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所谓武庙十哲,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十位特别有名的军事家,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十个人。

这十人当中,要说谁是名不副实,这恐怕还真没有答案。因为这十个人当中,每一个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每一个都是名至实归。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十位军事家,到底有多猛,我们首先来盘点一下,这十位顶尖军事家,到底都是什么样的人。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十位军事家当中,最早的一位,是田穰苴。田穰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将军,他曾率领齐国军队,击退了晋国和燕国的进攻,并且著有《司马法》一书。相比其他几人,田穰苴的事迹应该是最少的,因为年代实在是太过久远,那会儿的历史记载也不够完善。

田穰苴之后,接下来就是战国时期的乐毅、吴起、孙武、白起这三个人。相对来说,这四位在后世的知名度,就高一些了。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军,曾经在燕国最弱小的时候,来到燕国。后来,乐毅靠着自己的才能硬是把弱小的燕国带飞了,反过来干翻了强大的齐国,最后甚至差点灭了齐国。吴起经历则复杂一些,曾经做过好几个国家的将军,但在那个时代,基本上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强大起来。历史著名的‘魏之武卒’,就是他创建的。

至于孙武,那就更有名的了。他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差点把楚国打到亡国。最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本叫做《孙子兵法》的书,这本书基本上所有中国人都听说过。后世更是将其尊为兵家鼻祖,地位高得离谱。

而战国末期的白起,则是凶名最盛。长平一战当中,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差点把赵国给杀绝了。白起一生为秦国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白起的存在,秦国彻底崛起,并且在对外战争当中,连年胜利,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

白起之后,接下来的便是张良和韩信。这两位的事迹也不用多说,中国人基本上都比较熟。一个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帮助刘邦出谋划策,奠定了汉朝的根基。另一位则是典型的实战派,直接率部横扫天下,最后在垓下围死了项羽。如果没有这两位,恐怕就没有汉朝了。

再之后,便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我们也不用多说,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更是多次率兵北伐,最后活活累死。

诸葛亮之后,便是唐朝的李靖和李绩。李靖这个名字,中国人恐怕都比较熟,因为后世将其神化为那位托塔李天王。但在正史上,李靖其实也是一个超级猛人。李靖一生打仗,一向以快字著称。平萧铣、定辅公祏、灭东突厥、扫平吐谷浑,基本上都是一战成功。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李靖就已经把仗打完了。

至于李绩,这个名字相对来说,可能很多人会陌生一些。但他在演义小说里面,被称之为徐茂公,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就更熟悉一些了。李绩在历史上同样极为能打,他和李靖是同时代的人,但是要比李靖小一个辈分。李靖之后,唐朝的军事体系,基本上就是以他为尊。正是在李绩的指挥下,唐朝后来又先后灭掉了西突厥和高句丽,版图达到了极盛。

总之,这十位名将,没有任何一位是白给的,每一位都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不过,经过简单的盘点之后,我们也能看出一些问题。首先武庙十哲当中,这十位将军,全都是唐朝以前的。唐初之后,则是一个都没有出现。另外,从诸葛亮到李靖,中间差了数百年的时间。这数百年当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进入这个榜单。

这是为啥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榜单,是唐朝评定的。

公元731年,当时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唐玄宗认为,以往只有文庙没有武庙,不太合适。所以,唐玄宗下令,建立武庙,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然后以姜子牙为武庙中的主祭,再从历代名将当中,挑选十人作为陪祭。而这陪祭的十人,便是后世所谓的武庙十哲。

当然,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需要精心挑选。古往今来,名将那么多,想要从里面挑选十位最出色的,而且还得让大家心服口服,这自然不容易。

所以,当时唐朝在评定武庙十哲的时候,便制定了许多标准。第一,入选之人的军事水平,必须要非常高。第二,入选者不光要能打,而且还需要在军事发展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提出一些新的军事思想,也可以是留下一些重要的军事著作。

第三,入选者必须是忠臣良将,自身不能有篡权谋反的经历。像那些奸臣型的猛将,也不能入列其中。

有这三条标准的存在,很多广为后世熟知的名将,就被拦在武庙之外了。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他们虽然确实超级能打,但他们对军事领域的发展,没有突出贡献,既没有提出崭新的军事思想,也没有留下什么军事类著作,所以不能入内。

再比如三国时代的司马懿,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这些人虽然能打,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思想,但他们后来篡权自立,属于奸臣,自然也不能进入武庙。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不能入内。那就是如果是皇帝本人特别能打的话,也不能进入武庙。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绝对是最顶级的帅才,但因为其本人是皇帝,所以只能在帝王庙里祭祀,不能进入武庙。

总之,经过这些标准的挑选之后,最终能够进入武庙的这十位,无一不是真正的军事奇才。而且,他们还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要么留下了重要的军事著作,要么提出了全新的军事思想,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

当然,就算是这样,后世对于这十个位置,始终还是有争议的。比如说,韩信曾经疑似谋反,吴起个人品德有亏,白起太过嗜杀,诸葛亮最后也没能北伐成功……这些原因,都是后世对武庙十人进行争议的焦点。

而唐朝之后,历朝历代也会对武庙的内部座次,进行变更。比如说,宋朝的时候,就曾经把张良升到了副祭的位置,然后把白起和吴起搬了出去,换成了管仲、范蠡和郭子仪这三位。同时还给陪祭的名将数量,大大扩充。

到了元朝的时候,又再次删减人员。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又把主祭的姜太公,换成了关二爷。

总之,后世朝廷树立武庙,并不是为了排一个名将榜单,看谁最能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作为皇帝,自然是希望手下的将军,既能打又忠诚,同时还能提出一些开创性的军事思想。所以武庙当中的名字,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能够进武庙的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将军,每一位都是真正的传奇,没有什么名不副实之说。中国历史那么长,唐朝之后还有上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了无数的名将。如果真要是按照名将榜进行排名,看谁最能打的话,那这个榜单,恐怕就会截然不同了。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既然能够入列武庙十哲,那都不是一般人,设立武庙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励官员,为武将树立标杆,告诉百官何为良将,什么样的良将能流芳千古、留名丹青,这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政治意义如出一辙,所以唐朝才有“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的规定。其实功过千秋自有后世评说,不是武庙里排个座次就能分以优劣的。既然是出于这种政治目的,那么很多因素就会影响人物的排序,比如儒家思想下的忠与仁,统治者需要这种思想驾驭臣下,那么这就是一个重要标杆,因此就会影响对某个人军事能力的判断。

武庙十哲简介

我们知道唐玄宗时为尊儒而大修文宣王庙,以孔子为奉,四子为配,孔子的十位学生为十哲分列。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以祭孔子相同的方式尊奉姜太公为武成王,将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时以姜太公为奉,张良为副祀配享,含张良在内以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列左右。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为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后来唐德宗时期再增祭古今六十四名将,此处不再赘述。

到了宋朝,从太祖开始更改武庙所祭名将,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大致成定制,此时的张良已经坐在了姜太公身旁,殿下列左右分列十人,左侧为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右侧为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由此可见,宋朝拿掉了白起、吴起,增加了范蠡、管仲、郭子仪。

“太祖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宋史》

白起是在宋太祖时期便拿掉的名将,后列入七十二名将中,白起之所以被拿掉,赵匡胤的理由是杀降,这与其偷得柴氏政权后的伪善不无关系,草创之际,树立仁慈的政治形象,以便争取统一战争中的民心向背,白起便成为这种政治造势的牺牲品。白起一生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他的战术思想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与大多数攻城拔寨争夺战争资源的将领不同,是他所开创的战争特色,并不能认为是不仁之举。再者如长平之战的俘虏,不杀之又如何处置?当时秦国的消耗亦是惨重,杀降是为秦王承担了千夫所指的骂名,要说白起唯一的缺陷就是后期不受节制,有失臣节,但与军事能力无关,他应该算是古代史上最会运用围歼战术的将领。

吴起被拿掉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因为他历仕鲁、魏、楚三国,他担任主帅保鲁国有功、但受鲁穆公猜忌,远投魏国,为魏国打造了特种部队“魏武卒”,夺取秦国河西之地,使秦国百年不敢东进,此后再遭谗言陷害,于是投奔楚国。这些虽有先主不察的委屈,但毕竟是“三姓家奴”,有不忠之嫌;二是其政治才能掩盖了军事光辉,吴起到了楚国之后便一心投入变法事业,与“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齐名,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南征百越、北击魏国、拓地千里。可以说吴起的政治光辉完全掩盖了他之前的军事亮点,所以他被请出十哲可以理解。但范蠡同样是政治光辉大于军事亮点的人物,以范蠡挤掉吴起,我觉得还是后世对范蠡评价更高,特别是“忠以为国”的评价更迎合统治者的喜爱。

十哲分析
  • 战略家行列

以唐朝所列十哲为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战略大师和战术大师。所谓战略大师就是为国家的军事部署及发展方向做出规划,这里主要代表便是唐、宋、元三朝都奉为配享的张良,他与萧何、韩信并列“汉初三杰”,若说韩信是善于攻城拔地的军事家,那么张良便是出谋划策整体布局的战略家,“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说的正是张良。刘邦以汉中为根基,灭三秦定关中,以潼关之险东望中原,这个战略构想便是出于张良。后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张良提出的策反英布,委派韩信北击燕赵的迂回战术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以及后来定都之事,洛阳成为六国旧人的主推,张良携陈平等人立谏以关中为都,为汉朝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个战略家的思想格局往往比攻城拔寨更为重要,张良如此,诸葛亮也是如此。蜀汉政权的发展无一例外的是以“隆中对”为基本国策,这个国策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看到了希望。关羽的襄樊之战在战略上并不存在问题,当时的蜀汉已经夺取汉中,刘封、孟达也将上庸三郡收入囊中,此时若想东西连成一线,惟独需要打通襄樊地区。这个战略一旦形成,蜀国北伐的难度将大大减轻,东部战区的贯通性便可有效牵制魏国西线兵马。可惜关羽操之过急,吴国国策“江东对”又与蜀国重叠在荆州地区,故而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诸葛亮在后期的北伐也并非指向关中,而是锁定在陇右、西羌,这个战略目标也很明显,就是控制关中西锤,取得产马地区,赢得羌人支持。

诸葛亮与张良都是战略家,且都在战争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略高度远高于实战能力。张良的实战在项羽面前碰壁不少,但好在汉军不缺实战人才;诸葛亮则不同,他需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又亲自北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终无回天之力,因此也饱受后世诟病。

  • 军事思想家行列

如果说战略家的宏图构想富含更多政治意义的话,那么军事思想家则更切合武将之称,或者说是儒将。在十哲里,孙武的成就应该位列军事思想家之首,这个毫无争议,他被誉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按道理说孔子为文圣,孙武应该列为武圣,毕竟孙武是与老子、孔子并列春秋诸子的前三席,在实战方面,文献记载有限,但孙武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吴弱楚强的形势对比下,十日武战攻破楚都,至楚几近亡国。孙武的军事思想完全展现在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当中,成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位列《武经七书》之首,直到今天任然被世界各国学习研究。

田穰苴在历史中的战绩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他严厉治军的军事思想被后世树为治军表率。他的军事思想编纪在代表作《司马法》里,但由于年久失传,在后世争议较大。历经唐宋两朝都将其列为十哲,说明其治军思想倍受统治者追捧,但在军事思想家里,兵家四圣恐怕才是最精辟的思想体系,后文逐一介绍。

  • 实战军事家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一身七十余战未尝败绩,真正的常胜将军,为秦效力30余年,攻城70余座,亲自指挥的著名战役如伊阕之战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赵国有生力量全部折损殆尽,一战则国祚走衰。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划者;北线迂回战略的执行者,为汉王刘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时人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收录其军事思想。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

唐朝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都是开国功勋,也都是唐朝开疆扩土的军事担当,两人在贞观三年(629)对东突厥的征战中有过合作。李靖的主要战绩是统一战争中平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对外战争中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李勣比李靖年轻23岁,在随李世民的统一战争中资历较潜,所以主要战绩偏向于统一后的对外战争,他两度击溃薛延陀,后平定碛北,后又破东突厥、高句丽,在解决高句丽问题以后,李世民评价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塵不警,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乐毅的名声之大,常有后世人杰自比管乐,他最经典的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84年,时燕国国力弱小,但他联合并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强盛的齐国,连下70余城,打的齐国只剩即墨和莒,从此失去争霸的实力。乐毅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对长期恃强凌弱的齐国造成震慑,从此不再小觑北燕。

兵家四圣与武庙十哲对比

前文已说过武庙十哲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就无法权衡哪些人名不副实,李靖、李勣二位名将也不敢排除自卖自夸的成分,所以倒不如和历史上流传的兵家四圣做一下对比。历史上对兵家四圣的说法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九个观点:

  • 一、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

  • 二、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三、兵祖吕尚、兵圣孙武、亚圣吴起、次圣孙膑;
  • 四、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帝师王翦;
  • 五、兵祖吕尚、兵圣孙武、隐圣黄石公、谋圣张良;
  • 六、兵圣孙武、亚圣吴起、人屠白起、兵仙韩信;
  • 七、人屠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武圣岳飞;
  • 八、兵祖吕尚、兵宗司马穰苴、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 九、兵祖吕尚、兵尊王子成父、兵圣孙武、亚圣吴起。

总结出来一共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吕尚、司马穰苴、鬼谷子、王子成父、韩信、白起、张良、黄石公、李靖、岳飞、王翦这十五人。除去主祭吕尚,唐朝的武庙十哲与之重叠的有司马穰苴、孙武、张良、李靖、白起、韩信、吴起;没有提名四圣的有诸葛亮、乐毅、李勣这三人。而四圣提名之人未入列武庙十哲的有孙膑、尉缭、鬼谷子、黄石公、王子成父、岳飞、王翦这七人。那就看看这七人中是否能挑选出顶替诸葛亮、乐毅、李勣的人。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岳飞,因为他是北宋末期的名将,唐朝设庙时还未出生。其次再排除黄石公和鬼谷子,此二人据传都是隐世高人,传言黄石公是张良的师傅,传授《太公兵法》于张良,张良以此兵书助汉王得天下,在后世的流传下,这本从未面世的兵书被称为天书;鬼谷子则有所不同,他本名王诩,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著有《鬼谷兵法》,但不见传世,反而是《鬼谷子》一书由其学生根据他的言谈编撰而成,其学生包括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庞涓、孙膑等五百余人,但历史上却无此人实际战例的记载,《鬼谷子》一书虽然被众多军事家研究,但它主讲“阴阳谋略”,并非兵法。最后,排除王子成父,这主要是由于史料对其记载匮乏,只知其为周桓王之子,为避祸乱逃至齐桓公帐下为将,战绩体现于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如此就剩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孙膑是兵阴阳派的鼻祖代表,他辅佐田忌接连击败名将庞涓,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两大实战足够验证其军事思想,并留世《孙膑兵法》,以战争规律总结取胜之道,提出“借势”、“必攻”的核心战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尉缭与孙膑同门,属于鬼谷子门下弟子,是兵形势派的鼻祖代表,历史上关于其记载不多,他的军事思想主要由《尉缭子》传世于后,得到诸多军事家的推崇,此书也入列《武经七书》,尉缭的军事思想局限于理论上,他本人并无实战经历的记载,所以影响力比孙膑逊色许多。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主要战绩是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击败项燕,消灭楚国,《史记》评价他与白起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互补的一对将领。

孙膑、尉缭、王翦三人如果顶替诸葛亮、李勣和乐毅,我个人觉得孙膑毫无争议可以顶替此三者任何一人;尉缭则属于军事理论家,没有实战做基础,所以三者皆无法顶替;王翦是实战型军事家,其个人战绩比李勣、乐毅、诸葛亮都要辉煌,虽属于以强克弱,但也多属于大兵团会战,并深入敌国腹地作战,难度系数并不比乐毅、诸葛亮低,所以王翦顶替三者也不成问题。

如果非要退二进二,那么我选择以孙膑、王翦顶替诸葛亮、李勣。我认为诸葛亮更应该称为战略家,其战略眼光也应得到肯定,但战略构想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北伐战略双双失效,这只证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成仁,并不能证明其军事策略的成功。且在同一时代,军事成就在其之上者如东吴陆逊、周瑜、甚至西晋的羊祜,诸葛亮能够跻身武庙十哲,也多因忠义无双的精神,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李勣则更容易理解,诸葛亮好歹是军政一把抓,劳心劳力,李勣在前期征东突厥是以李靖为主,他是辅助性质的配合进攻。他的最大功绩是独自做统帅击败薛延陀的少数民族联军,后在贞观二十年安抚并平定了薛延陀内乱。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以李勣为辽东行军大总管,取得了征辽战役的全面胜利。后从乾封元年(666)至总章元年(668),李勣彻底攻灭高句丽,获得五部近七十万户民,一百七十六座城,唐至此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这为唐朝开疆扩土贡献不少力量,但相比较王翦的横扫三晋、攻灭楚、赵所得领土又逊色一些。

综上所述,唐朝所立武庙十哲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但不能说名不副实,唐初所立十哲皆是兵家丹青流芳的圣贤良将。只能说如果要将此十哲做出替换,我个人觉得以孙膑替换诸葛亮、王翦替换李勣。名单为白起、韩信、孙膑、李靖、王翦;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旧唐书》、《三国志》、《汉书》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武庙十哲,有好几个版本。  

最初设置“武庙十哲”的,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武庙,当时称“太公尚父庙”,供奉了十一位历代良将:  

主祀:姜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余十人,被称为“十哲”,张良居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时祭祀,牲品及礼乐编制都与孔庙相同,规格很高。  

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因此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严格来说,这十个人里,最不配武庙的,应该是张良,后世许多学者对张良起到的作用提出过许多质疑,张良的计谋和政治能力,毫无疑问是满分,但他带兵生涯就乏善可陈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也积极响应,他纠集了乡间年轻人一百多人,斗志昂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处处碰壁,毫无胜绩,从此他彻底转型,弃武从文。

后来张良又一次带兵,是奉刘邦之令,带兵去收复旧韩国的地盘,同时期的韩信叱咤风云,反观张良,没留下可说的战绩。  

到了北宋,“武庙十哲”发生了新的变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巡游武庙时,指着秦武安君白起的画像,发火了:“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就这样,白起被逐出了“武庙十哲”。  

白起杀降是不假,可你武庙评定的又不是道德模范,就拿赵匡胤来说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权当了皇帝,一屁股的不干净,虽然赵匡胤口口声声说优待柴宗训母子,还赐“丹书铁券”,说什么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时候,柴宗训暴毙,年仅21岁,有一种传闻说时任房州太守"辛文悦为了讨好赵匡胤,故意把柴宗训杀死,免除后患。 

既然宋太祖赵匡胤开了这个头,纵观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没有进入过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吗?各位看官朋友心里自有主意。  

同样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还有吴起。  

吴起的私人生活确实值得诟病,杀妻求将的传说流传至今,他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但论军事能力,进入十哲根本不是问题。  

可惜,吴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看这份名单,我只想说:范蠡和郭子仪是不是太勉强了一点。  

两人的政治能力是没得说,但是带兵打仗……未免牵强。

范蠡要是能够入选,那么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颇也能入选吧。  

郭子仪要是能入选,那么李光弼呢?颜真卿呢?高仙芝,苏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选?  

到了清朝时期,武庙主神再度发生变化,变成了关羽,武庙也因此变成了关帝庙……  

纵观“武庙十哲”,其实还是服务于当时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说,类似排名排行榜,本来就是一千个人一千个看法,反正“武庙十哲”里没有白起,我是不服气的。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武庙十哲简单地说就是为祭祀武庙而陪祀的十个人,武庙的全称是武成王庙,祭祀是第一任武圣姜子牙,光祭祀姜子牙一个人显然太孤单了,于是在唐朝的时候,尊姜子牙为武成王,以张良为副祭祀,同时陪祀的还有九人,连张良一起共十人,分别是:

右列: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左列: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这十人中,春秋战国时期有5人,西汉有2人,三国有1人,唐朝有2人,囊括了从西周初年到唐朝上元年间在军事上成就斐然的十个人,唐朝的武庙十哲就是这十个人,但是到了宋朝,武庙十哲的人选发生了改变。

武庙

宋朝的武庙主祀也是姜子牙,副祀也是张良,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十个人组成的陪祀,分别是: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相比较而言,宋朝的武庙十哲拿掉了吴起、白起两人,把张良不计入十哲之中,然后换上了管仲、范蠡、郭子仪。原因就是道德,吴起曾经杀妻求将,让人感觉吴起太过功利,不近人情,残酷无情,白起则是因为杀伐过重,白起领导的战争,合计杀敌约一百万人,这个数字太过恐怖,让人感觉白起太过残酷,所以这两人被拿掉。

那么就把唐朝与宋朝武庙中的人员全部算在一起,看看他们都有什么功绩和能力?是名不副实还是名不虚传?

第一任武圣:姜子牙

一、张良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是刘邦的谋主,一生为刘邦谋划了数不清的战略,张良从协助刘邦西进攻入咸阳开始,以钱财欺骗秦将,攻入武关,以鸿门宴示弱,让项羽放弃对刘邦的敌意,以烧毁栈道,让项羽放下防备刘邦之心,以下邑之谋劝刘邦重用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协助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重振旗鼓。

以鸿沟协议后趁其疲惫,建议刘邦撕毁协议追击项谱,最终形成了垓下之战的局面,协助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张良的谋略居首功,刘邦可以没有韩信,但一定不能没有张良,刘邦能在正面战场顶住战神项羽的4年进攻,除了萧何的后方支援与汉军的战斗力之外,就数张良的谋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所以在打败项羽之后,刘邦拿出三万户封邑让张良随便选,但张良放弃了。

张良

张良的主要军事能力体现在:谋略二字。张良自己打仗虽然不是很厉害,但是辅佐明主刘邦却是如虎添翼,张良天生就是做谋士的人,张良的定位是:高级谋士、战略家与军事家。唐朝和宋朝的武庙都把张良放在仅次于姜子牙的地位,可见张良的军事能力是得到唐、宋两朝的认可。

二、田穰苴

田穰苴也叫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人,他是齐国田氏王族的旁支,田穰苴的事迹记载得非常少,只知道他有一次率军打败了晋国与燕国的军队,同时为了树立军纪,斩杀了齐王宠信的大臣庄贾,这叫秉公执法、树立威严,至于田穰苴是怎么打败晋国与燕国的,史书上记载得有些离谱,说晋国和燕国听到田穰苴秉公执行与铁面无私后,就自行撤退了。

田穰苴因功升为齐国大司马,后来以司马为姓,成为司马这个姓氏的始祖之一,但后来齐王听信谗言,把田穰苴给贬官了,田穰苴郁郁而终,但是,田穰苴留给后人一本著名的兵书,名字叫《司马法》。

这本兵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兵书,比《孙子兵法》还要古老,而且成为后世朝代的军事教科书,这本兵书记载了很多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是后世不少朝代参考建设军队的教程,但很多内容亡失了。

田穰苴

田穰苴最大的作用就是留了下这部《司马法》,如果不是这部兵法,田穰苴也上不了武庙,他的名字也不会这么出名,但也有人说这书是姜子牙所著,但田穰苴显然与此有关,田穰苴的主要军事能力就体现在军事著作上,但是缺少实战经验。

三、孙武

孙武是春秋末期人,是著名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被后世尊称为“兵家至圣”,简称“兵圣”,在华夏军事界,没有不知道孙武及孙子兵法的。

孙武是齐国人,因为没有用武之地,来到了吴国,由伍子胥推荐孙武给吴王阖闾,孙武与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利用一系列谋略,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并顺利攻入楚国都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柏举之战,要知道当时的楚国是面积最大的诸侯国,也是强国之一,吴国只是一个新兴的小国,但孙武能够运用谋略战胜楚国,并攻破楚国都城,这在当时是巨大的胜利。

孙武

孙武还辅佐吴王阖闾打败了越王勾践,协助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在吴王阖闾去世,伍子胥被杀后,孙武隐居下来,专心写兵书,这就是《孙子兵法》。孙武的定位是:高级谋士与军事著作作者,他的主要能力也体现在谋略上,为主将出谋划策,并不是自己亲自率军作战。

四、吴起

吴起是比较全面的一个人,抛开道德不说,他就是个军事奇才,吴起一生仕鲁国、魏国与楚国,无论他在哪个国家,无论强弱,他打仗都能赢,而且是亲自率军作战,不仅如此,吴起还是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他不仅能亲自率军作战,而且还能写出军事著作,他有一部《吴子兵法》的兵法流传于世。

吴起学过儒家,后来又改为兵家,为鲁国作战时,率军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后来受到鲁国国君的猜忌而来到了魏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那个时候的魏国人才济济、政治清明,并且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

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太守,为魏国创建了战国第一支特种作战部队-魏武卒,有吴起在的魏国,把秦国死死地堵在关中平原,无法东出,吴起还创下了用5万魏武卒大败秦国50万大军的经典战役。

吴起

后来吴起在魏国又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开始在楚国变法图强,因为促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楚国贵族所杀。

以吴起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个文武全军的军事奇才,他的主要能力体现在多方面,即能率军打仗、治军训练,又能政治改革、撰写兵书,还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吴起在十哲中是一个另类,非常杰出,而且能力全面。

五、乐毅

乐毅是燕国将军,是战国初期名将乐羊的后人,燕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国君燕昭王在位期间,乐毅投靠了燕国,乐毅一生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五国伐齐,当时齐国国君是齐湣王,因为在军事上吞并了宋国,又没在政治上化解各国对齐国的担忧,于是齐国受到燕国、赵国、楚国、韩国、魏国五个诸侯国的联合攻打。

五国联军以乐毅为主将,五国攻齐,齐国战败,齐湣王被杀,随后乐毅率领燕国军队独自攻打齐国,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没有被攻下,乐毅无法攻下这两座城池,结果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与乐毅不合,就想把乐毅召回燕国,而且乐毅不敢回燕国,直接投靠了赵国。

乐毅

乐毅的定位就是军事将领,在前线打仗,但乐毅的一生除了攻齐之战外,就没有其他战绩了,而且攻齐之战打了个虎头蛇尾,始终没有攻下齐国最后两座城池,最终被齐国名将田单复国成功。

六、白起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杀死敌人最多的将领,也是打歼灭战的鼻祖,白起一生打过的仗太多了,没有败过,最为著名的三场战役,分别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白起利用集中兵力攻击一支军队,以少量军队忽悠另一支军队的战略,先集中兵力歼灭了实力实弱的魏军,然后转过头来攻打韩军,一举歼灭了魏国和韩国24万联军。鄢郢之战,白起深入楚国腹地,破釜沉舟命令士兵只带几天的口粮,激发斗志,利用大水灌入了楚陪都鄢城,最后又攻入楚都郢都,这是楚国自柏举之战后,第二次被攻破都城。

白起

长平之战,白起利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谋略,包围了赵国45万大军,并全歼了这支军队,这是战国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一举打掉了赵军的主力,令六国闻风丧胆,这就是白起,他的定位就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将领,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

白起的军事能力体现在高超的指挥艺术、奇谋百出的谋略和歼灭战的战争思想上,他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整个战国率军作战功绩最大的将领

七、韩信

韩信号称兵仙,国士无双,是秦末时期涌现出来的军事奇才,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韩信投靠刘邦,经夏侯婴、萧何、张良的举荐,韩信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韩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战役,韩信打魏国利用的声东击西之计,以少量军队牵制魏军主力,然后让主力偷偷从其他地方渡河,一举打败魏国,俘虏魏王豹,韩信打赵国采用的是背水一战,以主力在河边背水列阵,引诱赵军攻击,另让2000轻骑埋伏在赵军营寨边,等赵军出寨迎战,2000轻骑攻入赵军营寨,换上汉军旗帜,赵军回营时发现旗帜换了,于是崩溃。

韩信

韩信攻打齐国是出其不意,趁郦食其说服齐王,毫无防备之际,突袭齐国,一举攻破,攻打龙且时,是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水,引诱龙且出战,并故意败退,龙且追击后,再让人拿掉沙袋,龙且大军被水淹没,韩信大胜。

韩信是一个谋略百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谋略型将领,韩信所有的战争都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谋略取胜,而且绝大多数战争都是以少胜多,韩信的军事能力体现在奇谋妙计上,他是权谋家中最厉害的代表

八、诸葛亮

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中唯一一个三国时期的人,但也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人,太多的人看不懂诸葛亮了,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能进武庙是因为忠心,更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差,那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太强了,这是相对来说的。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第一个体现是:隆中对战略。这是一个政权的最高政治战略,军事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包括了军事,隆中对战略告诉了刘备应该如何做才能统一天下,隆中对出来的第二年,刘备就有了荆南四郡,然后一路发展,攻下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顶峰,这其中最大的功能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萧何与张良的结合体,在谋略上是弱于张良的。

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第二个体现是:率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首先就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接着就是6年5次的北伐,蜀汉的实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但是诸葛亮完全靠个人能力弥补了蜀汉实力的不足,发起了北伐,以攻为守,寻找机会。

五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因为用人不当导致大败之外,其他都没有再失败过,诸葛亮为人非常谨慎,北伐最大的目的不是攻城掠地,而是趁机得利,谁都明白曹魏已经稳定,北方是铁板一块,没这么容易就能打败曹魏的,但是诸葛亮仍然靠着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对抗曹魏。

第二次北伐杀死了王双,第三次北伐夺取了武都与阴平郡,第四次北伐斩首了司马懿手下甲士三千,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拒不出战,直接耗死了诸葛亮。

除了实战之外,诸葛亮的治军也是非常厉害的,司马懿曾经在参观过诸葛亮留下的营地后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并且诸葛亮还有军事著作流传下来,名字叫《便宜十六策》,诸葛亮的定位是全能型的儒将,即懂军事理论,也有实践经验,只是他过于谨慎,宁愿最小的损失,也不愿意冒险。

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

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曾经称赞过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极高的评价,要知道这两人本身就是成就极高的军事家,诸葛亮能够入武庙,就是因为军事才能,而不是其他。

九、李靖

李靖是唐朝的战神,其功绩与能力甚至大于韩信,李靖既懂谋略,又善于用兵,李靖投靠了李世民之后,成为其重要助手,参与了平定萧铣割据政权之战,攻灭辅公祏之战,这两战都是李靖的谋略,最终都成功了,李渊甚至称赞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不如李靖。

李靖在泾阳之战以一万余人联合其他唐军一起对抗突厥20万大军,诸军中只有李靖手下的军队保持完整,在唐朝与突厥的战争中,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就敢深入草原,突然攻击颉利可汗,获取大胜,并与李勣一起,大败突厥,直接灭亡了东突厥。

李靖

李靖在唐朝与吐谷浑的战争中,数次大败吐谷浑军,直接把吐谷浑军打得溃败,导致其可汗被人杀死,灭亡了吐谷浑,解除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威胁,李靖在唐朝南征北战,从建国之初一直打到对外扩张,几乎没有败过。

李靖的定位是有谋略的将领,李靖打仗从不蛮干,基本上靠的是正确的谋略,是唐朝排名第一的战神。

十、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最初投靠了翟让的瓦岗军,打败了隋朝遣名将张须陀,并且数次大败王世充,击败叛将王德仁,与李密里应外合打败了宇文化及,后来李勣跟着李密一起投靠了唐朝,在黎阳之战中,李勣因为兵少投靠了窦建德,后来又找机会投靠回唐朝了。

李勣参与了虎牢关之战,随李世民一起打败宋金刚,又随李世民一起讨伐了王世充,在虎牢关之战,李勣参与了攻打窦建德与王世充,在宗城之战中,李勣被刘黑闼打得全军覆没,单身逃走,在洺水之战中李勣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

李勣

李勣与李孝恭、李靖一起参与攻灭辅公祏之战和灭亡东突厥之战,与李靖联手灭亡了东突厥,李勣还参与了唐朝攻灭薛延陀之战和李世民攻打高句丽之战,李勣都立有战功,在唐高宗时期,李勣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都督各军共同灭亡了高句丽。

李勣的定位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的军事能力应该是仅次于李靖,在唐朝数一数二的名将。

十一、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的主要才能在政治方面,治国处理内政,同时也有一些军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改革齐国的军事制度,管仲把齐国分为21个乡,从事军事作战的是士乡十五,其他六个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规定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然后由齐国国君率领中军,两个上卿大夫各率五乡为左军和右军,这就是三军,然后各军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作战单位。

管仲

管仲就是靠这套制度让齐国的军事组织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是全民皆兵,敌人来了就上战场,分工不太明确,从管仲改革开始,齐国开始强大,但是管仲的主要才能在政治方面,率军作战几乎没有,仅有的就是军事改革,也跟政治相关。

管仲也跟随齐桓公参与一些战争,提供一些谋略,但管仲的主业是治理国家,所以管仲的定位其实是政治家和改革家,与军事关系并不大。

十二、范蠡

范蠡是春秋晚期楚国人,辅佐越王勾践,范蠡在勾践手下的作用类似于张良在刘邦手下的任用,但比不上张良的谋略,主要是给勾践提一些建议,包括政治和军事的,勾践伐吴成功的七策是文种提出的,范蠡与文种的作用相当。

范蠡最终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并灭亡了吴国,在功成之际,范蠡与张良一样,选择了身退,而得以保全性命,不愿意离开勾践的文种则被赐死。

范蠡

范蠡的定位是政治家与军事家,他提供了不少谋略给勾践,勾践的成功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是范蠡的,同时范蠡还是最早的经济学家,数次经商成为巨富。

十三、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平定者之一,郭子仪与李光弼一起,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者,郭子仪是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领导了唐军对叛军的作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郭子仪还数次率军打败了吐蕃军的进犯,平定了华州节度使周智光的反叛,郭子仪是四朝元老,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与唐德宗四个皇帝,在唐朝的地位是德高望众、威望极高的存在。

郭子仪

郭子仪的定位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一生忠心耿耿,为唐朝东征西战,最后得以善终。

从唐朝与宋朝的武庙十哲人员来分析,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论军事才能的话,唐朝评选的武庙十哲人选更为合适,就军事才能来说,白起和吴起不应该被拿掉,而宋朝加上的范蠡与管仲两人进武庙有些名不副实,他们的特长不在军事,而郭子仪进武庙则是可以的。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武庙”,本是与祭祀文宣王孔子的“文庙”相对应,专为祭祀“武圣”姜太公。自唐高宗起,又供奉了: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十位亚圣,作为陪祀也进入了“武庙”,俗称“武庙十哲”,但其中一位本已进了武庙,但却又被请了出来。

白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秦国名将。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善于用兵,自秦昭王时期征战六国,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了魏韩联军,攻陷过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又重创赵国主力,白起为秦国征战30年,陷城70余座,拓地千里,灭敌百万。

韩信,江苏淮阴人,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誉为"国士无双",被奉为"兵仙"、"战神",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刘邦曾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统帅,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灭楚,直至垓下全歼楚军,韩信用兵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诸葛亮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曾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其《八阵图》、《出师表》、《诫子书》更是名震千古。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而六出祁山,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病逝于五丈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时期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原为隋将,后效力于李唐,由于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因此为李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李靖一生的戎马生涯之中,在他所指挥的几场重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并且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的实战经验,著有兵书多部。

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李绩,他是与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

李绩曾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一生出将入相,深得李唐朝廷的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李绩早年从李世民征战四方,曾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大破东突厥、征服高句丽,为唐王朝开疆拓土数千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本是名门之后,其祖先五代相韩,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后,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智囊”。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谋划了“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最终助刘邦击败了强绝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此,刘邦才会称他是“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穰苴本名田穰苴,因为他被封为大司马,故后世也称其为司马穰苴。

田穰苴是继姜子牙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他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国的联手入侵,由于年代久远,有关他的战绩流传不多,但他的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并著有一部兵书《司马法》。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了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置武庙,司马穰苴名列其中。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后世尊称为“兵圣”。

孙武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的举荐,更因其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与伍子胥率吴军征讨强大的楚国,孙武五战五捷,只用3万吴军就打败了楚国的60万大军,并攻入了楚国的国都。随后孙武又北败齐、晋,南服百越,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

吴起,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出生于富足人家,年轻时期因为在外求官而耗尽了全部家产,他在遭到乡邻的嘲笑之时,一怒之下就杀掉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乡邻。吴起一生历侍过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了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大破秦军,尽得秦国的河西之地。由此可见,吴起在军事上有极高的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而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也在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官拜燕过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辅佐燕昭王振兴了垂危的燕国,公元前284年,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于是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使燕国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强盛。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堪称是名帅如云、猛将如雨,能挤进“武庙”享受祭祀者,更属凤毛麟角。有一位名将本已进入了“武庙”,却又被请了出来,他就是“杀神”白起。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去祭祀“武庙”。或许是他的江山来的过于容易,也可能是他的为人过于仁慈,当他看到白起的塑像之后,便指着白起的塑像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何受享于此?",随后他就命人把白起的塑像抬出了“武庙”。

“武庙十哲”变成了“武庙九哲”,虽然后来又补上了郭子仪,但除去“杀神”白起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位名将该配享“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果然又有人怀疑诸葛亮的含金量……

武庙十哲里,姜太公没什么明确指挥打仗的记录,张良就不干上阵打仗的活,司马穰苴虽有战功但也不显赫。可见入选武庙的原则,并非一定是“能打”。

但姜子牙有《六韬》,司马穰苴有《司马法》,张良曾经和韩信“序次兵法”。可见留有著述也是一条重要的入选加分项。道理很简单,你个人再能打,不过是一时的名将,但兵法流传后世,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人。这两者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好了,既然如此,那诸葛亮有什么著述,值得入选武庙十哲呢?

既然武庙是唐朝人选的,来看唐朝人的说法。《李卫公问对》:

太宗曰:“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此何谓也?”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阵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阵。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李卫公问对》是记载唐太宗和李靖(封卫国公)讨论兵法的一部书。这里李靖表示,现在的方阵之法是诸葛亮传下来的,我在军中教阵法,这个是第一课必教的。

太宗曰:朕与李绩论兵,多同卿说,但绩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自何术?靖曰: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耳。

李靖表示,我的得意之作六花阵法,是在诸葛亮阵法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注意这是同在武庙十哲中的李靖,有这位权威盖章担保,可见:一、诸葛亮阵法水平很高;二、诸葛亮阵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所以以我们之前的标准——军事著述对后代的影响力——来评判,诸葛亮入选十哲并没有问题。只不过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了,导致很多人以为那些阵法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小说中的八卦阵神乎其神,当然不可能存在。但在现实中诸葛亮也是一个阵法专家。

顺便说一句,宋代因为道德问题,先后把白起和吴起从十哲里降了等。那么反过来说,唐朝选武庙十哲时,肯定是没有考虑道德问题的。

何况李绩压根也不是什么忠臣典范,他在太宗死后投了武则天,人生履历上是有污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