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样的?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其手段无疑是高明的,那么做为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是否真的那么无能懦弱呢?历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是怎样的呢?

提到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但如果提起武则天的丈夫李治,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这位唐朝第三任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似乎格外的低。比起他的父亲李世民,妻子武则天,以及孙子李隆基,李治往往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掉的唐朝皇帝。

但实际上,正史当中的李治,其实并非一无是处。而且恰恰相反的是,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最为庞大。唐朝在李治的带领下,上接贞观之治,下启武则天时代以及李隆基时代。李治在位的数十年,唐朝的国力不但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外战争更是少有败绩。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李治这位唐朝皇帝,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公元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长安。就在李治出生两年之前,他的父亲李世民刚刚发动了那场玄武门事变,通过政变当上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在李治出生之前,李世民已经有了八个儿子,而且这八个儿子当中,有两个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所生的嫡子,李治则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嫡子。

前面有两个嫡亲大哥,照理来说,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李治是无论如何都没机会当上皇帝的。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了巧合,原本没机会当皇帝的李治,最后偏偏就当了皇帝。

李治9岁那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因病去世。长孙皇后的去世,对于李治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但同时,也给李治带来了一个机会。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但打仗厉害,一生基本没打过败仗,在治国方面更是有大才。然而就是这样的李世民,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世民就是一个典型的狼爸。

李世民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带入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特别的优秀才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世民对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施行了所谓的‘狼爸式’教育。在物质生活上,给儿子提供最好的环境,但是在人生发展方面,坚决要求儿子遵从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对于太子李承乾,也就是李治的嫡亲大哥,更是极为苛刻。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和李承乾这对父子之间,有长孙皇后作为沟通的桥梁,尚且还能友好沟通。但是等到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断了。李世民偏执地认为,只要给自己的儿子,多找优秀的老师,就一定能把李承乾教导成最优秀的储君。但李世民忘了,任何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上限的。

最开始的时候,李承乾表现得十分出色。但很快,随着李世民的要求越来越高,李承乾的那些古板老师们对他的要求,更是十分苛刻,李承乾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所以到了公元643年这一年,李承乾干脆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通过谋反抢夺李世民的皇位,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然而最后,李承乾的造反行动还没有开始,就被李世民发现,并且被提前粉碎了。

对于自己的嫡长子造反这件事,李世民当时表现得极为痛苦。作为父亲,李世民显然很爱李承乾这个儿子。但同时,造反是古代十恶不赦的大罪,就算是太子也不行。所以最后,李世民只能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李承乾流放黔州。

李承乾被废了之后,接下来立谁为太子,就成了李世民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按照传统的宗法继承制,既然李承乾这个嫡长子被废了,那么接下来就该由嫡次子李泰做太子。但问题是,之前李承乾做太子的时候,李泰曾和李承乾产生过一些矛盾,有意争夺储君之位。李世民担心,如果立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泰将来登基之后,会去找李承乾的麻烦。所以思来想去之后,李世民决定放弃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就这样,原本绝对没机会做太子的李治,偏偏阴差阳错地成了太子。这一年,李治刚刚16岁。

此后的几年里,李世民开始竭尽全力培养李治,想要把李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大概是李世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所以对待李治,李世民也不再那么严苛。而李治也是竭尽全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又过了几年之后,李世民的身体越来越差,李治则开始经常入宫,侍奉李世民。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李治经常出入后宫,和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产生了感情。武媚娘原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女儿,和李治年龄相仿。在长孙皇后去世一年之后,进入后宫,被李世民封为才人。在侍奉李世民期间,李治对这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女子,逐渐产生了一些朦胧的感情,武媚娘也对李治心生爱意。

这个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李治同时即位,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李治即位之初,虽然资历尚浅,很难服众,但在李世民留下的一批贞观老臣的辅佐下,还是很快坐稳了皇位。尤其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更是昔日贞观年间的第一功臣,尽一切力量辅佐李治。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西突厥侵犯唐朝边境,长安城内也发生了一场荆王谋反案,但这些事情,都没有动摇李治的帝位。反倒是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久,李治的皇帝宝座也越来越稳。

不过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情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

第一件事情,是后宫内部的事情。李治即位之初,宠爱自己的妃子萧氏。眼见萧妃得宠,李治的皇后王氏,开始大为恼火。为了和萧氏争宠,王皇后把当时正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接入宫中。按照唐朝的规矩,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所以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必须出家为尼。但是王皇后为了争宠,则是让武则天还俗入宫,做了李治的妃子。

然而王皇后怎么都没想到,武则天入宫之后,不光分去了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而且还威胁到了王皇后自己的地位。李治甚至已经开始动了废后的念头,想要改立武则天为后。

第二件事,则是李治和舅舅长孙无忌的关系。

长孙无忌是贞观老臣,更是昔日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一功臣,同时还是李治的舅舅。当年李治能够当上太子,就是因为长孙无忌的支持。然而随着李治逐渐坐稳的皇位,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却逐渐成了李治的障碍。尤其是在那桩荆王谋反案之后,长孙无忌接着这桩谋反案,大肆除掉政敌,俨然在朝堂上一家独大,这就让李治更加难受了。

这两件事,在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当中,逐渐成了一件事情。

李治打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想要完成这件事,就必须得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尤其是长孙无忌的同意。为了让长孙无忌支持他,李治甚至主动带着金银珠宝,亲自来到长孙家,以赏赐的名义给长孙无忌行贿。然而结果,长孙无忌对李治带来的金银珠宝照单全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却依然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这件事情,让李治深刻认识到长孙无忌的威胁,同时也让武则天彻底走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为了达成立后的目标,武则天开始成为李治的政治盟友,帮助李治打压老臣集团。

再之后,李治得到了军方老臣李绩的支持,最终顺利立武则天为皇后,废掉了原皇后王氏。这件事情,在历史上被后人称作‘废王立武’事件。废王立武事件,严重打压了老臣集团的权势,标志着李治可以逐渐摆脱老臣集团的束缚,独自做出一些决定。

而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在朝堂上大肆扶持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和老臣集团争权。不久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开始被疯狂打压。就连长孙无忌本人,最后都被流放黔州,而后被武则天派去的官员,逼迫自杀。

凭心而论,李治或许并没有想过要杀长孙无忌,但在政治斗争当中,就算是亲舅舅挡了路,同样也不能宽容。所以武则天除掉了长孙无忌之后,李治也没有对武则天如何责罚,这就让武则天在朝中的权势更大了。

打倒了老臣集团之后,李治开始真正行使自己的皇帝权力。在李治的治理下,唐朝也开始延续贞观年间蒸蒸日上的局面,国力进一步提升。

公元657年,李治下诏将洛阳升为东都,以此摆脱传统关陇集团的束缚,唐朝自此开始实行两京制。同年,李治任命唐军将领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征讨西突厥。最终,苏定方一战灭掉了西突厥,将整个西域纳入了唐朝的掌控当中。

公元659年,李治任命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次前往西域征讨几个叛乱的国家。后来,苏定方横扫西域,最远打到了今天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将叛乱小国直接灭国。一年之后,唐军再次东征,彻底灭掉了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李治亲自在洛阳接受主帅苏定方的献降。

公元661年,唐朝对原属西突厥的诸多属国,重新进行整编,彻底稳固了唐朝在西域的控制。至此,唐朝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咸海附近,唐朝版图由此达到了极点。

在李治的统治下,唐朝的国力开始蒸蒸日上,但同时,李治的身体状况,却开始逐渐出现了问题。李治有严重的痛风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头疼的问题也越来越重,渐渐到了无法打理朝政的境地。

因为头疼的问题实在太过严重,李治只能找人来替自己打理朝政。不过,文官集团是他几年之前好不容易才压制下去的,此时李治自然不愿意放权给文官集团。所以,李治最后选择了皇后武则天,让武则天帮自己处理朝政,后世史称‘二圣临朝’。而在替李治打理朝政期间,武则天在朝中的权势,也越发巩固。

公元665年,李治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封禅。李治也由此成了历史上第四位得以封禅泰山的皇帝。在他之前的三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以及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李治的这次封禅,在后人的评价当中,显得有些不够资格。但是,如果抛却李治本人的政绩,只论唐朝当时的状况,李治确实有这个资格去封禅泰山。

公元668年,唐军将领李绩,攻破高丽,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安东都护府。至此,唐朝周围的所有强敌,基本上都被打服了。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但李治本人的头疼病,却越来越严重。后来甚至到了根本无法过问朝政,只能全部交给武则天处理的地步。这也为后来武则天彻底把持朝政,并且废帝自立,埋下了伏笔。

在此期间,李治也曾怀疑过武则天,认为武则天的权力过大,已经影响到了他的皇帝宝座,甚至动了废后的心思。但最后,念在夫妻之情,再加上李治当时处理朝政确实离不开武则天,所以还是没有真正废后。

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洛阳,终年56岁。此后,武则天全面把持了朝政,并且在几年之后,逼迫儿子李旦禅位,终成一代女帝。

总得来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事上,李治在位期间,多次对外发动战争,彻底打服了周围的几个强大政权,为唐朝的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唐朝的版图,也是在李治在位期间,达到了极致。政治上,李治大范围启用寒门官员,彻底制约了传统关陇集团,为唐朝内部政治的稳定,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文化方面,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音乐、诗歌、绘画等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要说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让武则天顺利掌权,为后来李唐皇室惨遭屠戮,埋下了伏笔。不过,作为一个皇帝,李治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管怎么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国力进一步发展,国力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李治本人也成了历史上第四位封禅泰山的皇帝,完成了当年李世民都没完成的目标,这也是一个事实。

至于李治本人的是非功过,那就只能交由后人评说了。

历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样的?

唐高宗李治因为晚年生病,过于宠爱和信任武媚娘,导致大唐江山易主,因此,在历史上口碑很差。事实上,李治并非一无是处。

李治,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生母为长孙皇后,李治即位后,大刀阔斧地开疆拓土,文治武功丝毫不逊色于老爹李世民。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遣名将高侃率军北伐,生擒车鼻可汗,平定了漠北之地。显庆二年(657年),派大将苏定方平定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逃亡石国,西突厥灭亡,西域纳入大唐版图。

龙朔三年(663年),唐高宗以大将刘仁轨出兵,在白江口击败倭军,灭掉了勾结倭国的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唐军占领平壤,灭掉高句丽。

唐高宗在位时期,大唐疆域达到一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一说为一千二百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达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种局面维持了三十二年之久。

除了开疆拓土,唐高宗李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同样是成绩斐然。唐高宗任用了一批贤良人才,重用太宗朝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稳步增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唐高宗一改父亲唐太宗的三日一朝为一日一朝,勤勉为政,日夜操劳,晚年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放手一部分权利交给自己能干的老婆武媚娘,而后“二圣临朝”开始。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宫贞观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他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后来被武媚娘差点败光。

武则天统治时期,诛杀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名帅宿将,均田制逐步瓦解,使得府兵大量减员,国家防御能力由强转弱,疆域开始萎缩。

历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样的?

是最无情的人,王皇后是它的结发妻子,萧淑妃为它生了三个子女,可它任由武则天残害,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这样对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父亲的小老婆通奸,可见它是多么的无耻,为了讨好武则天而灭了自己母亲家满门,可见它是多么的不孝。为了讨好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女不管不问,任由武则天虐待杀害。可见它是多么的无情,所以说李治就是一个无情无义,不忠不孝,寡廉鲜耻的衣冠禽兽

历史上真正的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样的?

李治在位34年,虽然他的政绩比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治的文治武功,属于皇帝届第二梯队的佼佼者。

有人说,李治的皇位,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其实不然,换个角度去想,李治的皇位,是他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太子是他的亲大哥李承乾,热门候选人是他的亲二哥李泰。太子位早已确定,而李世民还让李泰住在武德殿,武德殿可不是寻常地方,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在武德殿办公。

李治呢?

他仅有的优势,不过是嫡长子而已。想要得到太子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李世民反感他,只需表现出温良恭俭让就好。

李治在赌,或者是他是在等,等到了,是渔翁得利,等不到,还是他们的好弟弟。

所幸,李治赌赢了。大哥李承乾被逼谋反,被李世民废了,二哥李泰恃宠而骄,被李世民打发走了。

当了太子,李治的手段就能看出来了,见微知著,来瞧一瞧李治的一件风流事。众所周知,李治是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跟小妈武则天好上的,李世民的帽子绿得流油。

在皇宫里,把皇帝的妃子拉到自己的怀里,可不是易事,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即皇宫上下,重要职位皆是自己的亲信。只有这样,李治才不用担心李世民会知晓此事,武则天也才敢投怀送抱。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些位子,不花个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布局,根本轮不到自己的人。

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他面对的难题,大概有两个,一是边患,二是关陇集团,这两个难题,李世民乃至隋朝杨广,都曾遇到过。

而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没有稳妥的解决,李治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来看看边患。

李治刚登基,西突厥反叛,他立马派大将苏定方,直接消灭西突厥。而在东北边,高句丽又跳脱起来。杨广三征高句丽,皆以失败告终,李世民御驾亲征,依旧无功而返。

此次高句丽,还联络日本,野心一目了然。李治兵分两路,水军于白江口打得高句丽日本屁滚尿流,陆军攻占平壤,灭了高句丽,重新确定大唐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也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大唐的版图达到巅峰。

至于关陇集团。

大家都很头疼,自西魏起,北周、隋朝、唐朝,这些政权,全都出自关陇集团,也就是说,谁当了关陇集团的老大,谁就把持了国家。相应的,关陇集团的势力,盘根错节,朝中大臣要么本身出自关陇,要么与关陇联姻。

为了跟关陇集团干架,杨广惹不起躲得起,被逼迁都;李世民南征北战中,结石了一群山东豪杰,比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然后搞了个山东集团,政变成功后也都大肆封赏山东系,用来对抗关陇集团。

李治也好不到哪儿去,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是个标准的关陇人,还是李世民定下的托孤大臣,长孙无忌的权力惊人。

李治则从后宫入手,把武则天接出了感业寺,并把武则天扶持为皇后,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接着蚕食长孙无忌的党羽,最后流放长孙无忌,让关陇集团群龙无首,李治他终于实现了君主专权。

只可惜,他喵的谁曾想到武则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