯中就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这边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宋襄公被楚国人放了鸽子不说,而且楚国转过头来就和别人结盟了。憋着一肚子火的宋襄公于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这次齐、楚两大强国的国君都到场了。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了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在这次盟会上宋襄公又自做主张在没经过齐国、楚国同意的前提下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今河南睢县)会盟诸侯。

转眼间盂地会盟的日期就到来了。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劝宋襄公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既然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赴会。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这时楚国早就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还趁机形式讨伐自不量力的宋国。

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被释放。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公子目夷再次劝阻他,然而宋襄公却不听。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方面随即向楚国求救。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所以只好从郑国撤退。

回撤的宋军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于楚军相遇。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以后开始在岸边布阵。这时目夷又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却说:“等他们列好阵以后再打”。等到楚军布好军阵以后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本人在此战中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后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目夷听说这话说道:“身为一国之君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和子民,却对敌人讲仁德。令自己的百姓被敌人屠杀又何其不仁也?”

千百年后毛泽东主席在点评这段历史时直接指斥宋襄公的仁德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不过宋襄公之所以如此讲求仁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春秋前期旧礼犹存,所以战争有规则可讲。当时两国打仗要宣战,偷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又不能趁着人家有国丧的时候开战。陈成公死后正准备伐陈的楚军闻丧乃止;晋国的士匄率军侵齐时听说齐丧立刻还军。

春秋时期在原则与权变之间的选择并非易事。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向咎犯和雍季问计。咎犯说:“打仗的事诈伪是没关系的,请君用诈”。雍季说:“诈伪虽可得志于一时,却断了后路,请君用正”。晋文公用咎犯的建议打败了楚军,可回来后论功行赏却是雍季在上。晋文公对此给出的理由是雍季讲的是万世之利、咎犯讲的是一时之务。等到了再后来连晋文公这样的人物也不再有了。

孙子的兵法清清楚楚地说要“乘人所不及”,吴子的兵法也明明白白地说“行列未定可击”。当年秦军袭郑路过天子之城的北门仅仅脱去头盔以示敬,而未按礼法要求的那样去甲束兵。当时就有人议论说:这样无礼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那一仗秦人果然打败了,可最后得天下的却是他们。宋襄公所身处的时代正是残酷的务实主义取代理想主义的时代,而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的宋襄公简直就像是一个精分病人。

宋襄公之所以被后世有些人视为仁义之君除了上文提到的泓水之战以外还与他的继位过程有关。话说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病重。宋襄公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本应是继位之人(宋襄公在兄弟辈中排行老二,比他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目夷。可目夷并非正妻所生,所以宋襄公就是嫡长子)。可宋襄公却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

宋桓公把太子打算让位这件事讲给了目夷听。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并说道:"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目夷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就逃到了卫国。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后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如果仅仅只从让位这件事上来看似乎宋襄公还真是一位仁义之君,可宋襄公干的另外几件事可就一点都不仁义了。早在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没任何缘由就出兵攻打弹丸诸侯滕国并扣押了滕宣公,紧接着又邀请曹、邾、鄫三国国君前往毗邻东夷的次睢社(今山东临沂附近)会盟。鄫国国君因为晚到了一步就被宋襄公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

为了实现自己的称霸野心就不惜拿活人来祭祀。宋襄公这个时候怎么不讲“仁义”不提“周礼”了?宋襄公为了杀鸡吓猴竟把一国之君给生祭了。难道这是仁义之君干的事?宋襄公的残暴行为不仅没吓住猴,而且还把猴子直接给吓反了。宋襄公见杀鸡没能吓到猴,那么就索性再杀一猴子给其它猴子看。这次宋襄公选择通过征伐曹国来树立威信。因为别人不服自己就要发兵攻打。这难道也是“仁义”之君吗?

宋襄公简直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仁义起来连国君的位置都让;蛮横起来直接拿别人祭天。鄫国国君不过是晚到了一步,可这时宋襄公并不对他讲仁义;楚国与宋国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可宋襄公却偏要在这时博一个仁义之君的虚名。这也未免太过双标了吧?合着讲不讲仁义全凭你宋襄公随心所欲啊。事实上宋襄公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该用仁义招揽人心的时候残暴;在该对敌人残酷的时候却要讲仁义。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蠢不蠢,要看对谁。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毛主席说,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是说他的仁义没有用对地方,没有用对人。

楚国是个非常霸蛮而且扩张的国家,打仗没有仁义可讲,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战争法司马法对他们不起作用,像什么不擒二毛,两主不相厄之类。他们以大规模杀伤敌人和灭了敌方国家为目标,因此所向披靡,直到遇到了比他们更冷血的秦国,方才怂了。

按照常规,宋襄公把楚军放过河之后,楚军应该摆开阵势,派出勇士致师,就是单挑,然后主将出来对战,输了的带兵走人,向天下各国宣布自己输了,承认对方是霸主,完事,不会造成大规模杀伤。

但是这次楚国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弩。看过电影《英雄》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弩弓在战争中的巨大杀伤力,真可谓全覆盖无死角精准打击,这种弩阵是战车的致命杀手,就连后来更为灵活的骑兵都干不过弩阵。唯一能把弩阵干掉的就是机枪。

因此宋军被楚军的弩阵射的大败亏输,宋襄公也受了伤,没多久死掉了。毛主席之所以说他蠢,是说他不看对手是谁,瞎讲仁义。

讲仁义要跟仁义的人讲,不仁义的人不能讲。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猪式的仁义”?

不是蠢,而是找借口。

据说,在宋襄公败于楚国之后,他为了挽回颜面,说了一通大道理,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宋国讲仁义,而楚国不讲仁义,所以我宋国虽然败了,却也是虽败犹荣。

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

这话什么意思呢?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

在《天龙八部》世界里,某江湖菜鸟喝多了吹牛:“告诉你们,当时在聚贤庄,我用了一招劈空掌,掌风直接朝着乔峰的鼻梁吹去,如果我多吐三分劲,乔峰肯定会被我打得满脸开花。但我心胸豁达,不愿意他受此打击,所以我不但没有多吐三分劲,反而把劲道又卸去三分,只是想简单给他一个教训。没想到乔峰这契丹余孽不识好歹,居然趁我劲道老去的时候给了我一掌,直接把我肋骨给打断了,你说这契丹人还有没有点礼貌了?”

只有真正的弱鸡,才会在时候放这种马后炮,用以彰显自己的强大。

宋襄公在发表了这样一番大义凛然的讲话之后,很快就因伤去世了,但宋襄公的这种“精神”却遗留了下来。

若干年后,大家在说起宋襄公的时候,都会轻蔑一笑:“噢,你说那个只知道讲仁义的国君啊?”

某些道德卫士立刻高潮:“宋襄公虽死,但他作为一个君子,能打楚成王鼻梁的时候却暗暗收劲,这种大无畏的卫道精神,其实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是啊,我们都不理解,正如我们没法理解,一个不入流的江湖菜鸟,他怎么会有可能打中乔峰鼻梁一样。

宋襄公这种做法,就是想强行给自己找个台阶:“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狡猾。”

这话放到今天,我估计没几个人会信,可一旦把朝代拖到公元前的春秋时期,那个传说中“礼仪”大行其道的时期,很多人就相信了,并为此惋惜一番,就好像宋襄公的劈空掌多带三分劲,就能立刻把楚成王这种蛮夷君主打得满脸开花一样。

醒醒吧,真没这种事,就凭宋襄公那副德性,哪有资格挑战楚成王呢?

但宋襄公也不算白死,至少他留下了“宋襄之仁”这样一个成语,也算是为后世子孙做出了一点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