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隋朝灭亡时的惨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人口减半,皇族基本被杀绝,天下彻底分裂。边境胡人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攻入中原,再演十六国时代的局面。

而这所有的恶果,都源自于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

在后世的历史上,杨广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皇帝。因为他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对后世有益的事情。比如开创科举制,修大运河等等。但同时,他的这些超级工程,也对隋朝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负担,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公元604年,随着隋文帝杨坚去世,一代暴君杨广,正式登上了皇位,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皇帝生涯。

客观来说,杨广登基时接管的隋朝,真的是家大业大,国家太平。他爹隋文帝在位期间,不但彻底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之后,中原地区长达数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隋文帝本人治国手段非常厉害,在他的治理下,隋朝的国力越来越强,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之治’。

更为难得的是,隋文帝在位时期,除了‘文治’之外,‘武功’也很强。在此期间,隋文帝在保证隋朝国力,没有大的折损的情况下,应该打垮了北方的突厥,甚至还让突厥彻底分裂了。至于突厥之外,其他的边疆敌人,就更不在话下了。只能在隋朝的威势之下,瑟瑟发抖。

照理来说,隋文帝留下了如此厚实的家底,就算杨广一辈子吃老本,也足够他吃上几辈子的。但问题是,谁都没想到,杨广败家的能力,会强得超乎想象。

随着杨广登基,一场花式败家的好戏,开始了。

一般皇帝败家,最多也就是修几座宫殿,没事出去玩一玩,多找几个美女。再过分一点,也就是在皇宫里养点老虎狗熊之类的野兽,没事去逛逛动物园,但杨广却不同。放在今天的话,杨广大概就相当于是那种,野心很大但能力很弱,家里又有矿的超级富二代。

所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杨广直接上马了好几个超级工程。比如,推行科举制,修大运河,在各地修造宫殿,迁都洛阳,征讨高句丽等等。

客观来说,这几项超级工程,除了修宫殿之外,基本上都算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但问题是,这几个工程同时进行,直接就压垮了整个隋朝。

推行科举制,直接抢走了贵族们的推荐权力,动摇了世家大族的统治根基。所以,在这之后,隋朝的世家大族,开始不再支持杨广。修大运河,迁都洛阳,修造宫殿,则是严重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导致隋朝百姓不再支持隋朝政府。

最要命的是,在这几件事做完之后,隋炀帝又从全国征调了上百万的军队,去辽东打高句丽。为了支援这上百万的军队,隋朝又调动了三百多万的老百姓进行后勤运输。所以为了打这场仗,隋朝总共调动了接近五百万人。

要知道,当时整个隋朝,也就只有几千万人而已。杨广的这次军事行动,几乎把整个隋朝所有能出力的男人,都给调去了前线。更讽刺的是,上百万精锐军队,打一个高句丽,最后竟然还打输了。而且,数十万隋朝精锐军队,都死在了辽东地区。

这下,隋朝彻底崩了。

就在杨广征讨高句丽期间,隋朝国内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之类的农民军,基本上都是在这时候开始起兵造反的。除此之外,隋朝高层也开始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以隋朝大贵族杨玄感为首的一群人,干脆直接起兵造反,从背后截击杨广的大军。

最后,杨广虽然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但前方的上百万隋朝大军,基本上也就死得差不多了。而且,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杨广更是开始大肆株连。因为杨玄感出身高级贵族,和他一起造反的人,很多人也都是出身高级世家。所以,杨广这次株连,等于是直接一刀砍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身上,彻底失去了他们的支持。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杨广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支持,不管是顶级的世家大族,还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再支持隋朝。到了这个时候,隋朝的灭亡,其实已经不可逆转了。

于是,在杨广登基十年之后,隋朝各地起义军,开始蜂拥而起。隋朝的精锐边军,也基本上都折损在辽东地区。而接下来的两年里,为了镇压这些农民军,隋朝又压上了最后的一部分家底。但结果,除了将最后这一部分精锐,消耗殆尽之外,没有任何效果。反倒是那些农民军,越打越强,越打人越多。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多以后,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已经近乎彻底失效了。此时的杨广,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南方。相比北方,隋朝在南方的统治,此时还勉强有效。所以,杨广便产生了偏安江南的心思。在这之后,杨广带上麾下最精锐的几万军队,直接从长安一路搬到了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地区,企图以扬州地区为核心,偏安江南。

随着杨广的离开,隋朝在北方基本上也就没有了任何统治基础。所以,就在杨广离开后不久,北方很多强大的军阀,开始先后起兵,分割地盘。比如后来建立唐朝的唐高祖李渊,就是在这时候起兵的。

在李渊起兵这一年的年底,整个长江以北,基本上已经全部陷落了,完全被各路军阀占领。就连南方,也出现了很多强大的割据势力。隋朝此时依然能够控制的,就只剩下了以扬州和洛阳为核心的一部分地区而已。

此时的隋朝,距离灭亡,已经只差临门一脚。按照以往朝代更替的剧本,接下来,有可能会出现某个强大的军阀,去江都把杨广劫走,玩一出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有可能会出现某个军阀最后统一了北方,和杨广的南方政权常年对峙,再现南北朝时代的格局。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隋末这个剧本,和以往的几次改朝换代,都不太一样。

杨广最后并不是死在某个军阀的手里,而是死在了自己麾下禁军的手里。

当初杨广从长安来到江都,麾下的这支精锐禁军,基本上都是由关中人组成的。如今他们听说,杨广有意留在南方,再也不回长安了,自然不愿意。要知道,这些人都是生长在关中,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在关中地区。让他们永远留在江都,自然谁都不愿意。

所以,不久之后,开始有人想要叛逃,逃离江都,返回关中。不过,因为杨广当时也比较穷,已经好几个月没给大家发工资了。所以有人便提出,干脆直接洗劫了江都,抢走一些财宝之后,再返回关中。至于杨广,既然时局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谁还会管他的死活呢?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成了,杨广最多也就是被抢走一些钱而已,还不至于丧命。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坏小子站了出来,彻底改变了历史。这两个坏小子,一个叫宇文化及,一个叫宇文智及,这俩人是兄弟。

在演义小说当中,宇文化及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大奸臣。但在正史上,这哥俩其实只是一对纨绔子弟而已。他们能够掌权,完全是因为他们老爹宇文述比较猛。宇文述是隋朝的重臣,更是杨广的心腹。正是靠着这层关系,就算宇文家这两兄弟,没什么才能,而且之前还经常惹祸,但杨广还是愿意重用他们,甚至把他们调到自己身边做护卫。

然而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难得仁慈一次,却换来了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宇文家这哥俩,本事不大,但惹祸的能力却很强。在得知禁军当中的动向之后,哥俩马上开始暗中联络禁军将领,提出直接兵变,干掉杨广。然后靠着这支精锐,自立一方,做一个乱世枭雄。

在宇文家这哥俩的暗中撺掇下,几个禁军将领,很快就转变了思想,开始准备直接谋杀杨广。

公元618年,三月初十,在这一日深夜,禁军忽然发动了叛乱,控制了整个皇宫。黎明时分,叛军在宫里找到了杨广。最后,在宇文化及的安排下,杨广被禁军缢杀。而杨广之外的杨家其他男丁,也基本上全部被宇文化及下令处死。

至于那些女眷,宇文化及倒是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杨广有一个孙子,叫杨正道,以遗腹子的身份,侥幸活了下来。再之后,随着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杨广留下的这些女眷,全部被窦建德接管。但不久之后,北方的突厥前来要人,窦建德便直接把这些女眷,都送去了突厥那边。

突厥之所以要这些隋朝女眷,还真不是为了贪财好色之类的理由。主要是因为,隋朝之前强大的时候,曾经和突厥和亲,嫁过去一位公主。后来,正是在这位公主的要求下,突厥才向窦建德要人。再后来,等到唐朝击败突厥之后,这些隋朝女眷,还有那位杨家的遗腹子,才辗转回到中原,落叶归根。

而除了杨家之外,最惨的其实还是那些黎民百姓。要知道,据史书记载,杨广刚登基的时候,隋朝大概有四千五百万人。而到了后来李世民登基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万人。甚至还有人说,只剩下了1300万人。

这其中,或许有因为战乱,而失去了户籍,没有被统计的百姓。但毫无疑问,因为杨广的瞎折腾,中原人口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折损近半,这是事实。

所以,相比隋朝皇族的凄惨结局,隋朝那些老百姓的日子,其实才是最苦的。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却要被迫去挖运河,修洛阳城,埋骨辽东。相比之下,杨广所做的几件事,或许对后世确实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但这些影响,对当时的隋朝百姓来说,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而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杨广本人。所以,杨广作为一个暴君的身份,这是无论如何都洗不掉的。

隋朝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隋朝的灭亡同秦朝的灭亡非常相似,都是二世而亡,都是统一前朝几百年的乱世,而不知休养生息,依然是对内横征暴敛,对外战争不断而引起民变灭亡的。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乱世,统一初期国力强盛,到隋炀帝统治时期,一方面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驰道,建东都洛阳,修京杭大运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另一方面,隋炀帝大肆对外征战,尤其是三征高句丽的战争,都是隋炀帝御驾亲征,由于隋炀帝指挥失误,导致隋军遭受重大损失,不仅高句丽没有完全臣服,而由此引起社会的大动荡,导致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及隋朝官员的叛乱。

之后一系列动乱开始,先后有王薄的长白山起义,刘元进的吴郡起义,杨玄感的黎阳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的还算翟让、李密的瓦岗起义,一度直逼东都洛阳城下。

此外还有窦建德的河北起义,杜伏威的江淮起义,不断的起义让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最致命的还是来自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叛乱。

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隋恭帝。

宇文化及、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乘隋炀帝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之际发动兵变,杀张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就连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也死于内部叛乱之中,隋炀帝一死,天下就更乱了。

没多久,宇文化及又杀死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第二年就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

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而隋朝残余势力在洛阳都城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即隋末帝,第二年,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杀,隋朝正式灭亡。

而唐朝最终消灭各个割据势力,如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逐步统一全国。

隋朝的灭亡是由于自身的政策不当,大肆透支国力,盘剥百姓,引起民变及统治阶级内部叛乱,最终亡国,隋朝的灭亡与秦朝灭亡一样的惨烈。

隋朝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隋炀帝在位14年间好大喜功,凭借着其父隋文帝留下的庞大家底,不仅大事营建东都洛阳并迁都于此,还修筑长城、大运河等设施,为此不惜疲极民力,令天下苦不堪言。与此同时,隋炀帝还频频出巡边塞、游幸江南,在劳民伤财的同时,也让各地不胜其扰。当然,与这些作为相比,隋炀帝最为后世所诟病,并导致帝国迅速“崩盘”的举动,无疑还是三征高句丽战役。

从大业八年到十年(612-614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却只赢得高句丽国王高元虚情假意的归顺,而整体局面却未发生任何变化。更加得不偿失的是,隋朝在整个战役中牺牲掉数十万军人的性命,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事的民夫、百姓更是难以计数,而过度的征敛又几乎摧毁国家的经济,导致民间几乎没有活路可走。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就在战事期间,大规模的民变便已在各地纷纷出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河北军、杜伏威为首的江淮军三大农民义军集团。与此同时,各地豪强、军阀也纷纷扯旗造反,使得当时的中国战乱频仍,局势异常混乱。

面对着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叛乱,隋炀帝越来越感觉到留在洛阳的危险,于是在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逃往江都避难。就在炀帝离开洛阳没多久,李密便率军进逼东都,而炀帝的表兄、太原留守李渊也起兵反叛,在攻占故都长安后,又扶立炀帝的孙儿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由于北方的局势呈土崩瓦解之势,所以炀帝此番到江都避难,便再也没有胆量回来。

隋炀帝逃到江都后,并没有重整山河、禁暴止乱的志向,反而每日纵情于酒色之中,将国家大政完全抛诸脑后。然而隋炀帝虽然有足够的“资本”享乐,但却坑害了十余万跟着他南下、备受思乡之苦煎熬的关东健儿们,久而久之,军中便出现大规模的逃亡现象。炀帝知道没办法留住卫士们的心,便用肉体消灭的方式来对待逃兵,希望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没想到却激起更加强烈的反弹。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利用卫士们思乡难归的怨恨情绪,禁军大将宇文化及、元礼等人发动政变,将隋炀帝缢杀在宫中。炀帝遇难时,年仅50岁。与此同时,叛军还将留在江都宫中的宗室、外戚全部杀死,只留下了炀帝的侄儿杨浩(因与宇文化及之弟宇文智及交好,所以幸免于难),并将其扶立为傀儡皇帝。

宇文化弑杀隋炀帝后,随即率军十余万,裹挟着杨浩及萧皇后等人北上,声称要返回关中。在北返途中,早蓄异心的宇文化及公然霸占炀帝的后妃团,衣食起居跟天子没有两样(“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见《隋书·卷八十五》),正史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虽然没有明言萧皇后的遭遇,但情况可想而知。

宇文化及行军至河南境内后,屡次被李密击败,窘迫无计之余,只好率领不足两万人的残余部队逃往魏县,并在此地弑杀杨浩,僭号为许帝。然而宇文化及僭号没多久,便被夏王窦建德击败俘获,随即被押往河间处决,时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闰正月。

宇文化及伏辜后,萧皇后沦为窦建德的俘虏,但受到后者的尊礼优待,一年多后又被礼送至东突厥,依附于处罗可汗。萧皇后留居塞北10年时间,直到东突厥被唐朝灭亡后,被大将李靖等人礼送至长安,又过了17年时间才去世。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先后依附于辗转许、夏、东突厥、唐四国,期间备尝艰辛屈辱,在皇后群体中极为罕见。

隋炀帝遇难的消息传至长安后,李渊随即逼迫隋恭帝“禅位”,然后自建唐帝国,并在1年后将废帝杨侑毒杀。无独有偶,就在隋炀帝遇弑后不久,留在洛阳的重臣段达、元文都等人便拥立炀帝之孙杨侗为帝(皇泰主),然而没多久,军政大权便被军阀王世充夺取。次年(619年)四月,王世充逼迫杨侗“禅位”,然后僭号为郑帝,并在1个月后便将杨侗毒杀。如此算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有四位隋朝皇帝遇害。

在亡国的过程中,隋朝皇室的遭遇固然很悲惨,但跟黎民百姓比起来,却不值得大书特书。依照学者的统计,在大业五年(609年)时,隋朝的人口达到顶峰,官方给出的数据是907万余户、4685万余人,但考虑到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实际上的人口数应约为5032万(见《中国人口史》)。

然而因为战乱、饥荒、疾疫等原因,仅仅过了十余年时间,到隋朝灭亡时,全中国的人口数竟然只剩下200余万户、1500余万人(户口数见《通典·卷七》“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人口数则见《中国人口史》)!在这串枯燥冰冷的数字变化背后,代表着怎样惨烈的亡国现实,由此可以想象。

史料来源:《隋书》、《北史》、《通典》、《中国人口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