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淝水之战当中,苻坚率领百万大军,之所以打不过东晋的八万人马,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当时前秦政权,统一的时间不长,内部不够稳定。二是因为苻坚本人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在用人方面,也出现了重大失误。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淝水之战的全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场战争打得其实很离奇!前秦输得很冤枉,东晋赢得也很莫名其妙。
西晋末年,随着司马家皇族迁往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则是群雄并起,出现了一大堆的政权。在此期间,占据了关中地区的前秦政权,逐渐壮大,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尤其是到了前秦第三位掌权者,苻坚在位期间,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宰相,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之后,前秦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等几个政权,还派人征讨西域,让西域诸国臣服。
毫不夸张地说,巅峰时期的前秦,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代的魏国。尤其是在征讨西域这件事上,前秦的历史贡献是很大的。因为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原政权就和西域彻底断了联系。直到苻坚时代,中原政权才再次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西域。
而随着前秦统一北方,放眼整个天下,最后的一个敌人,就只剩下南边的东晋政权了。
相比蒸蒸日上的前秦,此时的东晋,情况可谓是糟糕透顶。自从司马家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开始,到这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十多年时间里,司马家基本上就没完全掌握过皇权,内部世家大族,一直占据了上风。
就在前秦扫平北方的时候,东晋内部又上演了一出夺权的好戏。东晋大权臣桓温,已经把东晋皇帝都给废了,只差半步便可以取而代之。可惜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桓温死了。再加上其他江南世家,为了抑制桓家,开始极力支持司马家,这才保住了司马家的皇帝宝座。
但即便这样,东晋内部的分裂情况,依然严重。当时在位的司马家皇帝,手里根本没有任何实权。别说指挥军队,就连自身皇位,随时都有可能被那些大世家夺走。
这样的前秦,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似乎都胜过东晋太多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身为宰相的王猛,却坚决反对苻坚出兵,南下灭掉东晋。王猛反对的理由,自然不是因为他收了东晋的好处,而是因为,在他看来,前秦根本就灭不了东晋!
在王猛看来,此时的前秦政权,虽然很强大,但内部却存在很多矛盾。尤其是激烈的民族问题,更是十分严重。在之前的数十年当中,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南下,和中原百姓混居。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的民族之间,自然会产生矛盾。
所以,前秦统一北方之后,内部依然矛盾重重。出于这个原因,王猛认为,前秦政权必须优先解决内部矛盾,否则的话,一旦在对外战争当中受挫,前秦势必会分裂。那些之前被前秦征服的政权,也会再次叛乱。
王猛的反对,在当时的前秦政权内部,无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苻坚始终没有派兵南下,去对东晋发起灭国战,东晋也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不过,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前秦发生了许多变化,让苻坚的想法开始逐渐改变。
首先,公元375年,王猛去世了。
王猛死后,前秦就失去了一位最重要的战略家。自此之后,阻止苻坚率兵南下的声音,就小了很多。反倒是主战派,逐渐占了上风。
其次,就在王猛去世七年之后,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兵讨伐西域。经此一战之后,前秦几乎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除了南下之外,已经再没有任何扩张的余地了。
除此之外,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前秦其实也和东晋发生了许多小规模的战争。公元373年,前秦攻破成都,彻底控制了蜀地。公元378年的时候,前秦围攻襄阳一年,最后拿下了襄阳。
总之,淝水之战以前的前秦政权,大致就等同于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政权之后的情况。而东晋当时的情况,则是比三国后期的东吴,还要更弱!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谁是苻坚,恐怕都要率军南下,尝试一统中原了。
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在长安太极殿举行会议,提出要正式率领大军,南下灭晋。而当苻坚提出这个想法之后,前秦高层却出现了非常奇葩的一幕!苻坚的弟弟和心腹,几乎无一例外,全都反对苻坚南征。反倒是那些之前被苻坚打败,投降过来的降将,全都大力支持。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奇葩的一幕,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因为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并没有难为之前自己的那些敌人,对于那些投降他的人,一律给予高官厚禄,让他们身居高位。与此同时,苻坚出身氐族,他将氐族的主力,全部派到了前秦政权周围的各个要害,守卫前秦的边疆。这就导致前秦政权内部,氐族的力量十分空虚!
苻坚的心腹们反对,就是怕一旦开战,这些投降派会再次兴兵作乱。而那些投降派支持,则是因为,只有前秦乱起来,他们才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对此,苻坚自然也不是不懂。不过此时的苻坚,既想保证前秦统一,也想南下灭晋。所以接下来,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
召集全国军队,集结百万大军,直接横推东晋!
苻坚的这个选择,其实也无可厚非。首先,单从国力上看,当时的前秦,已经胜过东晋太多。这种对比,甚至已经不能称之为优势,而应该称之为碾压才对。其次,如果苻坚把整个前秦的精锐,都带去和东晋作战。那么,就算那些心怀不轨的家伙,想要造反,手里也没有军队,自然没法威胁苻坚的后方安全。
一句话,当实力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所有计谋都是徒劳,直接团战强推就是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几个月之后,到了公元383年春天,苻坚正式出兵,开始进攻东晋。为了尽快解决东晋,前秦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四川那边,直接顺长江而下,进攻东晋腹地。而苻坚则是亲率主力,从正面南下进攻。
在苻坚的征召下,前秦政权组织起一支中国有史以来,都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队。此后,苻坚先派自己的弟弟符融,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作为先锋,开始进攻东晋。然后,苻坚自己又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作为主力部队南下,为符融压阵。光是正面战场上,前秦就集结了112万主力军队,南下参战!
除此之外,在四川方面,前秦还有至少七万军队,也同时发起了进攻。而凉州、幽州等地的军队,在苻坚率兵南下的时候,也在前来增援的路上,总数至少也在二十万以上!
光是参战的军队数量,便已经是如此恐怖。如果再加上那些运输补给的人,这个参战人数,恐怕就更难以计算了。
相比之下,东晋这边,能够出动的兵力,则少得可怜。
因为那些大世家,直到这个时候,依然需要顾忌内斗的问题,不愿将自家麾下的主力军队,拿出去抵抗前秦。所以最后,东晋只能勉强凑出不到二十万人参战。而且,这二十万人当中,还有至少十万,得留在西线战场,防止蜀地的前秦军队,直接沿长江南下。
这样算下来,能够在正面抗衡前秦的,就只剩下八万多的北府兵了。
北府兵是一支很特殊的东晋军队。就在这场淝水之战发生的几年之前,当时前秦已经十分强大。东晋政府为了抵御前秦,在江苏镇江地区,募集了不少南下逃难的流民,组建成了一支军队。因为在东晋时期,这地方叫做北府,也叫京口,所以这支军队,便被称之为‘北府军’。
八万北府军,对战112万前秦主力,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东晋都必败无疑!这就是淝水之战开始前,双方各自的情况。
但有趣的是,这场战争的最后,苻坚偏偏败了,而且恰恰是败在前秦军队太多。
公元383年,十月,符融率领的二十多万前秦军队,首先抵达前线,并且对寿阳一线发起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东晋主帅谢石,选择主动出击,趁着前秦主力还没有完成集结,先挫败前秦大军的锐气。
为了首战成功,谢石派刘牢之率领五千最精锐的北府军,对洛涧地区展开奇袭。因为这场袭击,实在是太过突然,前秦军队实在没有防备。所以最后,刘牢之靠着五千精锐,一战击溃了数万前秦军队。此后,刘牢之又死守淮河渡口,全歼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取得了洛涧大捷。
洛涧之战,标志着淝水之战彻底拉开了帷幕。
洛涧之战结束后,前秦军队暂停了进攻步伐,等待苻坚率领主力前来汇合,妄图以绝对人数的优势,直接碾压东晋。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苻坚率领麾下主力,逐渐抵达淝水前线。淝水前线的前秦军队总数,很快就超过了八十万。
八十万,打八万,怎么看都是必胜的战斗。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显得有些匪夷所思。
随着身边军队越来越多,苻坚认为,已经到了可以开战的时候。不过,为了取得胜利,苻坚还是决定,要玩一个小计策。苻坚认为,如果引诱东晋军队,主动出击,在东晋军队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再率军出击,肯定能一战歼灭东晋主力。
为此,苻坚下令,让前秦军队暂时后撤一些,给东晋军队渡河的空间。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苻坚刚刚下令,让前秦主力开始后撤的时候,东晋军队却突然发起了突袭。这原本也在苻坚的计划之内,只要东晋军队渡河到一半,前秦主力压上,东晋必败无疑。
但匪夷所思的是,就在前秦军队开始后撤的时候,后方却出了问题。因为军令传输错误,导致前面的前秦军队撤退之后,后面的前秦军队,误以为前面已经败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判断,导致整个前秦军队,都彻底乱了起来!
这个时候,前秦人多的优势,反倒成了最大的劣势。
接下来,东晋数万精锐,迅速展开突袭,对前秦大军进行猛攻。这一下,原本的假溃败,就成了真的溃败!因为前秦这百万大军,本就成分复杂,谁都不愿拼命抵抗。所以,一场大战下来,前秦大军反倒是直接被打崩溃了!
如果在这个时候,苻坚麾下能有一支精锐氐族军团,挡住东晋的猛攻,给苻坚一个重整旗鼓的时间,淝水之战的结果,或许就会截然不同了。但问题是,之前苻坚已经把氐族的绝大多数主力,都调去了边疆,此时麾下根本没有多少嫡系精锐!
在这场大战结束之后,东晋不但彻底击溃了苻坚率领的十五万主力,甚至还在战场上,直接斩杀了苻坚的弟弟符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此时的苻坚,虽然损失了十多万军队,但相比前秦军队的总数,其实仍是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再战。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线战败的消息传开之后,那些后方增援的军队,开始各自心怀鬼胎,根本不愿迎战。所以接下来,东晋这七八万主力,就开始一路追着前秦军队打!
所有的一切,就如同王猛生前分析的一样。苻坚只要失败一次,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接下来,苻坚一路逃回洛阳,途中又搜集了十多万军队,打算重整旗鼓。然而遗憾的是,苻坚麾下主力战败之后,那些原本投降他的敌人,又开始兴兵作乱。尤其是鲜卑族将领慕容垂,因为麾下军队建制完好,更是迅速反叛。
就这样,在淝水之战结束后不久,北方便彻底分裂。与此同时,东晋趁机北伐,又占领了大片地盘。两年之后,苻坚被麾下将领姚苌所杀。随着苻坚被杀,昔日辉煌的前秦帝国,终于彻底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
纵观淝水之战的整个经过,我们不难发现:淝水之战当中,苻坚之所以会失败,其实也怨不得别人,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战略规划,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如果在东晋渡河的时候,苻坚能够留下一支精锐主力,挡住东晋的进攻。那淝水之战的结果,恐怕就截然不同了。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肥水之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明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大战争,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令千秋万世责责称奇。~~~~统一了北方的前秦大王苻坚心高气傲,气势汹汹欲攻打东晋王朝,忘了贤相王猛之言勿攻东晋。然前秦重臣幕容垂在符坚问计时言,以大王之圣明拥有百万大军,强国攻打弱国,大国灭掉小国如同游戏一般何足道哉,于是符坚令百余万大军分头并进,剑指东晋。以其弟符融为大将挥杀向东晋而来,,,,~~~东晋的王公大臣乱了阵角,然文武双全的宰相谢安心无旁骛临危不惧,安慰皇帝定会奇胜。大将桓冲从荊州派回三千铁骑拱卫建康,被谢安遣回不必忧愁。于是谢安自做镇建康,以其弟谢石为大都督,统领八万兵马。以谢玄为前部先锋大将,进军往寿阳而来,其令大将胡彬为先锋前哨奔往寿阳,然寿阳以失陷,无奈胡彬退守硖石关,入夜符坚抵达寿阳知道情况后大喜过望,令尚书朱序前往晋营归劝投降事宜,朱序乃汉人前晋军大将暗喜而往。大都督谢石宴请朱序,朱序不劝反献计献策,,,,(前秦大军此时只有二十余万军马聚齐,如假以时日兵马齐来必大败。而秦军大将骄傲放纵不羁自以为是,若岀奇兵必败之。谢石大喜乃从之,望见机行事以助晋军。朱序回见符坚言谢石有意归降坚大喜,不想半夜时分北府军大将刘牢之引一万余精兵强将突袭而来,杀死了惊恐万分的秦将梁成,秦失主将四散而逃。到天明时分谢石领八万余军马抵达寿阳淮河八宫山布阵,但见八宫山上锦旗招展,鼓声震天,风吹草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令前秦大王苻坚心点心虚胆寒,有点沉不止气啦。过了二日秦军有又几部人马到达,谢石遣使见符坚下战表:定了交战日期有言,二军交战需有开阔的战场,渴求秦军退让一块场地利于大战。秦军谋臣大将全数反对退让场地,符坚不已为然。同意退让一块场地以决胜负,谢石谢玄大喜,激励将士以一当十奋勇前进,布局以定以北府骑兵一万余众为先锋疯奔而杀,步兵也势头正悍有进无退,符坚自以为是期半渡而击,因几十万大军号令有误,一退便乱了阵形,朱序见机行事大叫道秦军败了,于是兵败如山倒,一溃百里,苻融也因人马混乱而倒地被马踩而死。晋军风卷残云穷追猛打,追出三十多公里,才停止追击全胜而返,此战前秦三十余万人马,仅剩不足十万残兵败将而返,由于大败,前秦内部发生了巨变,符坚也失去了人心王权,不出几日便下野势倒。谢石,谢玄,令骑报与谢安言大局以定大胜,谢安正在布阵下棋,兴奋的笑道孩儿们终于打败贼军了。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公元375年,前秦丞相王猛去世。临终的前一夜,他对苻坚千叮铃万嘱咐,千万不要去打东晋。他认为,前秦内部人心不稳,而东晋是正朔之所在,人心归一,一旦征讨东晋不利,必然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比如鲜卑人、羌人会趁机造反。
苻坚起初恪遵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事务。但过了半年,他觉得王猛的话,有点夸大其词了。东晋有那么难打吗?于是他就在王猛死后的第三年,派他的庶长子苻丕统帅慕容垂、姚苌、苟池、毛当、杨安石等将领,还是对东晋下手了。
这一战的战场,苻坚选在了襄阳。前秦军兵力为17万,晋军只有2万,相差悬殊。再加上东晋荆州刺史桓冲(桓温的弟弟)被前秦军浩大的声势吓退,不敢增援,带着七万大军离战场远远地观望,所以襄阳城最终没有任何悬念的被攻陷。
听说襄阳城被拿下,苻坚很高兴,看来号称正朔之所在的东晋也不过于此嘛。于是他在高兴之余,便优待了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他不仅没杀朱序,而且还允许其继续带兵。
之后,苻坚又把目标瞄准到了徐州,他派七万大军进攻东晋的淮阳、盱眙、彭城。不过苻坚这一次吃了瘪,七万前秦军被一万北府军杀得死伤惨重,只有几千人逃离战场。
苻坚自打登基,还没吃过这么大的亏,所以他在平定了北方一次小叛乱后(苻坚的堂兄弟苻洛叛乱),尤其是吕光率领十万大军拿下西域后,他便认为东晋再难打,也不可能比北方和西域难打。之前会打输,是因为将领不行。他决定亲自讨伐东晋,一雪前耻。
在出兵前夕,他召开军政高级干部大会,讨论这件事,他说:建国快三十年了,天下即将统一,只有东南一点还在抗拒天威,现在我统计了一下,咱们全国可以调动的有九十七万,我想亲自出征讨伐,你们觉得如何?
大家一听,当然是不同意了。纷纷嘀咕皇帝是不是疯了?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一个叫权翼的大臣,他说东晋虽然弱小,但国内没有什么危机,现在去打,占不到便宜。
第二个反对的是一个叫石越的将领,他说谢安和桓冲都是人才,目前东晋君臣和睦,内外齐心,况且还有长江天险,民心所向,现在还不是出兵的时候。
石越言罢,更多的人出来反对,一场军政高层会议,变成了反对苻坚出兵的批评大会。
苻坚听了这些人叽叽喳喳,很恼火,他大声的吼道:长江天险算个屁啊,从前孙皓也靠这个东西,结果还是亡国了。现在以我军的人数来看,把鞭子扔到长江都可以截断长江流水(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还怕什么长江天险?你们都给我滚,我自己想办法!
大家一看苻坚是这个态度,就都滚了。后来苻坚的弟弟苻融,太子苻宏,妃子张夫人又先后出来劝,但苻坚还是不听,又把这些人也骂了一遍。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出征,鲜卑人和羌人就很支持。比如慕容垂和姚苌就竭力鼓吹弱肉强食理念,说以大吃小是自然界的规律,陛下既然想了,就去做,顾虑这么多干什么?听那些凡夫俗子的意见,还怎么能统一全国呢?
苻坚听完这些“忠臣”的话,龙颜大悦,说还是你们与我一条心啊……
至此,苻坚把所有军政高层和妻子兄弟全得罪了一遍。他还没出征呢,人心就散了。而拥护他出兵的人,又全是暗地里捣鬼,跟他不是一条心的人。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南征,前秦每十个男人里抽调一人当兵,同时他又挑选二十岁左右的富家子弟三万多人,作为他的亲兵,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号称“羽林郎”。
苻融听说后,又跑到军营里劝苻坚。说鲜卑和羌人都是我们的仇敌,就等着我国发生事变好趁机兴风作浪,他们的所谓策划,我看都没安好心。您一定不要去啊。
但是苻坚继续不听,他身边的“羽林郎”都是一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轻人,打仗他们不行,但嘴炮各个都比苻融厉害。苻融被这帮年轻人叽叽喳喳一番,气的无语,不再发一语。苻坚看见苻融吃瘪的模样,既得意又想笑,他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说,既然你现在来了,那就别走了,给我打先锋去,我拨给你二十五万大军先行,我再率八十七万跟进,你给我好好的打,不准再动摇军心。
由于苻坚认为此战必胜,他都没想过自己会打输,所以出征之前,他就为东晋高层都安排了后事:东晋皇帝封首相,谢安当人事部长,桓冲也封宰相(排名靠后的宰相)。
并且苻坚怕他们投降之后没房子住,还命人先就在长安给他们盖好了府邸。
战争还没打,忠臣反对,奸臣忽悠,苻坚自己还得意忘形,这仗会打输,也不奇怪了。
PS:慕容垂、姚苌等人劝苻坚打,其实也谈不上是眼光独到,猜到苻坚一定会输。因为他们都是降臣,在苻坚心里不如早就跟着的一帮老臣地位高。他们的支持,其实是一种有赚无赔的投资。苻坚打赢了,他们就是共襄是举的大功臣,将来说话也有底气。打输了就趁机混水摸鱼,割据一方。反正他们怎么算都不吃亏。
苻坚对东晋是志在必得,东晋方面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东晋朝廷在听说苻坚派了一百多万军队进攻的消息传后,起初大小官员都怕的要死,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谢安及时站了出来,稳定了军心。
谢安是怎么稳定军心的呢?其实,他没什么办法,就是强装镇定,他说桓冲在荆州有十万精兵,西线不用担心。而东线则交给我们谢家的谢石和谢玄负责,我们手上还有八万精兵,足可以迎战秦军。(八万晋军当中只有五千人是北府军)
经过一番安排后,谢安便不再管事,专心出去游山玩水、下围棋。当谢玄跑来问他还有没有安排时,谢安说已另有安排,不用你操心。把谢玄搞得是一头雾水。
后来桓冲听说这事后,就派遣三千精兵增强首都防卫,但被谢安全部推掉了。谢安说我们本来就是敌强我弱,多三千兵马也无济于事,人还是留着你自己用吧,我另外还有安排。这话把桓冲也搞得一头雾水,对部下说:谢安那老家伙会打仗吗?大敌当前居然还这么悠闲,看来我要改行当胡人咯。
其实我们知道,当年东吴实力更弱,尚且能凑出二十多万兵,东晋真要全力迎敌,凑出三十万兵,一点也不难。只是江南是门阀政治,各家都不愿意掏老本。谢安能调动的也只有这八万人,所以他除了装镇定,也没别的办法了。
八万晋军北上后,很快就和苻融的二十五万前秦先锋军在寿阳对峙。不久,谢安又派遣将领胡彬率领五千水军前来增援。于是在寿阳双方兵力对比变为了25比8.5。
苻坚听说晋军北上,异常兴奋,他原本应该在后面调度的,但此时他也不管了,带着那帮刚组建的“羽林郎”就上了战场。而前秦军没人调度了,行军自然是一片混乱。当先锋到达前线的时候,凉州兵才刚到咸阳,冀州军稍微快一点,但也才到徐州。
这种混乱的调度也就意味着,虽然名义上前秦军有87+25,总计约110万人。但实际上前线作战的兵马顶多也就是30万。
具体有多少,可能连苻坚自己也不清楚。
当然,30万也不少了,前秦军的先锋突破东晋国境线后,进展十分顺利,东晋寿阳守军一击即溃,守将徐元喜被俘。苻坚一看东线战事如此顺利,就把慕容垂带领的三万部队调到了西线。也正是因为如此,慕容垂躲过了一劫。
不久后,谢石和谢玄率部抵达战场,并摆下阵势。苻坚一看晋军就这么点人,心态飘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他认为开打是没有悬念的,于是他就让先前被俘的襄阳守将朱序去晋军营中劝降,打算来个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朱序到了东晋的营地后,并没有按照苻坚的意思照办,而是把前秦的防御部署向谢石和盘托出,并对谢石说:现在只有苻坚和苻融在这里,如果百万秦军都来了那就大势已去了,所以就趁现在他们还没集结赶快上去揍一顿,如果击败了他们的前锋,那么敌人必定会士气大降,下一步作战就有利了。
谢石为人谨慎,不敢相信朱序,但是谢玄年轻脾气冲,他直接拍桌子,干了!遂即就下令给刘牢之,让他率五千北府兵出场,直接攻击前秦军的先锋部队。
前秦军没想到晋军会主动攻击,处在最尖端位置的五万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击溃了。
谢石一看战况不错,就下令水陆两军同时向寿阳进发,与前秦军隔着淝水对峙。
苻坚当时听说了前锋惨败的消息,他站在寿阳城楼上眺望晋军,看到晋军军纪严整,又看到对面八公山上风吹过来,草木晃动,隐隐如有千万军队,吓得要死。此前的种种嚣张被一扫而净。苻坚下令,闭门死守,谁不准出战。等待后续援军到来。
谢玄一看前秦军不出战,担心时间拖久了会出幺蛾子,就给苻融下了道战书。说有本事就让我们过河,咱们摆开架势了打。
兵法上以一种战术叫“半渡而击”,是指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突然发动攻击,歼灭敌人。现在谢玄要求渡河,苻坚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对众人吩咐,说等谢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时,你们就冲上去,肯定会大胜。
然而,苻坚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军令没有传到位。到了晋军渡河时,士兵们把后退理解成了撤退,纷纷丢下武器就往回跑。一直卧底在秦营的朱序趁机大喊大叫到:“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本来就没有秩序可言的前秦军,瞬间土崩瓦解,乱兵如潮水般涌向了在后面督阵的苻融和苻坚。苻融为了保护苻坚,就挡在前面拼死维持秩序,结果他被溃兵冲倒,跌下马来,被从后面追杀过来的晋军一刀砍死。
就在苻融被杀的同时,苻坚也受了伤,由于他的“羽林军”都是小毛孩子,见情况不妙就全跑光了。而他的御驾马车太过于显眼,被晋军重点关照,几百支弓箭向他齐射,因而他的背上被射中了一箭。
为了逃命,他只得弃车骑马,靠着一匹好马才逃出了战场。而随着苻坚的逃跑,淝水之战也就以晋军的完胜,秦军的完败而告终。
事后,朱序很有头脑的把苻坚的御驾马车给抢到了手,然后他拉着先前被俘虏的徐元喜一起架着马车向东晋朝廷请功。朝廷念他有功,便封他为龙骧将军、琅邪内史。
淝水之战的胜利传回江南后,一直在后方故作镇定的谢安仍然还在装。他看完谢石送回的战报后,先是满脸阴沉表情,接着又把战报扔到床上,继续与客人下棋,待客人满脸疑惑的问他战况到底如何时,他慢吞吞地对客人说:孩子们到底把敌人打跑了,可惜以后我没时间下棋了哦。
等把客人送走后,谢安这才彻底放松了紧绷的心情,走路踉踉跄跄,过一个台阶时,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都不知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回看淝水之战的过程,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是一场秦军败的稀里糊涂,晋军赢得也稀里糊涂的战争。甚至于说,双方实际上都没有正式开打,纯粹就是晋军单方面追击。如果要给苻坚的失败找原因,我觉得国家根基不稳是根本原因。
五万先锋被击溃算什么?二十五万前军被击溃又算什么?后方还有八十万大军,苻坚随时都可以卷土从来。但是前秦就像个建筑在沼泽上的城堡,虽然看起来很雄伟壮观,但根基已经彻底锈蚀。只要在这座城堡上稍稍用点力,沼泽就会把整个城堡完全埋葬。苻坚输不起,仅仅一战,就原形毕露,这就是他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376年,前秦皇帝苻坚灭掉了前凉和代等政权,统一了北方。十六国时期,北方第一次完成了统一。丞相王猛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前就告诫苻坚万万不可进攻东晋,对苻坚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统一之后的苻坚志得意满,逐渐将王猛的苦口良言抛之脑后。苻坚基本稳定北方之后,便着手进攻南方的东晋。383年,苻坚调动步兵60万、骑兵27万,整整87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苻坚认为自己大兵压境之时,就是东晋投降之日。苻坚不无感慨地说: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面对前秦的87万大军,东晋政府也决定抵抗。东晋政府紧急调动了8万大军对抗,谢安、谢玄等负责军事事务,秦晋淝水之战爆发。淝水之战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权一次性调动80多万大军,整个中国古代很少出现一次性调动如此庞大的军队。
87万对8万,前秦军队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不出意外,前秦打败晋军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淝水之战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东晋以绝对劣势打败了前秦,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前秦战败之后,苻坚很快被杀掉,北方再一次陷入混乱。东晋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暂时不会有亡国之忧。
占据绝对优势的前秦军队为什么会败给只有8万军队的东晋呢?
前秦为什么会失败。前秦统一根基未稳。从前秦统一北方到发动淝水之战之间只有短短七年时间。北方当时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汉等多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充满了矛盾。前秦统一依靠的是军事实力,内部并不统一,各族老百姓并不认同前秦。前秦的统一基础并不稳固。前秦统一之前,整个北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已经厌烦了战争。前秦统一之后应该遵从王猛的建议,休养生息、巩固统一的基础。但是苻坚没有处理好内部问题,就想一举击败东晋。前秦军队虽然非常多,但是正直的嫡系部队也就是30万,其余军队则心怀鬼胎。
苻坚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王猛去世之前一再告诫苻坚要防着鲜卑、羌族等将领,注意防范内部问题。但是苻坚忘却了王猛的忠言,仍然重用慕容垂、慕容冲、慕容泓、姚苌等人,却听不进王景略、苻融等忠言。苻坚征伐东晋的时候,慕容冲、姚苌等手握重兵,却出兵不出力,导致真正和晋军对抗的都是苻坚的嫡系部队。苻坚兵败之后,损失的也都是嫡系部队,其他各族军队则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
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完整的作战计划。87万大军看起来空前庞大,但是对付8万的东晋需要那么多军队吗?87万大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前线,最后一波军队才刚刚出发。这样行军看起来浩浩荡荡,实际上却是缺乏计划,而且漏洞百出。前秦军队虽然非常多,但是真正和东晋交战的秦军,也就是十五六万。最终双方交战军队人数大约也就是2:1的样子。临阵之时,苻坚又出现了极大失误,稍微一撤军给了朱序和谢玄机会。前秦军队一退而不可收拾,自相踩踏导致军队打败。
东晋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东晋军队战斗力强,朝内主战派坚决占据优势。东晋当时掌权的是陈郡谢氏。陈郡谢氏掌权期间,也是东晋最好的一段时间,东晋君臣最和谐的一段时期。谢安、谢玄也都是当时豪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非常有才华。面对87万大军,谢安丝毫不畏惧,而且是坚决抵抗。淝水之战打到最激烈的时候,谢安还能镇定自若地和朋友说笑。谢安所以靠的军队为北府军。北府军的战斗力在当时绝对是顶级,北府兵也影响了南朝的政治格局。东晋军队虽然少,但是战斗力非常强,而且军事主帅的指挥才能卓越、有胆有谋,上下一心自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前秦大军来攻,对于东晋老百姓来说自然是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当时东晋已经建国六十多年,如果加上西晋的话时间则长达一百年。东晋老百姓都非常拥护晋朝统治,自然会全力支持东晋。所以当前秦军队打来的时候,民间也组织了不少军队对抗前秦。前秦政府军只有8万人,如果加上民间志愿抗秦的军队,对抗前秦的总军队则不止8万人。这样双方的力量直接对抗的力量又进一步缩小。
东晋主场作战,占据了天时、地理、人和优势。秦晋双方军队在淝水一带对抗。淝水一带地势险要,有淝水天险,而且还有附近的山脉,比如八公山。苻坚看到八公山的险要地形,也心生畏惧之心。史称: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晋军占据了主场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所长进攻人生地不熟的前秦军队,获胜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大提升。
东晋主帅和阵前指挥官战术运用得当。东晋充分了解了前秦军队的内部组成,也了解前秦的内部矛盾。东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内部分化的方式,离间秦军,扰乱秦军的军心。谢石等人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坚守对敌的策略,改为主动出击。正是这个改变使得东晋在淝水决战的时候,占据了优势地位。谢玄派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取得洛涧大捷,取得了第一次作战的胜利。淝水决战之时,谢玄、谢琰和桓伊等将领,及时抓住了秦军稍微后撤的机会,率领七万大军一举击溃了十五万秦军,斩杀秦军先锋主帅苻融。秦军溃败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晋军抓住了偶然因素。淝水之战中,东晋降将朱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朱序早在379年就诈降前秦。淝水之战时,朱序和谢石等人接洽,并且建议谢石等人坚持抵御秦军。史称:
“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当秦军后撤在淝水后撤之时,朱序大喊秦军败了,最终秦军乱了阵脚。史称:
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如果没有朱序那一嗓子,也许前秦军队不会认为自己真得战败,也不会出现自我踩踏情况,也不会不战自溃。
东晋占据了这么多优势,岂有不胜之理;前秦有那么多劣势,又岂有不败之理。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前言: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规模之大超乎想象,而且此战的结果也是大跌眼镜,惊讶了无数人,前秦一百万军队南征被东晋八万军队打败,前秦天王符坚身负重伤而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慢慢为你道来:
淝水之战背景西晋自"八王之乱"后,国家动乱不堪,各地政权纷纷崛起,北方少数名族互相攻伐,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以前秦、前燕等国最为强大,公元370年开始,前秦逐步灭掉可北方诸国,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前秦统帅符坚意气风发,想一举攻下东晋政权进而统一全国。
淝水之战简要经过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坚召集手下官员商讨进攻东晋的事宜,众官员都劝说符坚不要那么心急,应当先稳定国家政权,先休养生息巩固统治,可符坚一心要攻打东晋,众人见拗不过他也没办法。
公元383年5月,符坚带领军队进攻东晋,号称百万之众,前期前秦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东晋寿阳等地,东晋将领谢玄决定决一死战,于是他让手下人写信说让前秦军队后退一些他们好过河以后再对战,符坚得意洋洋的答应了,他认为只要东晋军队过河的时候他们突然杀过去,东晋军队必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东晋军队都是南方人,早就知道河水此时正值枯水期,而且他们故意露破绽给符坚就是让他麻痹大意,试想百万军队已经扎好阵角,一旦后退发生慌乱,光马都会踩死不少人,所以等他们迅速过河的时候前秦军正在后退,他们故意大声喊叫前秦军败了,前秦军败了,前秦军队果然大乱,几十万兵马慌乱逃窜,死在自己人手上的不计其数,淝水之战就这样以东晋的以少胜多而结束战斗。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失败的原因分析一、符坚军队军心离散,军纪太差。
符坚自己是氏族人,他所指挥的军队都是匈奴人,少数民族人,这些军队都是以前的降将,军纪太差,而且根本就不是和前秦一条心,这些人见风使舵,有好处就来,情况不妙就逃,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符坚太过自大,骄傲自大。
出战前众官员提醒他要以休养生息为主,巩固政权再对外征战,可符坚骄傲自大,认为手握百万军队攻下东晋如探囊取物,而且在对战策略中,完全没有考虑到百万军队后退带来的严重后果,殊不知,一旦后退,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会在后退中被东晋军队以心理战术打败。
结论总之,淝水之战中百万军队败于八万既有偶然也有必然,符坚的贪功冒进,在不到最佳时候举全国之力进攻东晋,本身就犯了战略错误,而在对战中又让百万军队后退,致使对方有机会使用心理战术,又犯了战术错误,在水边作战又不占地理优势,所以才会败于东晋的八万军队。
淝水之战中,百万大军被八万军队击败,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
我是点点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在古代的战争中这种优势尤为重要。但凡事皆有两面性,人多势众未必一定会带来优势和胜利。前秦和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前秦企图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来碾压东晋,结果却以惨败告终,直接导致前秦国灭。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淝水之战发生的背景西晋末年由于政治的腐败,从而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的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等大部分地区。而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在前秦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前秦大将苻坚杀掉秦主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 并且重用汉人王猛,使得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边吞并代国,西方兼并前凉,并且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王猛死后七年,秦主苻坚认为时机已成熟,便决定攻打东晋。
于是,前秦和东晋两国之间便展开了大战,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而这两国战事的爆发,主要在于秦主苻坚扩张版图,统一天下的野心。淝水之战双方兵力前秦兵力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大量征发兵员与牲畜,此次出征东晋,声势浩大,盛况空前。25万先锋军队由苻融率领。秦主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计112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南下。
东晋兵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东晋任用多次击败前秦的大将谢玄【谢安之侄】,册封他为先锋都督,配合征讨大都督谢石共同作战,统军8万训练7年的北府兵,沿淮水抵御前秦。此时的东晋,除了水师与北府兵,再也没有可战之兵了。
就这样,东晋以8万大军对阵前秦100万大军,战争一触即发。从两军数量上的悬殊来看,东晋似乎毫无胜算可言,然,世事无绝对,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淝水之战过程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
九月,苻坚抵达项城,阳平公苻融等人的三十万部队,先期抵达颍口。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十二月,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一意孤行,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晋军。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前秦,却以失败告终,让其建立的北方统一政权分崩离析。仅仅2年,苻坚就为羌人贵族姚苌所杀,整个前秦政权亦在兵败9年后彻底灭亡。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分析(1)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却不稳,更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苻坚连年征战,致使前秦士兵厌战,导致军队的士气低,另外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
(2)苻坚用人不择贤愚,且赏罚失度,一味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忠奸并蓄,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心存戒备,不加以重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骄傲轻敌。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苻坚不顾主客观条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
(4)东晋虽然只有7万的北府兵参与战斗,但其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队。
以上的诸多因素成为了前秦被东晋打败的决定性因素,它告诉了我们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总结淝水之战,前秦在占据绝对数量优势上,仍然被东晋打败,可见其在战略上的不足,并不是人多就有用的。前秦此战的失败,让其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除此之外,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比如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割据一方。而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