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之所以一生难以得志,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在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不会抓住机会,看时局的眼光也比较差。

如果我们简单捋一下冯唐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冯唐的运气其实并不算差,家世背景也都不错。在他的一生当中,曾经有好几次都遇到了好机会,可惜这些机会,他却一个都没能把握住。

冯唐的祖父,在战国时曾做过赵国的将军。而他的父亲,则是在西汉建立之后,担任过代国相。

代相这个职务,其实是相当特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共也没封几个王,这几个王也都是他家亲戚。而在这其中,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这段历史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刘邦去世之后,嫡子刘盈即位。但仅仅数年之后,刘盈就死了,此后吕雉临朝称制。吕雉去世后,西汉的功臣们发动政变,重新拥立刘邦的儿子,也就是代王刘恒即位。

也就是说,冯唐的父亲,当年在刘恒做代王的时候,曾经辅佐过刘恒。而且,那段岁月,对于刘恒来说,可以说是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所以,这种时候的陪伴和辅佐,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而冯唐成年之后,则是被直接任命为中郎署长。所谓中郎署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刘恒身边的护卫队长。这个职位,同样十分特殊。

父亲曾在皇帝的少年时代,倾力辅佐;而冯唐成年之后,又被直接调到了皇帝身边。这样的履历,显然是汉文帝当时有意培养冯唐。正常情况下,冯唐以后的仕途,也绝对会一帆风顺。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很多年里,冯唐似乎一直都没怎么升过官。

当时冯唐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一直升不上去?这段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从后来的事情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极有可能是因为性格太过执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才升不上去。

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汉文帝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看到了冯唐。然后,汉文帝找来了冯唐,问他:你怎么还在这儿工作?

冯唐如实作答。

汉文帝又说:我在代郡的时候,身边经常有人和我说,秦末的将军李齐不错,您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这个人比不上廉颇和李牧。我爷爷以前打仗的时候,和李牧关系不错。后来我爹和李齐也认识,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此时大为兴奋,拍着大腿说:可惜我得不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要是有这样的名将,我哪还用担心北方的匈奴呢?

从这段话当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文帝此时已经有了想要提拔冯唐的意思。如果冯唐够聪明的话,接下来冯唐应该自我推荐,说自己还不错,请求去北方任职。接下来汉文帝也就能顺水推舟,拉冯唐上去。

但是,接下来冯唐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

冯唐说:陛下你就算遇到了这样的将军,你也不会用他们。

联系当时的语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这话是有抱怨的意思。但他忘了,他此时对话的这个人,是皇帝。

汉文帝听完之后,勃然大怒,差点就拂袖而去。不过,汉文帝到底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此时又有提拔之意。所以汉文帝强行压下火气,继续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呢?

这一次,冯唐总算没有再抱怨,而是开始帮汉文帝分析局势。当时恰逢镇守北方的将军魏尚,因为错报军功,被汉文帝剥夺了官职和爵位,并且判刑。冯唐便以这件事为例子,劝谏汉文帝,不该刑罚太重,奖赏太轻。

冯唐的这个回答,一直被后世很多人所推崇,被认为是赏罚分明的思想。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冯唐这个思想是有问题的!

魏尚是镇守北地的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不假。但他错报军功,也是事实。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讲,功过是不能相抵的。尤其是在北方匈奴威胁极大的时候,边军的军法必须要足够严格才行。如果大家都像魏尚这样做,虚报军功,那汉朝北方边境估计就崩了!

冯唐的这番见解,其实也让汉文帝见识到,他到底有多少才能。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文帝此时其实已经有了赦免魏尚的意思。所以,冯唐劝谏之后,汉文帝干脆顺水推舟,让冯唐作为使臣,去赦免魏尚,让魏尚继续担任云中郡的太守。与此同时,汉文帝还让冯唐担任车骑都尉,开始在边境做将军。

此后,冯唐去了边境,开始了他的边境从军生涯。但是他的这段经历,在史书上也没有任何记载。显然,冯唐到了边境之后,也没有立下过什么大功。

这足以说明,冯唐本人的能力,或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强。

又过了几年之后,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此后,冯唐被改任为楚国丞相。但是没过多久,冯唐却又被免职了。

对于冯唐为什么被免职,史书上同样没有记载。但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其实能够找到一些线索。汉景帝即位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削藩的问题。

而汉朝时所封的楚国,初代楚王是刘邦的弟弟,到此时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楚王。在西汉所有诸侯国当中,楚国是实力较强的一个,而此时的楚王,和汉景帝的血缘关系又已经相对较远。后来这位第三代楚王,也确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那场著名的‘七国之乱’。

对于这样一位楚王,汉景帝的忌惮,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派冯唐前去的意思,自然也不为过。可惜冯唐并没有领会到汉景帝的意思,所以后来才会被撤职。

再之后,等到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并且掌权的时候。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良,大家一致举荐冯唐。但此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不可能再出来做官。所以汉武帝最后只能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一个郎官。

这就是‘冯唐易老’这个典故的由来。

冯唐最后的结局,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但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当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以古代人的生育年龄,他的儿子,此时估计也已经年龄不小了。所以汉武帝的这个举动,其实更像是一种姿态,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

至于冯唐的儿子,汉武帝恐怕也未必是真心提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结果却始终不能封侯,那冯唐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冯唐是汉文帝时期大臣,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冯唐出仕较晚,在文帝时期因直言不讳,还惹得皇帝不高兴。等到汉景帝时,又罢免了他的楚相一职,等到汉武帝即位,冯唐已经年过古稀,从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才会说冯唐一生都难以得志。

历史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我们知道,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将军,被称为“飞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并不怎么出名,也没什么大功绩,都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没能获封。

汉武帝不给李广封侯,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看到是因为自己任人唯亲造成的,反而从李广身上找原因,认为李广是命不好。以至于最后,汉武帝准备发动“漠北行动”的时候,还不让李广去,怕李广去了,战争不能获得全胜。

那么,“冯唐易老” 又是什么意思呢?冯唐是谁?他又有什么倒霉的事情呢?

其实,“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说的也是冯唐非常有才干,很早就出了名。但是到老了,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

说起来,冯唐可是有别人难以具备的好条件的。什么好条件呢?

其一,冯唐是贵族出身。他爷爷是原先赵国(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他父亲当过代国(西汉时期的代国)的相国。由此可见,冯唐的出生有多么好。

其二,冯唐是汉文帝的潜邸旧臣。因为冯唐的父亲当过代相,而汉文帝刘恒在当皇帝前,曾是代王。冯唐因为举孝廉,在代地被任命为中郎署长,直接侍奉代王。可以说,冯唐是标标准准的汉文帝的潜邸旧臣,有汉文帝这样一层别人难有的关系。

其三,汉文帝曾非常重视冯唐,当汉文帝回代地的时候,还专门去看过他,召见他,和他商谈国事。

任何一个具有这三层关系的人,就是什么也不做,摆在那里,他都很容易当大官。那么,冯唐是怎么混的,为什么没有当成大官呢?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冯唐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冯唐之所以没有成功,与别人没有关系,全都是他自己造成的。那么,他有哪些事没做好呢?

当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冯唐就是刘恒身边的侍卫官。但是,刘恒进京当皇帝的时候,却并没有带他去。这说明,他一直没有迎奉过刘恒,因而,刘恒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身边的人。

接着,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回到代地,还是汉文帝主动去找冯唐。

当时汉文帝对冯唐说,你老人家怎么还是一个郎官?其实,这也就表明,汉文帝是想重用冯唐了。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在汉文帝面前表现一下了。

那么,冯唐是怎么表现的呢?

当时,汉文帝和冯唐谈到了边关防守匈奴的问题。汉文帝非常赞赏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李齐。冯唐立刻就纠错,说,李齐算什么,我爷爷曾在赵国为官,清楚得很,廉颇和李牧比李齐厉害多了。

其实,汉文帝未尝不知道廉颇、李牧比李齐厉害,他为什么却说李齐呢?显然是因为李齐比较听君王的话。也就是说,汉文帝是话里有话,但冯唐没有听出来,直接顶了过去。

汉文帝好脾气,顺着冯唐的话说道,我朝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何必还担心匈奴的问题啊。哪知道冯唐又顶过去说,陛下你就是有廉颇、李牧,你也不会用。

汉文帝再好脾气,也受不住了。他站起来,拂袖而去。不过他毕竟是汉文帝,一会儿后,还是又把冯唐找过来,问他道,你为什么说话不给我面子啊?冯唐才说,是因为守边关的魏尚上报战功的时候,曾多报了六颗首级,汉文帝就把他的爵位给夺了,还判了他一年的徒刑。冯唐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应该给魏尚这样的将领一些独立的自主权,他多报六颗首级,其实是给士兵们报的,应该鼓励,而不应该严厉处罚。

实际上,汉文帝之所以严厉处置魏尚,还是因为他本身有些猜忌边将,这和他赞扬李齐,观念是一样的。冯唐完全没有明白这一点,反而和汉文帝据理力争。

不过,好脾气的汉文帝竟然就听了冯唐的话,让他持节去恢复魏尚的官职,同时,又把冯唐提拔为车骑都尉。

也就是说,虽然冯唐不迎奉汉文帝,汉文帝还是把他提拔了。

不久后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上台后,又提拔冯唐担任楚国相国,但是很快就罢免了他。为什么罢免他,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冯唐不会说话不会搞关系吧。而且此后,汉景帝再也没有重用过他。

直到汉武帝上台后,才在全国选拔人才。有人提到冯唐,但此时冯唐已经九十岁了,当然不可能再出来当官,也就算了。

说起来,冯唐有好的背景,又有很多次机会,但他最终什么官职也没有,实在是他自身性格不好造成的。

性格即命运,果不其然。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李广都是大汉的最重要的文臣武将。为文景之治,汉武中兴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原本是腾王阁序里的文字。说的是冯唐一生没有得到重用和提拔。等到皇上想提抜的时候,已经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年纪。李广,为大汉江山,一生征战无数,尽显英雄豪迈之气。但得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李广。但就是这样的英雄,这样的功臣,也没有得到皇上的加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史实告诉世人,人生的一切,的确是天意,是命运决定的。天意不可违,也难违。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与能力,本领,贡献,没有太大的关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问冯唐:“我在代郡时,我的下人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提起这个李齐,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这跟现在有人说:我性子直,就是这样啊,基本上是一样的。可是冯唐忘记了,对方是皇帝。

当然,汉文帝算是明君,后来他还是找冯唐问原因:“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其实我们知道,这是秦军的反间计)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

当汉文帝知道远在边关的云中太守魏尚被判罪原因后,马上派冯唐持符节去把魏尚给赦免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的来历。)接下来魏尚不负所望,击败了匈奴,冯唐因举荐有功,也被封为车都尉,但封官归封官,汉文帝心里总归是不高兴了好一阵子。

不久景帝继位,任命冯唐为楚相,紧接着就又免职了,《史记》里没说原因,估计还是因为性子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再说,那一段时间,七国之乱与边疆战事不断,汉著名将领很多,周亚夫,李广、程不识、卫青都是名将,轮不到冯唐。

汉景帝在位16年,后汉武帝继位,这时匈奴来犯,汉武帝向大家征集将领人才,有人就举荐了冯唐,但这个时候,被冷落多年的冯唐已经90多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冯遂出来担任军职。

《史记》里把冯唐列入列传记载,也算是名显史册,显然,对于冯唐的人格,司马迁是赞赏的,认为冯唐是“可著庙廊”的。后人便多以“冯唐易老”来形容人生匆匆,不易得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九十余岁,够老了。而真正地老,是不能提枪上马打仗了。一生难以得志,大概就是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汉朝的和平时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以封侯发达,官至楚相而退休。

冯唐,汉武帝要他出山建功立业时,九十余岁,汉武帝是公元前140年继位的,几年后,选拔将军出征,有人推荐了冯唐。但是冯唐的宝刀已老,不能应征为君讨贼。

那么冯唐的出生就可以这么粗略地推论一个结果,140十90=230。也就是出生在公元前230年左右。这是秦王嬴政开始统一六国的起点,韩国首先破灭的灭亡点。

冯唐经过了赫赫有名的帝王,就有秦王嬴政(秦始皇)、秦二世、楚怀王,西楚霸王、汉高祖、汉惠帝、(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几个朝代:秦国(秦朝)、楚汉、汉朝。这样一算,冯唐很够意思了不是?活了许多人都不曾活出来的波澜壮阔。一句话,活得久。

按照冯唐的说法,他们一家是战将出身。冯唐的爷爷与赵国的武安君李牧一起作战。李牧出现在赵国,是赵国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时刻。李牧被害,那么冯唐的爷爷也可能被牵连而死。秦灭六国开始的前后。秦灭六国之十五年后,秦朝章邯与项羽战于巨鹿城下,冯唐的父亲跟着赵将军李齐参加了在此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战。秦朝灭亡,冯唐已经二十有奇了,一定也是在战场上过日子。楚汉四年间,没有冯唐家的消息。汉朝建立后,冯唐成了汉朝北方边境地区的边防守将之一。他默默无闻地一直到了汉文帝时期,他与汉文帝的对话,成了经典段子。此时冯唐还是任边将,与驻守边境的将军们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地为汉朝守卫边境安全。大概是和平时期,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没有军功就不得封侯。随着时间的延长,冯唐的年龄升了不少,地位却没有多大变化。汉文帝之后,汉景帝时期更是默默无闻了。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继位后,为了打击匈奴,需要大量人才。有人推荐了冯唐。但是,冯唐已经九十余岁,老将不能再上战场。有心击贼,无力回天呀!

就此可以看出,冯唐的立功机会,一直被他的位置限定了,发展空间十分地狭小。冯唐的一生,几乎都可以说是在守边。冯唐到了汉朝时,匈奴十分强大,但是,汉朝建立的时候起,汉高祖刘邦在平城白登山吃了七天风雪后,就采用刘敬的和亲政策。虽然匈奴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但是汉朝的前几个君主都在避免与匈奴打恶战。加上国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民众安居乐业。当然就没有将军们发挥作用的时间了。也就是在和平的日子里难以得功出头。

即使是这样,以个天天在职的军人,能活九十余岁,说明冯唐的心态好,会养生,想得开,看得远。大概冯唐就是个乐天派,不会于功业问题上斤斤计较,在秦汉间见证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兴旺。

任天翻地覆,冯唐就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一直活到九十余,岂非偶然?

至于李广难封,这里就打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被后人用来形容某些怀才不遇的人所发出的一些感慨!那么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呢?这个应该说和冯唐耿直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比较低造成的。

从冯唐的出身来看,他的家庭背景还是不错的,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官宦世家,冯唐成年后即直接被调到皇帝身边工作,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冯唐以后的仕途发展应该还是大有可为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直到冯唐活到九十多岁依然没有得到提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历史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只能从一些冯唐的经历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有一次,汉文帝路过他任职的地方,看到他还在这儿,有些惊讶地问:你怎么还在这儿为官?从皇帝的口气中我们不难看出,就连皇帝都感到惊讶!同时也隐隐有点想要提拨他的意思。

但接下来,汉文帝与冯唐的对话却让汉文帝感到有些不爽,由此即可看出冯唐的情商的确有些低。要知道他所面对的是皇帝,一个可以改变他命运的人,但他却把握不住这样的机会。我们说性格改变命运,冯唐耿直的性格没有错,但也要看对谁使,对上司的耿直就是在葬送自己的前程,即便你再有能力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会让人感到厌烦甚至是讨厌,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坏事,所以,那些高情商的人,即便是能力平平,也能混得如鱼得水,仕途风生水起。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