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一共有十六位皇帝。既然有十六位皇帝,那为何北京的明十三陵当中,却只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呢?
这其实是因为,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前,前面的朱元璋和朱允炆,都没有埋在北京这边。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明朝的首都还在南京,所以朱元璋本人也埋在了南京紫金山上。
至于朱允炆,因为最后下落不明,所以自然也就没有陵墓了。而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后面的明朝皇帝,才开始埋葬在北京的皇陵里面。
不过,有趣的是,自朱棣之后的十四位明朝皇帝当中,有一位皇帝没有葬入明朝皇陵。但这位皇帝,却不是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崇祯去世之后,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还真没难为这位有骨气的末代皇帝。不但将他葬入了皇陵,甚至还公开为崇祯搭设灵棚,允许大家去祭奠崇祯。
所以,唯一没有葬入明朝皇陵的皇帝,并不是末代皇帝,而是明朝中期的明代宗朱祁钰。
作为一位王朝中期的皇帝,为何连皇陵都进不去呢?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从辈分上来说,也就是朱棣的重孙子。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继承制,作为次子,朱祁钰原本是没有任何机会成为皇帝的。而明朝的皇位,只能由他的大哥朱祁镇来继承。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朱祁钰本人,还是当时的明朝高层,对此也没有任何异议。大家对于朱祁钰的定位,就是一个普通的闲散王爷而已。而明宣宗去世后,朱祁镇登基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波折,很顺利地就继承了皇位。
对此,朱祁钰本人也没什么意见。朱祁钰和自己的那个皇帝大哥朱祁镇,从小一起长大。两人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感情一直都比较好。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两人一生本该是兄友弟恭的关系,逢年过节朱祁钰去给自己的皇帝大哥拜个年,关系还不错。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公元1449年的这一年,彻底改变了。
这一年,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亲自率领大军,出塞亲征瓦剌。要说皇帝亲自出征这件事,原本也是一件挺给力的事情。但问题是,朱祁镇的这次出征,只是一腔热血,本人根本会指挥军队,只会添乱。
所以最终,朱祁镇麾下的二十万明军精锐,被数万瓦剌军队,打得全军覆没。就连朱祁镇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事变。
这一下,明朝这边彻底慌了。
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国力其实相当雄厚。而朱祁镇率领的那二十万明军,更是当年朱棣一手训练出来的精锐。在中国历史上,之前还从未有过大一统朝代处于巅峰期的时候,皇帝被人家给俘虏的先例。
随着朱祁镇被俘,明朝高层也不得不开始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朱祁镇既然被俘,那接下来要不要再拥立一个皇帝?如果要拥立的话,到底又该拥立谁呢?
第二,因为土木堡事变当中,朱祁钰把北方最精锐的二十万精锐,全都输得干干净净。北京附近的军事力量,瞬间跌入谷底。瓦剌人的进攻,更是近在眼前。面对瓦剌人的进攻,明朝政府到底是选择依托北京的牢固城防进行抵抗?还是直接迁都,将首都迁往南方呢?
这两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个问题,都关系到明朝对瓦剌人的态度。经过仔细的商讨之后,明朝最后决定,选择另立新帝,并且依托北京,就地对瓦剌进行反击。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了。
不过,在阻击瓦剌人之前,还有一个小问题。既然要拥立皇帝,那到底该拥立谁呢?从法理上来说,朱祁镇既然退位,那接下来就该由太子,或者朱祁镇的长子继位。但问题是,当时朱祁镇所立的太子,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正所谓主少国疑,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换一个小皇帝上去,显然不利于明军抵抗瓦剌。所以最终,当时的皇太后孙氏,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先拥立朱祁钰的弟弟朱祁镇,作为新的皇帝。但同时,朱祁镇将来去世之后,不可以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只能让朱祁钰的太子接班。
这个办法,在当时那种特殊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此,大家也没什么异议,朱祁镇也就此从一个闲散王爷,变成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再之后,在大明军民团结一致的保卫下,瓦剌人最后被击退,北京城被守住了。
客观来说,朱祁钰在这场北京保卫战当中,作用其实更近似于一个吉祥物。作为一个闲散王爷,朱祁钰之前其实没有学习过任何帝王之术,对带兵打仗更是一窍不通。真正发挥关键作用,指挥明军作战的,其实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
但不管怎么说,朱祁钰当时以皇帝的身份,站了出来,作为名义上的领导者,领导了这场北京保卫战。所以,说朱祁钰力挽狂澜,直接避免了明朝成为南宋那样的江南政权,是一点都没问题的。而且,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有时候不瞎指挥,已经是很大的贡献了。
而且,在击退了瓦剌之后,朱祁钰更是开始清除朝中奸佞,任用于谦等忠臣良将,不但修复了明朝边防,重新组建起一支强大的京师军队,还对吏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客观来说,朱祁钰在位期间,未必算得上是千古明君,但肯定算是一个好皇帝。
如果单凭朱祁钰的功劳来说,葬入皇陵肯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有人无法葬入皇陵,那也应该是他那个被俘虏的倒霉哥哥才对。但问题是,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最终导致朱祁钰被硬生生挤出了皇帝圈子。
就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一年多以后,那位已经被瓦剌人俘虏的朱祁镇,竟然被瓦剌人给放回来了。瓦剌人之所以会释放朱祁镇,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朱祁镇没用了。
在之前的一年当中,瓦剌人曾多次以朱祁镇为筹码,向明朝索要各种好处。但结果,明朝人连一个铜板都不愿意给瓦剌。恼羞成怒的瓦剌,本想过干脆直接撕票算了。但最后,瓦剌还是觉得,直接放朱祁镇回国,和朱祁钰争夺皇位,对瓦剌更有利一些。
于是,就这样,已经被俘虏一年多的朱祁镇,奇迹般地再次回到了北京。
不过,对于瓦剌人的这个计策,明朝高层自然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朱祁镇回到北京之后,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更不可能复位做皇帝了。朱祁镇回来以后,直接被朱祁钰关进了深宫,并且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而随着朱祁镇回京,朱祁钰的心思,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开始登基的时候,朱祁钰的自我感觉,也只拿自己当一个凑数的。但是,随着做皇帝的时间越来越长,朱祁钰也感受到了权力的美好,自然不愿意把皇位再还给哥哥,更不愿意把皇位传给哥哥的儿子。
尤其是在朱祁镇回来以后,虽然被囚禁在深宫之中,朱祁钰也感受到了哥哥的威胁,自然更想尽力去消除所有的隐患。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后来,朱祁钰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强行违背自己之前的诺言,废掉了大哥朱祁镇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但讽刺的是,没过两年,朱祁钰的儿子,却偏偏生病夭折了。再之后,直到朱祁钰去世,朱祁钰膝下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儿子。
公元1457年,刚刚年满三十岁的朱祁钰,忽然病重。此时的朱祁钰,偏偏又没有儿子,后继无人。从法理上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朱祁钰去世,即位的只能是他的哥哥,或者他哥哥的儿子。
就在朱祁钰临危之际,有几个大臣忽然带人闯进深宫,把那个已经被囚禁多年的朱祁镇,重新迎了出来,再次推上了皇位。这件事,后世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发生以后,朱祁镇再次复位,成了明朝的皇帝。但如此一来,朱祁钰的存在,就显得非常尴尬了。不久之后,朱祁钰去世,而朱祁钰去世之后,朱祁镇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只能将朱祁钰的皇位称号废除,贬为郕王。并且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说朱祁钰僭越抢夺了自己的皇位。
不得不说,朱祁镇的脸皮,真的是很厚。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钰去世之后,并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下葬,而是以亲王的身份下葬。既然只是亲王身份,那自然无法再葬入皇陵了。所以,明朝的皇陵当中,自然也就只有十三位皇帝。而朱祁钰之后的几位明朝皇帝,因为都是朱祁钰的子孙,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自然也没谁会去给朱祁钰翻案。
直到崇祯皇帝自尽,历史进入到南明时期以后,南明皇帝才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并且给朱祁钰追加了明代宗的庙号。但此时的北京,早已不在南明政权的手里,自然也就无法给朱祁钰的皇陵,恢复皇帝的应有规格了。
纵观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之间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对兄弟的悲剧,其实完全来自于权力。如果不是因为权力的纷争,这对兄弟本来可以非常和睦,兄友弟恭。但正是为了争夺权力,他们反倒是连兄弟都做不成了。
所以说,权力这东西,有时候也未必就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如果落在承受不住权力的人手里,也未必就是什么幸运的事情。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要说北京安葬了多少位明朝帝王,也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13位,因为北京不是有著名景点明十三陵吗?但其实真实情况是北京安葬了14位明朝帝王,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而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了哪里。剩余14位皇帝都葬在了北京。为什么安葬了14位,却称呼为明十三陵呢?
别急,听有书君慢慢讲来。之所以明十三陵安葬了十三位皇帝,而少一个皇帝,是因为这里面隐藏了一位帝王的悲惨过往,他的功勋只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的成功复辟,而全部抹煞。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那为什么他明明当过明朝帝王,却无法葬入明朝帝陵呢?
那有一件事情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明朝中期发生的一次可怕的王朝覆灭危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1449年,瓦刺频繁来侵犯我们大明的国土,而当时的明英宗却不顾大臣的劝诫,在宠臣宦官王振的煽动蛊惑下,一意孤行的去北征。
在明英宗朱祁镇临行前,他将国家的一切权利托付给了弟弟朱祁钰代为掌管。可是谁知道朱祁镇亲自率领了二十余万大军,不仅没能打败敌人,反而在土木堡附近被瓦刺围歼,自己也深陷敌方了。这次战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土木堡战役。
明英宗被俘虏的消息传回朝廷后,整个朝廷是一片人心惶惶。就在这个时候朱祁钰立即召集起了大臣来商讨对策,也就从这次会议后,朱祁钰在朝廷的地位有了上升,虽然名义上还是代理监国,但是手中掌握的权利却与真正的皇帝权利差不多。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非常宠幸一个叫王振的宦官,宦官王振仗着明英宗的喜爱,在朝廷中为非作歹。
那个时候遭王振祸害的朝臣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后,朱祁钰就把王振这个祸害给杀了。
这让那些饱受王振迫害的大臣们是十分地感动,所以说这也为朱祁钰继承大统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朱祁钰监理国政期间是励精图治,大臣们认为朱祁钰会是一位明君。当前眼下皇帝在敌人之手,整个朝堂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当今太子又只有两岁。
所以以王文为首的部分大臣上书,希望朱祁钰为了江山社稷,能登基称帝。而大臣于谦这个时候也去劝孙太后,让朱祁钰称帝,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不允许国家无君的。
最后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当皇帝,而朱祁钰也就临危受命,成为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登基后,启用于谦等大臣,是励精图治,加强练兵,最后击破了瓦刺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明军的强势让瓦刺首领感到害怕,于是瓦刺首领决定放弃明英宗,以求和明朝和平发展。
明英宗的回归对于明朝来说原本是一件喜事。但是这明英宗一回来反而尴尬了,这怎么整的自己的弟弟还取代自己当上皇帝了。那自己怎么办呢?而明代宗朱祁钰这个时候也犯难了,权利这个东西还真能让人迷失,大权在握的他不想松手放权了。
正在朱祁钰两面为难的时候,于谦给朱祁钰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出主意让明英宗回来后当太上皇,随即于谦率朝臣在朝堂上全都恭维朱祁钰,说他把明英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治理得很好。
而且朱祁钰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清除阉党势力,重用贤臣治理国家。现在的国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假以时日朱祁钰能恢复其先祖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朝臣们在朝堂上表态,皇位既然已经敲定,这就是天意,这就没有更改的道理。而明英宗虽咽不下这口气,但是他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只能当太上皇了。他可以说被朱祁钰给软禁起来。
而稳坐帝位的朱祁钰却又不满足现状了,竟然想废了他哥哥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想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可不得了,这当着太上皇的朱祁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这朱祁钰还得寸进尺了。所以明英宗朱祁镇也开始动手了。
在景泰八年,朱祁钰身患重病,这个时候朱祁镇找准了时机,他不让太医去给朱祁钰看病,并且还发动了夺门之变。公元1457年正月下旬,明朝出现了二帝并存的奇葩局面。这个时候,明英宗朱祁镇不顾他弟弟的生命,就再次登基做了皇帝。
重登皇位的明英宗开始忙于处置于谦等大臣,可以说当年以于谦为首保卫京师的大臣,全被他给处置了。而明代朱祁钰也被他废去帝号,封为郕王。在不久之后,朱祁钰便驾鹤西去了。
在朱祁钰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并不承认明代宗朱祁钰的地位,不承认他是皇帝。既然被废除了帝王的称号,朱祁钰就不能以帝王的身份葬入明帝王陵了。所以明英宗就把代宗当时为自己在明帝王陵修建的陵墓给拆毁了,而把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郊的山上。
所以明代宗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 一个没有被葬入明朝帝陵的皇帝。但是在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即位,他感念朱祁钰的功绩,又为其恢复了帝号,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而且还下令按帝陵的规格重新修饰朱祁钰的陵寝,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景泰陵。
话说当年明代宗若是狠狠心,也许今日局面就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明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明代宗就死去,而且死因不详,最后他没有葬在明帝陵,而是葬在北京西山。
不过好在明宪宗恢复了他的帝号,并给他扩建了陵墓规格,所以这也算是得到了认可了。
只是权利利益这个东西太诱人了,竟然让兄弟两个人反目成仇,可怜了朱祁钰成为了那个时代,闹剧下的政治牺牲品。
不过这也真的怪不了谁,谁让他们都利欲熏心了呢?如果他们两个人都能以国家大局为重,能退后一步,承让一个人当皇帝,而相互辅佐,估计明朝当时一定会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其实这个说法非常的不正确,明十三陵里只葬了明代的13位皇帝,而明代有16位皇帝。
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下落不明,葬在何处也不知道。再就是这位朱祁钰皇帝,根本不被他的哥哥朱祁镇,也就是就是英宗复辟的那位承认,所以死后就没有葬入明十三陵,而是放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后来朱见深登基之后,又给叔叔修缮了陵墓。
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王朝被漠北元朝余部势力之一的瓦剌部落来攻打。
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亲率大军20万去攻打瓦剌。在去的路上并没有找到瓦剌大军,但是在回来的路上,本来可以走一条近路就可以顺利回到皇宫,但是大太监王振知道那条近路正好走他的家乡,怕大军踩坏了他家乡的麦子,于是走了一条远点的路,被瓦剌大军追上,在又饥又渴的情况下,又长期疲劳,在土木堡结果就败了。
朱祁镇被俘,郕王朱祁钰本来在家坐镇,替哥哥打理朝政,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才两岁,临朝议政的诸般事务,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钰身上。
皇太后孙氏下诏立朱祁镇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总理国政。
朱祁钰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年轻的好皇帝,立即诛杀了大太监王振的党羽,得到了朝廷大臣的拥护,并且积极布置大军很快打败了瓦剌大军,后来被用力为皇上,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瓦剌大军一看朱祁镇也没有用了,于是又想到制造朝廷矛盾,现在明朝不是朱祁钰在当皇上吗?再把朱祁镇给送回去。看你们怎么折腾。
话说这可给大明朝出了一个大难题,本身有皇帝了,现在又把老皇帝送回来,可怎么办?在城门口,瓦剌大军大喊说把你们的皇帝给送回来了。
于是守城的人就开始装糊涂,有的说做不了主,有的说天黑看不清楚,气的瓦剌大军直接把朱祁镇扔下走了。
就这样大约一年,朱祁镇又回到了明朝。大臣们建议,把朱祁镇拥为太上皇,朱祁镇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听天由命。
也说是朱祁钰不够心狠,直接把他哥哥给杀了的话,就不会出现后面的英宗复辟事件。
但是他也把他哥哥给软禁了出来,《明史》记录如下,
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并且特别让朱祁镇生气的是,朱祁钰竟然废了他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了后代,朱祁镇也是拼了。
于是就趁朱祁钰病重的期间,发动了英宗复辟事件,朱祁钰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他死之前他的儿子朱见济也死了。
就这样,朱祁镇又当上了皇帝,自然对他的弟弟朱祁钰没有好的看法,并且对他恨之如骨吧,怎会把他的骨灰葬入明十三陵呢?
自古至今,皇宫里血腥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如果没有中间变故发生,朱祁钰本身就不会当上皇上,但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他当了八年的皇上,最后又把皇位还给了哥哥朱祁镇。其实是是非非,谁又说得清呢?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侍女吴氏 “麻雀变凤凰”朱祁钰是明宣宗(宣德皇帝)的次子。朱祁钰的生母吴氏,本是永乐皇帝的二儿子朱高煦府邸中的侍女。当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并生擒朱高煦父子,随后更将汉王宫的女眷全部充入后宫为奴。
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侍女吴氏,深深被其美貌打动。于是,直接让她随侍身边。 回京以后, 因为宣宗太过喜欢吴氏,就开始着手如何将身为罪人的吴氏封为嫔妃。
宣宗皇帝先将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偷偷跑去临幸。 终于,吴氏珠胎暗结,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就是日后的景泰皇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仍旧住在宫外。宣德八年(1433年),宣宗皇帝病重, 去世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要善待朱祁钰母子。
兄弟和睦,相安无事宣宗去世时,只有朱祁镇、朱祁钰两个儿子,一个刚满九岁,另一个才八岁。朱祁镇(英宗)登基后,即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了王府。据《英宗实录》记载,其册文上写道,“ 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子孙代代相传屏藩帝室。此古今帝王之大法也。”
据《明实录》记载,正统五年,朱祁镇敕令户部,给弟弟郕王 “ 岁禄一万石,支米三千石钞万贯 ” 。九年,又 “ 赐郕王钞一万贯 ”。不但给钱给粮,且恪尽兄长义务,命礼部为郕王选妃。 即使土木之变前夕,也让太监金英辅佐朱祁钰留守京师,更将战时后方交到郕王手里。
哥哥朱祁镇对待弟弟确实不错,而弟弟朱祁钰,也未见不臣之心。甚至在后来当大臣们请立其为帝时,先是 “ 惊谢至再 ” ,并且跑回郕王府躲了起来。
剧情翻转,弟弟当皇帝,哥哥成囚徒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正统十四年(1449年 )朱祁钰即位。 两兄弟的地位一下子反转,朱祁钰成了皇帝。登基之后,朱祁钰任贤用能,力保京师, 在于谦等大臣辅佐下,明朝的军备力量显著增强。
扣押朱祁镇的也先见侵明无望,就想不如放英宗南归。不过,当使者到达北京后,朱祁钰却说: “ 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将可能出现的两帝并立的尴尬局面,全归咎于群臣,于谦等大臣随即表示皇位不改,继续效忠。
在得到大臣的表态后,朱祁钰答应让杨善作为使者迎接英宗。可敕书上既没写迎朱祁镇南归的内容,也没有让带随身衣物给哥哥。最后,还是杨善看不下去,“ 出家财,悉市彼中所需者携以往 ” 。 一轿二马,简单谒见后,朱祁镇接回后,就被送入了南宫。
兄弟反目,剧情再翻转朱祁镇久待南归时,在得知弟弟坐了自己的帝位,也曾默认江山易主。据《北使录 》记载,当达伯颜帖木儿在营中见朱祁镇时,他急切地向使臣表明:“ 你回去上复当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来迎我,吾愿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
准备回京前,朱祁镇为防止弟弟朱祁钰生疑,又特意宣布 “ 朕辱国丧师,有玷宗庙,有何面见尔群臣?” 回京之后,朱祁钰派名将王骥守南宫,防止其兄作乱。景泰三年,朱祁钰又以其子朱见济代替侄子朱见深为东宫,以绝朱祁镇一脉复位之路。 更伐去南宫周围的树木: “ 时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
兄弟反目已成事实。不久,朱祁钰重病。此时哥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 弟弟景泰帝朱祁钰也于不久后去世。 名臣于谦、王文等被杀 ,明朝景泰时期宣告结束。
景泰皇帝朱祁钰,以亲王规格下葬,不入皇陵朱祁镇再登帝位后, 对朱祁钰十分痛恨。朱祁钰死后,《明实录 》记载,“ 犹称郕戾王 ” 。 并谴责其 “ 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 ” 。
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不承认这个弟弟的皇帝身份,不准入皇陵,只以亲王规格将其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到朱祁镇的儿子继位后,才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朱祁钰这个叔叔。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和次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年龄相差一岁的他们既是兄弟又是伙伴。宣德10年,一代明主明宣宗去世,把一个蒸蒸日上的大明帝国就给了未成年的儿子朱祁镇,这一年,朱祁镇9岁,而朱祁钰只有8岁。
曾经的兄弟亲密无间从小失去父亲的兄弟俩,并没有因为一个是皇帝另一个是藩王而显露出尊卑,他们照样一起读书,一起习字。正统2年,朱祁钰被封为郕王,但因为年纪尚小,便留在了紫禁城之中。
明英宗的前期,在“三杨”的辅佐下,政治清和,国家富强,然而在在明英宗亲政之后,这个从小缺少父亲管教的皇帝,渐渐有了些特殊的想法。英宗对繁琐的朝政并不太感冒,每天与太监们在一起厮混,慢慢的被马屁遮住了双眼。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宦官的权势之大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预料,虽然明成祖朱棣对这一现象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真正让太监走上政治舞台的还得数英宗,他贪图享乐,让大太监王振慢慢有了傲立潮头的资本。
英宗虽然昏庸,但他的确是一个有亲情有爱心的好人,他对弟弟朱祁钰很是疼爱,朱祁钰在举行成人礼之后,按照祖制,本该就任藩国,但英宗出于对兄弟的关爱,迟迟不愿意让朱祁钰就国,因为他知道,一旦离开,兄弟俩也许就天各一方,很难见到面了。
对于兄长的关爱,朱祁钰很是感念,在朝廷之上,兄友弟恭的场面也被世人传为一段佳话,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每个人都觉得前途特别光明。
晴天霹雳,亡国之危。由于朱祁镇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他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活在自己的浪漫主义世界中。正统14年,蒙古瓦剌入侵边关,朱祁镇在马屁声中真的以为他有永乐之雄才,不顾群臣反对,贸然率兵御驾亲征,临行前,把弟弟朱祁钰留在了北京,担任监国,也算是一份特殊的信任。
只不过朱祁镇这个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面对豺狼一般的瓦剌人,他只不过是一只小绵羊,即使统领着大明的精锐,但一只羊也很难领导虎狼之师。
果不其然,王振为了在家乡人面前耀武扬威,回撤的途中还不忘搞一套“衣锦还乡”,导致最佳的时机被错过,被瓦剌太师也先包围在了土木堡,后面的事情我们也很清楚,朱祁镇被俘,大明精锐损失殆尽。
这真是晴天霹雳一般,要知道,大明建国刚刚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在稳中向好,却不曾想突然有了“靖康”之危。
好在天不亡大明,出了个救时宰相于谦,他劝导皇太后并联结众臣,将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这遥遵朱祁镇为“太上皇”,这瞬间让也先认为手里的“王牌”失去了作用。新君登基,朝廷上下同仇敌忾,不投降,不迁都,在北京城下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也先灰溜溜的逃回了草原,而朱祁镇也被答应放回北京。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一国不容二君,一山不容二虎,没有权力的羁绊,也许人们能体现出亲情,可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再亲密的感情也会随之破裂。
朱祁钰显然不愿意把皇位再还给哥哥,朱祁镇回到北京,就被弟弟安排住进了南宫,派人严加看管,名为太上皇,实则与囚徒无异。
朱祁钰怕哥哥联结大臣,不但把南宫的所有门窗封死,还砍掉了周围所有的树木。朱祁镇忍了,毕竟,死后余生的他能够回来是一种万幸。
小太监们也是见风使舵,为了迎合皇帝,时常扣发南宫的伙食,朱祁镇的皇后不得不靠自己做点女工,托人拿出去卖,以贴补家用。朱祁镇还是忍了,虽然他曾无数次内心暗骂弟弟忘恩负义,但眼下时局,他也只得闭紧嘴巴。
唯一让朱祁镇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深还是太子,即使自己不能再做皇帝,将来儿子登基,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他人生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弟弟无情的破坏了,朱祁钰为了能让皇位永远在自己一脉延续,想方设法要废掉侄子的太子之位,甚至不惜贿赂自己的大臣。可真等到自己的儿子被封为太子之后,也许是定数,新太子没多久就夭折了,而这却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
在朱祁镇看来,弟弟不光是谋害自己,还要掘了自己的根,这也是他后来痛下杀手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另一边,朱祁钰为了能够再生出儿子,疯狂纵欲,终于有一天,一病不起,大明王朝再一次迎来了转折。
朱祁钰为何没有葬入十三陵?其实以上说了这么多,答案也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在朱祁钰病入膏肓以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在朱祁钰面前不得志的小人,就打起了投机的主意。
他们把朱祁镇从南宫中接出来,通过“夺门之变”,顺利篡位,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皇位,而最后朱祁钰的死因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有人说,他是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后,又急又气,没多久就去世了,也有人说是朱祁镇暗中派人弄死了弟弟,以解自己多年的心头之恨。
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朱祁镇不但杀害了大英雄于谦,还把朱祁钰废为了郕王,谥号“戾”,公然说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无耻之徒,于是把他的尸体草草安葬在了北京的西山。
然而,就做皇帝而言,朱祁镇还真的比弟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朱祁钰是挽救明朝的救时皇帝,其功绩也被后人铭记,到了成化年间,人们感慨朱祁钰遭遇的不公,纷纷上书请求为其平反,明宪宗虽然被朱祁钰废黜过太子之位,但对叔叔的功绩也是相当认可,于是恢复了叔叔的帝号,并派人重新修缮朱祁钰的陵墓,虽然没有葬在十三陵,但也算是对朱祁钰一丝小小的安慰吧。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说起来朱祁钰真算得上是明朝最为悲情的皇帝,他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朝,自己却不能受到上天的眷顾。唯一的儿子不幸早夭,自己也在病重期间被哥哥朱祁镇通过政变的方式赶下皇位。而在一片悲凄中过世之后,不但被赐以恶谥,更是仅以亲王礼安葬。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正如景区名字所示,十三陵里一共埋葬着十三位明朝皇帝,分别是:
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坖昭陵、神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以及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思陵。
实际上在定都北京期间,明朝前后一共出现了14位皇帝。其中主持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剌人的进攻,保卫了大明社稷宗庙的代宗朱祁钰,为何却没有葬入天寿山呢?
瓦剌留学生朱祁镇剧照
从天而降的皇帝宝座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六日,正在北京“居守”的郕王朱祁钰接到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自己的大哥、当今天子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在距离京城并不遥远的土木堡被瓦剌人给包了饺子。从逃回来的残兵败将传出的消息,扈从的文武百官,包括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在内都已全部殉国。至于皇帝本人,据说已经落入了瓦剌人的手中。
当时京城内“羸马疲卒不满十万”,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南迁”至留都南京的呼声甚嚣尘上。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坚定地表示:“欲迁者可斩!”,明廷这才统一了思想,决心坚守京城,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皇帝不在京城,按理说负责“居守”的郕王朱祁钰就是一把手。但是根据朱祁镇离京之前定下的规矩,郕王只是顶个空名而已,一点实际权力也没有。
在京在外凡有紧关重事,差人赍本赴行在奏请。其余常事奏本,该科编收。候车驾回日,通类奏请发落。—《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郕王朱祁钰剧照
这一套平时还行,非常时期自然会有问题。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暂总百官理事”,变相地赋予了他监国的权力。从孙太后的本心来说,自然是希望亲儿子朱祁镇能重新回来做皇帝。如果这个意愿达不成,那么退一步,皇位也必须由自己的亲孙子来继承。至于朱祁钰,那可是自己情敌吴贤妃的儿子,必须绝了他对大统的觊觎之心。八月二十二日,孙太后下诏册立朱祁镇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郕王辅政。此时的朱见深不过三岁,立他做太子就是为了保证帝系不发生转移。
然而英宗成年之后为了打压相权,重用太监王振平衡朝堂,早已引起了文官集团的不满。趁着这次皇帝蒙尘,王太监生死不明(当时还有传言王振逃去了瓦剌),如此大好的反攻倒算机会怎可放过?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亲临午门左门听政,一场骇人听闻的腥风血雨正在等待着他。
以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为首,文官们集体要求将王振灭族。然而对于郕王来说,眼下形势未明,皇兄和王振能否王者归来,谁心里也没底。若是处理了王家,那就彻底站到了皇兄的对立面,日后一点转圜的余地都不会有。因此朱祁钰以“朝廷自有处置”为借口打算退朝,并且让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唱逐百官”。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文官们如何能放过这个彻底扳倒皇帝和王太监的机会?大家伙一拥而上,直接将马顺当场打死,最终逼迫郕王同意将王振的侄子王山即刻凌迟处死。不审而诛,连基本的程序正义都顾不得了,文官们争权夺利的嘴脸实在是可怕。如果后世史官秉笔直书的话,这就是一场逼宫。
王起,入令太监金英问所欲言。咸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寘诸法。”遂于门隙中出二人,又捶死之。寻执王山至,众相戒勿捶死,使伏法。遂縳山赴都市凌迟处死。—《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紫禁城午门
八月二十八日,镇守大同的广宁伯刘安匆匆赶回京师,带回来朱祁镇的口谕,意思是瓦剌太师也先表态愿意送他回京。八月二十九日,惊慌失措的文武百官再度向孙太后逼宫,要求立郕王为帝。面对如此局面,孙太后只能同意。不过朱祁钰很清楚,这是百官把他架在火上烤,他可不愿意现在这个时候去做大明皇帝。但是当兵部尚书于谦也出来表态之后(对你没看错,于谦已经从侍郎升任尚书),朱祁钰无可奈何,只能同意。九月初六日,郕王即皇帝位,尊瓦剌留学生朱祁镇为太上皇帝。
王厉声曰:“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邪?”群臣止不敢言,已而复请曰:“皇太后有命,殿下岂可固违?”兵部尚书于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以慰人心。”言益恳切,王始受命。—《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朱祁钰登基之后任用于谦、石亨等人整顿军务,明军在十月的北京保卫战中大获全胜,一举打消了瓦剌人企图攻占大明京师的念头。此战过后,新皇帝的威望达到顶点。当年年底,朱祁钰将嫡母孙太后升级为上圣皇太后,尊自己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又正式册封郕王妃汪氏为皇后(对你没看错,之前的几个月汪氏一直都还是王妃),随即改明年年号为景泰。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京师,随即住进了紫禁城外的南宫,开始了其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涯。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钰更是成功地把皇太子由侄子朱见深,换成了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种种迹象表明,景泰帝已经掌控了朝局,那他最后为何结局如此凄凉呢?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剧照
突然失去的皇帝宝座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因病连续三天没有上朝的景泰帝,突然听到从皇宫奉天殿方向传来了召集百官上朝的钟声。朱祁钰非常震惊,向身边太监问出了他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心:“是于谦造反了吗?”得知是大哥朱祁镇从南宫发动政变之后,景泰帝反而卸下了所有的防备,说了一句“哥哥做好”,就此默认了太上皇帝复辟这个事实。
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复辟录》
此时的景泰帝,说实话已经有了万念俱灰的感觉。太上皇帝复辟,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因为他的独生子、皇太子朱见济已经在三年前去世。他本人努力了多年,却再也生不出一个儿子。一个无嗣的皇帝,又如何守得住他的江山呢?
第二次登基的英宗朱祁镇,政治智慧比之前成熟了许多。他没有第一时间废去弟弟的皇帝尊号,而是把他继续安排在皇宫西内中休养,同时着手剪除其在朝中的势力。随着于谦、王文等被杀,陈循、江渊、俞士悦、项文曜等被流放充军,支持朱祁镇的势力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二月初一日,上圣皇太后孙氏出面,废朱祁钰仍为郕王,大明结束了为期近半个月的二帝并尊的局面。
惟天道福善而祸淫,吾当体天以行罚。人心好善而恶恶,吾当顺人以正名。虽母子之至情,于大义而难宥。其废景泰僭子祁钰仍为郕王,如汉昌邑王故事。已令群臣送归西内,俾知安养。于戏!天下乃祖宗之所开创,天位乃列圣之所相传。天位既复,人心乃安。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于谦剧照
二月初六日,朱祁钰生母皇太后吴氏复号宣庙贤妃。怀献太子朱见济降封为怀献世子,其生母肃孝皇后杭氏的封号则被革去。当年因为反对改易太子而被废黜的皇后汪氏,被复封为郕王妃。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在西内悲凉去世,也有野史认为他是被英宗派人勒死。
在南宫之中的七年时间,让朱祁镇对朱祁钰这个弟弟的仇恨值达到了顶点。即使他死了,也不能得到原谅。最终英宗下旨以亲王礼将其安葬于北京西山,还赐了一个“戾”的恶谥,称其为郕戾王。
其实当初肃孝皇后去世之时,朱祁钰曾经在天寿山为皇后,也是为自己修建了一座陵寝,名为寿陵。这座陵寝由工部右侍郎赵荣负责督工营建,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二月开工,五月落成,六月入葬肃孝皇后。现在问题来了,连正主都没能入住,天寿山的这座寿陵该怎么处理呢?身为皇帝,让朱祁镇亲口说出把寿陵毁掉这样的话,实在是太跌份。天顺元年(即景泰八年)四月,英宗的亲叔父襄王朱瞻墡奉旨入京见驾,朱祁镇算是找到背锅侠了。
朱祁钰寿陵旧址
襄王素来被称为“贤王”,此前多次和皇位产生联系。当初诬陷于谦,使用的罪名就是他们企图迎立襄王。因此朱瞻墡这次来北京,必然是要做一些让侄子满意的事情。当襄王在谒祭宣宗景陵之后,给大侄子递了一个枕头。他表示自己从天寿山回来,发现景陵明楼尚未修建,而寿陵的明楼规制竟然与长陵、献陵相等,实在是僭越之至。陛下可以忍,臣不能忍,请陛下务必将其毁去。
其郕王祁钰承皇上寄托之权,而乃乘危篡位。改易储君,背恩乱伦。荒淫无度,几危社稷,岂特昌邑之比乎?幸遇皇上豁达大度,宽仁厚德。友爱之笃,待之如初。又存其所葬杭氏僣拟之迹而不废。虽圣德之可容,奈礼律之难恕。伏望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八》
这当然是叔侄二人自导自演的一场好戏,朱祁镇立刻让寿陵的修建者赵荣再去亲手将自己的作品毁掉。至于已经葬入寿陵的杭皇后梓宫及尸骨如何处置,史书未载,至少肯定不会运到西山与朱祁钰合葬。而遭损毁之后的寿陵就此荒芜,此后一直被称为“景泰洼”,到明朝末年被用作了光宗庆陵的用地。
结语:由于生前只是郕王,景泰帝朱祁钰死后自然是没有资格葬入天寿山帝陵。虽然朱见深在做了皇帝之后以德报怨,恢复了叔父的皇帝身份,还给他上了一个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但由于没有庙号,依然算不得一个正经的皇帝。
景泰陵碑亭
恢复帝号之后,朱祁钰在西山的墓园得到了一定的扩建修缮,被称为景泰陵。但陵宫建筑仍按王陵的级别覆以绿瓦,实际上仍是王陵。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陪着生母蒋太后一起拜祭了景泰陵之后,认为其规制不符合帝陵标准,下旨予以重新修改。所有绿瓦全部改成黄瓦,原本位置不对的碑亭也进行了重建,这样一来朱祁钰的陵寝终于看上去勉强像一座帝陵。
甲子,建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碑亭。—《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崇祯帝殉国之后,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此时的局势危如累卵,比起两百年前的北京保卫战更为严峻。为了凝聚江南军民抵抗义军的士气,弘光帝下旨追尊朱祁钰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当然这位代宗皇帝的神主牌位有没有被放进南京太庙,由于史料缺乏,那就不得而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